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文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文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文 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 语文课前活动 师:今天语文素养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看两名同学书写的生字。

评出书写规范的字。

生:共同评价出书写规范,结构好的字。

师: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前诵读。

生:今天我为大家朗诵的是汉乐府诗歌 《长歌行》,请大家配合我齐诵。

生:这首古诗 的名句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从中我们领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学 生都应该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 希望我们 2.1 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时间发奋 学习。

师:史玉爽同学向我们全班同学发出了努力学习的号召。

二、 导入新课(语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师: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孙权劝学 》。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东吴的霸主是如何来劝学的。

在朗读 时,大家注意到本文有许多对话描写。

师: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1/8师:2 分钟自由大声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

(声音洪亮,饱含感情,组内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分配角色朗读一下好不好。

生:非常活跃,齐声答好。

师:男生,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像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所以男生读孙权,我 希望 2 年 1 班的女生都能成为才女,你们读鲁肃,吕蒙全班齐读,旁白史玉爽同 学来承担。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个角色读得比较好? 生:女生。

读得比较有气势。

师:男生继续加强。

[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培养学 生热爱朗读的情感,并且有利于把握人物形象。

] (二)预习交流 师:预习交流,三分钟互学。

(多媒体出示要求) 生:1.2.3 组到黑板前听写,4.5.6 组在组内互考。

(气氛热烈) [评:通过小组互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师:大家在预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一、背景介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兵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而其中的“孙权劝学”一章,则是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孙权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本文将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实录的展示和解读。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背景介绍和思维启发(5分钟)首先,我们向学生们展示《孙子兵法》的封面和相关介绍,让其初步了解这一经典著作。

接着,我们介绍“孙权劝学”这一章节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二步:阅读原文和注释(15分钟)在学生们已经有了初步学习兴趣和认知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开始进行文本的阅读和注释工作,以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原著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思维拓展和观念升华。

其中的重点内容,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一一展开。

第三步:探究“鼓励智慧”的导向(20分钟)孙权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军队中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议。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智慧”,让人才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扬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展开讨论和思考,我们期望他们能够理解并把握孙权鼓励智慧的导向观点,以此为自己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注入动力。

第四步:剖析“得人才之事”的核心思想(25分钟)孙权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得人才之事”,并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仁、智、勇、严”。

我们将在这一环节中,对这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核心思想和运用方法,以期让学生们在学习上获得系统化的思考和运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归纳(10分钟)最后,我们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学习方向。

希望通过这次授课,学生们能够对于《孙子兵法》的“孙权劝学”这一精华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够在自己未来的人生和职业道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三、结语通过上述的教学实录展示和解读,《孙权劝学》这一古代经典著作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观点已经可以得到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和讲解。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一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

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

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

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

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

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文言文课和大家平时上的可能不太一样。

请看大屏幕。

(屏显。

)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文言文的拓展型文本学习●文言文的群文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式学习●文言文的“连滚带爬式”略读学习●用文言文训练说话能力的学习第一部分蓄势师:今天的这节文言文群文阅读课,老师给它定了一个主题,叫“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和其他人进行沟通。

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生:谈崩了。

(众生笑。

)师:是啊!同学们主动和父母沟通过吗?进行过关键性的对话吗?比如,这个周末你想玩三小时游戏,然后你跟妈妈谈……生:根本没门儿,一谈就崩!(众生笑。

)师:哦,提都不能提啊!结果呢?多半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知难而退,放弃谈判,乖乖听话。

(众生笑。

)师:这种情况是沟通中的妥协,是逃跑,可称之为“逃”,就是谈不下去就算了。

(师在黑板上画了个流泪的小人,旁边写“逃”。

)师:还有一种情况是谈判失败,内心愤怒,情绪激动,“啪”地关掉自己房间的门,在里边砸书,砸东西,骂人,甚至直接骂娘。

(众生笑。

)生:老师真理解我们啊!有时候我们也只能这样反抗一下。

(众生笑。

)师:这叫做人际沟通中的“打”。

你们别看王老师是个温柔的小个子,“打”的阅历、经验多着呢!小时候,跟爸爸妈妈“打”,结婚了跟老公“打”,当老师了跟学生“打”,跟家长“打”,跟领导“打”……(众生狂笑。

)师:正因为如此,老师对人际沟通才有了一些想法,读了《孙权劝学》及其相关故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学们聊一聊关于优秀人物之间的沟通问题。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愤怒的小人,旁边写“打”。

)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成功的沟通往往也表现为这两种情况——不是“打”,就是“逃”。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孙权的朋友圈,看看他们是如何沟通的。

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请看大屏幕:(屏显。

)●上级和下级的交流●同级的交流●下级和上级的交流●英雄和英雄的交流……第二部分上级和下级的沟通师:现在,咱们回溯课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获奖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获奖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获奖教学实录(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阅读《三国演义》并查找有关资料)师:(板书刮目相看)大家知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生1:擦亮眼睛看。

