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探秘大陆漂移学说》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漂移的大陆》优秀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优秀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课前系统部分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七单元第一课,这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

按大象版教材的编写结构,三下的探究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

而最后这个单元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这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类型,目的是通过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权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素质;提高元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猜想与假设,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的内涵。

《漂移的大陆》这一课,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内容上有很多重合之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综合性。

魏格纳构建、完善大陆漂移学说是个典型的建立科学假说的案例。

教材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分析、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猜想与假设的。

再通过魏格纳受到质疑后依然坚韧不拔,寻求真理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能力和挑战权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素质。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科学课学习,虽然他们也曾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过猜想、推测,但那种经历是零散的、肤浅的,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指导,很难形成较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三下教材的前六个单元对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了有侧重、有层次的针对性训练,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本单元将对此进行回顾和总结,达到温故知新、全面提升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占比: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

2、学生熟练掌握七大洲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3、学生通过对“大陆漂移说”说发现过程的学习,能够识记该假说的定义,理解该假说的内涵。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完成“预习清单”,课堂回答提问,强调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初中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详细教学规划

初中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详细教学规划

初中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详细教学规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说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学生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2、教学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该学说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和证据。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板块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的大陆在过去是怎样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陆漂移学说。

2、讲授新课(25 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2 分钟)通过简单介绍魏格纳的生平以及他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学说的起源。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8 分钟)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指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非常吻合。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核心观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10 分钟)展示古生物化石分布的地图,例如中龙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发现,而中龙是一种淡水爬行动物,无法跨越海洋。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PPT课件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PPT课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用心观察 , 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探究验证
查阅资料,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相关 内容。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如果你是科学团队一员, 你会从哪些方面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叫“泛大陆” 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 所包围。
大约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 “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 飘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 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课堂练习
1、下列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D )
A、世界的陆地轮廓比较破损 B、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C、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河床 D、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资料分析:
为什么在南极地底下
会埋藏着丰富的煤炭 资源呢?
1.2.8亿年前,南极洲处 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带 (30°S——60°S). 2.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 盛。
活动1:
小组讨论说出拼图方法
1.南美大陆和非洲大
陆轮廓可以拼合在

一起,这难道是巧
合吗?

南 美

大陆漂移假说教案

大陆漂移假说教案

大陆漂移假说教案1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大陆漂移假说的产生经过,知道一系列的论证存在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积极发动学生互动思考,要对未有的事物勇于发现,对已有的事物勇于怀疑,怀着一个求真的心去思考问题。

2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经过存在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精神以及自学能力3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大陆漂移假说的怀疑上面,学生可能不能怀疑到这个地方,还有就是对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经过,学生肯能会记混淆。

4教学方法:课堂的开始,用故事引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讲的“大陆漂移假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讨论,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

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5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通过给学生讲1910年,年轻的魏格纳躺在病房的时候发现,世界地图中巴西凹进去的部分正好与非洲几内亚湾非常吻合,美洲东部与欧洲的西部也是非常的吻合,所以进而就设想世界在很久以前是由一个“泛大洋”包围着一个“泛大陆”成的,现在的世界现状是后面泛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形成的,就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提出这只是一个故事,然后开始给学生们讲述真正的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经过: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西半球曾与欧洲,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普拉赛提出美洲和地球的其他部分是不可分的→19世纪末,奥地利科学家休斯提出南半球个大陆的岩层非常一致→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在1915年的《海陆的起源》论证→()在这里我留下了一个空余的地方,(3),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并让学生思考,最后我总结得出:a,巴西的东部凸起的部分与非洲几内亚湾正好吻合b,南极洲出现煤炭资源c,太平洋缩小,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大,珠峰升高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讨论发现什么问题没有,然后,总结讨论结果,问学生们,按照大陆漂移假说,在很久以前美洲和欧洲是连接在一起的,分开后出现了大西洋,那大西洋那么大的面积的陆地去哪儿了,进而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说明,这个学说确立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地位,随后,在经过的那一个空白地方填上(“海底扩张”学说,确定大陆漂移假说的地位)6布置作业:。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
3.通过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自然现象,让学生学会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你看过电影“冰川时代4大陆漂移”吗?它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我们一起看一下电影花絮。(播放视频)大陆真的会漂移吗?在远古时期所有的大陆是不是连在一起的?
2.(播放视频)不妨你折几艘小小的纸船,当把它们放在平静的水面上,它们就会慢慢的漂动起来,那么漂浮在海洋上面的大陆是不是也能够像这样漂来漂去呢?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大陆漂移说》
难点名称
“大陆漂移学说”的形成过程及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大陆漂移学说”是对海陆变化的理性认识,即在说明科学家对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依据和的相关内容,把大量的直观材料输入学生头脑后要自然而然的形成地理概念或原理,还要经过逻辑思维过程的“加工”才会形成对地理事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4.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我们用电脑动画模拟演示一下!(播放视频)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在 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陆地,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6500万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这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就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缓慢地漂移,使得大西洋在不断扩大,太平洋在不断缩小,而且这种漂移从未停止过。
3.观看视频《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播放视频)
魏格纳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且为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想出办法去验证。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二、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小学准备世界地图集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儿等。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2)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威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对。

