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的运作和影响的学科。
而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指集体中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会导致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集体性。
群体行为可以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可以引发集体冲突和危机。
二、群体行为的成因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行为。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集体的期望。
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在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当人们感到自己与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时,他们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并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面临群体行为时,受到他人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压力等方式实现。
三、群体行为的特征1. 异质性:群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
因此,群体行为往往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反映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2. 互动性:群体行为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实现的。
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从而形成集体的动态特征。
3. 集体决策:群体行为常常需要集体决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个体之间的意见和权衡会影响最终的集体行为和决策结果。
四、群体行为的影响1. 社会规范的塑造:群体行为可以塑造和传递社会规范。
当个体在群体中观察到其他成员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会模仿和学习这些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规范。
2. 社会压力的产生:群体行为可以带来社会压力。
当个体感到与群体的期望不符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批评、指责或排斥等负面反馈,从而产生压力。
3. 决策结果的影响:群体行为可以影响决策的结果。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后,问题就会出现
高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集体行为的例子
集体行为的例子
集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以下是一些集体行为的例子:
1. 狂欢行为: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可能会表现出狂欢的行为,如跳舞、唱歌、喝酒、吃零食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能是由于社交压力、群体认同感或只是单纯地享受彼此的陪伴而引起的。
2. 恐慌行为:当人们感到恐慌时,可能会表现出集体行为,如奔跑、尖叫、抢购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能是由于新闻报道、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引起的。
3. 团结行为:当人们共同应对某个问题或挑战时,可能会表现出团结的行为,如合作、互助、支持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4. 社会行为:当人们在一起时,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某些社会行为,如遵守规则、尊重权威、排队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遵守社会规范,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集体行为的例子无处不在,它们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在现代社会,集体行为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群体行为
(2)沟通的方式
书面沟通:包括书面通知、书信、备忘录、报告、手 册、简报、电子通信和报刊等。其优点有:具有准确 性和权威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信息可长期保存; 便于查看与核对;避免信息失真等。其缺点在于:不 便修改;形成书面文字比较费时等。
·支持群体的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 ·群体行为的合力功能; ·群体行为的矫正功能。 规范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三个维度,即规范的程度、 规范的范围和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程度。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压力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从众 (表面) 不从众 从
众
真从
假不从众
(内部)
作为管理者, 应弄清下属 属何种从众。
不
假从众
反从众
从
(真不从众)
众
(4)竞争效应
竞争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一 定的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行为。
竞争效应的表现形式:竞争产生外部压力,内部冲突减少,增 强团结;竞争压力使成员对个人需求的关心减少,对完成群体 任务的关心增强;竞争可使群体的组织更严密、纪律更严明; 竞争对群体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使本群体对另一群 体增加敌意,相互沟通减少。
口头沟通:包括开会、会谈、对话、电话、小组讨论 等。优点在于灵活、亲切;可双向沟通;有助于理解 等;缺点是不能大范围进行;很难保留等。
非语言沟通: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沟通, 包括与人有关的,如手势等和与环境有关的,如办公 室的设计和布置等。
实际上,在沟通时,语言与非语言通常交织在一起, 应注意两者的一致性。
社会心理与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与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而群体行为则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集体行动。
社会心理与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群体行为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情绪化、集体性、互动性和非理性。
1. 情绪化:群体行为往往伴随着情绪的高度激动,个体的情绪容易被群体情绪所感染,进而导致行为产生剧烈的变化。
2. 集体性:群体行为是集体性的行动,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被群体思维所主导。
3. 互动性:群体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共同的行动目标。
4. 非理性:群体行为常常是冲动和本能的结果,个体理性思考能力下降,行动容易受到情绪和冲动的驱使。
二、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群体行为的形成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规范、社会认同和集体效应。
1. 社会认知: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包括信息的加工、接受和传播。
个体会根据群体中的共识和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2. 社会规范:群体中存在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包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个体在群体中会受到这些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3. 社会认同: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寻求与群体的认同感,通过与群体成员的互动来建立和加强对群体的认同。
这种社会认同会推动个体参与群体行为。
4. 集体效应:群体行为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集体效应,如集体智慧、集体创造和集体责任等。
这些效应能够促使个体参与到群体行为中。
三、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归属性、社会影响和群体动力。
1. 归属性:个体参与群体行为后,往往会强烈地认同群体的特征,产生归属性效应。
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出现与个体原有特征相符合的行为。
2. 社会影响:群体行为往往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
这些群体行为的出现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心理因素与群体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群体行为常常具有情绪性和冲动性。
