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患儿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1]。

脑瘫患儿常共患多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除认知发育落后外,癫痫同样是脑瘫患儿常见共患病之一,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发生率为35%~62%,平均为43%[2]。

脑瘫共患癫痫患儿中超过一半是在1岁以内首次发病,92%以上发生在4岁前[2,3,4,5,6]。

脑瘫患儿中的癫痫患病率高达一般儿童的5倍[7],新生儿惊厥、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脑损伤性灰白质病变及脑结构畸形为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主要高危因素[8,9]。

脑瘫共患癫痫的发生率还与脑瘫类型相关,其中以痉挛型脑瘫共患癫痫者占大多数,且发病年龄大多更小[10,11,12]。

癫痫发作将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危害患儿认知和运动发育,直接影响康复疗效及预后,同时对患儿家庭尤其母亲生活质量带来显著负面影响[3,6,13,14,15]。

因而,能否尽早对其癫痫发作实现持续控制将直接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

然而,正是由于脑瘫共患癫痫的高患病率及相互关联性,致使更多患儿面临跨专业就医,容易导致脑瘫患儿的癫痫诊治被延误或处置不规范。

鉴于尽早控制脑瘫共患癫痫的重要性及临床诊治的复杂性,应将所有疑似或确认共患癫痫的患儿及时推荐到具有小儿癫痫专长的专业医师处会诊。

迄今国内外缺乏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基于临床实践的迫切需要,在重点参考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Epilepsy,ILAE)颁布的癫痫发作类型及癫痫最新分类、2015年ILAE发表的婴儿癫痫诊治专家建议和全球实况调研意见分析等国际共识基础上[16,17,18,19,20],结合中国实情,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与神经学组相关专家,共同商议并制定本共识。

此共识原则上同样适用于尚不能确诊为脑瘫却已有癫痫发作的婴儿期脑损伤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治。

(完整)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

(完整)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

(完整)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完整)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检查者签名:上肢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颈及躯干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下肢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注:MP=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上肢关节活动度评价记录表注:1.MP=2。

因痉挛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在角度后用“S”表示,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在角度后用“P”表示。

颈、躯干及下肢关节活动度评价记录表注:2.因痉挛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在角度后用“S”表示,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在角度后用“P"表示。

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表3梳头3能简单回答问题4使用手巾4能表达意愿5洗脚二、进食动作七、床上运动1奶瓶吸吮1翻身2用手进食2仰卧位坐位3用吸管吸引3坐位膝立位4用勺叉进食4独立坐位5端碗5爬6用茶杯饮水6物品料理7水果剥皮三、更衣动作八、移位动作1脱上衣1床、轮椅或步行器2脱裤子2轮椅具椅子或便器3穿上衣3操作手闸4穿裤子4乘轮椅开头门5穿脱袜子5移动前进轮椅6穿脱鞋6移动手动轮椅7系鞋带扣子拉锁四、排便动作九、步行动作1能控制大小便(包括辅助具)2小便自我处理1扶站3大便自我处理2扶物或步行器行走五、器具使用3独站1电器插销使用4单脚站2电器开头使用5独行5M3开、关水龙头6蹲起4剪刀的使用7能上下台阶六、认知交流动作8独行5M以上(七岁后)总分1书写评估医生2与人交谈3翻书页4注意力集中评分标准:满分100分50项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的主观评估: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客观评估:口腔轮替运动速率(DR)情况:汉语构音能力测验汉语构音清晰度(%): \37 = (%)声调清晰度:韵母清晰度:声母构音清晰度: 汉语构音清晰度相对年龄: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记录表出生年月:评估日期:记录说明:正确“\/”;歪曲:“×”;遗漏:“-”替代:实发音的拼音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本测试采用4级计分评定:0分:完全不能做1分:开始做(完成不到10%)2分:部分完成(完成10%——99%)3分:全部完成计分方法如下:A:卧位和翻身项目部分/51×100= %B:坐位项目部分/51×100= %C:爬和跪项目部分/51×100= %D:站立项目部分/51×100= %E:走、跑、跳项目部分/51×100=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评定结果:原始分标准分1.前庭失调(大肌肉及平衡)2.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不稳3.本体感失调(本体感不佳,身体协调不良) 4.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或协调不良5.大年龄的特殊问题感觉统合综合评定:属感觉统合度失调。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

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1 概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2 目标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原则3.1 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

3.5 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

3.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 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3.8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宣教应列入康复计划。

