放线菌抑菌圈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一、实验目的掌握抑菌圈法测定杀菌剂的生物活性的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采用抑菌圈法来测定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抑菌圈法是利用杀菌剂在琼脂平板上产生的抑菌效果来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通常,将杀菌剂溶液滴加到琼脂平板上,使其均匀地分布在琼脂上。

然后,将含有细菌培养物的琼脂平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来评估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显微镜2.恒温箱3.滴定管或移液管4.琼脂平板5.细菌培养物6.杀菌剂溶液四、实验步骤1.准备琼脂平板。

将琼脂平板置于恒温箱中,加热至溶化状态后取出,待其稍微冷却后均匀地倒入培养皿中。

2.滴加杀菌剂溶液。

将杀菌剂溶液滴加到琼脂平板上,并用移液管在平板上转动,使杀菌剂均匀地分布在琼脂上。

3.检验杀菌剂效果。

取一定量的细菌培养物,将其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4.培养细菌。

将含有细菌培养物的琼脂平板放入预先恒温箱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和培养时间。

5.观察抑菌圈。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琼脂平板,用显微镜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了抑菌圈。

6.测量抑菌圈直径。

使用直尺或量角器等工具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记录结果。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以避免细菌污染。

2.滴加杀菌剂溶液时要均匀并轻柔,以保证杀菌剂能充分分散在琼脂平板上。

3.培养细菌时要控制好温度和培养时间,以确保细菌能够充分生长。

4.观察抑菌圈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放大倍数,以免错过细小的抑菌圈。

5.测量抑菌圈直径时要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六、实验结果处理根据实验所得的抑菌圈直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评估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较大的抑菌圈直径通常表示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反之则表示其抑菌效果较弱。

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标准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可以对杀菌剂的生物活性进行分析。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1)实验准备:准备相关菌种(二氧化硫克隆体、硝酸盐克隆体等)和试剂;准备法兰管材质的抑菌圈,在它的内部划分两个回路;抑菌圈内
装有空气泵,来实现对空气进行不同强度的抽压,以达到抑菌目的;
(2)实验方法:将抑菌圈里装有的菌种悬液加入到两个回路中,使
用空气泵来实现抽压;在调节空气流量的情况下,可以观察抑菌圈法对菌
种的抑制情况;
(3)数据分析:当抑菌圈的空气流量调节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
到抑菌圈内的菌种数量有明显的下降;
(4)讨论:抑菌圈法是一种新型的抑菌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抑制菌
种的繁殖,有效地减少菌种的数量,保护人类环境。

但是,抑菌圈法也有
一定的缺点,抽压太大会导致菌种基因组的变异,并且会产生抗性菌株,
同时也会使抑菌方法失效。

放线菌抑菌圈实验

放线菌抑菌圈实验

放线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

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仪器本项目研究所用主要仪器为:高压蒸汽灭菌锅,生化培养箱,分析天平,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微波炉,空气恒温震荡器。

1.1.2 试剂NaOH,乙醇,10%酚等。

1.1.3 菌种本实验所用指示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1.1.4 培养基(1)高氏I号培养基(g/L)[3]:可溶性淀粉 20;NaCl 0.5;KNO3 1;K2HPO4•3H2O 0.5;MgSO4•7H2O 0,01;FeSO4•7H2O 0.5;琼脂粉15-25,加去离子水至1L, pH7.4-7.6。

121℃,灭菌20min。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g/L)[3]:牛肉膏3;蛋白胨10;NaCl5;琼脂粉15-20,加去离子水至1L,pH7.0-7.2。

121℃,灭菌20min。

(3)发酵培养基(g/L)[4]:蔗糖45;黄豆粉25;KH2PO4 0.2;NaCl 1;NaSO4 0.1;FeSO40.01;CaCO3 3;加去离子水至1L,pH7.2。

121℃,灭菌 20min。

1.2 方法1.2.1采土样选取有机质丰富、通气性良好的、偏碱性的土壤,(pH 7.0-7.5)。

用小产挖取地表下5-25cm 的土壤5g。

1.2.2放线菌的筛选(1)土壤悬浊液梯度稀释: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无菌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无菌水中作10倍稀释;按1:10稀释至10-3、10-4、10-5 [3]。

(2)倒平板: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

然后在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高氏I号培养基加入10%的酚数滴,混合均匀;在每个培养皿中倒15-20ml左右,待冷凝备用[3]。

抑菌圈实验实验报告

抑菌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抑菌圈实验,观察不同抗生素对特定细菌的抑菌效果,了解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并学习如何通过抑菌圈的大小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二、实验原理抑菌圈实验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检测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实验原理基于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当抗生素与细菌接触时,细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从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形成一个无细菌生长的区域,即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通常抑菌圈越大,说明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越强。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细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 琼脂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水浴箱- 滴管- 铅笔- 玻璃板2. 仪器:- 培养箱- 电子天平- 灭菌器四、实验步骤1. 制备培养基:- 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用电子天平称量,使培养基浓度为10g/L。

