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艺复兴与宗教改⾰时期的教育第七章⽂艺复兴与宗教改⾰时期的教育⽂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场伟⼤的⽂化⾰命运动。
⽂艺复兴最先发⽣于意⼤利,后传⾄北欧,并引发了北欧地区宗教改⾰运动,⽽北欧的宗教改⾰运动,并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运动。
⼈⽂主义⽂化和宗教改⾰是⽂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两⼤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促进西⽅世界⾛向⽂明具有重要的和根本推动作⽤,⽽反宗教改⾰则是天主教会对历史进步的⼀种反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寻求更好⽣存的惟⼀选择。
与之相应,⽂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致可分为⼈⽂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形成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复杂局⾯。
第⼀节⼈⽂主义教育⼀、⽂艺复兴运动及其⼈⽂主义特征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的时间。
⾄14世纪,欧洲的⼈⽂主义者点燃了呼唤⼈性解放的⽕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地上,掀起了⼀个研究和复兴古代⽂化的热潮。
它以急风暴⾬之势,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化的枷锁,使它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欧洲的学术⽂化思想推向了⼀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艺复兴”。
⽂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更新的历史内容。
⾃10世纪以后,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
到了14世纪,在意⼤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
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场⼿⼯业和从事中介活动的商业、银⾏业。
这样,就从中世纪市民阶层中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
与此同时,农村中⾃给⾃⾜的⾃然经济也开始解体。
15世纪末,新航线的开辟和新⼤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更加⼴阔的活动空间,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千⽅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由发展。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一、快乐之家【答案要点】(1)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
在教育内容上,古典学科和古典语为中心,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体罚,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启发式教学。
二、人文主义教育【答案要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人文主义教育。
其内涵是: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经历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和宗教性为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要求培养具有资产阶级绅士的品质。
三、耶稣会学校【答案要点】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但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在教育管理上: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师资准备上: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耶稣会的教学方法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
但是,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第6、7章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四、英国国教会与教育
(一 )英国国教会的性质 (二)宗教改革后的教育概况 No-business of the State 初等学校类型: 教区学校(Parish School) 妇媪学校(Dam School) 慈善学校(Charity School) 中等学校: 文法学校、公学
五、耶稣会派的教育活动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1. 改变了对教育对象和教育作用的看法, 重新提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 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学校形式趋向 多样化。 3. 教育内容大大扩充。 4. 注意儿童身心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方 法。
重要人文主义教育家
一、维多里诺(1378~1446)
为文艺复兴前期的著名人文主义学者及“第一 个新式学校的教师”。创立“快乐之家”。 办学宗旨:推行通才教育。 二、拉伯雷(1494~1553) 法国人文主义者。创作《巨人传》,主张培养 博学的人、全知全能的人 德廉美修道院院规:“悉听尊便”。
五、莫尔(1478~1535)及康帕内 拉(1568~1639) 分别为英、意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 分别为《乌托邦》(1516)及《太阳城》 (1623)。其中莫尔不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 驱,也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预言者。 《乌托邦》及《太阳城》中的教育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
人文主义教育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 1.脱离广大劳动群众。 2.并未摆脱宗教迷信。 3.“言必称希腊”的结果助长了崇古的倾 向,导致了崇尚古典的新的繁琐主义学 风,后被保守势力利用。
宗教改革运动及其特征
一、何谓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爆发于1517年,为文艺复兴后,欧洲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又一形式。其斗争矛 头直指天主教会,主张建立新教以取代旧教。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以一种符合于资产阶级要求 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宗 教 新教(Protestantism)或译“抗议宗”、‘’ 抗罗宗”
第七章_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意大利 弗吉里奥:《论绅士风度与自由 学科》 维多里诺:快乐之家 格里诺:宫廷学校
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北欧 伊拉斯谟:《愚人颂》 莫尔: 《乌托邦》
维夫斯:《知识论》
维多里诺(VittorinodaFaltre,13781446)的教育思想
三者的区别
①尽管人文主义运动导致了宗教改革,但 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反对宗教改革造成的 教会分裂,而主张在教会内部实行不流血 的改革,人文主义和天主教都是反对宗教 改革的。 ②新教教育与天主教教育都是宗 教教育,尽管人文主义教育也带有一定的 宗教性,尽管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信仰上 帝,但新教和天主教还是共同反对人文主 义教育尤其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异 教因素。
文 艺 复 兴 精 英 群 像
文艺复兴教育浮雕图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这一时 期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 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这是一 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 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 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 但这一文化运动是以经济的新发展和复杂 的政治斗争为基础的。正是在西欧封建制 度全面危机的形式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 动。 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 学和教育等方面。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 思想的是通常所说的人文主义。