4 介入及暂停时机4.1 康复介入时机4.1.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4.1.2 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2],【多巴胺≤10u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状况及评估

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状况及评估

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状况及评估杨帝,孙群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脑性瘫痪(脑瘫)是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有吞咽障碍和行为异常等,也可发生继发性肌肉萎缩、挛缩和骨、关节的变形或脱位等损伤。

多种因素引起的口咽功能障碍和喂养困难导致摄入不足,加上胃肠功能紊乱、疾病本身的消耗过多,脑瘫患儿的营养问题突出。

研究证实脑瘫患儿营养状况堪忧,营养干预未得到充分重视。

脑瘫儿童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营养干预研究,为营养干预辅助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由于脑瘫患儿群体的特殊性,常用体格测量方法、正常儿童群体的体格发育情况对于真实反映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实用性、可比较性欠佳。

基于脑瘫患儿群体本身的年龄百分比生长发育数据有待研究,这些研究可帮助制定脑瘫患儿的特异生长曲线图、促进其营养评估取得进展。

关键词:脑性瘫痪;儿童;营养状况;营养干预;康复训练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1.027中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1-0110-05由于运动姿势异常、肌张力改变增加了肌肉收缩的能量消耗,加上康复训练的能量需求及口咽协调功能差引起的摄入不足,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易发生营养问题。

国内外多项研究指出,脑瘫儿童多存在体质量低下、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微量营养素障碍等问题,并提倡早期营养干预,但目前对脑瘫儿童营养问题的宣传不够(尤其是对于康复机构、家长和照顾者),治疗方案上并未完全实现营养干预与康复训练的结合。

在目前康复治疗领域着重躯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与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发生率之间有独立、直接和重要的关系[1]。

营养不良可影响四肢及躯干的肌肉容量、对康复强度的承受力、神经细胞的可塑性[2-3]和骨质的健康,从而影响康复效果。

另外,营养不良可影响脑瘫患儿的免疫力,导致患病率和住院率的增加、康复训练的暂停和社会参与度的减少。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患病率为0.15%~0.40%[1,2,3]。

临床中发现,脑瘫被普遍作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伞式"诊断,其中不乏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尽管早产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公认为脑瘫的病因,但多达1/3的脑瘫患儿缺乏传统高危因素、存在潜在某些神经系统遗传病或代谢病,对这部分患儿需要积极查找、识别和确定病因,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造成的不适当管理和不利后果。

近年来快速进展的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为脑瘫患儿提供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机会[4]。

大量文献报道,高达30%的脑瘫患儿存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或单基因变异,但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小、验证性研究少以及受遗传异质性的影响,有些变异的致病性还很难得出明确结论[5,6]。

一些临床管理指南并不推荐将遗传学检测作为脑瘫的常规性检测项目[7],有关脑瘫病因学诊断方面还缺乏一致性的可操作流程。

我国脑瘫防治工作尚在初级阶段,康复机构复杂多样,人员资质和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脑瘫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及病因研究流程上存在较多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自2018年6月成立专家组,参考近10年来有关脑瘫病因学、遗传和代谢组学技术进展、脑瘫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历经8个月的时间讨论并提出中国脑瘫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脑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及相关医疗行为,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脑瘫和类脑瘫疾病的科学规范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

一、脑瘫的定义、分型及临床诊断信息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导致活动受限,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8]。

2020儿童脑性瘫痪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推荐要点

2020儿童脑性瘫痪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推荐要点

2020儿童脑性瘫痪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推荐要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核心问题是中枢性运动发育障碍和姿势异常,但其疼痛问题也非常突出,据报道脑瘫患儿中伴发疼痛者约占3/4。

脑瘫本身可引起多种疼痛,此外,治疗肢体残疾也可引起医源性疼痛。

目前,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脑瘫患儿的疼痛问题,但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各地的疼痛管理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尚无统一的标准及规范。

鉴于此,从2019年8月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专项调研,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广泛开展交流研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共识,希望能用于规范儿童脑瘫的疼痛管理,减轻或消除患儿身体不适,优化医患合作,避免可能的继发伤害,提升和增强脑瘫康复治疗效果。

本文将共识中的要点进行总结。

专家共识一:脑瘫患儿疼痛病因复杂,建议临床工作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生化指标、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客观和全面地分析病因。

专家共识二:疼痛评估的内容包括诱发疼痛的因素、疼痛部位、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等。