生2:用新的眼光看待。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这一成语的出处吗?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了解这个成语的来由吧!(板书:孙权劝学)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通译全文,组内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生默读,后组内讨论课文内容,释疑)师:这篇古文比较简单,同学们应该能轻松地理解,现请一位同学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通译这篇课文。

(生跃跃欲试,但没人敢举手)师:对不对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能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理解对了可以供同学们学习,错了出可以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给同学们,来吧!(生情绪高涨起来,很多同学微笑着举起手来)生:我来试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改正,我是这么理解的:开始的时候,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推辞以军中事务多。

孙权说: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

你说你事务多,哪里像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大惊道:你现在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的阿蒙!吕蒙得意的说道: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老兄你知道这事怎这么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他结为朋友就走了。

(下面马上有同学举起手)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基本符合原文的意思,这可看了他仔细的读过课文,但好像还有些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生1:我认为在孰若孤的孰字作谁来解更好,这句就是谁像我呢或谁有我事务多呢,这样更贴近整句话的意思。

生2:我赞同他的意见,我有点疑问:在《〈论语〉十则》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的三作多、几解表虚指,而士别三日中的三是实指还是虚指呢?生3:我认为是虚指,就是分别了一段时间,而不是分别了三天。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陆世标老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坐下。

老师:有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举手。

(指其中一个)你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学生:从前有个叫司马光的小孩……老师:谢谢某同学给我们讲有关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司马光从小就是个聪明肯动脑筋的人。

不过有谁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朝代的人?(指一学生)学生:是古代人吧?(班上哄笑)难道是现在的吗?(哄笑再起)老师:是古代没错。

可是到底是哪一个朝代呢?大家现在翻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孙权劝学》那一课去,看课文的注释①。

老师:司马光是哪一个朝代呢?他写了一部史书叫什么?(指一学生)你上黑板来写一下。

学生:(板书)宋资治通签学生:老师,某同学的“签”写错了!(一学生上来改“鉴”)老师:对一些难写的字大家要注意它的结构,“签”是“牙签”,“鉴”是“借鉴”之意。

这个字的含义与这部史书的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因为《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这部书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或警示后人。

那么今天的文章会给我们怎样的警示呢?请大家看题目《孙权劝学》,孙权是谁?“劝学”是何意?学生:孙权是三国的,跟诸葛亮一样。

学生:“劝”是“劝告、劝说”的意思吧。

学生:“学”我认为是“学习”。

老师:那么孙权劝谁学习呢?我们得来看课文了。

此文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们学文言文时要学会三步走,是那三步?学生:一读二译三理解。

老师:某同学你来读一遍,大家注意他读时字音及句子停顿是否合适,要做好标号。

(一学生读课文)老师:(点一学生)你认为他刚才读错什么字吗?学生:他把第二句中的“博士邪”中的“邪“(ye)读成(xie),还有“孰若孤”中的“孤”(gu)读为(hu)。

“老师:我觉得这几个字(指黑板)“卿”“遂”“涉”读得很含糊。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课文品读:《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名人单元,本文用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讲述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的文言短片故事,全文共119个字,全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发展。

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

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

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设计意图: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和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吕蒙、《资治通鉴》的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口吻,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进新课由金文篆体字劝()字激情导入,请学生看字体会劝说应该有什么特点:生说:有2口、2人,还要使力,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有关劝说的小文章,《孙权劝学》。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一>读美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1、学生按要求大声诵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示范朗读,学生评价。

3、师生归纳本文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字音。

(邪,更,卿,孰)教师黑板板书字音。

4、划分节奏指导:师:当我们走进文言文除要读准字音外,还应该读准节奏,请一位学生先读,其余学生评价。

生:仔细听读,查找节奏师:全文有2句的节奏犹为注意,看PPT 教师指导朗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认识孙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劝学的意识。

3.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孙权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三、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孙权劝学的名言,并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孙权是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b.劝学为何重要?2.学习孙权的生平事迹和贡献(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PPT呈现,向学生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学生可以记录重点内容,并在介绍结束后进行梳理和总结。

3.学习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20分钟)教师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阅读材料,其中包括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摘录。

学生在小组内阅读,并合作讨论。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活动讨论(25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a.孙权为什么强调劝学的重要性?c.如何将孙权的劝学思想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点评。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通过本次学习,你对孙权的劝学思想有何新的认识?b.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建议,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设定目标。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讲述和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引入到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中。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加深了对孙权的了解,并进行了思辨和表达的训练。

活动讨论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劝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

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

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

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

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

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

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

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生(齐):同意!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

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

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

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

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

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

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

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生1 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

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生3:吕蒙不推脱了。

“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

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

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生3:惊讶。

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

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

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