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动物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概述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4)分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河蚌的解剖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本有关实验内容,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2)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培养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阐明鱼类、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河蚌的观察。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蓝精灵》的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除了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外,水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存在?
二、新课教学
(一)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1、请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的水中的动物。
2、观察课本相关图片,分析水中动物的特征,尝试给水中动物分类。
水中的动物包括:
腔肠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葵、珊瑚虫、水母和海蜇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节肢动物:种类在动物界中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都具有外骨骼以及分节的足,大多具有触角。包括虾、蟹、昆虫等。
软体动物:都有柔软的身体,大多用鳃进行呼吸。如河蚌、蜗牛等。
两栖动物: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如青蛙、蟾蜍。少数有尾,如大鲵和蝾螈。
哺乳动物:如鲸等。
(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1、观察课本相关图片,了解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
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鳍运动,用鳃呼吸,大多数身体为纺锤形。躯干和尾部覆盖有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为特殊的感觉器官,可感知水流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有1对胸鳍和腹鳍,可保持鱼体的平衡;背鳍、臀鳍、尾鳍各1个,尾鳍可控制鱼体前进的方向。鳔能调节身体比重。
2、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观察河蚌
观看教学光盘,了解河蚌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河蚌:身体由外套膜分泌物形成的贝壳包裹,贝壳可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并逐渐形成许多环纹。贝壳前端钝圆,后端稍尖。有口,用鳃呼吸,用斧足运动。外套膜分泌物还能形成内面光亮的珍珠层。
(四)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
阅读课本,了解我国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水中动物的种类。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水中动物的种类
鱼类、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二、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鱼类的共同特征:
(1)终生生活在水中
(2)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纺锤形体型,身体表面有鳞片,能分泌黏液,保持身体的滑润。(5)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速度、测定方位
(6)鳔能调节身体比重
三、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河蚌的特点:用鳃呼吸;用斧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