对于能自我表述疼痛的脑瘫患儿,首选自我评估法,对有认知和语言障碍患儿重点推荐行为观察法,可结合生理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脑瘫患儿的疼痛治疗与管理流程见图1。

专家共识三:脑瘫患儿出现疼痛时均应进行疼痛管理,建议建立以患儿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管理团队,首先明确病因,尽早对因治疗,避免或减少脑瘫治疗中可能的致痛性操作,有效预防脑瘫并发症以减少疼痛发生。

专家共识四:非药物止痛策略应作为治疗脑瘫患儿轻度及慢性疼痛的常规治疗方法,也可作为药物止痛时的辅助措施。

干预策略应根据患儿年龄和认知发育情况,选择个体化方案。

专家共识五:镇痛药物的使用建议在疼痛专家或药理专家指导下实施,药物选择的原则是轻度疼痛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中度至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镇痛药。

最佳剂量是将疼痛缓解至患儿可耐受时的最小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

脑性瘫痪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0(最全版)

脑性瘫痪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0(最全版)

脑性瘫痪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0(最全版)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

虽然脑瘫的核心问题为运动障碍,但其非运动症状也很常见[2],其营养不良风险较正常同龄儿童明显高,随着脑瘫严重程度增加,营养不良风险会伴随升高[3]。

国外已经推出对脑瘫患儿营养管理的实用参考指南[4,5]。

尽管近些年国内对疾病状态儿童的营养干预越来越重视[6],但尚无脑瘫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或建议。

鉴于此,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并邀请儿童康复科、临床营养科、小儿消化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共识和指南,达成以下共识,以规范脑瘫患儿营养支持。

本共识仅包括脑瘫患儿营养不足的经口及肠内营养支持,不包括营养过剩和肠外营养支持。

一、营养风险筛查和评定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是临床营养干预的重要依据。

所谓营养筛查,是指判断个体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详细的营养评定的一种建议方法[7]。

营养评定是指临床营养专业人员通过人体组成分析、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临床检查及综合营养评定方法等手段,对患者营养代谢和机体功能等进行检查和评定,以确定营养不良类型及程度[8]。

已有证据表明脑瘫患儿生长发育不同于正常发育儿童,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尤为重要,在营养支持中都是必须进行的环节。

(一)营养风险筛查已有超过70种筛查及评定工具问世,在成人中已有公认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如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但只适用于成人住院患者[7]。

目前儿科也有多种营养筛查工具,如儿科营养风险评分工具(pediatric nutrition risk score, PNRS)、儿科Yorkhill营养不良评分工具(pediatric Yorkhill malnutrition score, PYMS)、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风险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risk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growth, STRONGkids)以及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malnutrition in pediatrics, STAMP)等。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3]。

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

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

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

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

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1急性期脑保护治疗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1.1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对症治疗、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和护理,以及监护等措施。

儿童脑性瘫痪经颅磁刺激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儿童脑性瘫痪经颅磁刺激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大量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 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认知 能力和生活质量。
02
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经颅磁刺激治疗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
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脑组织,产 生感应电流,改变神经细胞的膜 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 电活动。
神经调控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 子等物质的合成与释放,实现对 脑瘫儿童神经功能的调控。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 方案。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预测
01
02
03
04
探索最佳刺激参数
深入研究不同刺激参数对治疗 效果的影响,寻找最佳治疗方
案。
拓展应用领域
将经颅磁刺激治疗应用于其他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自闭
症等。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结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 法,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病因
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包 括遗传、感染、缺氧、出 血等多种因素。
症状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肌 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
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
磁场作用
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 ,改变神经元的电活动, 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 递质的释放。
神经调控
磁场刺激可以调节神经元 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网络 的重塑和功能恢复。
方法学探讨:介绍疗效评价方法的优 缺点,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评价的 准确性和客观性。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 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 定。经颅磁刺激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 、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可改善 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认知能力和生 活质量。然而,该方法并非适用于所 有患儿,需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 症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同时,治疗参 数的设置和疗效评价也需遵循个体化 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如畸形、宫内感染)或损伤(如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国内外报道目前脑瘫的患病率为1.4‰~3.2‰,我国1~6岁脑瘫患病率为2.46‰。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有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等[1-6]。

1 脑瘫的定义1.1 定义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

脑瘫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会影响儿童终生的发育轨迹及其家庭生活。

因此,必须从促进功能发育和支持家庭康复服务的视野来考虑干预措施[6-8]。

1.2 名词解释重点就以下内容进行解释[6]。

1.2.1 一组(a group)强调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种类和严重程度多样化的症候群。

