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讲义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先看病人的脉及了解病人的症状,是对一切疾病所言的。
知犯何逆:根据病情分析,找出疾病的机理,即中医讲的“证”。
随证治之:根据“证”进行相应的治疗。
“观其脉证”是通过思维找出三个方面的证(第一是部证、系统证;第二是阳证阴证、病证;第三是阳证阴证病证所包括的若干汤证),这就是“知犯何逆”的思维过程,最后在明确汤证后采取具体的“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
1、《黄帝内经》是针灸辨证施治的始祖。
《黄帝内经》讲的是经络辩证80种病的针灸施治。
2、《伤寒论》是汤方辨证施治的始祖。
《伤寒论》讲的是三部(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辩证六病(寒、热、虚、实、热实为阳、寒虚为阴)的汤方施治。
刘绍武:祖籍山东诸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二月二十一日,1907年4月3号,出生于山西襄垣县十字道村。
2004年12月2号,十月二十一日去世于海口市,享年98岁。
业医80余载,毕生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一生精研《伤寒杂病论》,师古而不泥古,敢为天下先,破六经桎梏,力排众议,独创“三部六病”学说及诊疗体系。
1928年读到日本人汤本求真所著,中华书局翻译出版的《皇汉医学》,受益匪浅,从中得到启示,开始在实践中应用《伤寒论》方剂,走上了“一病一方”和“合病合方”之路,而名震上党。
1936年,《伤寒杂病论》方剂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形成了“三部六病”学说的思想观点。
1944、1945年,首次开始讲授“三部六病”学说。
在中医临床大家中,只有刘绍武和胡希恕先生,终生悉用六病辩证(三阳三阴病,而非六经),力求辩证精纯,一以贯之。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绍派伤寒,把机体假作六个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主胸中,阳明经主肌肉,主脘中。
少阳经主腠理,主胸膈,太阴经主四末,主大腹,少阴经主血脉,主小腹。
厥阴经主筋膜,主少腹。
比如,小肚子没知觉,治肾灵,真准!再比如:某人说腿疼痒,什么地方疼痒呢?用手指按掐肌肉,感觉肌肉束的表面痒,用手指越掐越解痒。
治肝灵,神准!又比如,手指尖怕冻,脾阳虚。
绍派伤寒,将内与外各分六个层次,并融寒温于一炉。
历时十几代人才完成此辨证体系。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
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
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端发凉正合厥阴之本意,《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厥者,极也。
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所,阴尽阳生之处,其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
关于伤寒六经辨证,有从经络解析,有从八纲解析,有从开阖枢解析,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认识,解析角度不同,仔细读来又确实各有其道理,然待及临床,常常无所适从,疗效欠佳,本人仔细研读古今伤寒论医籍,结合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天下大道,莫不至简”,故解析六经当从简,不应从繁。
解析六经从简者有二人:一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辨证,二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
两种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病位胡希恕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刘绍武表部病枢部病里部病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一、共同点上表看,六经八纲辨证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体疾病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分阴阳两种属性,故有六经病。
这三部疾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1、表部病正邪交争于人体的体表,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等均属于表部。
(注:因喉、肺泡等与外界相通,寒温之邪犯肺,应归属于表证。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第三节太阳、厥阴并病一、葛根汤证1、葛根汤主证原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正误:表部证(并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
三部六病把此类性质的病证称之为并病或部证。
2、葛根汤适应症(1)葛根汤兼下利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正误补缺: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诠解:合病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十分模糊。
三部六病把合病定义为六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相互复合。
合病的治疗原则为合病合方。
本证葛根汤复合下利,仍然使用葛根汤治之,说明下利证不为里部本身病变,而为表部病势扩张,影响里部而出现的越部证。
(2)葛根汤证兼呕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诠释:本证与上条为类证,呕仍然是表部越部证,加半夏的原故是呕吐影响入药,止呕以治其标。
本方偏热,故适用于部证偏寒的病证。
第四节表部兼、合证一、麻黄汤证1、麻黄汤主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癌症能预防吗?有哪些良 策?