- 将溶解后的培养基分装至锥形瓶中,每瓶100mL,121℃高压灭菌15分钟。

- 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加入琼脂粉,充分搅拌均匀。

- 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

2. 接种细菌:-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3. 制备抗生素纸片:- 将抗生素粉末用生理盐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 用滴管将溶液滴加到无菌滤纸上,使滤纸充分浸润。

- 将滤纸晾干,制成抗生素纸片。

4. 抑菌圈实验:- 将制备好的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菌落刮去,并用无菌镊子将抗生素纸片贴在培养基表面。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观察与记录:- 观察培养皿中抗生素纸片周围是否形成抑菌圈,并记录抑菌圈的大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青霉素:抑菌圈直径为15mm- 红霉素:抑菌圈直径为10mm- 庆大霉素:抑菌圈直径为20mm- 链霉素:抑菌圈直径为8mm2. 结果分析:-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抑菌圈实验

抑菌圈实验

2.1.1制备方法:取新华1号定性滤纸,用打孔机打成6毫米直径的圆形小纸片。

取圆纸片50片放入清洁干燥的青霉素空瓶中,瓶口以单层牛皮纸包扎。

经15磅15-20分钟高压消毒后,放在37℃温箱或烘箱中数天,使完全干燥。

2.1.2抗菌药纸片制作:在上述含有50片纸片的青霉素瓶内加入药液0.25毫升,并翻动纸片,使各纸片充分浸透药液,翻动纸片时不能将纸片捣烂。

同时在瓶口上记录药物名称,放37℃温箱内过夜,干燥后即密盖,如有条件可真空干燥。

切勿受潮,置阴暗干燥处存放,有效期3-6个月。

抑菌圈实验知识点

抑菌圈实验知识点

抑菌圈实验知识点抑菌圈实验简介抑菌圈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估抗菌物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通过在寒天平板上涂布一定数量的细菌,然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施加待测物,观察生成的抑菌圈直径来判断其抗菌活性强弱。

实验步骤1.准备寒天平板:将寒天溶液煮沸,倒入培养皿中,等待冷却凝固。

2.预处理细菌:选取待测细菌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利用吸管在寒天平板上均匀涂布。

3.滴加待测物质:使用滴管将待测物质滴加到已涂布细菌的平板上。

4.孵育:将带有滴加待测物的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通常在37摄氏度)进行孵育。

5.观察抑菌圈: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平板上的抑菌圈,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来评估待测物质的抗菌活性。

影响抑菌圈直径的因素1.待测物质浓度:一般来说,随着待测物质浓度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也会增加,因为更高浓度的物质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2.细菌菌株的敏感性:不同的细菌对待测物质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细菌菌株在相同浓度的待测物质下可能产生不同大小的抑菌圈。

3.孵育时间:不同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内生长速度不同,所以孵育时间对抑菌圈直径的大小有一定影响。

4.寒天平板的厚度:寒天平板的厚度越薄,细菌的扩散速度越快,抑菌圈直径也可能相应增大。

实验应用抑菌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筛选抗菌物质的方法,常用于药物研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通过观察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初步了解待测物质对细菌的抑制能力,并进一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物质进行深入研究。

结论抑菌圈实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用于评估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

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初步的信息,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来验证和确定物质的抗菌效果。

该实验在医学、食品和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一、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杀菌剂的离体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二、实验原理抑菌圈法即水平扩散法基本原理是在已接种供试菌的琼脂培养基上施以少量抗菌性物质或杀菌剂,使之接触培养基和病菌,经定温培养一定时间后,因药剂的渗透扩散作用,施药部位周围因杀死了病菌而抑制了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从而产生了抑菌圈。

在一定范围内,抑菌圈直径的平方或面积与药剂浓度的对数呈直线函数关系,从而可比较供试样品杀菌活性大小。

其最大优点是精确度高,操作简单,能较快得出结果。

但测定结果受药剂溶解性和扩散能力影响很大,具一定局限性。

根据药剂施加在琼脂培养基表面方式不同,又分为管碟法(牛津杯法)、滤纸片法、孔碟法、滴下法等,其中以管碟法和滤纸片法应用最广。

三、实验材料供试药剂:速克灵或扑海因。

供试病原菌:番茄灰霉病菌。

实验器材:无菌水、无菌接种针、灭菌三角瓶、玻璃珠、灭菌双层纱布、75%酒精棉球、消毒摄子、移液管、试剂瓶、吸耳球、超净工作台、胶头滴管、尺子。

四、实验方法采用管碟法。

将供试药剂加于放置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用不锈钢制成的小圆筒(又称为牛津杯,一般为外径8 mm,内径6 mm,高10 mm)内,定温培养一定时间后测量抑菌圈大小。