在群体内,个体的情绪和冲动可以相互传递和加强,导致集体行动的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足球比赛或政治集会等群体活动中,个体往往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往往会出现群体偏见和集体思维的现象。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随大流,容易受到他人观点和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的同质化。
这种现象在集体决策和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会在网上跟随热门话题或跟风某种观点。
最后,群体行为常常会表现出合作和竞争的双重性。
在合作的一面,群体成员会相互协作、交流和支持,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而在竞争的一面,群体中个体也会互相竞争,争夺资源和地位,导致群体内部的紧张和分裂,并在特定情境下出现集体动荡。
二、社会身份理论与群体行为社会身份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的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
首先是内群体认同。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更倾向于支持和服从群体的决策,不论这是否符合他们个人的利益。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组织中,个体常常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其次是外群体对立。
个体往往会将自己所在的群体视为“我们”,而将其他群体视为“他们”。
这种对立心理可以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进一步加深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
三、群体思维与决策群体思维是指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追随主流观点和意见,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思考。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决策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集体智慧”的现象。
群体思维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是研究社会行为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而群体行为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群体心理研究的是人们在群体中与其他成员互动时经历的思考过程和情感反应。
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集体认同感,即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常常倾向于在群体中寻找认同,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
这种群体认同感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团队合作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然而,群体认同感也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如排斥和歧视。
群体行为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群体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体思维,即在群体中,个体常常受到群体观点和意见的影响,而且往往会更倾向于采取与其他成员相似的行动。
这种趋同行为可能会导致信息偏见和集体错误判断的产生,例如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惰性。
此外,群体行为还包括集体行动和社会规范的形成。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例如,群体心理的变化可能引发群体行为的改变,而群体行为的变化则可能影响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集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群体动力学、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等现象,为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有效的群体合作提供指导。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理解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有助于揭示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复杂性,并为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首先,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互动的过程。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常常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产生集体行为。
通过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群体中是如何影响和被影响的,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群体行为名词解释
群体行为名词解释摘要:一、群体行为的概念二、群体行为的分类1.聚集行为2.竞争行为3.合作行为4.规范行为三、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心理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环境因素四、群体行为的应用1.企业管理2.教育教学3.社会管理五、提高群体行为的有效性1.增强个体素质2.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3.引导合理的社会价值观正文:群体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有共同目标、相互影响、共同行动的人群。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聚集行为、竞争行为、合作行为和规范行为等。
一、群体行为的概念群体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行为的叠加,而是个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群体行为的分类1.聚集行为: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在一定场所聚集,形成的人群行为。
如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
2.竞争行为:在群体中,个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
如职场竞争、市场竞争等。
3.合作行为: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
如团队合作、社区共建等。
4.规范行为:在群体中,为了维护秩序和和谐,成员自觉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
三、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从众心理、认同心理、权威心理等,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选择。
2.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习俗等,塑造了群体的行为特征。
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群体行为产生制约和影响。
四、群体行为的应用1.企业管理:通过研究员工群体行为,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群体行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社会管理:研究社会群体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五、提高群体行为的有效性1.增强个体素质: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群体行为的优化。
2.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营造积极、健康的群体环境,激发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引导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群体行为的和谐发展。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摘要:群体行为是指群体成员在特定上下文中共同采取的行为表现。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不同情境下的群体行为现象,并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后果。
通过对群体行为的深入理解,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相应策略和措施提供借鉴。
1. 简介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揭示群体行为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群体行为案例,探讨群体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后果。