• 美国肿瘤学家斯特因说“几乎60%到80%的癌 症是人为的”
• 因此,减少或消除这些人为因素就能预防60% 到80%的癌症
.
24
三分之一的癌症 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
• 45岁以上者是癌症高发年龄,应至少保证每年一次 胸透、全腹B超及肿瘤标志物等项目的检查。
• 长期主、被动吸烟及酗酒者;长期嗜饮热水、热食
.
32
• 一、守方原则。肿瘤病具有顽固性,治疗上必须体现稳定 性,处方用药要有肯定性。肿瘤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代 表本病的实质,决定着病变的始终,非到病变完结之时, 疾病是不会痊愈的。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质也。本质 不变,方不可变,更则无效。这就是说,在诊断明确之后 ,一病一方,证不变,方不变。更方是为了纠偏、改误, 而绝不是随症施治。治病之本,一方到底的正确性无可非 议。不能重复就没有指导意义。
15
肺癌的发病率,吸 烟者为不吸烟者的 10.8 倍
烟雾中含大量烟焦 油、芳香烃等致癌 物
“吞云吐雾”
.
16
即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高 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苯并芘等。
.
17
感染乙肝病
毒的患者患肝癌 的几率比正常人 高很多。
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
.
18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存哪些 致癌因素
.
2
《三部六病》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 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 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 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 》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 《内经》和有 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 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 每 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 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学 说由此得名。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一、小柴胡汤的使用指征《伤寒论》第96条写道:“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归纳起来就是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此外小柴胡汤还有口苦、咽干、目眩,弦脉等使用指征。
1.小柴胡汤相关症状寒热往来,系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寒热交替出现,中有间歇,发热无定时之热型,为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标志。
因邪不在表,亦不在里,更不在胃,故非汗、吐、下可治,唯和解一法可医。
然不可仅限于往来寒热,潮热、差后发热、虚劳发热、热入血室、胸中烦热皆可治之。
胸胁苦满,系热邪侵入少阳之象,为本方主症之一,表现胸胁部自觉满闷不适,一为患者主述而知,一为患者长叹气可见。
其检查方法:令其仰卧,大拇指从胁下向胸腔推压,指头有抵抗感,患者感觉气紧或疼痛者是也,一般右侧较左侧明显;心下按之虽胀满,但不痞硬,深压有动悸应指之感;按压胸有憋胀心烦之感,为胸胁苦滿之外证也。
李翰卿认为,胸胁苦满,病位在胸骨、肋骨内,或偏胸,或偏胁,与肝、脾、肋膜、淋巴等部发炎有关。
余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并无炎症可见。
无炎症者,胸胁苦满应为肋间肌肉、神经及膈肌收缩,胸腔变小所致。
胸腔内心肺所居,通过气血循环,贯通表里上下,具有营养脏腑肢骸,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
胸腔变小必有心悸、眩晕、咳嗽、短气等心肺受挤束,头臂干供血不足之状。
故解除胸胁苦满,对心肺大小循环,无疑大有裨益。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木胜克土、胃失和降之象。
故表现为不想讲话,不想吃饭,心中烦闷,时时欲呕。
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之纲领证。
《甲乙经》云:“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起于目锐眦,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祛少阳之邪者,小柴胡汤之能事也。
弦脉,主肝胆受病,为使用小柴胡汤目标之一。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太阳病篇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
2.太阳病,葛根汤主之。
前证悉具,项背强,四肢痹痛者,葛根汤亦主之。
