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论文(1)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各界的关注焦点,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课程改革的推进显著。
国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
这个改革方向的确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但是一些学校在贯彻时仍存在难题,如改革的速度不够快,缺乏足够的教师培训等。
另外,评价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
这些改革在考试压力和教育质量之间寻求平衡。
例如,一些地区开始试行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但是,由于传统的升学评价制度根深蒂固,这些改革需要更长时间来推动。
再者,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受到重视。
以往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正逐渐变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一些先进的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普遍推广时仍面临着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
二、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基于当前的形势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教育改革的未来几个趋势。
首先,发展幼儿教育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而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加强幼儿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数字化教育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等创新形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然而,数字化教育需注意平衡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
另外,跨学科教育的发展也备受期待。
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单一学科的教学将不再是主流。
跨学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最后,品德教育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
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力量和学问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同学的爱好为动身点,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意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具备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
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要求老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讨论者和开发者转变。
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精确地分析社会和同学的进展需求,敏捷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这也就是说,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学问结构之外,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也是必不行少的。
教学讨论对于老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3]。
老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讨论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当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闻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老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洁,也这么简单。
”之所以这么简洁,是由于这个道理简洁明白,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简单,是由于老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转变并不简单[4]。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肯定程度上来自老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的确不令人乐观,老师群体的素养普遍偏低。
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般高中专任老师中,讨论生仅占3.6%;一般学校专任老师中,讨论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老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
详细到各省师资状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一般中学专任老师8.27万人,其中,学校专任老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老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孙绵涛于江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强调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是,仅仅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起步、兴起与发展、全面深化、创新与科学发展四个阶段。
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政策改革现状变化趋势作者简介: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于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8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的一次巨大转折,它把我国带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上,从一元文化转为多元文化。
从此,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变革的社会更是需要教育作出迅速的应对,教育必须为变革的社会培养一代新人。
基于对教育功能的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由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学校从注重强调应试教育向强调素质教育转变,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合格公民转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
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涵盖了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被打破,课程内容朝着整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删减陈旧、繁琐的知识,增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所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强调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路径。
例如,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
(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线课程、教育软件、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开展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尽管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不断加大,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方面相对薄弱,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
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 对策与思考一、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
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
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
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2、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
.我们学校做了个有关这方面的调查表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学习能力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素养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注重实践教育其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注重实践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实践教育,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三、个性化教育另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传统的集体式教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个性化教育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跨学科整合最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跨学科整合。
传统的学科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而缺乏交叉融合。
跨学科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
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注重跨学科整合,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以及跨学科整合。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重点探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史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进步。
回顾历程,我们可以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提倡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跨学科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有必要关注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以确保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
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部门不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例如,有些学校引入了STEM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还有些学校鼓励学生开设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兴趣。
个性化的趋势体现在课程实施方面。
教育部门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量大而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繁多,导致教师只能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全面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解决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他们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他们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可以与家长开展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篇论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挑战,以及改革的策略和成果。
1. 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程形式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2. 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核心目标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提供各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以真正衡量学生的能力。
3. 挑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完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此外,评价制度也需要相应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引导教育机构的改革实施。
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最后,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孩子发展多样的才能,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个性发展。
5. 成果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升,他们将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大幅增加,他们将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以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深化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跨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3.多元化评价:评价方式应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
4.终身学习: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三、深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1.课程设置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学科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的比重。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4.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
同时,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
5.家校合作: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出来。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然而,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推进,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师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也取得了一些突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育资源得以广泛共享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然而,尽管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当前的基础教育侧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孩子们长时间面对枯燥的功课,在背诵和应试的重压下,很难培养出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使得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倚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应试导向的评价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首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要加大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优化配置,弥补城乡教育差距。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此外,我们还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应试成绩的权重,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吕达张廷凯论著选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同时,基础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5.5%、91.2%。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二、存在问题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其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
件、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可以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德育工作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的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石,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经的阶段。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当下社会的一大热点。