1.2.2 持续存在(permanent)排除了一过性的异常,但是要注意临床异常表现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1.2.3 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活动是指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动作;活动受限是指个体在活动时存在困难。

1.2.4 运动和姿势(movement and posture)指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运动失调及肌张力异常。

异常的运动控制是脑瘫的核心表现,其他不是主要影响到运动模式和姿势异常的神经发育障碍不能诊断为脑瘫。

1.2.5 由于(attributed to)指的是由于遗传、化学和其他因素影响脑的发育。

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脑部结构损伤的认识正在不断完善,但仍有很多原因是不明确的。

1.2.6 发育(development)是脑瘫定义中的关键特征,脑瘫的发育本质决定了干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国际文献报道卒中后营养障碍发生率变异较大,波动在6%-62%。

XXX)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023例卒中患者,其中314例(8%)存在营养不良。

各研究纳入人群、评价标准、评价时机的异质性是造成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变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

FOOD研究显示,当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卒中后营养不良是6个月死亡(OR1.82,95% CI1.34-2.47)和不良预后(mRS>2分;OR1.52,95%CI1.05-2.21)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

卒中后营养管理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在国际上,针对卒中后营养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尚缺乏。

XXX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专家共识编写方法本专家共识检索了如下数据库:Medline/PubMed、XXX、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XXX)、万方、维普和XXX等全文及摘要数据库。

脑瘫(CP)患儿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高月神经敏化新疗法对比优势

脑瘫(CP)患儿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高月神经敏化新疗法对比优势

脑瘫 (CP) 患儿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高月神经敏化新疗法对比优势【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 (cerebral palsy),指胎儿及婴幼儿期在发育中脑的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造成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临床表现以发育迟缓患有双侧脑瘫(CP)的儿竟通常会出现诸如语言障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我院采用神经敏化治疗组和传统针灸治疗对照组,对患有语言障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儿童的中枢性疾病进行疗效观察。

关键词:高月神经敏化新疗法;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方法:5例脑瘫(CP)患儿分为高月神经敏化新疗法治疗组和传统针灸治疗对照组5例均采取常规语言和肢体训练,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s-s和肌张力检查手法检查。

一、s-s 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 法)及构音器官功能评定(主要针对口腔开合度及流涎程度)二、肌张力检查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 六级标准衡量。

肌力检查方法: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

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3)肌张力检查与评价定义: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神经系统疾病营养支持共识演示文稿

神经系统疾病营养支持共识演示文稿

瑞高®
预防及有助于
纠正低蛋白血 症
第二十七页,共52页。
瑞素®
通用型配方
瑞能®
肿瘤及 肺部疾病适用型
瑞先®
高能高 浓缩纤 维通用 型配方Biblioteka 肠内营养的剂型发展粉剂
混悬剂 乳剂
颗粒大小不均匀
颗粒直径
10-100 微米
颗粒直径0.5微米 最难消化的脂肪乳粒, 可直接被肠粘膜吸收
灭菌时,产品利用旋 转灭菌釜进行最终灭 菌。灭菌工艺的Fo值在
❖ 制作相对粗糙,粘度高,不易通过
细孔径EN导管
第二十九页,共52页。
自制匀浆膳的有效性和安全问题
❖ 营养素的摄入不足 ❖管饲的污染问题
第三十页,共52页。
患者实际摄入量与医院提供自然食物(匀浆制剂) 的“理论计算”量之间存在差距
Esatwood等研究 (N Engl J Med, 1997) 差距为11-27%
)。
第二十四页,共52页。
10.营养输注停止
• 停止肠内营养输注
– 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结果。
• 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分时可停止管饲喂养
D级推荐
第二十五页,共52页。
亚洲最大的临床营养生产基地
266
第二十六页,共52页。
占地面积:10.1万M2 建筑面积:4.1万M2
瑞代® 糖尿病及
应激性高血 糖
– 25-35Kcal/kg/dl。糖:脂比=7:3~6:4,热:氮比=100~150:1
• 轻症(GCS>12分或APACHEⅡ≤16分)卧床患者
– 20-25Kcal/kg/d。糖:脂比=7:3~6:4,热:氮比=100~150:1
• 重症(GCS≤12分或APACHEⅡ>16分)患者急性应激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性瘫痪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