3.太阳病,项背强,四肢痹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葛根汤主之。
4.病人头项痛微强,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桂枝汤证悉具,项背强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不项背强,但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汤证悉具,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本汤亦主之。
7.太阳病,体痛,脉紧,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证悉具,身重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
以其未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杂病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2.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杏薏甘汤。
13.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肢节疼痛,或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5.四肢肿,小便不利,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弱,自汗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若脉浮紧,无汗者,甘草麻黄汤主之。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稍稍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部六病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培 训 内 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类药:白术。
9、半表半里部热证
主证:胸中烦热。 类证:身热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身热 或寒热往来。 治则:清热。
主药方:黄芩甘草汤。黄茶15克,甘草10克。
类药: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元参、竹 叶。
10、半表半里就实证
主证:胸中烦满。 类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躁急易怒, 善太息。 治则:疏满散实。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的慢性六病是气血长期的反复的较规律固定的慢性逆偏。
先是出现三部的功能性病变,久则易由量变发生质变而出现器质性病变。
在治疗这类慢性病时要诊断清其气血慢性偏逆的较规律固定的状态形式,制定好相应的方药,较长时间地一直服下去,使这个较规律固定的气血逆偏状态逐渐恢复正常而疾病痊愈,不达疗程病难痊愈。
这就是刘老百剂不更方而治愈顽固病的原理所在。
机体虽有三部之分,但其是整体之内的三部,各部只是相对地成为一个系统,绝对不能独立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慢性六病中,这个原理就更突出了。
定
三部的慢性六病很少有像急性三阳病那样独立存在的情况。
这是因为无论是何部的何病证,只要是长期地存在,必然要影响他部乃至整体,而表现为整体气血不协调的状态。
三部的慢性六病只是这种整体气血不协调的基础上,以某病的病理状态较为突出而定为某部病。
慢性六病的病性在其急性发作时其寒热虚实表现较为明显,那就按急性六病论治。
在慢性时期大部分病性表现不典型,常常是此处寒而彼处热,此处虚而彼处实,寒热虚实似乎都有而又不能明确。
那么如何定其病性呢?
事实上任何事物绝对中立是没有的,或多或少总要有一点偏向。
所以在难分清寒热虚实的情况下,哪个病较突出就定为哪个病证。
这样将病位与病性相结合,何部何病较为突出就定为何部何病。
所以慢性六病的辩证只是较模糊地分为六病,而较难细地再分十二个单证。
协调疗法主要是针对上述这些病程较长,在整体气血长期不协调的基础上以某部某病较突出的规律固定的慢性六病而立的。
三部六病纲要
一、与伤寒论的关系
• 三部六病学说是已故名老中医刘绍 武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研习和 使用《伤寒论》总结个人心得、体 会而形成的学术观点。
• (2)核心症 • 太阳病:头项强痛 • 少阳病:心中烦热 • 阳明病:胃家实 • 太阴病:腹满 • 少阴病:心动悸 • 厥阴病:脉微细或欲绝
• (3)十二单证
• 太阳病的热证是: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 • 少阳病的热证是:心中热烦,身热或寒热往来,咽干口苦。 • 阳明病的热证是:发潮热、自汗出。 • 太阳病的实证是:无汗、或咳、或喘。 • 少阳病的实证是:胸满,小便黄赤。 • 阳明病的实证是:胃家实,大便难。 • 太阴病的虚证是:腹满,脉沉迟。 • 少阴病的虚证是:心动悸,短气,或脉微细。 • 厥阴病的虚证是:脉微细欲绝或无脉。 • 太阴病的寒症是:时腹自痛,或吐,或利。 • 少阴病的寒症是:背恶寒。 • 厥阴病的寒症是:手足逆冷,恶寒,肢节痹痛。
• (4)部证