谢谢
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的教育
2012级英教一班 张倩 1225010105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9章 17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xx时期的教育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及其一般特征。
(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
其主要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贫宗旨的重要性。
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
蒙田提倡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的、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xx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
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
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本主义。
外国教育史 6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和中世纪没很文教派的活动中心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其改革特点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宗教的意义;(2)提倡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3)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创办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
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尼德兰,《论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莫尔等;
3.法国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拉伯雷(《巨人传》);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 ②古典主义 ③世俗性 ④宗教性 ⑤贵族性;
(二)新教教育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梅兰克顿(拉丁文法中学的改革,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斯特拉斯堡文科古典中学的实践)、布根哈根(初等学校的建立);路德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3)建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主要改革有①加强对教师的管理;②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绅士,教育具有一定的世俗性,但还是以古典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③加强英语教学;
(三)天主教教育——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反对宗教改革而兴起,代表人物西班牙的罗耀拉;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新编外国教育史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453年,拜占庭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更多的希腊学者逃到意大 利。这些学者到意大利后,不仅带来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而且开 设学校,传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西欧对古典文化的了 解。
新编外国教育史
新编外国教育史
三、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
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扩展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国家和地区, 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从学校的发展看,法国和英国人文主义 的传播促进了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 1530年和1534年,法国先后建立了法兰西公学院和奎恩学院。 1376年后,英国陆续建立了温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等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新编外国教育史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新编外国教育史
新编外国教育史
文
艺
复
兴
与
第宗
三
教 改章革 时期1的教
2
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编外国教育史
公元14—16世纪,西欧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 使西欧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全面向近代社会过渡。在文艺复 兴运动中,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主要代表,并出现 了许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古典文化, 强调人性的发展,形成了与中世纪教育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宗教改革运动中, 一些新教领导人大力倡导教育,提出了强迫义务教育的学说。反对新教的耶 稣会派也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本章主要介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编外国教育史
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
14—16世纪,意大利兴起了对古典文化的普遍热情。人们到处搜寻和挖掘 古典作品,热衷于对古典语言和古典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受这一热情的影响, 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拉丁学校,讲授读、写、算、拉丁文和逻辑学等方面 的知识,为接受古典文化和艺术的系统教育做准备。在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 育中,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和弗吉里奥的教育思想具有代表性。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初级部(5~6年):以拉丁语、文法等人文学科为主 哲学部(三年):包括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 高级部 天文学等,并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准 神学部(4~5年):学习《圣经》和经院哲学
教学管理: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学校的教学
教育具有宗教和世俗性目的
路德
两个原则: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二是
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1.主张教会对学校承担监督之责 2.受教育权利平等 3.教学内容:初等学校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 教育观 《圣经》是主要学习科目 4.教学方法:运用直观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梅兰克顿:参与大学创建工作;拉丁文法学校体制 斯图谟:教学内容以古典拉丁文、希腊文为主,实行分级教学制度
内容和教学方法
师资:需要受到宗教、知识、有关教育和
教学方法方面的训练
富有成效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实行集
体授课制
谢谢观赏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的发展历程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2.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 宗教性、贵族性
文 艺 复 兴 与 宗 教 改 革 时 期 的 教 育
人文主义教育 的基本特征
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 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与教育
