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曲中,除情景交融的铺叙以外,进一步用夸张和主人公极度痛苦之下的幻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次别离给莺莺带来的打击是多么沉重!作者先写莺莺在主观愿望支配下产生的幻想,她渴望长长的柳丝能系住即将驮负张生远行的骏马,希望枝丫交错的疏林钩住渐向西移的太阳……这一切看来是可笑的稚气,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她对张生的深情。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正由于幻想还须服从于眼前别离的现实,摆脱不了环境压迫的莺莺,仍然被忧伤所盘踞:“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两节叙写,是夸张而决非事实,但它们却又是作者刻划莺莺离恨的真实感情不可缺少的铺垫。缺少它们,这个离恨就流于架空和抽象,有了它们,即使属于夸张,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主人公那种凄伤欲绝的酸楚的分量,因为我们能够从这种强调感情的艺术手段上,从精神实质上去理解和承认它,一如我们从来不对《牡丹亭》中为情而死的杜丽娘,在死后缘于情的感召还魂的情节提出任何机械的疑问一样。

第二个层次学生自读,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1、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赏析[朝天子]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

1.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

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2.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3.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学生自读,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生唱)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则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1.“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2.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

(课堂整体板书:叛逆倔强)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这部分是全折的高潮,饯行的宴会草率结束,张生的上京已经成为无可挽回的定局,而且被逼着立即启程。然而,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老夫人被一行拥簇“凯旋”归去的时候,莺莺利用与张生得以单独话别的短促机会,对张生提出了与老

三、残照离别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由曲辞组成的整个画面,凄凉黯淡:荒凉的古道,笼罩着夕阳的余辉,远处的青山,疏林和从沼泽地面升起的薄雾、缭绕天际的烟云,遮蔽了莺莺的视线,张生的背影终于越来越模糊。只有寒气袭人的秋风,送来了萧萧的马嘶,凄厉的声音,在万山中回荡,使本来就已经心碎的莺莺,情绪非常低沉。场面的冷落与主人公在孤独中的凝望与徘徊,使这一折的悲剧气氛上升到了顶点,正是在悲剧气氛中蕴含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课堂整体板书:念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介绍课文简介课件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于是,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