1.配制药液:用灭菌蒸馏水将供试药剂配成一系列梯度浓度,一般5-7个浓度。

灭菌蒸馏水为对照。

2.制备一定“浓度”的供试菌悬浮液:如真菌,则宜用孢子悬浮液。

在培养好的菌种上倒入10 mL灭菌水,用接种针轻轻刮动平面孢子悬浮,倾于灭菌三角瓶内(事先装数粒玻璃珠)摇动5 min,将孢子悬浮液用灭菌双层纱布过滤入另一灭菌三角瓶内。

用低倍(15×20倍)显微镜检查,调节孢子浓度,每视野80-100个孢子为宜;以上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实验目的:通过抑菌圈法检测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原理:利用纸片或圆筒在琼脂平板上制造抑菌圈,测定不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能力。

当细菌被抗生素抑制生长时,抑菌圈周围的菌落会出现明显的清晰区域,即抑菌圈。

抑菌圈大小与细菌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成正比。

实验步骤:
1. 培养细菌:选取待测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琼脂平板上,进行预培养。

2. 制备药物纸片:将不同抗生素药物浸泡在无菌纸片中,使纸片充分吸收药物。

3. 在琼脂平板上制造抑菌圈:用无菌铁环或无菌棉签将药物纸片放置于琼脂平板表面,轻轻压实,使药物充分扩散。

然后在纸片周围接种待测菌种,使其均匀生长。

4. 培养细菌:将琼脂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细菌。

5. 观察抑菌圈: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观察琼脂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态,记录不同药物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大小和形态。

6. 结果分析: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和形态,判断该菌株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实验注意事项:
1. 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 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避免药物过浓或过稀而影响实验结果。

3. 操作时要注意卫生,避免药物接触到皮肤或口腔。

4. 实验后应及时处理琼脂平板和药物纸片,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实验教案设计:观察抑菌圈实验及其意义

实验教案设计:观察抑菌圈实验及其意义

实验教案设计:观察抑菌圈实验及其意义1.实验目的及意义:通过观察抑菌圈实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生长与分裂以及抑菌圈的形成原理;同时,通过抑菌圈的直接表示,以简明易懂的形式表达药物的抗菌性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2.实验要求及适用范围:本实验适用于中学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

3.实验步骤:(1) 准备无菌培养基和细菌样品。

(2) 在无菌平板上,将细菌悬液接种于其上。

(3) 将教师提供的不同浓度的抗生素药片分别放在不同区域的平板上。

(4) 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观测药片周围的细菌生长情况,以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

(5) 结束实验后,观察每个药片周围的抑菌圈,计算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分析药物的抗菌性能。

4.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1) 抗菌药物的抑菌效果会随着药物的浓度或种类不同而产生变化,教师可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药片和不同种类的药物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验,以便学生比较不同药物的抗菌效果。

(2) 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的抗菌效果成正比,药效越强,则抑菌圈的直径越大。

(3) 抑菌圈的形成是由于药物的杀菌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菌落的扩散,因此,抑菌圈的直径越大,则表明药物的抑菌能力更强。

(4)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了解细菌在平板上生长的情况,以及药物的抗菌性能;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方法。

5.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1) 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例如,采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流程和结果。

(2) 加强对实验设备、实验流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特别是细菌样品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无菌要求。

(3)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讨论和结果分析,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抑菌圈实验步骤样品洗涤

抑菌圈实验步骤样品洗涤

抑菌圈实验步骤样品洗涤一、所用器皿及稀释液:1、检验中所用玻璃器皿,如培养皿,吸管、试管等必须是完全灭菌的,并在灭菌前彻底洗涤干净,不得残留有抑菌物质。

2、用作样品稀释的液体,每批都要有空白对照。

如果在琼脂对照平板上出现几个菌落时,要追加对照平板,以判定是空白稀释液,用于倾注平皿的培养基,还是平皿吸管或空气可能存在的污染。

3、检样的稀释液虽可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但以用磷酸缓冲盐水为合适,因为磷酸盐缓冲液对细菌细胞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不会因为在稀释过程中而使食品检样中原已受损伤的细菌细胞导致死亡。

如果对含盐量较高的食品(如,酱品等)进行稀释,则宜采用蒸馏水。

二、检样稀释:1、检样稀释时,应以无菌操作称取(或量取)有代表性的样品25g(或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稀释液的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经充分振摇作成l:10的稀释液。

如,系肉、鱼等固体样品,最好剪细于灭菌乳钵内与稀释液研匀,或与稀释液同置于灭菌均质器杯或拍击式均质袋中,使做成均匀的1:10稀释液。

2、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将上述1:10的检样稀释液再做成几个适当的10倍递增稀释液。