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3)那么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纳产生了什么猜想吗?(4)学生回答。

2、教学新手。

(1)活动1拼图与猜想。

①请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是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②学生回答。

③讲解: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看看。

④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2)学生剪拼图。

(3)交流发现。

①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像南美洲东岸与非洲大陆一样连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②教师演示先将剪好的各个大路拼凑到一起。

③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4)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

①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的想法一样。

当他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集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地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化石时,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

《漂移的大陆》教案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主要定位于以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为模板,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原认知水平理解猜想与假设,进而达到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内涵的目的。

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办法去验证。

感知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2. 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

3.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教学难点:猜想与假设教学准备:复印世界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们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出示世界地图,简要介绍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二、探究过程(一)关于漂移的大陆猜想活动一;拼图与猜想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陆地的形状,你有什么想法?生:我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像拼图一样,好像能拼在一起。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点击PPT、师展示),其他的大陆也能像这样拼接在一起吗?师:同学们可真敢想,科学里就需要向同学们这样也好敢于猜想的人。

但是这还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可不能马虎,光有猜想还不够,还需要大家用事实来验证。

你打算怎么验证?(板书:猜想-验证)(老师这里有一幅地图,你打算怎样验证?)生:动手拼起来。

师:好,但是动手之前呢,请同学们看看温馨小提示,现在动手试试吧!生:动手操作(请最有代表的组上台展示)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地图,他们有什么区别?你发现了什么?生:他们现在是分散开来的,拼好之后他们是一整块。

(板书:陆地原来是连成一块)师:同学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很久以前也有人向你们这样看到世界地图,脑海里突然地灵光一闪,南美洲与非洲很久以前是不是连在一起呢?于是也做了这样一个拼图实验。

他就是德国伟大的科学家魏格纳。

并且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漂移的大陆》。

(板书:漂移的大陆)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师:同学们,我们先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在1915年,也就是近100年前,在那个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期,有人告诉你,我们所生活的国家的陆地是在活动的,在移动着,而且不只是我们国家,还有我们连在一起的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国家的陆地都在移动,你会怎么想?生:我不会相信,这不可能啊。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材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对大陆各大洲的形状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的方法,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并学习魏格纳的探究精神。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这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才刚开始发展,还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内部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拼摆等,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更好的进行猜想与假设,以及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让学生经历了解魏格纳的探究过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科学知识: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2、学会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纸张等。

2、七大洲的拼图材料。

教学流程:一、观察导入,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师: 欢迎同学们走进快乐的科学教室。

1、请同学们观察这里的两张报纸,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观察发现)2、你会提出怎样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3、你能想出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成立么?教师演示。

(把两张报纸往一起拼一拼)4、如果这两张报纸是不允许移动或者是不能移动的,你还能想出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成立么?认真地想一想。

师:同学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我们可以找两张报纸相同、相似的方面来证明。

如:颜色、文字、图案、硬度、厚度等。

这些就是我们验证猜想所搜集的证据。

(板书:搜集证据)我们找到的证据充分吗?(不仅形状吻合,颜色一致、图案吻合,报纸的材质、厚度也一样等)有了这么多的证据,即使这两张报纸位置不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张报纸原来是一张,被撕成了两部分。