虽然脑瘫的核心问题为运动障碍,但其非运动症状也很常见[2],其营养不良风险较正常同龄儿童明显高,随着脑瘫严重程度增加,营养不良风险会伴随升高[3]。

国外已经推出对脑瘫患儿营养管理的实用参考指南[4,5]。

尽管近些年国内对疾病状态儿童的营养干预越来越重视[6],但尚无脑瘫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或建议。

鉴于此,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并邀请儿童康复科、临床营养科、小儿消化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共识和指南,达成以下共识,以规范脑瘫患儿营养支持。

本共识仅包括脑瘫患儿营养不足的经口及肠内营养支持,不包括营养过剩和肠外营养支持。

一、营养风险筛查和评定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是临床营养干预的重要依据。

所谓营养筛查,是指判断个体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详细的营养评定的一种建议方法[7]。

营养评定是指临床营养专业人员通过人体组成分析、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临床检查及综合营养评定方法等手段,对患者营养代谢和机体功能等进行检查和评定,以确定营养不良类型及程度[8]。

已有证据表明脑瘫患儿生长发育不同于正常发育儿童,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尤为重要,在营养支持中都是必须进行的环节。

(一)营养风险筛查已有超过70种筛查及评定工具问世,在成人中已有公认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如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但只适用于成人住院患者[7]。

目前儿科也有多种营养筛查工具,如儿科营养风险评分工具(pediatric nutrition risk score, PNRS)、儿科Yorkhill营养不良评分工具(pediatric Yorkhill malnutrition score, PYMS)、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风险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risk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growth, STRONGkids)以及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malnutrition in pediatrics, STAMP)等。

对儿科营养筛查工具尚无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

比较简便、常用的筛查工具是STRONGkids和STAMP。

尚无针对脑瘫患儿的营养筛查工具,建议脑瘫患儿入院24 h内进行营养筛查,继而对有营养风险的患儿进行营养评定,并在2周后复评,使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及时接受合适的营养干预[8]。

(二)营养评定包括病史分析和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和综合评定。

1.病史分析和膳食调查临床病史及喂养史是进行营养支持的基础。

建议对脑瘫患儿常规进行营养评估前,应详细询问并记录临床病史及喂养史。

临床病史重点需关注以下几点,(1)建议对所有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评价;(2)呼吸道和消化道并发症如误吸、呕吐、便秘、腹泻等;(3)正在服用的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等;(4)反映营养状态的临床表现如皮肤质地变差、毛发稀疏、指甲薄脆等。

喂养方面需重点关注脑瘫患儿营养的"危险信号",(1)每次进食平均时间超过30 min;(2)本人或照看者对进食或喂食感觉有压力;(3)在连续2~3个月内体重没有增长或有降低;(4)进食过程中出现咳嗽、呛咳[5,9]。

膳食调查是营养评定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膳食摄入(喂养)量和种类的详细询问和记录调查患儿每日每餐所有食物的实际消耗量,再经食物成分表或营养软件计算和分析,将结果与相应性别及年龄组的每日膳食能量和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较为准确,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针对住院患儿的膳食调查通常采用回顾记录法和称重法两种,可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条件选择单一或混合的方法,每次调查时间24~72 h。

2.体格测量主要测量指标有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TSF)、肩胛下皮褶厚度(subscapular skinfold thickness,SST)、上臂中围等[10,11]。

其中身高、体重是体格测量中较基础的内容,任何情况下这两项数据均应有记录。

体格测量的评定方法应用较广的是Z评分法和生长曲线法,但由于脑瘫患儿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体格测量较正常发育儿童困难。