• 又称并病,是指在三步的每部中,当某部 的证呈现寒、热、虚、实、证均有,难以 辨清该证的属性时,只要辨清病位进行论 证就可以了。
• 1、表部部证 • 2、里部部证 • 3、中部部证
• (5)合病
• 在机体每部同部位上两种以上不同病并存的 证,称为“合病”
• 合病在治疗上采取合病合方的原则。
• (6)合证
• 在临床中,不同部位上两个以上不同单证 同时存在,或同一部位上两个性质不同单 证的同时存在,称为合证。
• (7)兼证
• 是指在六病中,某病兼有十二单证中,除 本病的单证外的其他单证或单证的类证, 或为某一固定方剂兼有单证。
• (8)局部病
• 在整体的三部中,把凡具有独立结构和特 殊功能的部分称为局部。局部病证同样具 有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但临床上 有时不能在整体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 以局部的形态变化和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第一章思辨框架第一节三部划分人体有三个系统构成:表、里、枢合称三部。
三部为病: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
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
合称六病。
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
一、表部表部的概念:凡是与空气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
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
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表部功能1、肺与皮毛的关系。
2、皮毛与腠理的关系。
腠理:是皮毛之下,即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于关重要。
二、里部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烛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里部功能1、胃与六腑的关系:2、六腑与水液谢:3、“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
这些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枢部枢部的概念: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1、心脏的主导作用:2、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3、肝脏、肾脏的调节、代谢功能:4、气血的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第二节六病的产生第二章整体内涵第三章理性规范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分为整体辨证、系统辨证和局部辨证三大体系。
第一节证的研究一、证的四性:1、证的多样性2、证的多义性3、证的传变性4、证的复合性二、证的四类似:1、合病2、并病3、兼证4、合证三、脉的四象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头颅颈胸腔膈上腹胁脐腹腰小腹上竟上上附子中附上是附下下竟下大鱼际寸部关部尺部尺部1、溢脉:也叫上鱼际脉。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下》第三节少阴病类证一、附子汤证1、附子汤主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背恶寒”为少阴寒特异证,即后心窝巴掌大小的地方,两肩甲骨之间恶寒,为心阳虚衰的先兆指征。
2、附子汤适应证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诠释:“脉沉”为心阳虚,寒湿凝滞的指征,故治从少阴,方用附子汤。
二、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诠释:参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本证病在心脏本身,多为器质性病变,故难治。
属少阴病,心血不足,心阳不振。
二、四逆加人参汤证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心动悸者,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诠解:本证为少阴病虚寒证。
四、茯苓四逆汤证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正误补缺:脉微弱,汗出恶风,烦躁,小便不利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诠释:参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有证无方,补入,同时补入小便不利。
【三部六病三部并病】14
【三部六病三部并病】14疾病的表现形式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相同,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孤立不变的证候组合,而是具有独立性和混合性,机体的病状有的以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是以混合形式表现于临床,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性,疾病也不例外,同样具有单独性和复合性的证候表现。
