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精彩摘录
教育史应既包括学校教育史,也**家庭教育史和社会教育史;既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又探 讨教育思想和理论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第一,社会大背景应成为外国教育史分析的中心。 第二,历史的态度是学习外国教育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是激发未来教师的职业热情;二是以史为鉴,运用教育史的实际经验,提高未来教 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影响其教育观,拓展其思路。 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unconscious imitation)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思辨唯心主义及宗教哲学教育思潮。 古代罗马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延续。 第三,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有助于克服狭隘性,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教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教育 等问题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进行教育思想的比较,以发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
第一节夸美纽斯 第二节洛克 第三节卢梭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 第二节赫尔巴特 第三节福禄培尔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十三章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现代各国 教育(上)
第十五章现代各国教 育(下)
第十六章苏联教育思 想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上)
第十八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下)
各大家派的各个重大理论点没有一一标明,后续总结几乎的知识点几乎是可有可无。
书中独立章节提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归纳及补充。 《世界图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夸美纽斯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教育要适应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1、产婆术(P20):又称为苏格拉底法,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说明概念或知识,而是通过问答或辩论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2、哲学王(P24):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的真正的哲学家,是有智慧的哲人,有好品格的人。
3、七艺(P24):即文艺复兴时期,智者学派提出的被称为“前三艺”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和柏拉图提出的被称为“后四艺”的算术、几何、天文及音乐理论。
4、十人长(P122):夸美纽斯提出要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进行分班,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而每个班级里又分很多个小组,每个组10个人,在每个小组中挑选优秀学生作为组长,协助老师督促和考察组内其他学生的学业,必要时还可以替代老师主持若干教学活动,这个组长就被称为“十人长”。
5、自然后果法(P152):是指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当儿童犯了错误和果实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6、教育心理学化:这是裴斯泰洛奇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就是指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其中要求把教育的目的和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7、教育性教学(P241):这是赫尔巴特提出的的一个教学原则,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
8、思维五步法(P361):这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与思维的结合,五步包括: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就是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须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去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意义更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他们是否有效。
外国教育史

1.福禄贝尔的游戏论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
游戏不等于儿童的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它是一切善的根源和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
它给儿童以欢乐、自由和满足,又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游戏是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
”福禄培尔主张为儿童建立公共游戏场所,以培养儿童的社会的民族的美德2.新教育运动罗素1.教育制度民主化2.教育内容实用化3.教育方法自由化。
4.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3.进步教育运动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
进步主义运动是19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他们揭露了公立学校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要。
进步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4.帕西的教育思想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5.杜威的教育本质论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改造6.英国的《巴尔福教育法》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保证初等教育的发展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力,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2.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它促成了英国中央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该法首次强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并把中等教育纳人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共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7.《费舍教育法》1.地方教育当局应为2岁至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或幼儿班,以确保所有儿童都有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
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
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
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
P356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外国教育史(现代)

(二)进步教育实验
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他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市 的学校教育实验,创立了著名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的 主要特征是: (1)强调儿童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职能;
(3)主张学校课程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 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 学校,作为其进步教育思想的实验场所。
2、成型阶段(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 改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日益专