加尔文派新教与教育 英国国教与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会的改革与复兴:天主教会反对、遏制 宗教改革运动,三十年战争使其丧失了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天主教教育
三种教育力量的冲突与融合
路德派新教与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9章 17世纪至18
8.14 世纪后半叶,一些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都相继建立起宫廷 学校,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在孟都亚的宫廷里所创建的学校。其创办者是( )。
A.维多利诺 B.伊拉斯谟 C.莫尔 D.拉伯雷 【答案】A
3 / 8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 )
2 / 87
圣才电子书
A.《乌托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太阳城》
C.《巨人传》
D.《散文传》
【答案】C
【解析】《巨人传》是其代表作。
7.文艺复兴的思想旗帜是( ) A.自然主义 B.战斗无神论 C.人文主义 D.人道主义 【答案】C 【解析】人文主义主要是倡导以人为本,发现人,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宗教改革后的教育与宗教改革前一样依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英国宗教改革对教育的
影响并不大,新教会还在行使旧教会一样的职责,国家还是像过去一样通过教会来管理学校,
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偶尔对教材作出规定等。主要的特征有:①对教师的
管理。国教会严格监督学校教师的言行、宗教信仰,对不遵奉国教的教师予以罚款、免职甚
至关进监狱。要取得教师资格,须先获得教会当局颁发的特许状,还必须签署书面的誓言,
宣誓效忠君主、遵奉国教。②教育的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所作为的绅士,学
校的课程开始注重世俗生活,但学校教学内容基本上以古典课程为主。③加强英语教学。在
社会生活中,英语日益成为日常交往的手段。在许多学校中,英语在语言学习中的比重愈益
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
外国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首倡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
(2)规定广泛的学科,提倡直观教学和本族语教学
(3)重视成人教育,主张消灭体脑对立
(4)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主张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人道主义
(二)古典主义
(三)自然主义
(四)世俗化
(五)贵族化
(六)变革性
第二部分: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及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西欧的一次大规模的社
会政治运动。它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以城市贫
民和农民为主力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的锋芒所向
是封建主义的重要支柱罗马教会,其结果使西欧基 督教会大分裂,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各派。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二、新教各派的教育改革
(二)加尔文派
1、注重为人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理性化的环境,强调教会、
国家、学校、家庭的一体化
2、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二、新教各派的教育改革
(三)英国国教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
联合起来的特点 。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
致的关系。
1、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重视高等教育
2、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团体办理、负责
三、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
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使天主教
在与新教的斗争中取胜。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并把
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三、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
耶稣会教育改革的思路一方面将文艺复兴精神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2教育思想1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世俗教育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3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4认为学习既需要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兴趣5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三拉伯雷的教育思想1人物简介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小说巨人传中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 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艺术成就和影响。
3. 使学生了解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原因: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和科技状况,意大利城市的兴起,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2. 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人文主义,关注人类价值和尊严,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
3. 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发展,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
4. 文艺复兴的影响:对后世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影响,为现代社会的诞生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让学生感受文艺复兴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比较法: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历史事件。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3. 分析:分析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让学生感受文艺复兴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历史事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包括论文、研究报告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教科书或相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教材。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中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
3、探究两大运动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对比分析和课堂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
重点和重点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来50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
以他们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一些还是当时的人物,他们各自的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同时反映了人们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
在此基础上,提问: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教师讲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