2. 实例一:抢购行为近年来,抢购成为了一种群体行为的典型案例。
在一些特定时间点和场合,如双11购物节、打折促销等,大批消费者会集中涌入商场或线上购物平台,进行商品的抢购。
这种抢购行为显示了明显的群体行为特征,即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产生了集中抢购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同:消费者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群体联系起来,通过参与抢购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会认同需求。
- 从众心理:面对他人的行为模式和激励,个体会效仿和从众,加入抢购行为。
- 资源稀缺性:抢购商品常常具有短时间内供不应求的特点,群体行为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促使更多的个体参与抢购。
然而,这种抢购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后果:- 社会秩序问题:抢购过程中出现的排队冲突、拥挤踩踏等事件,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
- 心理压力:抢购行为常常伴随着紧张和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财务损失:一些个体为了参与抢购行为,可能会购买一些非必要的商品,导致财务损失。
3. 实例二:示威抗议行为示威抗议行为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行为案例。
在一些社会和政治事件中,人们通过示威抗议表达对某个问题的不满和诉求。
这种群体行为为个体提供了一种集体行动的方式,显示了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共同关切。
示威抗议行为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同和价值观:个体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使他们选择加入示威抗议行为,以支持自己认同的社会观点。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而群体行为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
群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态和社会互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群人集体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
群体行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传染: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他人情感的传染。
当一个人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时,周围的人很容易受到其情绪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感传染可以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形成集体情绪。
2. 观念一致: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观念的影响。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追随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以保持群体的一致性。
这种观念一致可以促使个体在群体中采取相似的行为模式。
3. 集体决策:群体行为中的决策往往是集体决策。
在群体中,个体的决策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协商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这种集体决策可以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意见和利益,使得决策更加全面和公正。
二、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认同:个体往往会追求与群体的认同感。
在群体中,个体会通过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来获得认同感,从而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
这种社会认同可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2. 信息传递: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通过信息传递来获取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在群体中,个体会通过观察和交流来获取他人的信息,从而影响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信息传递可以提高个体的决策效果和行为准确性。
3. 社会压力: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期望和评价,从而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这种社会压力可以促使个体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三、群体行为的影响与效应群体行为的影响与效应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集体智慧: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第七章_群体行为
二、争斗行为(Fighting)
争斗是动物个体间在发生冲突时的反应,由 “攻击”与“逃避”两个部分组成。
争斗行为都是对同类动物,为种内斗争(竞 争),多为争夺食物、领地或配偶。种内斗争一般不 造成死亡,与捕食不同。有时争斗行为也指向异种动 物。
争斗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争斗行为是建立群体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
• 采用混群管理,就是利用猪结群行为到舍外运 动场集体排粪尿与逍遥散步,以达到公猪相互 接触,互相熟悉的目的。
公猪结群的优点
• 公猪混群管理能够提高饲养员管理定额,减轻饲养 员追赶公猪运动与配种时的劳动强度; • 公猪集体到舍外运动场排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尤其是冬天,舍内无异味,保证舍内温暖干燥。 • 增加公猪在舍外逍遥散步时间与日光浴,增强了公 猪的体质,四肢健壮,延长使用年限。 • 另外,有部分小公猪性成熟晚、性欲不高,小公猪 结群后每日到舍外运动场排便与散步,一些性欲强 的小公猪爬跨性欲差者。天长日久,性欲低的小公 猪就学会了配种的本领,从而提高这些小公猪的配 种能力。
饲养、自由采食、地面撒料等措施来消除优势
序列的负面影响。
四、领域行为 (Territorial Behavior)
许多动物表现出有选择性地保卫一定的 空间,不允许同种其他个体进入,这种行为 叫“领域行为”。 领域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于:能促使同 种动物的个体均匀地分布在繁殖地,保证各 有一定的食物资源和繁殖场所,并使占有者
二、泌乳母猪结群的方法(二)
• 饲养员昼夜轮流值班值宿,仔猪生后至3天内固定好 乳头,在母猪放乳时,仔猪各找各的妈,各吃各的 奶,各就各位,1头不错。这是泌乳母猪一栏双养成 功的关键。 • 泌乳母猪双养猪栏的设计:栏长3米×宽3米=9平方 米,在宽1.5米处设置高50厘米的横栏,在长2米处 制作高20厘米隔栏(水泥、木板等),余宽1米处为 采食与饮水位,将猪栏卧区一分为二,左右2个小卧 区供母仔猪休息与吃乳。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
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是指由一群人或某个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所采取的共同行为和决策过程。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所展现的行为模式。
当人们处在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通常会受到群体动力和社会影响的影响。
人们在群体中容易出现一种心理现象,称为“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包括了一系列行为特征,比如集体决策、群体智慧和群体影响等。
群体效应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集体决策。
集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体决策来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首先,群体决策通常是通过讨论和协商等方式达成共识。
其次,群体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群体中的权威人士或领导者的影响。
最后,群体决策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心理现象,比如“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成员们的思维和决策倾向会被群体的共识和集体智慧所影响。
群体思维可能导致一些决策偏差,比如过度乐观、群体风险和信息卡位等。
了解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集体智慧集体智慧是指群体中的智慧或智力,超过了群体中个体智力的总和。
在某些情境下,群体能够集思广益,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集体智慧的实现需要群体成员之间的有效协作和信息共享。
在集体决策中,集体智慧通常可以通过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讨论来实现。