业化,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称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设备为成年人提供专门的夜校课程。 葛雷制曾被认为是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措施 具有经济而高效的特点,其课程保持了儿童的兴趣。
2011年考研真题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 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 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一战后
,英国的尼尔和罗素等人也开办新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教育 实践活动。
•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
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30年代,开始 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 动作为一场运动结束。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雷迪与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
该校建立标志着新教育的开端,由于了取得巨大成功,被视 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学校基本沿袭传统公学的做法,强调 纪律甚于自由,统一甚于多样,有着更多的斯巴达遗风;学校课 程分为学科课程、体育和手工劳动、艺术类课程、社会教育、道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绝对全)

1 斯巴达教育▲▲▲2 雅典教育▲▲▲3 美德即知识4 苏格拉底方法▲▲▲5 学园▲▲6 学习即回忆7 理想国▲▲8 吕克昂9 灵魂论10 自由教育▲▲11 宫廷教育▲▲12 骑士教育▲▲13 城市学校▲▲14 行会学校▲▲15 中世纪大学▲▲16 耶稣会学校17 贝尔-兰开斯特制▲▲18 1870年《初等教育法》▲▲▲▲19 《巴尔福教育法》▲▲▲20 《哈多报告》▲▲21 《1944年教育法》▲▲▲▲22 《1988年教育改革法》▲▲▲▲▲23 帝国大学令▲▲▲24 大学区制▲▲▲25 费里教育法▲▲▲26 《郎之万—万隆教育改革方案》▲▲▲27 1959年《教育改革法》▲▲▲28 泛爱学校29 实科中学30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总纲计划》▲▲31 《国民学校章程》▲▲32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33 《莫雷尔法案》▲▲34 六三三学制▲▲▲35 初级学院运动▲▲▲36 国防教育法▲▲▲37 中小学教育法▲▲▲38 生计教育▲▲▲39 返回基础教育活动▲▲▲▲40 国家在危机中▲▲▲41 教育基本法42 学校教育法43 泛智学校44 白板说▲▲▲▲45 绅士教育46 幼儿园47 恩物48 作业49 生活准备说▲▲▲50 知识价值论▲▲▲51 科学教育论▲▲▲52 课程论53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54 公民教育55 劳作学校56 昆西教学法▲▲▲57 有机教育学校▲▲▲58 葛雷制▲▲▲59 道尔顿制▲▲▲▲60 文纳特卡计划▲▲▲61 设计教学法▲▲▲▲62 改造主义教育63 要素主义64 永恒主义65 新行为主义教育66 结构主义教育67 终身教育思潮▲▲▲▲▲68 现代人文主义思潮▲▲▲▲题外话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重点在于各国的教育法案,各国教育方式和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潮以及学制▲表示重要程度没有▲并不代表不会考到,只是相对重要。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是由哲学王领导的正义的国家。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
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
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
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
P356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外国教育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目的: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教育主要内容:①忍耐劳苦训练②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③道德教育(神话、传说、祭神、竞技),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4.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一、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陶冶人文情怀,树立教育自信之根“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探究历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历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将历史中的点、线、面勾连形成教育思想史的制度沿革史和教育思想史,贯穿课堂的梳理将横向知识与纵向思维交织成学生内化的教育情怀。
把知识和态度价值观与教育情怀紧密结合起来。
课程思政,重点在育人。
因此,在学生搭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陶冶人文情怀,是教育史课程思政内涵的重要路径。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教育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构想和展望,追溯过去、反思现实,探究教育兴衰的人文历史因素。
从教育史中教育的起源问题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产生、从历史脉络中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从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探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劣,以文化人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在中国教育制度的理解、树牢学生教育自信之根。
从陶冶人文情怀切入,做让学生敢于思辨,在思辨中批判与反思。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文化自信之魂“教育史里不仅有知识的温度,更有思维的深度;不只有过往,更藏有现在和未来。
我们要用历史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课程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份教育的情怀、文化的自信,求实中创新,立德中树人。
课程思政,落脚在思政,没有准确的课程定位,思政引领便浮于表面。
因此,在学生搭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陶冶人文情怀,是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最终落脚点。
描摹人类教育波澜壮阔的历史、梳理各国的教育制度、讲述优秀教育家的实践和创新精神,从古希腊三杰到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从文艺复兴到隋唐的选人用人制度,分析过往、总结得失,以思政渗入、用专业的知识分析,构建了一张张知识网络,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培育了一个个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从筑牢文化自信为本,做让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人,悉心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之魂。
二、课程思政融入点授课对象:大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教材信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9一、课程简介(一)面向对象《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
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
“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
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
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
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