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
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简要介绍基督教的精神统治。
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存在的三种教育势力不包括()A.人文主义教育B.新教教育C.天主教教育D.基督教教育【答案】D【解析】基督教教育不属于这三种势力。
2.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A.意大利B.古罗马C.希腊D.北欧【答案】A【解析】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意大利。
3.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开办的(),进行人文主义教育A.宫廷学校B.骑士学校D.快乐之家【答案】D【解析】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开办的是快乐之家,实行人文主义教育。
4.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A.伊拉斯莫B.弗吉里奥C.蒙田D.培根【答案】D【解析】培根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其他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5.有关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世俗性D.解放性【答案】D【解析】人文主义的特征还包括宗教性和贵族性,不包括解放性。
6.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B.《太阳城》C.《巨人传》D.《散文传》【答案】C【解析】《巨人传》是其代表作。
7.文艺复兴的思想旗帜是()A.自然主义B.战斗无神论C.人文主义D.人道主义【答案】C【解析】人文主义主要是倡导以人为本,发现人,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8.14世纪后半叶,一些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都相继建立起宫廷学校,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在孟都亚的宫廷里所创建的学校。
其创办者是()。
A.维多利诺B.伊拉斯谟C.莫尔D.拉伯雷【答案】A【解析】1423~1448年期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侯爵的聘请建立了孟都亚宫廷学校,又称快乐之家。
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
其主要特点有:①学校注重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异;②重视智、德、体并重的教育;③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④要求学校具有自然优美的环境;⑤强调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的气氛;⑥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⑦反对压制、体罚等。
由于维多利诺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7第七章宗教改革:对权威的改革
42
基督教 天主教 天主教 新教 又称抗议宗 或路德宗 耶稣教(中) 基督教(中)
43
东正教(俄) 清教(英) 属于加尔文宗
宗教改革作为一场宗教运动,其巨大 成果之一是永久性地摧毁了基督教内 部的统一,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教廷 对西欧各国至高无上的统治。
44
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宗教分歧才不再 是欧洲国家分类、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 的主要依据原则。不同信仰的人可以享 受同等的宗教和政治权利,以异端为由 的宗教迫害逐渐减少,实行宗教宽容和 宗教自由成为西方信仰生活的主旋律。 宗教因素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的影响第一 次被降到一个次要地位。这不能不视为 是宗教改革的一项深远影响的成果。
45
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宗教改革注 重人的个性与现世生活。宗教改革是 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冲击神学对科 学和自由思想禁锢的运动,科学、哲 学、文学、艺术无一不受其影响并发 生了深刻变化。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又不仅仅是一场 反对罗马教廷的运动,它还是一场争 取信仰自由的运动。
46
•由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真正价值 还不仅仅限于自身,更在于它所预示的 历史方向。应该说16世纪出现的宗教 改革运动包含着一种未来的力量和希望。 自它以降,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彻底 实现便成为西方各国进步人民所为之奋 斗不懈的目标。
28
宗教改革运动对德国哲学的影响
路德对罗马教廷权威的挑战可以说揭开了 德国近代思想革命的序幕,无论是德国的 启蒙主义者莱辛、席勒、歌德,还是近代 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 巴哈,都继承了新教的批判精神。
29
第七章
宗教改革:对权威的挑战
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其他地区
30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17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14世纪到16世纪在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最具代表性的有: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作品中吸取养分,并加以新的创造发挥,史称“文艺复兴”;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推崇个性自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通过列表整理“艺术三杰”知识内容,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艺复兴的成果和主要内容。
难点:文艺复兴的性质。
教学过程:导入: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页设问:1)文艺复兴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它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2)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哪些巨人,他们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一、文艺复兴1、背景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文艺复兴最早会在佛罗伦萨兴起?提示学生注意科西莫•德•梅迪契的身份和他在文艺复兴中的作用。
佛罗伦萨不仅建立了繁荣的工商业,而且还出现了一个吞并了托斯卡尼财富的上层阶级。
┄┄统治该城的梅迪契家庭主要支系之一的开创者科西莫•德梅迪契就是工商界的巨头。
他热爱古典艺术,大力资助学者,四处搜集拉丁手稿,出资让学者翻译希腊文典,鼓励建筑师吸收古典形式,雕刻家模仿古代人物雕刻。
没有他的金钱,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追求古典理想将化为泡影。
前提: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物质:意大利的经济繁荣人才优势:博学多才的学者文化环境:古罗马建筑遗址和文化典籍核心---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观点对比分析请阅读书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的成就?将同学分为小组合作归纳,并在课堂上交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七章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圣才出品】
第七章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一、宗教改革运动1.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宗教界掀起的一次大规模改革运动,导致西欧基督教会大分裂,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各派。
宗教改革是欧洲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场普遍性的历史运动,同时也是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增强、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中提出的“因信称义”等新教教义,为人人皆有权接受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路德、加尔文倡导的强迫义务教育,推动了正在形成中的欧美民族国家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事业,并先后建立了近代早期的国民初等学校。