在测量过程中,偏瘫患儿应测量健侧或双侧瘫中受累较轻的侧别。

(1)对于体重的测量,婴幼儿需称量裸重,年长儿可以穿着单薄外衣,无法站立者,建议应用轮椅秤称量体重。

<2岁的婴儿,体重需精确至0.01 kg,≥2岁者,可精确至0.1 kg[11]。

(2)身高测量时2岁以下和不能站立的脑瘫患儿应测量卧位身长。

如因合并关节挛缩、脊柱侧弯、无法站立而无法直接测量身高,可以用分段测量法估算身高[12,13]。

不建议应用估算身高评估生长速度[4]。

(3)通过皮褶厚度测定可推算体脂总量,主要指标包括TSF、SST和髋部与腹部皮褶厚度等。

上臂中围为上臂中点周径,可间接反映机体蛋白质状况。

建议对于脑瘫患儿,有条件可以测量上臂中围、TSF和SST。

(4)人体成分测量是为明确人体内脂肪、肌肉、骨骼及全身水分的构成,可以辅助营养状态及营养干预效果的评估,故建议在脑瘫患儿的营养评估中常规测量[14]。

常用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和皮褶厚度测量法。

脑瘫患儿由于神经损伤导致营养不良和活动水平下降,他们身体成分与正常发育的同龄儿童显著不同,具有较低的肌肉、骨骼量,较高的脂肪及水分[15,16],所以普遍认为体质指数及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BF%)不适合用于脑瘫患儿的营养评估及人体成分分析[17,18]。

建议对于所有脑瘫患儿,常规应用皮褶厚度测量进行营养评估,如果条件允许,可将BIA作为首选测量方法[5]。

3.实验室检查根据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ESPGHAN)2017年发布的神经损伤患儿营养支持指南[5],建议在脑瘫患儿中进行铁、维生素D、钙、磷、维生素B12、叶酸等微量营养素的检测。

由于仅检查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3项易导致对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片面的判断,故应进行营养评定为宜。

4.营养不良的评定暂无针对脑瘫患儿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根据ESPGHAN 2017年发布的神经损伤患儿营养支持指南[5],建议应用如下指标识别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1)年龄的体重Z评分(weight for age z-score,WAZ)<-2;(2)TSF小于标准图表的第10百分位;(3)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

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分级可参考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专家共识中的儿童营养不良分级标准[19]。

在营养支持期间建议应用体重、生长曲线和脂肪含量来监测脑瘫患儿营养状况。

Brooks等[17]开发了多个脑瘫患儿特定生长曲线图表,由于制定特殊的生长曲线图的脑瘫患儿多合并其他疾病,故ESPGHAN并不建议应用特殊生长曲线图定义营养不良,但可用于营养干预效果监测[5]。

二、吞咽障碍和喂养评估脑瘫患儿吞咽障碍主要与口面部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有关,患儿难以进行吞咽的口腔准备阶段、口腔阶段和咽部阶段,表现为对液体或固体食物的吞咽发生困难或吞咽时出现呛咳、哽噎[20]。

吞咽障碍在脑瘫患儿中常见,发生率19%~92%,并可直接影响食物摄入而导致营养不良。

越严重的吞咽障碍,越会减少需咀嚼食物而增加液态食物量[21,22,23]。

吞咽障碍的诊断较为复杂,建议首先进行临床喂养评估,然后应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评估,必要时通过仪器进行评估[24,25,26]。

吞咽障碍的临床筛查具有一定局限性,建议依据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2018年发布的0~25岁脑瘫管理指南[27],当患儿有以下症状时,建议首先由言语-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判断安全且合适的食物质地和喂养方式:(1)在专业临床评估后不能确定进食、饮水、吞咽的安全性;(2)没有明确误吸证据的呼吸道感染;(3)随年龄增长,进食、饮水、吞咽功能持续下降;(4)调节饮食质地时,不能确定安全性;(5)需要进一步评估吞咽功能支持临床决策,有条件的医院在充分评估吞咽风险后可进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评估(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 study, VFSS)和纤维光学内镜吞咽评估(fiberoptic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 FEES)。

可根据吞咽障碍程度选择不同的营养干预方式。

三、营养干预(一)营养干预指征及干预目标每个脑瘫患儿的疾病情况及营养不良情况不同,应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结合北美儿科胃肠病、肝病及营养学会(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NASPGHAN)2006年对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的营养干预指南[28],建议营养干预指征如下:(1)经口喂养困难;(2)消瘦;(3)生长迟缓;(4)1种及以上营养素缺乏。

营养干预的目标是:(1)安全、愉悦的营养摄入达到能量和营养摄入要求;(2)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D摄入达到年龄推荐量;(3)TSF达到10%~25%的百分位;(4)体重在同类型脑瘫患儿特殊生长曲线的第20百分位以上[29]。

(二)营养需要量1.能量摄入量目前没有针对脑瘫患儿能量摄入的共识意见[4,5]。

有研究显示能够步行的脑瘫患儿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REE)和正常发育儿童无明显差异,但其在同等活动量下能量消耗大于正常发育儿童[30]。

痉挛对脑瘫患儿能量消耗约占10%[5],而营养干预期间营养状况恢复会提高能量消耗[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