大陆漂移的奥秘初中地理教案

大陆漂移的奥秘初中地理教案

大陆漂移的奥秘初中地理教案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相对移动的现象,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这个教案,我们将带领中学生深入了解大陆漂移的奥秘,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陆漂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理解大陆漂移的形成原因;3. 掌握大陆漂移的证据和相关理论;4. 能够解释大陆漂移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大陆漂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大陆漂移的形成原因;3. 大陆漂移的证据和相关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导入活动:地球拼图游戏(活动时间:10分钟)通过地球仪和拼图地图,让学生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拼接地球的大陆板块,引导学生思考大陆是如何分布在地球上的。

2. 知识讲解:大陆漂移的基本概念(活动时间:15分钟)通过PPT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大陆漂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大陆漂移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3. 实地观察:地质构造剖面考察(活动时间: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地或峡谷地区,通过观察地质剖面,让学生找到不同地层的分布和接触关系,引导他们思考这与大陆漂移的联系。

4. 小组合作:讨论大陆漂移的形成原因(活动时间: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已学内容,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形成原因,并形成小结。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知识探究:大陆漂移的证据(活动时间:25分钟)通过观看相关地质记录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大陆边缘的拟合、化石的分布等。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

6. 实验模拟:漂移模型实验(活动时间:30分钟)使用沙盘和塑料板块,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推动塑料板块来观察大陆板块的相对移动,并思考模拟实验与实际漂移的相似之处。

7. 总结归纳:大陆漂移的相关理论(活动时间:15分钟)通过PPT和图表,向学生介绍主要的大陆漂移理论,如海洋扩张理论和地球热对流等,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背后的物理机制。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陆漂移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科学理论。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海陆变迁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形态、板块构造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及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学生对大陆漂移过程的理解和海陆变迁原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述大陆漂移学说: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大陆漂移的过程。

3.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讨论题目:提前准备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5、补充证据:南极洲发现煤层;印度发现古冰川痕迹。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C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叙述错误的是( C )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
B.地球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和大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点名称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过程,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对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难度。
2、猜想和假设: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3、搜寻证据: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大陆轮廓拼合;古地层的相连性;动物的相似性。
4、验证假设,形成理论:(出示图片)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科学精神。在科学上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习也应如此。人只要用心,只要又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再难的事也可以做成。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要学习魏格纳这种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和生活中。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学案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王靖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学案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王靖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归纳说出拼图所采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资料和地图及拼世界地图的游戏,体验大陆漂移学说形成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活动1拼图导入:拼图游戏:小组讨论说出拼图方法,
二、活动2:拼图体验:
小组活动:拿出课前用纸剪好的大陆的轮廓图
①拼接大陆现在大致位置轮廓。

②拼合大陆海岸线凹凸的吻合。

与大致吻合;与
大致吻合。

③演示大陆分离、漂移过程。

三、读图1.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主要证据是:
四、资料分析:
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前,南极洲尚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带。

当时气侯温暖潮湿,植物繁盛,聚煤条件良好,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

随后古冈瓦那大陆开始解体。

分裂出来的南极大陆缓缓向南漂移,靠拢极地。

大约6500万年前,才移到现在的位置。

五、我今天的主要收获和体会
六、课后探索:查阅资料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相关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案1—《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教案1—《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教案1—《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教案一课程名称: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总学时:32 性质:公基教学辅助:课件《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授课内容: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课时:2 班级:文、体、美、医、管理、旅游等班级时间:06.9-12教案1—《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教学目的:掌握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教学重点: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教学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课时分配: 一、地球的构造二、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1.5课时)三、板块构造(0.5课时)授课内容: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世纪以来,人类对地球本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尤其在,,年代,出现了现代地球科学的革命。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物理学家们利用地震波来探索地球的内部和地壳的状况。

地球每年都会因大地震而震撼十几次。

地震产生的波穿过地球,也会穿过地核,地球表面的另一面的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里已经包含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可以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推论。

这种方法使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从一个盲目猜测的阶段提高到一个科学测定和理论推理的阶段。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不同,地球剖面可以分成不同的圈层。

地球中已被认出来的有七个明显的圈层,A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大洋下的地壳大约五公里厚,大陆下面的地壳大约三十五公里,而高原和山脉下面的地壳更厚,青藏高原处的地壳大约是70—80公里厚。