2.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1)直接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终)。
(2)经济根源: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教会势力,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
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并将各国教会置于世俗力量的控制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王权专政。
基于培养信徒和臣民的需要,欧洲各地的新旧宗教力量与世俗政权竞相给予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以高度的关注。
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实践,从而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观路德新教教义: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全体信徒皆教士意义:追求地位的平等。
3.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意义: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三、路德派教育改革主张1.路德、梅兰克顿、斯图谟等提出:(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2)国家应推行普及的、强迫义务教育;(3)建立公共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和教学管理。
2.影响路德派改变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规定主观一切人间事务的思想,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即由历来以管理国家是世俗君主的责任,劝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教会的责任,进而又发展为上帝给世俗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每个国家的教会都应隶属于君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并引发了北欧地区宗教改革运动,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两大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促进西方世界走向文明具有重要的和根本推动作用,而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历史进步的一种反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寻求更好生存的惟一选择。
与之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形成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复杂局面。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文主义特征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的时间。
至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者点燃了呼唤人性解放的火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
它以急风暴雨之势,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枷锁,使它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更新的历史内容。
自10世纪以后,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
到了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
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从事中介活动的商业、银行业。
这样,就从中世纪市民阶层中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
与此同时,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开始解体。
15世纪末,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因而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
于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革命的力量,便发动了对封建制度的进攻。
在此形势下,广大农民与封建剥削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新兴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共同反抗封建制度。
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了思想文化领域。
文艺复兴起于14世纪初叶,经过15、16世纪,止于17世纪中期。
它最初发生于意大利,并逐渐波及到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地,成为震撼整个欧洲的惊涛骇浪。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夏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
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是指人类精神的觉醒,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桎梏,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
为摆脱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文化和思想锁链,资产阶级的先驱者们竭力求助并广泛利用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
这是因为他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宝库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
就是说,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正好与中世纪神学教育的枯燥的教条主义和冷酷的禁欲主义形成强烈的对照。
早在13、14世纪,意大利先进的思想家就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研究,同时,阿拉伯人的西侵和十字军东征,东方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拜占廷的文化典籍和阿拉伯文化源源流入西欧。
同时,许多学者从欧洲各地的修道院里搜集古代作品、手稿和抄本、雕刻和绘画等艺术品,并从罗马废墟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
所有这些,“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
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从此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中世纪的神学观念迅速瓦解了。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整个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运动。
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新文化。
他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从神学中解放了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等,强烈要求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来取代经院主义的教育。
人文主义,Humanism的核心显然就是要以人为主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提倡人道,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神道,反对绝对依赖)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盲从、迷信、压抑和禁锢)3.肯定现世生活和尘世的价值(来世遥不可及,反对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4.提倡知识与科学,尊崇理性(反对梦寐与无知)。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虽然都体现出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则有差异。
