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司马迁与
12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寄寓爱憎褒贬等方面,对后 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再次,《史记》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 经验等也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从而有助于戏曲的成熟与发 展。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涵 与“实录”精神
一、《史记》的思想内涵
▪ 司马迁说他创作《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即通过史书的形式,寄 寓他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
二、“实录”精神
▪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副标题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与《史记》创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年不 可考,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祖 上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志在继《春秋》而作新史。
▪ 二十岁时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历时两三年,行程近三万里, 对他后来创作《史记》有重要意义。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以“诬上”被判死刑,以腐刑代免。 ▪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任中书令。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
第三章《史记》
在《项羽本纪》中,又以极饱满的热情写项羽的勇 猛直前、摧毁暴秦统治的事迹,热烈歌颂他亡秦的 伟大功绩。
(三)颂扬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刺客列传》歌颂了刺客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
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 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
和故事。
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陕 西 韩 城 司 马 迁 祠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 是一位刻苦勤奋而又博学的学者。司马谈多方求教,
‚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
《魏其武安侯列传》叙写了魏其侯和武安侯两大 贵族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夺权力,揭露了统治集团 内部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酷吏列传》写汉武帝时代张汤、义纵、 杜周、王温舒等一批酷吏的凶狠残暴,深刻 揭露了酷吏的残忍本性和武帝的暴虐统治。
《陈涉世家》写陈涉、吴广起义反秦的事迹。他们 揭竿起义,不过半年就失败了,但司马迁却给予极 高的评价:‚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 秦,由涉首事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司马迁正撰《史记》,为劝慰武帝,给寡不敌 众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背上“诬 上”(李广利为李夫人哥哥)罪名。当时面临 三种选择:死罪、用钱赎罪、受腐刑。
《报任安书》: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 次不辱辞令,其次拙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 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 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复杂内心冲突在《报任安书》做了描述: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 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 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 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篇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理解。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9.简论韩非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0.名词解释:《论语》、《墨子》、《庄子》。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l.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2.了解和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
3.了解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
4.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
5.论述《离骚》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对《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 《国语》是有很多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主要是做剪裁功夫,有时 也大段抄录。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 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 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 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 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
‚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见解和社会政治 理想。
三、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司马迁非常重视对因 果关系的探究,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 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 各篇都 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李斯五叹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 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 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 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 驾也!‛
《淮阴侯列传》: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 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 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an2)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 程中,展示个人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2012.9.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鲁亮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司马迁像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2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3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书影第二节关于《史记》1关于《史记》2▲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关于《史记》3关于《史记》三、《史记》的写作宗旨:“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1、“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2、“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反暴人物。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荆轲刺秦王砖壁画将相和泥塑第三节作品选讲鸿门宴图二、《报任安书》《报任安书》第四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创作的文学动机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因此赋予作品许多文学色彩;♠写作目的决定了要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二、《史记》运用的文学手段纪传体的运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更接近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富有文学性。
第三章 司马迁与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叙事艺术:一、全书结构1,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二、具体篇章1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解释藏在深层的决定性作用。
2 叙事有详略之分3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史记的人物刻画:1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互见法,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任务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各具姿态,有鲜明的特征,对照,抓住基本特征,出身共同普遍的特征:知恩图报以德报怨,韩信,王陵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李广士为知己者死3.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项羽刘邦信陵君史记的风格特征:1宏廊画面和深邃意境:2浓郁的悲剧气氛:自身不幸同情对天意的怀疑3富有传奇色彩:刘邦感蛟龙而生子,斩巨蛇史记的章法。
句法,用词都欧许多独特之处。