三部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是整体的子系统,在每个部构成特定的功能,所表现的病理反应同样有独立性的反应,也有统一性的反应,并病就是指同一部位(系统)感受同一病邪而表现的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反映,这样的反映有一定的条件做前提,病邪和同一部位相作用,而表现出病证的复杂性。
亢奋的表现和抑制的表现因一定的条件,一方面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又互相渗透,两种病性不同的证候相互作用,表现了混合性的局面,并存于同一部位,这就是各部的病理反应所呈现的部性(混合笥),部病的性质和阳性病、阴性病的性质都有所区别,呈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称之为“部病”。
在同一部位上,众证纷繁,寒热并存,虚实互见,难以辨清属性,可以不必强辨,在逻辑学上有模糊逻辑,天下许多事物有时只能用模糊逻辑去看待,去处理,想强行区分,往往不准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鸡蛋中有血,有肉,有赊,经孵化可以变成鸡雏,此时,血、肉、骨可显而易见,在未经孵化之前,鸡蛋内是无法区分血、肉、骨的,只呈现近似胶状物,鸡蛋内确实有骨头,但又是无法挑出的,必须用模糊逻辑看待这一事实,疾病有时同样具有此理。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两种状态,两种状态的变动都是由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后,正邪相争所引起,疾病在相互静止状态中,在表现上只有量的变化,只是某些证候的表现,并没有发生激变,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就会达到显著的变动状态,出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显现出病证的阴阳属性,或以阳的形式,或以阴的形式表现出来,前面讲的六病就是指疾病发展的变动状态,故同一部位上不能同时并见阴性病和阳笥病,并病则是阳病与阴病处于相对静止阶段,就是病变发展的某一时期,而呈现的统一状态,如同日常生活中见的调和、均热、相持、静止、凝聚、吸引等现象,机体感受病邪,病邪和机体之间产生的反应未表现出明显的阴阳属性,而不同质的证候依一定的条件,共存于机体之中,在某部上则表现出部病反应的统一怀,如同水、土两种不同质的混合形成泥,泥中有水有土,但却不属水性,也不属土性,而是呈现泥性临证多年,根据三部证候的统一性,列出并病,每部的并病代表着每部病证反应的部性,依据对立统一原则,构成三部的治法,在《伤寒论》中多无明确的并病原文,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三部中列出三个并病,以标明三部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有益临床辨证施治1、表部并病表部并病时,常常是既可能有表实,也可能有表虚的汗出恶风;既可能有表寒的肢节痹痛,项背强,又可能有表热的温度升高。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⑵目证举例: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又不能自固。
其证虽轻,本质为厥阴病。
其发热汗出为阳浮于外,阴弱于内的一种假象,必须认清本质,不可等闲视之。
桂枝汤方: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4枚3、枢阳病论治:⑴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石膏30 g、知母30 g、竹叶30 g、甘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柴胡。
治则:清热除满。
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其组成和药物的选择,应该具备清热、降温、除满、扶阴四个条件,选用黄芩汤作基础,方中加柴胡以除满,加竹叶石膏汤清火降温以扶阴,八药相配,担少阳主方之使命,共建清、降、散、滋之功效。
优质实用课件精选三部六病讲义
方剂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栀子豉汤
黄连阿胶汤 麻杏石甘汤 调胃承气汤 葛根芩连汤 大黄黄连泻 心汤 白虎加人参 汤
附子泻心汤
枢阴证的证治
• 核心证:心动悸。 • 纲领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 • 诊断部位:心背。 • 治则:温补法,温阳益气。 • 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5-10g、人参10g(党参
聚 脉 证
大柴胡汤以 顽固性口腔溃疡、梅核气、食
陈皮代枳实,道炎、食道憩室、贲门痉挛、
加党参、甘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
草
扭转、消化道肿瘤、胆石症
调肠 协调基方加陈皮30g、 覆 调胃舒郁汤 十二指肠炎、慢性结肠炎、肠
解凝 白芍30g、川楝子15g、 脉 加川楝子、 易激综合症、慢性阑尾炎、前
汤 小茴香10g、大黄10g 证 小茴香