(一)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教育特征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弗吉里奥、维多利诺和格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西班牙的维夫斯、英国的莫尔、德国的温斐林和法国的比代等。
其中的维多利诺和伊拉斯谟被公认为人文主义最重要的教育代表。
虽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具有更强的世俗性,而北方的人文主义教育十分强调前虔诚与道德的价值,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及其主张却体现出了更为根本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1.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培养合格的公民(源于古希腊罗马、学究)2.在教育内容问题上,强调古典科是目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3.在教育的作用上,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治世治人,强调改造社会,不重视对自然的改造;4.在语言学习中,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民族语言的教学;5.在教育方法上,后期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西塞罗主义就是一种表现。
(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教育特征很显然,这种特征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因为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政局发生了变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们对共和制、公民权等概念日益生疏,在教育上,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这样,人文主义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底格朗(《宫廷人物》)、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和英国的埃利奥特(《行政官之书》、《统治者之书》The Boke named the Governour)和培根等。
这些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当然是对当时教育的一种观照,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与前期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的上,重视培养培养贤明的君主和侍臣(完全的绅士)2.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学习渊博的实用知识,除重视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外,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3.在教育的作用上,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4.在语言的学习上,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5.在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强调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从事实中学习可以看出,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世俗性更强,具有更多的近现代精神。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古典主义3.世俗性4.宗教性5.贵族性第二节新教教育一、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和教皇制度,而随后提到的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反动。
我们知道,自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天主教会一直是欧洲惟一统一的国际性组织,其势力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活进行着广泛的控制。
在原则上,教会作为一个神圣的机构,所应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纯洁,其目标是将上帝的荣耀带到人间并通过圣事使众生得救,而要做到这一点,教会人员首先应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为教徒树立榜样。
然而教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宗教改革前夜,教会的腐败已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对于教会的抱怨、讥刺和批判以各种形式流传在社会上。
"纯洁教会"成为欧洲当时一个最普遍的口号。
人们以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审视教会,教俗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做了思想准备,人文主义思想家对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愚昧与虚伪的揭露,对改革教会、改革现实社会的呼吁,对人道精神、批判意识的推崇等,成为宗教改革者对天主教会及其教阶制度、仪式、教义等予以怀疑、批判进而予以否定的重要条件。
可以说,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
长期以来,对于天主教会的种种积弊,天生教会内部的有识之士也深感不安,他们力图革除教会弊端,改革教会行政,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既然这种内部的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不能实现,那么外部的、自下而上的宗教革命就在所难免了。
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也是促成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因素。
王权的强大降低了教会在欧洲社会的地位。
教会作为一种超国家机构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封建分裂和王权的衰微,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会作为统一的组织来管理社会生活的必要性才充分显示出来。
而王权的强盛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曾经作为欧洲的教育者、开发者、管理者和仲裁人的教会已经不再被需要了,强大的王权和民族国家已有力量从事各种世俗管理事务。
在世俗事务中,教会所有的职能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这就是继续向整个欧洲索取财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会真正地堕落和腐化了。
教会成为整个欧洲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赘物。
教会对欧洲财富的占有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16世纪初,大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二分之一的德国和二分之一以上的意大利的财产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在德国,教会的土地占了一半。
教会敛财的手段多种多样,除征收"什一税"外,还有接受教徒的捐献、出售教职、销售赎罪券等。
其中销售赎罪券最不得人心,教会1517年出售赎罪券时首先在在德国直接引发了宗教改革。
德国于15世纪末已基本上确立了地域的统一,接近成为一个民族联合体,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分裂状态。
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使德国不能像法国、西班牙那样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反抗教廷的盘剥。
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罗马教廷的肆意盘剥在德国表现得最甚,这自然引起了德国各阶层的忿恨,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
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特使到德国销售赎罪券,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升人天堂。
"教皇的特使还声称,赎罪券不仅能够赦免以往的一切罪过,甚至还可以预先赎去未来所犯的罪过。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公开反对买卖赎罪券,认为人的得救不因是否购买赎罪券,而在于是否对上帝有真诚的信仰,人惟有信仰才能得救。
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理解《圣经》的基础上产生对于基督的信仰,最高权威不是来自罗马教会和教皇,而是来自《圣经》,个人与上帝的沟通勿须教会作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