即取1:10稀释液1mL与9mL稀释液混和做成l:100的稀释液,然后依次递增稀释,做成1:1000、1:10000等稀释液。

注意每递增稀释一次,必须另换1支l mL灭菌吸管,这样所得检样的稀释倍数方为准确。

3、从吸管筒内取出灭菌吸管时,不要将吸管尖端碰着其他仍留在容器内的吸管的外露部分;而且吸管在进出装有稀释液的玻璃瓶和试管时,也不要触及瓶口及试管口的外侧部分;因为这些部分都可能接触过手或其他沾污物。

4、在作10倍递增稀释中,吸管插入检样稀释液内不能低于液面2、5cm;吸入液体时,应先高于吸管刻度,然后提起吸管尖端离开液面,将尖端贴于玻璃瓶或试管的内壁时吸。

管内液体调至所要求的刻度,这样取样较准确,而且在吸管从稀释液内取出时不会有多余的液体粘附于管外。

放线菌实验报告

放线菌实验报告

放线菌实验报告放线菌实验报告一、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培养、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了解放线菌的特性和应用前景。

二、材料与方法1. 放线菌培养基的制备:将葡萄糖、酵母粉、肉膏粉、胰蛋白胨等按一定比例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瓶中,待冷却后加入抗生素。

2. 放线菌的采集:在适宜的环境中采集土壤或水样,并将样品分装于离心管中。

3. 放线菌的分离:取适量样品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摇匀后进行稀释,取适量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于放线菌培养基上。

4. 放线菌的纯化:从培养基上挑选出单菌落,进行连续传代,直至获得纯种放线菌。

5. 放线菌的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放线菌进行鉴定。

6. 抗菌活性测试:采用平板扩散法或孔隙扩散法,将放线菌菌液或提取物涂布于琼脂平板上,观察抑菌圈的形成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培养和分离,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放线菌菌株。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这些放线菌菌株形态各异,有的呈现棕黄色,有的呈现淡黄色,有的呈现灰白色。

此外,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我们发现这些放线菌菌株对某些碳源和氮源具有不同的利用能力。

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菌株属于不同的物种。

在抗菌活性测试中,我们选取了几个放线菌菌株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菌株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某一放线菌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形成了较大的抑菌圈。

这表明该放线菌菌株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生素生产能力。

四、讨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多个放线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

然而,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并未对放线菌的抗生素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放线菌菌株的抗生素产物,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期发现新的抗生素。

此外,放线菌不仅具有抗菌活性,还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抗肿瘤物质、抗病毒物质等。

抗菌实验—抑菌圈法

抗菌实验—抑菌圈法

抑菌圈实验说明抑菌圈法是衡量杀菌防霉剂效果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测定杀菌防霉剂对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抑菌作用,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

通过杀菌防霉剂在琼脂平板上的扩散能力来初步筛选更有效的杀菌防霉剂品种。

用具和材料霉菌培养皿,无菌吸管(或针筒),圆片滤纸(直径2cm),带玻璃珠的无菌水,带过滤漏斗的三角牌,镊子,接种针(环),熔化状态的琼脂培养基(最好保温于45℃左右水浴中),一定浓度的药剂,供试验用的菌种。

试验过程1.用接种环挑取各试管斜面的菌种于带玻璃珠的无菌水中,用手振荡数分钟使孢子分散,过滤后制成混合孢子悬液。

2.用无菌吸管(或针筒)向各培养皿中注入一定浓度的混合孢子悬浮液0.5mL。

3.向各培养皿内注入15Ml~20ml的熔化状琼脂培养基(约45℃),将菌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待其冷却。

4.用镊子将圆片滤纸在不同浓度的防霉剂中浸渍片刻,取出置于带菌培养基平板的中央,盖上盖子5.置适宜温度下,培养2~3d,观察滤纸片圆片周围抑菌圈的有无及大小。

注意事项1.所有的操作用具和材料都要事先做灭菌处理,操作必须在无菌室(或无菌箱)内于火焰旁进行。

2.霉菌、细菌、酵母菌等各种微生物都必须分别配置混合菌液,即这里指的混合菌液是霉菌或酵母菌等诸种菌的分别混合液,并非霉菌、细菌和酵母菌的混合液。

3.混合菌液的浓度一般为106~108cfu/mL.4.倒入培养皿的琼脂培养基温度不能太高(一般为45℃左右),否则会引起微生物死亡。

也不能太低,因为琼脂会很快凝结,以致搅拌不均匀,影响试验结果。

5.各种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例如霉菌一般为25~30℃,细菌一般为32~37℃等),恒温培养时宜分开放置。