熟地30g、山药30g、 车前子30g、五味子15g、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 苏子30g、川椒10g。
调整植物 神经功能 紊乱
调肝 补胰猪胰
糖尿病的整体论治
分 期
脉证
人群特点
胰岛素释放试 验
治则
方剂
初 期
口 溲脉一渴 溢,引 。形饮,体消渐谷瘦善,饥舌,红饮而一燥,年下年症龄,以少多病内而程,轻40多合。岁两并以
30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 主药:附子。 • 副主药:人参(党参)。
枢阴证的特殊治疗
方剂
治法
症状
真武汤
温通心阳 逐水利湿
枢阴证兼见腹痛,小便不 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 利者
茯苓四逆汤
益阴固阳
枢阴证兼见手足逆冷,小 便不利,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
回阳救逆 生津益血
三部六病的协调疗法
三部六病的协调疗法
协调疗法及协调基方
协调疗法:慢性病,采用协调疗法,通过人体自身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诱导发挥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
理论依据:《伤寒论》第148条中的“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
协调基方: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循环示意图
右心→→肺→→左心
↑↓↑↓
肝←←←←←←脾胃(脾胃为第二心脏李东垣的脾胃论)
心
↓↑
↓↑肾(供应心脏能量,排毒兼调节血容量等,应补肾利水)
肾血流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少阴病时兼顾肾
协调基方方证的病机分析
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影响其他四脏,所以用协调方治疗某脏器的慢性病时,应该同时兼顾其他失衡的脏器。
协调基方方证的病机分析:脾胃血流变慢乃至瘀滞导致的血流及淋巴不通(太阴证),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要发生在心肝肺的郁而产热产实(少阳证),健康的“康”字意指通畅,协调基方方证的本质就是大循环不畅通。
协调疗法主要就是使得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协调基方方义
协调基方:(主治太阴少阳)
心(黄芩甘草)
肝(柴胡黄芩)
脾胃(党参大枣川椒甘草)
肺(黄芩苏子党参甘草)
肾(川椒)
胸为至阳,借呼吸,吸收天之阳气,统摄一身之阳;腹为至阴,受纳水谷,集地之阴气,统摄一身之阴。
二者是外环境阴阳二气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两大场所。
协调基方是打通大循环的一剂良方。
还有四逆汤,三味药,作用于心和脾胃,一个是起血循环发动机作用的心,一个是最易造成血液瘀滞的脾胃。
这样就抓住了打通大循环的两个核心的要点,所以用以回阳救逆,效果立竿见影。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1.四脉的形成机理气血在人体内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血循行正常,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否则,百病由生。
气血长期反复的较规律的慢性偏逆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的整体性疾病。
气血偏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机体长期、反复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二是不良的饮食、环境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形成气血的慢性偏逆与障碍,从而发生整体的气血不协调。
由于颅腔、胸腔、腹腔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地和气血调配的“集散地”,因而气血的运行障碍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些地段,表现为血涌于上、血郁于胸、气滞于中、寒凝于下四种形式。
变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溢、紊、聚、覆四脉,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
2.整体病的诊断与辨证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由于整体病是长期慢性发展而来的,四脉的形成具有稳定的特性,故而临床上整体病的诊断遵循以脉定证的原则,辨证时可以舍证从脉。
(1)溢脉:也称上鱼际脉。
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达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此为阳气亢盛之脉。
多由肝阳上亢而致,病性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呈阳性病理反应。
溢脉证:患者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胀、目花耳鸣等。
属中医肝阳上亢范畴。