他别出心裁,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史记的地位和影响:1传记文学的开端:是我国传记体文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2先秦文学的传统和继承融会: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3人文精神的弘扬:立德。
立功。
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人世精神,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影响:1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2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宝贵经验3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3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3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原文与情境默写(附答案)第三章:汉代司马迁《屈原传》(曲平吉是个聋子,虽然他以日月为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在屈原传记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了如下解释:,。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司马迁在《屈原传》节选中认为,屈原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怨恨”,即他心中有怨恨,而屈原怨恨的直接原因是屈原的“怨恨”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当一个人累到极点时,他常常抬起头叹息:“我的上帝!”,司马迁摘自屈原的传记,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情况,。
6、在屈原传记的摘录中,司马迁援引了《圣经》中的“”,以论证“父母是人类的基础”这一例子的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司马迁在《屈原传》节选中,分析了屈原《离骚》列举事实、讽刺当代政治的三个方面,包括“、”等。
司马迁与史记3优质课件
风 格 , 通 过 叙 述 古 往
《 史 记 》 主 要 的 写 作
寓 论 断 于 序 事 ” 是
“
作《 风史 格记
》 的 特 点 之 三 : 写
秉历之记“的公《 笔史意论史史曰史 直事,赞记论”记 书件藉”论形为》 的,褒有赞式司中 精显贬春”,马的 神示人秋。简迁“ 。史物笔“称首太
官或法史为创史
一
实为,行北师次前 二
之 二
126
的以沿程、长漫
十
、
基后途近淮安游
壮
础撰搜三河出祖年 游
。写集万两发国, 之
三 次
《资里岸,的司 旅 史料,以足名马 记,历及迹山迁 》采时中踏大二
重 大 的
打访约原遍川十 下求两地大。岁
,
游 历
( )
累的月云县南中西 了任。南制,,元
二
丰务此、度任奉前 奉
111
富,行贵。务汉
》 的 特 点 之 一 : 编
的势今的言通的司 看,历关”古是马 法并史系,今为迁 。提上,就之了写
出的弄是变“《 司发清研,究史 马展楚究成天记 迁变从天一人》 自化古和家之的 己大到人之际目
,
史《 观史
记 》 的 特 点 之 二 : 历
出 结 论 。
导 读 者 自 然 而 然 地 得
今 来 的 历 史 进 程 , 引
记家负称指史》礼他学下 资汉读对
》,父职导籍等》系的, 料春《经
。写亲的儿而经、统习从 ,秋国史
了的史子准史 地惯小 为》 很
。
·
序事俗法因动不名然本难妇尽博其祥有此夫
》少施之阴合可家其节遵长从而序而省务阴
司 ) 而事 要 阳 无 不 使 正 用 , 幼 ; 寡 四 众 不 为 阳 马 功, , 之 形 察 人 君 , 是 之 然 要 时 忌 省 治 、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ppt
13
(二)注重采择轶事
《史记》往往在人物传记的开篇以一、两个琐事来揭 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预示人物以后的发展。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 既表现出其少年大志的霸王气质,也暗示出其重武轻 文的不足。 《淮阴侯列传》写韩信胯下受辱、酬漂母 《酷吏列传》写“张汤审鼠”
11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一 讲读作品,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文主要叙述了李广的哪些典型战例?又有 哪些出色的细节描写?它们表现出李广怎样的性格 特征?
(二) 什么原因使李广一生未得封侯?
12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 《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 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史记》的人 物塑造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8
第二节 项羽本纪
一 解题 二 讲读课文,赏析重点段落
(一)巨鹿之战 (二) 鸿门宴 (三) 垓下之围 三、思考·讨论 如何评价项羽的自杀?
9
四、有关项羽的评论
1 《高祖本纪》中刘邦及群臣评项羽 2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项羽 3 钱钟书对项羽的评价 4 郭嵩焘《史记札记》:
物形象用了哪些方法。
17
秦汉文学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惠州学院中文系 陈金花
1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项羽本纪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本章思考题
2
第一节 《史记》概述
一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家庭的良好影响 (二)广泛的阅历和交友 (三)为太史令 (四)遭李陵之祸
下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宗旨及体例框架 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体例: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组成。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 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 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一)本纪:
(三)书:通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
各以类相从,共分为八书:礼书、乐 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
河渠书、平准书。
(四)三十世家
叙春秋以来诸侯、宗师、将相功臣等兴亡传代封 废史迹,号为三十世家。
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燕召公、管蔡、陈杞、 卫康叔、宋微子、晋、楚、越王勾践、郑、赵、 魏、韩、田敬仲完、孔子、陈涉、外戚、楚元王、 荆燕、齐悼惠王、萧相国、曹相国、留侯、陈丞 相、绛侯、梁孝王、五宗、三王
《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 (前104-前91)正式开 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司马迁 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修史动机的前后变化:
司马迁开始修史时,把修史看作是载 “明圣盛德”、 “述功臣世家贤大夫 之业” ,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
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 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 修史动机调整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作为大臣的典范,《鲁世家》中周公告戒 儿子伯禽的话分外感人:“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 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 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 以国骄人。”
大臣之间则互敬互让,各尽所能,一切以国家利 益为准则。
(二)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父亲司马谈 “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 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知识广博 他的《论六家要指》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 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 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 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萧何:存秦相御史令 律藏书、荐韩信、约法三 章、治理后勤、诛韩信
陈平像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1、按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有些悲剧主 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 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 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 “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 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 之间。当地名胜古迹生于汉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 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 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 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 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 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 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得出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 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 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薄 皇 后
2、《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 笔法。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 我国纪传体 史学的奠基 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 记文学的开 端。