结果评判由于滤纸圆片所吸附的药液慢慢向四周扩散,因此在滤纸片的周围就出现清晰的抑菌圈(加入该防霉剂对供试菌有抑制效果)。

抑菌圈的大小代表药剂抗菌力的高低。

在一定的药剂浓度范围内,药剂的浓度越高则抑菌圈的直径越大。

此法同样适合于测定单个菌的抗菌效果。

抑菌试验中抑菌圈法的比较研究

抑菌试验中抑菌圈法的比较研究

抑菌试验中抑菌圈法的比较研究抑菌圈法是一种常用的抑菌试验方法,可以用来测定样品对微生物的抑制活性。

相比传统的微生物抑菌方法,抑菌圈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对抑菌圈法和传统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抑菌圈法具有较高的抑菌效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样品对微生物的抑制活性。

相比传统法,抑菌圈法更能敏感地检测出样品的微弱抑菌作用。

这是因为抑菌圈法是通过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来计算抑菌效果,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传统法操作相对简单,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因此适用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实验室。

而抑菌圈法需要用到精密的培养皿和移液器等设备,操作相对复杂,但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减轻工作量。

抑菌圈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样品的抑菌效果。

传统法往往需要大量的样品才能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而抑菌圈法则只需要少量的样品即可。

抑菌圈法还可以通过观察抑菌圈的颜色和透明度等指标来评估样品的抑菌效果。

通过对抑菌圈法和传统法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抑菌圈法在抑菌效果、操作简便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法。

尤其是在对样品进行微弱抑菌活性检测时,抑菌圈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需要进行高精度和敏感度的抑菌试验时,建议采用抑菌圈法。

然而,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实验室,传统法仍然是一种可行且实用的选择。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抑菌圈法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和优化实验方案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传统法,也可以研究如何通过改进实验设备和优化实验流程来提高其准确性和灵敏度,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抑菌圈法和传统法各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抑菌试验时,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样品性质和实验室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家用抑菌型洗涤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些产品宣称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保护家人免受疾病困扰。

放线菌769抑菌谱及液体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

放线菌769抑菌谱及液体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

丫·虱担‘l哥叫2010m7mCHINAPLANTPROTECTION2010,V01.30.No.7培养条件和生长、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测定其生长曲线。

为放线菌769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菌株。

以公主岭霉素产生菌769(实验室保存)为试验菌株;以水稻稻瘟病病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mov]、大葱紫斑病病菌[A/ternar/aporri(Ellis)Cif]、大豆灰斑病病菌(CercosporasojinaHara)等病原真菌21个菌株(来自由本实验室保存及吉林农业大学杨信东教授、高洁教授等惠赠。

表1)为指示菌株。

2)培养基液体培养基:①胰胨豆汤(TSB,下称)。

组成成分:Oxoid胰胨豆汤粉(CMl29)30.0g、蒸馏水1000IIll。

②YEME培养基(下简称YEME)。

组成成分:Difco酵母膏3.0g、Difco蛋白胨5.0g、Oxoid麦芽膏3.0g、葡萄糖10.0g、蔗糖340.0g、蒸馏水1000ml。

高压灭菌后加入MgCl2·6H20(2.5mol/L)2ml/L。

③SDY培养基(下简称SDY)。

组成成分:蛋白胨2g、酵母粉2g、葡萄糖6g、蒸馏水200ml。

pH7.0。

④769.1。

组成成分:蛋白胨5g、氯化钠5g、葡萄糖10g、可溶性淀粉10g。

加水到1000ml。

⑤769.2。

组成成分:蛋白胨2g、酵母粉1g、牛肉膏lg、葡萄糖10g、可溶性淀粉10g。

加水到1000ml。

固体培养基:①PDA。

取去皮的马铃薯200g。

加900ml自来水,煮沸15~20min,4层纱布过滤,滤液定容至1000ml,并在其中加入20g葡萄糖,pH自然,121℃灭菌。

配制固体PDA培养基时加入1.7%的琼脂。

②高氏1号培养基。

组成成分:K2HPO,0.5g、NaCl0.5g、KN03lg、FeS04·7H200.01g、Mgs04·7H200.5g、可溶性淀粉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

抑菌圈实验结果总结

抑菌圈实验结果总结

抑菌圈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口腔健康,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口腔健康状况,经过老师们一周时间的反复实验,今天在此向小朋友们公布实验结果。

实验对象:小朋友。

实验仪器:儿童口腔健康体测仪和口腔护理液。

实验目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口腔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口腔进行整体跟踪观察。

通过本次实验,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口腔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护理计划。

实验方法:用“口腔护理液”涂抹在小朋友口腔处(清洁度要求高)。

涂抹时要注意涂抹均匀,避免漏涂抹(因为口腔表面覆盖一层较厚较粗的毛细孔)。

涂完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注意不要用力擦哦),再涂上牙膏(尽量避免牙膏掉到口腔)。