地壳下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连续的界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把地壳与下面的地幔划分开,地幔被分为B层、C层和D层。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了,在地幔和地核之间是第二个不连续界面—地核边界,是由奥尔德赫姆和古登堡发现的。

地核又分为外核E层(液态)、内核G层(固态),中间是一个过渡的F层。

二、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1、大陆漂移本世纪初,德国的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是有关全球范围的大陆构造学说,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大陆固定论。

经过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及后人的不懈努力与完善,现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已成为共识。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原创】《漂移的大陆》教案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原创】《漂移的大陆》教案

《漂移的大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办法去验证。

感知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2. 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3.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教学难点:猜想与假设教学准备:世界地图、黑白复印世界地图、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我们学习了在语文课上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还记得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忆,教师补充。

板课题)二、探究过程(一)关于漂移的大陆猜想活动一;拼图与猜想师: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冒出了一个什么大胆的猜想呢?师:(出示地图)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是拼接在一起的吗?(学生观察、猜想)师:魏格纳的猜想是胡思乱想嘛?我们先来动手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把复印的地图剪下来,拼一拼,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剪、拼图)师:刚才我们用拼图的方式进行验证,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师::现在你认为他的猜想成立吗?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师: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是怎样做的呢?师:请同学们阅读P6061资料;想一想:魏格纳从那几个方面找证据的呢?(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魏格纳提出了一个什么假设呢?小结:(课件演示)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

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初中地理课堂教案:大陆漂移

初中地理课堂教案:大陆漂移

初中地理课堂教案:大陆漂移教学主题:大陆漂移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的定义以及漂移的相关内容。

2.深化对板块构造的理解,学习板块的移动和漂移引发的地质现象。

3.了解掌握地球演化史上大陆漂移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大陆漂移的定义和原理。

2. 大陆漂移的主要板块和运动方向。

3. 大陆漂移引发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视频、题目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2min)观看“科学角”视频,介绍大陆漂移的定义以及原理。

通过视频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到大陆漂移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学习大陆漂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二、探究(30min)1. 图片学习板块运动和板块界限。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板块构造图,帮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和板块界限的概念。

2. 视频学习大陆漂移的运动方向。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主要板块和运动方向。

让学生沉浸在视频内容中,通过观察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大陆漂移的运动方向。

3. 课堂讨论大陆漂移的现象。

教师设计大陆漂移相关问题,让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大陆漂移引发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并引导学生找到这些现象与大陆漂移的关系。

三、总结(18min)教师对大陆漂移的定义、原理、板块运动和运动方向等进行总结。

同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大陆漂移引发的地质现象的危害性,并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最后,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扩展学生可以在家自己研究大陆漂移相关内容,包括观看更多的配套视频、读相关书籍等。

在下一堂地理课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大陆漂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

比如,学生可以了解海底发酵红枣的现象,知道红枣在海底不断发酵而流向陆地的过程。

再比如,可以通过借助地图、书籍等资源,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地球上各大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大陆漂移的影响。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即检测学习的成果和效果的过程。

评价可以从课堂表现、作业水平、分组研究、口头表达等方面进行。

地理课教案:探究地球上的陆地与大陆漂移

地理课教案:探究地球上的陆地与大陆漂移

地理课教案:探究地球上的陆地与大陆漂移一、引言在我们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和地貌特征。

而这些特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陆地,它们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生活,还带给我们无尽的探索乐趣。

而令人更为惊讶的是,在地质演变的长河中,这些陆地还经历了大陆漂移。

本节课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地球上的陆地与大陆漂移现象。

二、陆地与大陆漂移概述1. 什么是陆地?- 介绍陆地定义:指相对较高且干燥的区域,通常由岩石、泥土和植被组成。

- 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等。

2. 大陆漂移是什么?- 简要解释大陆漂移:指大片大片的板块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或分离,导致原本连接在一起的大块岩石分离开来并以不同速度移动的现象。

- 大陆漂移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三、大陆漂移的证据1. 造山带- 解释造山带:是指两块地壳板块碰撞产生的山脉和地震活动区域。