1、《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积极入世、进取、勇于牺牲、人道主 义等精神和人格自尊), 为后代作家树 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秦汉文学之第三章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卒年不详,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中,推断他与汉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画像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写作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他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谈知识广博,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曾作《论六家要旨》,司马谈的毕生心愿就是编写一部能够贯通古今的史书,但终未完成,在临终时把这个终生没有实现的心愿交给了司马迁。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写作。
2、他青中年时期的漫游: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出游。
a、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3年),长江中下游一带:庐山、九夷山、会稽山东省,收集了舜与夏禹的传说,上淮阴,收集了韩信小时候的故事,有助于《史记》中《屈原列传》、《淮阴侯列传》等篇章的写作。
淮阴侯韩信画像淮阴侯庙外景b、司马迁入仕做郎中时,具体年代不可考。
云南和四川,《西南遗烈传》,对栈道和交通情况作了记录。
四川古栈道c、汉武帝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封禅,司马迁跟从。
出长城,登单于台(内蒙),到了辽西,考察了中国东部、北部及东北部的情况,对于他写《秦始皇本纪》《匈奴列传》有很大帮助。
3、司马迁于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
这一事件,使司马迁对于世态炎凉和上层社会的残忍有了深刻的认识,心中产生出一种悲愤心理。
只有通过《史记》一书去对黑暗进行鞭笞。
《史记》一共写了十年,其中隐约有一种隐痛之感和郁闷之情。
发愤著书三、社会历史背景:《史记》的出现,有它的时代要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史记》是司马迁天才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一、《史记》的叙事体例: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二、《史记》叙事的脉络、线索1、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脉络。
所谓的历史脉络就是指按照历史上真实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而逻辑脉络则是指按照事件的性质或事件的内在联系来叙事,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按性质来进行分类叙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心态变化一、20岁以前—率真、自由、宏大。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太史公自序》)进京后,有机会向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向当时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二、壮游天下----飘逸、淳厚、豪迈。
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
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见《史记评林》P16)三、入仕为官---昂扬、深沉、发奋。
奉使西征巴蜀:参加封禅大典: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38岁继任太史令。
四、遭遇宫刑----痛苦、自卑、忧愤。
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并开始著述《史记》47岁遭遇李陵事件。
50岁出任中书令。
约53岁著成《史记》。
近60岁去世。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一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昔称韩非著书,而《说难》、《孤愤》尤为激切,故司马子长深悲之,为著于篇,显白其事。
夫以非之书,可谓善言人情,使逢时遇合之士观之,固无异于它书矣。
而独深悲之者,岂非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耶?……然后知韩非之善说,司马子长之深悲,迹符理会,千古相间,虽欲勿悲,可乎?这是从鉴赏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阐发自己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解和认识。
[宋]欧阳修《梅圣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明]李贽《杂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发愤著书”的理论内涵及学说意义:第一:它明确指出穷愁困辱是成就伟人的一个条件,是取得创作成功的一种动力。
因为只有穷愁困辱带来的坎坷和磨难,才使得作家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才能使他们产生非凡的激情,吐发不平的思虑,从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第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史记》由五体组成: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5、《列传》七十篇。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
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
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本纪:记载从皇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
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张守节《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正义》:“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 刘知几《史通卷二》《本纪》:“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本纪之义有二:一为法则、纲要之意。
二为记载国君之言事专用。
十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
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
司马贞《史记》卷13《三代世表.索隐》:“《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
‟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
”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
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
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马贞《史记》卷23《礼书.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称,名为世家。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
二是载传代家史。
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列传:是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贞《史记》卷61《伯夷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四、司马迁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
(《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五、《史记》名篇赏析《李将军列传》艺术成就:[1]以“善射”为骨。
[2]对比衬托,突出重点。
第一与匈奴射雕者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技。
第二与名将程不识对比,突出李广的治军简易。
第三与李蔡对比,突出李广的怀才不遇。
[3]、选材典型,剪材得当。
[4]、文浅情深,韵味悠长。
精彩评述: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
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
”这些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牛震云《史记评注》:“一篇精神在射法一事,以广所长在射也。
开端广家世世受射,便是一传之纲领,以后叙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皆叙广善射之事实。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云云,又…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云云,正写广善射之神骨。
末附李陵善射、教射,正与篇首…世世受射‟句收应,此以广射法为线索贯穿者也。
”《史记》名篇赏析:《项羽本纪》思想意义:[1]、它歌颂了项羽的丰功伟绩,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巨鹿之战)。
[2]、如实地写出了项羽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揭示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了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致命弱点之一:残暴。
致命弱点之二:不善用人。
致命弱点之三:缺乏政治头脑。
艺术特色[1]、精于剪材:选取一生中三件大事。
巨鹿之战:首先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他目无强秦的伟大气魄和正确无误的战略部署。
其次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示楚兵呼声震天的声威及项羽猛若雄狮、威如天神的雄姿。
鸿门宴:这场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体现出丰富的历史内涵。
因为它标志着两种转折。
历史的转折。
刘项命运的转折。
垓下之围:写了项羽的悲剧结局。
但也没有忘记突现他的英雄本色。
选材上司马迁在突出描写重大事件的同时,也没有忽略一些典型细节。
[2]、善于塑造人物形象:[3]采用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精彩点评:吴见思曰:“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
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汗青之中,令人神动。
”(《史记论文》)李晚方《读史管见》:“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