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
长期以往,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处于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出现了脉管向上移位,突破腕横纹以上,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的脉象。
(2)紊脉:也称涩脉。
脉律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简称三不等脉。
紊脉多为血行不畅,心脏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篇
三部六病对糖尿病的治疗思路
理消汤的组方原则
实厥 寒厥 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 热遏阻,阳不得伸 大汗大下损伤阳气,阳气 衰微
表部部证的证治
三部六病
• 主证: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 节疼痛。 • 治则:温经解表。 • 主方:葛根汤。葛根12-30g、桂枝6-15g、 麻黄9-15g、芍药6-15g、甘草6-10g、生姜 9g、大枣4枚。 • 主药:葛根、桂枝。
• 主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 治则;健脾和中。 • 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30g、干姜10g 、甘草10g、黄芩15g、黄连10g、半夏1015g、人参10g、大枣10枚。 • 主药:生姜、黄连。
第四篇
枢阳证的证治 枢阴证的证治 枢部部证的证治
枢阳证的证治
三部六病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
刘绍武先生与马文辉老师
三部六病
溢脉
紊脉 整体 整体气血论 聚脉 覆脉 四脉证 协调疗法 协调方
三 部 六 病 学 说
层
系统
内
三部六病 辨证论治 理论体系
表部
枢部 里部
表阳证 表阴证 枢阳证 枢阴证 里阳证 里阴证
十二单证
合证 兼证 合病
次
局部 组织 器官
容
局部病局部治疗 局部证治观 局部病系统治疗 局部病局部整体双关治疗
第一篇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三部的划分
学术渊源——《周易》
“一分为二” 阴阳属性论 “三极六爻” 思想 “一分为三” 三极结构论
三部六病
《周易》 《伤寒论》
辨证分型的 总纲
三部六病的 辨证方法
整体病的治疗
方剂 化裁 证 来源 适应症
调神 协调基方加石膏30 g、 平亢 牡蛎30 g、桂枝10 g、 汤 大黄10 g、车前子30 g 协调基方加百合30 g、 调心 乌药10 g、丹参30 g、 宽胸 郁金15 g、瓜萎30 g、 汤 五味子15 g、牡蛎30 g 调胃 协调基方加陈皮30 g、 舒郁 白芍30 g、大黄10 g 汤
三部六病
肺 肝
阳 病 阴 病
枢
里
脏系 统
沟通表里内外
腑系 统
和饮食物相 接触的部分
适应饮食,完 成水谷的摄取、 消化、吸收、 排泄
第二篇
表阳证的证治 表阴证的证治 表部部证的证治
一些概念
核心证暴露疾病主 要矛盾,对诊断起 决定作用的证候 对 抗 性 矛盾 非 对 抗 性 纠 偏
三部六病
纲领证(主证调配的 不良的饮食、 环境等因素 血涌 于上 血郁 于胸 气滞 于中 寒凝 于下
三部六病
机体长期、反 复受到过度的 怒、喜、悲、 惧的精神刺激
溢
胸腔 腹腔 盆腔
紊
聚 覆
集散地
整体病的诊断与辨证
脉 脉象特点 证
溢脉证
三部六病
症状
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 退、头昏脑胀、目花耳鸣等
第六篇
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 及其诊疗规范
整体内涵
动态的气血
整体性和统一性 机体 局限性和特异性
三部六病
静态的框架
• • • • • • • •
1.气血的统一性 2.生态的自组性 3.层次的有序性 4.结构的功能性 5.动态的平衡性 6.形神的一致性 7.天人的合一性 8.意志的主导性
四脉的形成机理
腹满肠鸣、腹泄腹痛、食欲不 覆脉证 振、消化不良、皮肤萎黄、性 功能障碍、白带清稀等
第七篇
三部六病协调疗法 与整体病的治疗
协调疗法与协调基方
三部六病
• 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利 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诱导 发挥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 • 理论依据:《伤寒论》第148条中的“头汗出、微 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 • 方剂选择:能适应各种病理反应的需要,具备寒、 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方面八种性质的 基本属性。 • 协调基方: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 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不同发病部位的里阴证
部位 方剂 功效 主治
三部六病
平痉温中 食道、膈肌 旋覆代赭汤 里阴证兼噫气不除 涤饮镇逆 胃 升结肠 降结肠 吴茱萸汤 五苓散 桃花汤 温中平痉 里阴证兼呕吐或干 止痛止吐 呕吐涎沫 健脾利水 里阴证兼小便不利 温涩固脱 里阴证兼下利,便 脓血,而非痢疾