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希腊教育中,被誉为“西方教育之父”的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伊索克拉底答案:A2. 英国教育史上,被誉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是:A. 托马斯·阿诺德B. 约翰·纽曼C. 亨利·纽曼D. 托马斯·莫尔答案:A3. 美国教育史上,被誉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是:A. 霍勒斯·曼B. 约翰·杜威C. 托马斯·杰斐逊D. 诺亚·韦伯斯特答案:A4.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的教育思想是:A. 经验主义B. 理性主义C. 自然主义D. 实用主义答案:C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理论是:A. 行为主义B. 结构主义C. 人文主义D. 教育心理学答案:B6.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是:A. 行为主义B. 结构主义C. 人文主义D. 实用主义答案:D7.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措施是:A. 废除私塾B. 建立公立学校C. 引进西方教育体系D. 推广汉字教育答案:C8.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主张的教育思想是:A. 自由教育B. 民主教育C. 精英教育D. 人文主义教育答案:A9.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理论是:A. 行为主义B. 结构主义C. 人文主义D. 科学教育答案:D10. 20世纪初,法国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教育方法是:A. 行为主义B. 蒙台梭利教育法C. 人文主义D. 科学教育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教育思想。
答案:苏格拉底2. 英国教育家_______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约翰·杜威3. 德国教育家_______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赫尔巴特4. 法国启蒙思想家_______的《爱弥儿》一书主张自然教育。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 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 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 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二章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 世纪~BC6 世纪 共和时期:BC6 世纪~BC1 世纪 帝国时期:BC1 世纪~AD5 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 社会背景: 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 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 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 《十 二铜表法》 ;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 16 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 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 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 世纪罗马兼并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 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 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 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 其他希腊文学; 16 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 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 四周环山。 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 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 9000 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 30000 户。 奴隶:希洛人,约 300000 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 教育过程: 1) 0~7 岁:由父母养育 2) 7~18 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 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 乐教育。 3) 18~20 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 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 20~30 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 30 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 30 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 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 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 45 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 年。到 60 岁(男性平均年龄是 25 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 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 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 7~6 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 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 经过一毓政治改 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 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 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 2、 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教育过程: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 文莱学院(Eton College):建于1440年的英国私立男子中学,是英国著名的教育机构之一。
学院以培养政治、商业和文化领域的精英人才而著名。
其教学注重学术知识、体育和品格培养,并且学生必须穿着特殊的制服。
2.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成立于1701年的美国私立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也是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大学。
耶鲁大学注重自由教育,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强调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3. 英国工人阶级教育运动(British Working Class Education Movement):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教育运动兴起。
该运动旨在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以便提高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
4. 德国普鲁士模式教育(Prussian Model of Education):19世纪早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推行的一种教育体系,旨在培养顺从、合作和纪律性强的公民。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工程教育。
5. 瑞士学徒制度(Swiss Apprenticeship System):瑞士的学徒制度是一种实践和职业培训的教育模式,旨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学徒制度允许学生在专业领域得到指导,并获得与职业相关的技能。
6. 进步主义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在20世纪早期,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兴起。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个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
进步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强调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
7.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Soviet Socialist Education):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是在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下实施的一种教育制度。
该教育模式注重政治意识和思想塑造,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外国教育史(古代)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和美育;④ 雅典的妇女社会地
位较低,对于女子教育重视不够。
(三)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重点)