- 举例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 地质遗迹- 解释地质遗迹:指原本连接在一起的岩层,由于大陆漂移而分隔开来,形成了不同地区特有的岩层、矿物质和化石等。

3. 动植物分布- 展示相似动植物分布:比较南美洲西岸的动植物与非洲东岸,发现它们具有相似性,这也可以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之一。

四、大陆漂移理论解释1. 魏格纳提出的假设- 简要介绍魏格纳提出的“平衡态原理”以及“拖曳力”的概念。

- 解释为何他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争议和质疑。

2. 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板块构造理论:指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地壳分为众多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流体圆柱上自由运动。

- 介绍现代地质学家对大陆漂移的解释。

五、大陆漂移对地球的影响1. 形成新的山脉和火山- 举例洛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及其与大陆漂移之间的关联。

2. 地震和火山活动- 解释板块边界是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区域,因为板块在碰撞或分离时会引起能量积累并释放。

3. 海洋开裂与海底扩张- 解释海洋开裂现象:两个板块远离,导致岩浆从地幔冒出,并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创见的完成任务(15分)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并能够帮助同学能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积极展示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满分为1分)
一般(9分)
参与小组学习、讨论。
较好(12分)
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突出(15分)
积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并在组中承担一定的职责,帮助其他组员学习。
总计(满分为40分)
较好(8分)
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较好完成任务。
很好(10分)
主动积极参与教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够起带头作用,积极展示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满分为15分)
能完成任务
(9分)
能按要求参与教学活动,但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标准不高,偶尔举手回答问题。
能较好的完成任务(12分)
能按要求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按时保质完成学任务。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变化的理性认识,即在说明科学家对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之前,需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和假说提出的依据,实践证明大量的直观材料输入头脑后部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地理概念或原理,只有经过逻辑思维过程的“加工”才会形成对地理事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本节课学生逻辑思维加工的途径为归纳和演绎,学习过程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实验启发—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首先从学生熟知的游戏——“拼图”游戏导入新课,在游戏中归纳拼图所用方法,然后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相关论点,提出能够证明该学说观点的证据,归纳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地理思维习惯,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做好准备,为高中甚至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及知识储备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演绎地理现象的能力欠佳。但是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敢于接受挑战,这些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对直观的和具体的活动或环节比较容易接受和把握。
本校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挑战思考地理问题。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学生知道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分析归纳出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并且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变化的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一成不变的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课名
探秘大陆漂移学说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地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授课日期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日期:20**年6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年版)》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地理实践性的内容不仅仅是包括地理观测、仪器操作、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考察等,对已有的地理理论进行验证、探索的过程也是实践内容的一部分。地理课程标准还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教学理念。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用脑子想,用嘴说,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探究、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去主动建构教学知识。在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第二节《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同时课标对于本条标准的说明是:“‘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通过教师所展示图片和视频及文字等相关资料,学生被动的接受大陆漂移学说,但是没有亲自体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缺少更好体现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培养的过程。
◆解决措施
基于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认知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其实践能力,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和归纳演译启发式教学方式,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和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科学史教育。
教学重、难点:“大陆漂移学说”的形成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与评价量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量规
1.学生自我评价表(项目指标评分:满分90分,每项10分)
姓名
时间
评价项目Leabharlann 具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
课前
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能运用到本节课中
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参与
态度
积极踊跃思考问题
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
教师自我评价表(总分90分,每项10分)
项目
姓名
时间
具体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教学
目标
设计
教学目标清晰具体
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教学目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度
教学
内容
设计
体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
体现目标性、科学性、思想性
教学
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环节紧凑,联系性强
总分
自我
评语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拼图导入
组织学生参与拼图游戏,并引导学生思考拼图主要方法。
过渡:今天,老师是带同学们去探秘的,这要从一张地图说起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实验法归纳演绎
技术准备:PPT课件IPAD拍照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归纳说出拼图所采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资料和地图及拼世界地图的游戏,体验大陆漂移学说形成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小组讨论中积极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中把他人想法融入自己想法
主动和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探究任务
学习
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对本节课很感兴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总分
2.小组评价表:
班级:姓名:小组:日期:
项目和权重
效果
评价标准
得分
情感态度
(满分为10分)
一般(6分)
能按要求上课,完成学习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