孩子年龄较小(5-6岁)如果有需求最好带上小手套,并且带上干净牙刷和牙线(为了保证牙刷清洁卫生)。

1、实验对象1、2组的小朋友。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先将口腔护理液涂在小同学口腔处,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然后将小同学口腔处刷干净。

然后再涂上牙膏。

经过实验后,发现小同学的口腔处较难清洁及刷干净。

这可能是因为口腔护理液的腐蚀性较强所致。

接下来再进行一次测试和对比。

经过测试小班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口腔内部细菌数量相对较多。

说明小同学在口腔卫生方面不太注意。

2、实验方法:口腔护理液涂抹在口腔处(清洁度要求高)实验结果:第一组实验中,小朋友们最容易清洁的部位是牙龈,因为牙龈比较敏感。

刷牙不能有效清洁牙龈。

所以老师选择使用“口腔护理液”进行局部清洁。

第一次实验结果是:第二组实验结果是:第二十九组实验结果是:第十九组实验原因说明:1、使用方法不正确。

2、涂抹的力度不够。

3、使用后没有及时冲洗牙具。

4、牙刷清洁不干净并残留牙膏。

5、局部清洁度不佳,很难做到全面口腔清洁哦怎么能避免呢怎么可以没办法清除干净呢3、实验结果:口腔护理液涂抹后口腔表面有细小残留;4、实验结论:幼儿齿龈清洁度良好,无黑斑;儿童齿龈无黑斑,牙龈正常,无肿胀或红肿现象;儿童齿龈无色素沉积;儿童齿龈无细菌、霉菌、螨虫等异味;儿童齿龈无口臭,口腔无细菌童齿龈无牙菌斑童齿龈无异味。

抑菌圈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抑菌圈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抑菌圈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抑菌圈实验是指通过测量细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来衡量细菌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的一种方法。

抑菌圈实验分为平板法和管碟法两种。

平板法:将试验菌(通常是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有细菌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使菌体繁殖生长形成菌落群,再将菌落群中不同的细菌接种到含有抑菌圈(直径约5 mm)的平板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直径。

一般把抑菌圈直径大于5 mm作为阳性。

将此结果与其他菌种进行比较,即可鉴别出试验菌。

管碟法:把试验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含有抑菌圈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在无菌条件下,使菌体繁殖生长形成菌落群,再将此结果与其他菌种进行比较即可鉴别出试验菌。

抑菌圈实验的步骤如下:
1.灭菌
将经灭菌处理过的试验菌接种到含有营养琼脂培养基的管碟板上。

用接种环套在管碟板外,先把管碟板放入37℃培养箱内培养一天(约24小时)后取出,将管碟板放回灭菌箱内灭菌,再把管碟板放回菌液培养箱中培养。

—— 1 —1 —。

抗菌实验—抑菌圈法

抗菌实验—抑菌圈法

抑菌圈实验说明抑菌圈法是衡量杀菌防霉剂效果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测定杀菌防霉剂对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抑菌作用,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

通过杀菌防霉剂在琼脂平板上的扩散能力来初步筛选更有效的杀菌防霉剂品种。

用具和材料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霉菌培养皿,无菌吸管(或针筒),圆片滤纸(直径2cm),带玻璃珠的无菌水,带过滤漏斗的三角牌,镊子,接种针(环),熔化状态的琼脂培养基(最好保温于45℃左右水浴中),一定浓度的药剂,供试验用的菌种。

试验过程1.用接种环挑取各试管斜面的菌种于带玻璃珠的无菌水中,用手振荡数分钟使孢子分散,过滤后制成混合孢子悬液。

2.用无菌吸管(或针筒)向各培养皿中注入一定浓度的混合孢子悬浮液0.5mL。

3.向各培养皿内注入15Ml~20ml的熔化状琼脂培养基(约45℃),将菌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待其冷却。

4.用镊子将圆片滤纸在不同浓度的防霉剂中浸渍片刻,取出置于带菌培养基平板的中央,盖上盖子5.置适宜温度下,培养2~3d,观察滤纸片圆片周围抑菌圈的有无及大小。

注意事项1.所有的操作用具和材料都要事先做灭菌处理,操作必须在无菌室(或无菌箱)内于火焰旁进行。

2.霉菌、细菌、酵母菌等各种微生物都必须分别配置混合菌液,即这里指的混合菌液是霉菌或酵母菌等诸种菌的分别混合液,并非霉菌、细菌和酵母菌的混合液。

3.混合菌液的浓度一般为106~108cfu/mL.4.倒入培养皿的琼脂培养基温度不能太高(一般为45℃左右),否则会引起微生物死亡。

也不能太低,因为琼脂会很快凝结,以致搅拌不均匀,影响试验结果。

5.各种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例如霉菌一般为25~30℃,细菌一般为32~37℃等),恒温培养时宜分开放置。