雅典 斯巴达
教育制度
教育特点 教育目标 不同点 教育内容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
开放性、多样性、思想活 跃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身体技能的教育、思想道 德的教育和艺术才能的教 育同等进行,德智体美和 谐发展
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
严格性、封闭性 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 对服从的公民
主要进行身体技能和军事 技能的教育
女子教育和男子教育同等 重要
女子教育
相同点
不注重女子教育
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
第二章 古希腊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重点)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所谓“智者”,是指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一批传授辩论术 和其他知识,并收取学费,以此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教人们放弃人间的享乐,通过修行,追求涅槃和来世
寺院(教育机构与学术中心,世界神学的研究中心) 佛教经典 讲道(佛经讲解)与个人钻研相结合 一般为12年 不论种姓,众生平等;重视女子受教育,尼庵与寺院并存 (男僧学习完毕称作“丘尼”,女僧学习完毕称为“比丘 尼”)
招生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第二章 古希腊教育
(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07年选择题) 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既推动了文化的传
播,又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将“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等知识传授给他人, 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的内容; 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供了 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外国教育史简答题

外国教育史简答题一、古代外国教育史1.请简述古希腊的教育。
答:古希腊的教育主要由城邦负责,旨在培养公民的品德和责任感。
雅典的教育注重音乐、文学、数学和体育的学习,而斯巴达的教育则强调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
2.简述古罗马的教育。
答:古罗马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和教师负责,旨在培养文人和政治家。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写作、数学和道德教育。
二、中世纪外国教育史1.请简述中世纪欧洲的教育。
答: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主要由教会和修道院负责,旨在培养神职人员和虔诚的信徒。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宗教、道德和基本的读写能力。
2.简述中世纪阿拉伯的教育。
答:中世纪阿拉伯的教育非常发达,旨在培养商人、学者和官员。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
三、近现代外国教育史1.请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和自由,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公民。
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还包括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等学科。
2.简述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答: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旨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初等学校和技术学校,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工人的需求。
同时,大学也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实用学科和应用研究。
四、当代外国教育史1.请简述当代外国教育的特点。
答:当代外国教育的特点包括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创新化。
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此外,全球化和国际化也是当代外国教育的重要特点,许多国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提高本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外国教育演变史知识框架-总览

外国教育演变史知识框架-总览
一、古代教育时期
- 古代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的能力和道德品质。
-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地出现了最早的教育制度。
-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教育更注重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政治家。
二、中世纪教育时期
- 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堂控制,宗教教育占主导地位。
- 学校主要用于培养神职人员。
- 教育机会有限,大部分人只接受基本的读写和宗教知识的教育。
三、启蒙运动时期
- 启蒙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改革。
- 学校教育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权利和能力。
- 这一时期,普通教育逐渐取代了宗教教育的主导地位。
四、现代教育时期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系在许多国家建立起来。
- 巴黎、柏林、伦敦等城市成为教育中心。
- 公立学校的普及,教育机会扩大。
五、当代教育发展
- 科技的不断进步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在当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 个性化教育和在线教育逐渐兴起。
以上是外国教育演变史的知识框架总览。
外国教育史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主题:伦理道德“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理想国》《法律篇》认为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伦理学》《政治学》灵魂论与教育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昆体良(35-100)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忏悔录》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拉伯雷(1493-1553) 法国《巨人传》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洛克(1632-1704)英国《教育漫画》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绅士教育内容: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教育论》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迚步教育运动(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
• 开端:按照欧洲先迚教育经验的改革 帕克(Francis Wayland Parker,1837-1902)的昆西教学法 (Quincy Method) 赖斯(J Rice)的36城市教育调查 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 学校教育的迚步主义改革 • 成熟和分化:建立迚步教育组织 1919年成立美国迚步教育协会(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APEA) 1920年提出迚步教育七原则;1924年创办《迚步教育》杂志 拉栺的“儿童中心主义”和康茨的“社会中心主义” 八年研究(1933-1940) • 衰落:教育改革成为国家行为 1944年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1955年解散;1957年《迚步教育 》停刊
1907年建立“生活学校”(the Hermitage School, 隐修学校,布鲁塞尔);《新教学法》 本能与环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供有刺激的环 境 关趣单元和“观察-联想-表达”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的和平教育
教育即生活 • 兲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及儿童自身生活的联系 • 什么是理想的学校生活?——学校即社会(雏形社会) 教育即生长 • 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生长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 生长是一种主体与环境乊间的相互作用(与卢梭、儿童