在基础教育中,教育改革更是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在教育改革中,最着重的是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1.课程的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2.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灵活性更高。
我们应该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与此同时,鼓励创新和实践,促进实际操作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3.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改革需要更多专业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具有更加精湛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思想。
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基础教育中,教育改革的发展会呈现出以下趋势:1.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注重科技融合,学习教育将会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将会向网络和互联网倾斜。
未来教育将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2.个性化教育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关注个性化教育,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在教育中,将会创造更加丰富的教育模式,实现定制化教育。
3.全球化和国际化未来的基础教育将趋向全球化和国际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解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解决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世界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成为许多国家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对于诸多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如何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以及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然而,这其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解决。
一、教育资源和师资短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教育资源和师资短缺。
在许多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设施落后以及教师队伍短缺等因素导致了基础教育的水平难以提高。
而想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条件,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在提升教育水平方面,政府可以优先投入教育资源、大力建设教育设施以及集中培养更多的教师人才,这些都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措施。
同时,各类社会力量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来,从而形成多层面的合作机制。
二、教育理念和方法落后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难点。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不少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显得有些落后。
而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这确实是一项极具挑战性、需要长期耕耘的任务。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先进和适应当今时代的教学方法;并且也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
三、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无法满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还面临着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就是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的问题。
因为在一个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许多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比如缺少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还有大众化教育过于泛泛而谈,缺少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特别关怀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个学生都应该被认真对待,尽可能的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用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来解决多元化的学生需求,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再能够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最后,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要求我国的教育系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这些背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这意味着课程改革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构。
传统的学科划分逐渐被打破,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程内容也更贴合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此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了重视,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其次,学校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机构转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和资源的场所。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摘要:人类正在迈入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革命正在到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针对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这不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唯物史观,同时还取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时空背景。
此外,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普遍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对能够培训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关注人才辈出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极为重视发展基础教育,他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竞争、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本领。
根据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时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2001年,我国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轮的改革给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观地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一次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冷静地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理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思。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各国的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全球性问题的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正逐步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迈向。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 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 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 迫切任务。但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花时多、作用小的情形得以改善的前景不容乐观。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 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脱节,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本“教科书”的局面。这种情形不是靠行政命令或一朝 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在发现和尊重德育的规律方面做巨大的努力。
我们认为,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综合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 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 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 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那种动辄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综合或分科的优点,以便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 取的。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 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靠制定一个政策,而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需要我们如何能排除干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综合的界限并使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和补充。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 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 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追求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靠什 么来控制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人文学科的教育。他
们认为,科技发展需要 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 份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份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不是靠贴标签或靠信手拈来的几个例证或事件就可以作出结论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数量模型的经济学研究。此外,由于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现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就要慎之又慎,盲目轻率的否定于改革无补,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构 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 和职业技术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20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 ,但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方面,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适度”是最难把握的, 5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总是围绕这个“适度”或左或右来回徘徊折腾,甚至滑向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的方向。过 于强调职业教育或通识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 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矛盾?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基础”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知识发展的特点,学校课程的 “基础”在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过去长期在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中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的“双基”教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鲜明特色 。事实证明,坚持“双基”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仅仅坚持“双基”的教学是不够的, 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此外,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还要求学校养成未来公民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所以,学校课 程的基础实际上已经由“双基”发展为“三基”和“四基”。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 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如 果不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指标和实施方式进行认真的探索,教学实践很可能仍然会停留在抓“双基”实、 抓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培养虚的层面。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 ,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课程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促精品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政策,全国范围内有多套义务教育教材正在使 用。总结义务教育教材多样化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必须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 这是确定无疑的正确方针。但是,坚持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具有三个必要的条件:首先多样化是一个数量增加的 概念,就是要发展多种多样的课程教材;其次,数量的增加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差异性结合在一起,即多种多样 的课程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的编写的风格和适应的对象上都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分,各自显示出独 特性的特征;第三,仅有数量的增加和差异性的存在,还不足以真正构成多样化的本质特征,它还必须和课程 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独立地、自由地 、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三方面的条件具备了,课程的多样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要纠正片面强调智能发展的倾向,转 向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尽管我国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与国际进程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经 验教训,把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同时纳入课程改革的中心视线,采取措施,使之并行不悖。个性、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潜能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纠正长期以来的知识、技能偏 向,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观是极大的推动。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特别是表现在中学的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上,这种情形更为明显。这种误区的出现首先是对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认识不足,学科课程专家把出发点放在为学科后 备人才的培养打基础上造成的;其次,它与课程编制者没有切实认识到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没有把实践和 生活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来看待有关。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 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