结果评判由于滤纸圆片所吸附的药液慢慢向四周扩散,因此在滤纸片的周围就出现清晰的抑菌圈(加入该防霉剂对供试菌有抑制效果)。

抑菌圈的大小代表药剂抗菌力的高低。

在一定的药剂浓度范围内,药剂的浓度越高则抑菌圈的直径越大。

抑菌圈实验知识点(一)

抑菌圈实验知识点(一)

抑菌圈实验知识点(一)抑菌圈实验什么是抑菌圈实验?抑菌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测定不同物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能力。

通过在寒天培养基上均匀涂敷已经培养好的细菌,并在上面滴加待测物质溶液,观察并测量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的范围。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将寒天粉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并煮沸消毒,冷却至约50℃时均匀分装到培养皿中。

2.培养细菌:将待测的细菌涂布在寒天培养基表面,使其均匀生长。

3.添加抑制物:在涂布好细菌的寒天培养基上滴加待测物质溶液,通常是药物或化合物。

4.孵育:将培养皿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会在寒天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5.观察与测量:观察并测量细菌生长抑制的范围,即抑菌圈的直径。

实验结果解读•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可以反映待测物质对细菌的抑制能力,直径越大表示抑制能力越强。

•如果抑菌圈的直径接近或超过寒天培养基的直径,说明待测物质具有较强的杀菌或抑菌作用。

•如果没有出现抑菌圈,说明待测物质对所选细菌无抑制作用,或者浓度过低。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细菌的外源性污染。

•涂布细菌时要均匀、细心,避免形成片状或丛状生长。

•添加待测物质时要注意均匀滴加,避免产生溢出和扩散。

•移动培养皿时要轻拿轻放,尽量不晃动,以避免菌落的移位或扩散。

•实验后要妥善处理寒天培养基和培养皿,避免细菌的传播。

应用领域抑菌圈实验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

通过该实验可以初步评估化合物或药物的抗菌能力,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结语抑菌圈实验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实验方法,对于评估物质的抗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抑菌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实验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放线菌的抑菌试验

放线菌的抑菌试验

实验一放线菌的抑菌试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放线菌所产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方法2、掌握牛津杯法检测抗生素的原理及基本操作3、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生物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无菌化处理(高温灭菌)、菌种纯化分离技术及纯种培养技术等。

4、熟悉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等器材的使用方法。

5、熟悉各种合成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熟练掌握涂平板、在培养基接种等基本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放线菌所产生得抗生素,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故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作指示菌鉴别放线菌,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其所产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大小。

三、实验材料及用具1、菌种:A 放线菌,实验室老师给提供菌种B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2、用具:试管,平皿,涂棒,牛津杯,玻璃棒,高压蒸汽锅,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镊子,移液器,超净工作台四、培养基1、高氏一号培养基:K2HPO4﹒3H2O 0.5g,可溶性淀粉20g,KNO4 1g, MgSO4﹒7H2O 0.5g,FeSO4﹒7H2O 0.1g,NaCl 0.5g,H2O 1000ml。

2、种子培养基:葡萄糖5g,淀粉1.5g,酵母粉2.5g,CaC l20.1g,KNO3 1g,K2HPO4 0.5g,MgSO4﹒7H2O 0.5g,NaCl0.5g,FeSO4﹒7H2O 0.01g,H2O 1000ml,pH 7.2-7.43、发酵培养基:黄豆饼粉 10.0g,淀粉30g,葡萄糖 50g,酵母粉5g,玉米浆 15g,CaCl2 3.0g,H2O 1000ml,pH 7.04、LB培养基(液体):蛋白胨10g,酵母粉5g,NaCl 10g,H2O 1000ml,pH 7.05、LB培养基(固体):蛋白胨10g,酵母粉5g,NaCl 10g,琼脂 16g,H2O 1000ml,pH 7.0五、实验步骤1、配制培养基: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精确地称取各种药品放入烧杯中,在上述烧杯中先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棒搅匀。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

抑菌圈法实验流程抑菌圈法(Kirby-Bauer法)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用于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和选择性。

实验流程如下:1.材料准备-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培养基:将霍乱弧菌分离菌落接种到琼脂平板上,培养过夜。

-纯培养的霍乱弧菌菌液:选择一颗单菌落,将其转移到无菌培养基中,培养到对数生长期。

-抗菌药物纸材:将抗生素敏感纸片切成适当大小的圆片。

-灭菌钎子:用于将纸材固定在平板上。

-显微镊子:用于取出抗生素纸片。

2.制备琼脂培养基平板-在无菌条件下,将琼脂培养基加热至溶解。

-将琼脂培养基均匀倒入培养皿中。

-放置琼脂培养基凝固。

3.制备菌液悬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培养的霍乱弧菌菌落,使其悬浮在生理盐水中。