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中心主义的区别)
• 经验是一个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智慧过
程和形成、运用理性的过程 • 经验课程和做中学
教育目的的“历史性”和杜威对社会的个体
化理解,决定其教育目的不可能有永恒的内 涵 教育目的的基础建立在个体生长的过程乊上; 即使教育有其社会目的,这个社会目的也是 个体生长的自然结果和要求 理想人栺: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 的思维方法、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一定的职 业素养
级中学) • 教育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
1918年全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
会”提出《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中等教育目标
• 6-3-3制
• 综合中学 • 八年研究
初级学院运动
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
《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改革
• 《国防教育法》:重视新三艺教学;加强职业技术
人主义 生活、教材和教法的“学校道德乊三位一体” 道德教育的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
1902年《巴尔福法》
1918年《费舍法》
• LEA和中等教育的问题
• 规定免费义务教育和収展继续教育
1944年《巴特勒法》最终形成“中央与地
方”合作制的教育管理体制 免费学额(1907)——人人有权受中等教 育——《哈多报告乢》(1926-1933)—— 巴特勒法中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 育
论幼儿教育的内容
自我収展的自由。 • 教师——环境——儿童:有准备的环境 • 给学生以自由,工作是自由和纪律乊间的中介
• 感官教育和感官教具的使用 • 读写算练习 • 实际生活练习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思想家, 教育家。早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在中学任 教。后在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受到皮尔斯、霍尔和莫瑞斯的影响。 1884-1894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受詹姆斯 机能心理学的影响,对教育问题产生关趣。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创办“芝 加哥实验学校”,1897年出版《我的教育 信条》(My Pedagogic Creed)。 1904-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出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16)。1919年来到中国,也去过日本、苏 联、土耳其、墨西哥等地。
• 霍尔和桑代克(Granville Stanley Hall &
拉伊的主要著作有《实验教育学》(1907)。 拉伊批评了梅伊曼将实验教育学和“系统教育学” 对立起来的做法,认为在重视实验方法的同时, 不应忽略其他方法。拉伊将实验教育学视为对传 统教育学的扩充和严密化。由于强调“行动”在 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他的实验教育学也被称为 “行动教育学”。教育实验应当在学校环境中迚 行,重视教师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 儿童学(Pedology) 代表人物霍尔和克里斯曼。 1896年克里斯曼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儿童学”一 词。 1911年召开儿童学第一届国际会议,德可乐利当 选为主席。 儿童学注重研究儿童的生理、心理和个体差异。 • 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Alfred Binet & Theodore Simon)量表
• 劳作是学生独立迚行的身心幵用的活动,通过劳作
可以获得经验的知识和生产的技能,幵具有陶冶的 价值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活动对国家的意 义 团体的伦理化:使儿童在团体中活动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罗 马大学医学博士,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 所医生,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校长。 1901年开始研究正常儿童教育问题。1907 年建立罗马“儿童乊家”(Casa dai Bambini),1909年出版《适用于“儿童乊 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Pedagogy as applied to infant education in the Children’s Houses,即蒙台梭利方法)。
1919年开始培养师资,1929年在阿姆斯特 丹成立“国际蒙台梭利协会”(the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
Edward Lee Thorndike)
霍尔,詹姆斯和冯特的学生,美国心理学会和儿 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研究乊父,第一个心理 学哲学博士,第一个试图把収展心理学应用到教 育方面的人。主张个体収展的复演说,广泛使用 问卷调查法。 桑代克,詹姆斯和卡特尔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 师范学院教授,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著作 有《教育心理学》(1903)等507种。联结主义学 习心理学: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 新教育思想家 爱伦· 凯(Ellen Key,1849-1926)的自由教育
《儿童的世纪》(the Century of Child,1900) 夺回母亲教育的权利 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
德可乐利(Jean-Ovide Decroly,1871-1932) 的新教学法
新大学同志会(1919)倡导教育的民主化
和选择化 中学课程实行传统和现代的统一,采取分科 1919年《阿斯蒂埃法》——“技术教育大 宪章” 1925年实现小学阶段统一 1937年“翟方案”谋求初中阶段的统一: 方向指导期的设置
魏玛时期的改革
• 确定联邦制 • 主张建立统一学制(基础学校——中间学校——高
• 有用的国家公民要了解国家职责、具有某种职业能
力和具有公民品德。 • 公民不仅应当受到初等教育,还应接受更高一级的 劳动和职业教育。 • 公民教育应当一视同仁,但职业教育应有阶层差别。 (统一于公民教育的双轨学制) • 为此应改革现有学校,建立更多补习学校;学校教 育应由国家管理。
公民教育的劳作学校
批判传统课程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割裂和对儿
童主体性的驱除 主张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将知识还原于经 验 做中学
做中学——在经验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反省思维(经验即实验):情境——问题—
—应对——展开——检验 反省思维的社会价值:科学、教育和民主合 而为一
新个人主义:有社会责任心和强调理智的个
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
• 収端:建立新教育的“实验室”/新公学 1889年雷迪(Cecil Reddie, 1858-1932)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Abbotsholme shool) 1898年利茨(Hermann Lietz,1868-1919)的伊尔森堡乡村教育乊家 (Landerziehungsheime für Jungen,乡村男孩寄宿学校) 1899年德莫林(Edmond Demolins,1852-1907)的罗歇斯学校 • 成熟:建立国际性组织 1899年成立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建立新教育联谊会(New Education Fellowship,NFL,加来) 创办《新时期的教育》(Education in New Era) 1922年提出“新教育七原则” • 衰落:时局动荡的影响 1932年尼斯会议提出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 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1966年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
比纳,法国心理学的创始人,1905年创制第一份智力 量表(年龄量表),提出智龄的概念。主张人具有一 般智力,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推孟(Lewis Terman)的斯坦福-比纳量表(提出智 商的概念) 桑代克的学习成就测验、职业能力测验和人栺测验
凯关斯坦纳(Georg Michael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德国慕尼黑市教育局局长、慕尼黑大 学教授。主要著作《公民教育要义》 (1910)、《劳作学校要义》(1911)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
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al Pedagogy)
• 梅伊曼和拉伊(Ernest Friedrich Wilhelm Meuma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