里部部证的证治
三部六病
竹叶石膏汤
栀子豉汤 黄连阿胶汤 麻杏石甘汤 调胃承气汤 葛根芩连汤 大黄黄连泻 心汤 白虎加人参 汤 附子泻心汤
引:因势 利导,引 邪出外
转:扭转 热(火) 极欲转阴 的趋势
热极欲转阴 枢阳证症见大烦渴不解 火极欲转阴 枢阳证症见背恶寒
枢阴证的证治
• • • • •
三部六病
核心证:心动悸。 纲领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 诊断部位:心背。 治则:温补法,温阳益气。 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5-10g、人参10g(党参 30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 主药:附子。 • 副主药:人参(党参)。
枢阴证的特殊治疗
方剂
真武汤 茯苓四逆汤
三部六病
治法
症状
枢阴证兼见腹痛,小便不 温通心阳 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 逐水利湿 利者 枢阴证兼见手足逆冷,小 益阴固阳 便不利,烦躁者
回阳救逆 枢阴证兼见心动悸,手足 四逆加人参汤 生津益血 逆冷者 炙甘草汤 滋阴补血 枢阴证兼见结代脉者
枢部部证的证治
三部六病
厥证鉴别
病因 热厥 邪热遏伏,阳不外达 蚘厥 蛔虫寄生人体,胃肠寒热 失调,蛔虫扰动 鉴别点 脉滑、谵语、自汗出 复时烦躁,须臾复止、 常自吐蚘 脉乍紧,邪结胸中,心 下满而烦,饥不能食 先热后厥,大便难,热 极谵语 脉微细
三部六病
处方 白虎汤 乌梅丸 瓜蒂散 调胃承气汤 或大承气汤 四逆汤
痰饮为病,郁结胃中,使 痰厥 气机不得畅通,气血不得 以运行,不能温煦肌肤
三部六病
• 核心证:胸中热烦。 • 纲领证:胸中热烦,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燥 ,小便黄赤。 • 诊断部位:胸胁。 • 治则:清法,清热除满。 • 主方:黄芩柴胡汤(即黄芩汤加柴胡):黄芩 30g、柴胡15g、白芍15g、甘草10g、大枣10枚 。 • 主药:黄芩。 • 副主药:柴胡。
枢阳证的类型和转归
三部六病
• 十二单证:人体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的三部中,寒、热、虚、实四类不同性质 的病理反应。 • 六证:同一部中阴阳属性相同的两种单证 相互复合。 • 部证:同一部中四种单证共存,表现为非 寒、非热、非虚、非实的病证。
十二单证、合证、兼证与合病
三部六病
• 合证:同一部中阴阳属性不同的两个单证 相互复合或不同部位(两部或三部)的单 证相互复合。 • 兼证:六证或部证与其它部的单证相互复 合。 • 合病:不同部中的六证相互复合。 • 杂病:六证、合证、兼证、合病、部证共 存。
类型 治法
清热降温 清:清热 泻火
三部六病
方剂
白虎汤
症状
高热,脉浮而滑,自汗出
清热滋阴
泻火除烦 泻火救阴 引热出表 引热出里 引火出表 引火出里
枢阳证兼见伤阴者
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 颠倒,心中懊恼 枢阳证症见阴亏液耗或热极生风之候 枢阳证,若见无大热,喘而汗出 枢阳证,若见发热,谵语 枢阳证,若见脉浮,头痛而下利 枢阳证,若见心下痞,热烦,脉关上浮
调肠 协调基方加陈皮30g、 覆 调胃舒郁汤 十二指肠炎、慢性结肠炎、肠 解凝 白芍30g、川楝子15g、 脉 加川楝子、 易激综合症、慢性阑尾炎、前 汤 小茴香10g、大黄10g 证 小茴香 列腺炎、附件炎
第八篇
三部六病局部病的证治观 及对肿瘤病的治疗思路
局部证治观的基本内容
局部 治疗 局部病 的治疗 方法 (依据 病变影 响范围 划分) 系统 治疗 影响病变局部 出现表、里、 枢三部寒、热、 虚、实的征象 不仅反应在局部, 而且影响到整体, 造成整体的不协 调,整体的不协 调反过来又作用 于局部,使局部 病进一步恶化
三部六病
局部使用各种 治疗方法(非 药物)
三部六病辨证 论治理论体系 协调整 体,突 出局部 定证、 定方、 定疗程
局部 整体 双关 治疗
将局部 和整体 结合起 来治疗
三部六病对肿瘤病的治疗思路
• 治疗原则
– 协调整体;攻除肿瘤;清理血液;忌食动物 蛋白
三部六病
• 常用方剂
– 攻坚汤:王不留30g、夏枯草30g、苏子30g 、牡蛎30g – 鸡甲散:鸡内金30g、炮甲珠30g、鳖甲30g – 解郁攻坚汤: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 、党参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枣10 枚、银花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 、王不留行90g、夏枯草30g、牡蛎30g
一般证
疗法 协 调
表阳证的证治
• • • • •
三部六病
核心证:头项强痛。 纲领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诊断部位:头部。 治则:汗法,辛凉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即麻杏甘石汤加葛根):葛 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 10g。 • 主药:葛根。 • 副主药:麻黄。
辨证定位的 基础
机体结构层次——三部
六病——疾病的时、位、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部的划分
表
躯壳 系统
与外界相接 触的部分、 支撑机体的 躯壳框架 通过大血管 与心脏相连 的部分 呼吸、运动、 体温调节、 与外界的信 息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