-用光度计测量悬浮液的浓度,调整到0.5的麦克斯韦尔稀释系数。

4.菌液接种-用梅林巴赫管(或吸管)吸取菌液悬液,通过刮平盖玻片法将其涂抹在琼脂平板上。

-用无菌棉签将菌液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

5.抗生素纸片覆盖-用灭菌钎子将抗生素纸材固定在琼脂平板表面。

-用无菌镊子将预先标定好的抗生素纸片覆盖在菌液层上。

6.孵育-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24小时。

7.测量抑菌圈直径-孵育后,观察平板上的抗生素纸片周围是否出现抑菌圈。

抑菌圈呈透明带状。

-用尺度卡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8.数据分析-根据抑菌圈的直径,查阅相关参考表确定该抗生素对该菌株的敏感性。

注意事项:-所有步骤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外部细菌的干扰。

-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和安全,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措施。

-实验中要保持手部和工具的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后应妥善处置实验废弃物,如纸材和实验用具。

抑菌圈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药敏试验方法,可用于评估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和终止治疗浓度建议。

通过该试验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该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新发现的抗生素的抗菌特性和敏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线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

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本项目研究所用主要仪器为:高压蒸汽灭菌锅,生化培养箱,分析天平,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微波炉,空气恒温震荡器。

1.1.2 试剂
NaOH,乙醇,10%酚等。

1.1.3 菌种
本实验所用指示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1.1.4 培养基
(1)高氏I号培养基(g/L)[3]:可溶性淀粉 20;NaCl 0.5;KNO3 1;K2HPO4•3H2O 0.5;MgSO4•7H2O 0,01;FeSO4•7H2O 0.5;琼脂粉15-25,加去离子水至1L, pH7.4-7.6。

121℃,灭菌20min。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g/L)[3]:牛肉膏3;蛋白胨10;NaCl5;琼脂粉15-20,加去离子水至1L,pH7.0-7.2。

121℃,灭菌20min。

(3)发酵培养基(g/L)[4]:蔗糖45;黄豆粉25;KH2PO4 0.2;NaCl 1;NaSO4 0.1;FeSO40.01;CaCO3 3;加去离子水至1L,pH7.2。

121℃,灭菌 20min。

1.2 方法
1.2.1采土样
选取有机质丰富、通气性良好的、偏碱性的土壤,(pH 7.0-7.5)。

用小产挖取地表下5-25cm 的土壤5g。

1.2.2放线菌的筛选
(1)土壤悬浊液梯度稀释: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无菌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无菌水中作10倍稀释;按1:10稀释至10-3、10-4、10-5 [3]。

(2)倒平板: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

然后在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高氏I号培养基加入10%的酚数滴,混合均匀;在每个培养皿中倒15-20ml左右,待冷凝备用[3]。

(3)涂布:用1ml无菌吸管分别精确地吸取10-3、10-4、10-5的稀释菌液1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无菌培养皿中,每一浓度对应两个平板。

用无菌涂布棒(从浓度小的开始)将加入平板培养基上的土壤稀释液在整个平板表面涂匀 [3]。

(4)培养:接种完毕,将平皿放入28℃培养箱中培养7天,观察平皿上放线菌菌落生长情况[3]。

(5)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挑取培养7天后的平皿上的单个放线菌菌落,在淀粉琼脂平皿上进行三区划线法一次分离纯化,28℃培养7天。

若不纯,则如上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直至纯培养为止,并观察放线菌菌落特征[3,4]。

1.2.3 鉴定菌种
制作装片,镜检,观察菌落特征,判断是否属于放线菌。

1.2.4产抗生素放线菌的筛选
(1)初筛:配制高氏I号液体培养基,分装于8个250mL的三角烧瓶中,每瓶50ml;鉴定出的菌株接种于高氏I号液体培养基中,于28℃,160r/min振荡培养7天。

(2)抑菌实验: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别倒15ml于12个培养皿中,冷却后作下层平板,将三种指示菌菌悬液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混匀后倒上层平板,并在其上放入牛津杯,在牛津杯中分别加入经离心(4000rmp,15min)的供试菌培养液0.1ml,于28℃培养24小时,观察抑菌圈情况,并测量其直径[5.6]。

(3)复筛:配制发酵培养基,分装于6个250ml三角烧瓶中。

将初筛到的放线菌培养液以6%的接种量转接入装有50ml初始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摇瓶中,于28℃,160r/min培养4天【5】,得发酵液。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指示菌菌种号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讨论
2.2.1关于菌种鉴定
放线菌可以产生色素,且放线菌代表属也分好几种。

其菌落一般为圆形,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较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地衣状、表面干燥,可作为鉴别菌种的基本参考依据。

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孢子。

由于孢子含有不同色素,成熟的孢子堆也表现出特定的颜色,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故也是鉴定菌种的依据之一(但孢子的形态和大小不能笼统地作为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2.2.2关于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

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