当成员们彼此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时,集体智慧得以发挥。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多样性在群体中也对集体智慧的发挥起到积极的作用。
群体中的不同背景和观点能够促进创新和更好的决策。
然而,集体智慧也可能受到一些限制和问题的影响。
例如,群体中的意见一致性或压力可能会导致群体主导的思维模式,从而限制了集体智慧的发挥。
简述群体行为的特征
简述群体行为的特征
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共同参与的行为。
它涉及到集体决策、集体行动以及群体力量的展现。
下面将简述群体行为的几个特征,并进行拓展。
首先,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规模。
群体行为必须包含多个个体,这些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
群体的规模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数百、数千、甚至数百万的人。
不同规模的群体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和效果。
其次,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目标。
群体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满足共同的需求而进行的。
这个目标可以是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等方面的。
例如,一个政治运动的目标可能是争取某种权益或改革政策;一个集体行动的目标可能是为了提高劳工待遇或改善环境保护。
此外,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群体行为需要有组织的结构和协调的行动。
在群体行为中,通常会有一些领导者或组织者来协调和指导行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组织性可以使群体行为更有力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混乱和冲突的可能性。
最后,群体行为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群体成员之间的行
为和决策会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正向的,激励和支持彼此的行动;也可以是负向的,产生竞争和冲突。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点使得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群体行为的特征包括一定的规模、目标、组织性以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因此,了解和研究群体行为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学科,而群体行为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个体在群体中互动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中的集体行动、社会动态和群体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应用。
一、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群体行为具有集体性。
不同个体在群体中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共同表现出某种行为特征。
其次,群体行为通常会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群体氛围的影响。
最后,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群体行为会随着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1. 领导力:群体中的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领导者能够提供指导和激励,塑造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调动群体的积极性。
2. 角色: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角色的不同会导致群体成员在行为和态度上的差异。
3. 互动: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合作,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4. 归因错误:群体行为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归因错误。
个体倾向于将群体中的成功归功于自身,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会导致个体行为的不合理和决策的错误。
三、群体行为的应用群体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 社会动员:群体行为可以被应用于社会动员和社会影响。
良好的领导力和群体凝聚力可以带动群体成员共同参与社会行动,实现社会目标。
2. 决策分析:群体行为对于集体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社 会心理学群体行为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知识点汇总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而群体行为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以及群体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群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如整个社会、民族等,小群体如家庭、工作小组等。
按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分为松散群体和紧密群体。
松散群体成员之间联系较少,如同一节车厢中的乘客;紧密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如一个足球队。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实际群体是指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群体,假设群体则是为了研究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二、群体的特征1、共同的目标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
这个目标可以是明确的,如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也可以是模糊的,如共同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2、相互依存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成员。
3、共同的规范群体通常会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约束成员的行为。
这些规范可能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也可能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
4、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具有一种“我们”的感觉,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与群体外的人有所区别。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时,其效率会提高的现象。
例如,在跑步比赛中,运动员在有观众加油助威的情况下可能会跑得更快。
社会抑制则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时,其效率会降低的现象。
比如,在考试时,如果旁边有人看着,可能会感到紧张而影响发挥。
2、社会惰化指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工作时少的现象。
这是因为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容易被看到,或者认为其他人会承担责任。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如何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原理。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实验研究。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和特征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集体行动或决策,它具有以下特征:1. 规模效应:群体中的个人会相互影响,导致其行为或决策与个体行为存在差异。
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如相互合作和支持,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从众和群体恶化等。
2. 集体意识和认同:群体行为通常伴随着集体意识和认同的形成。
群体成员会感受到归属感和集体认同,从而更倾向于与群体一致的行动。
3. 互动和相互依赖:群体行为中的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成员有着互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他们的行为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
二、社交动力的概念和作用社交动力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受到的内部或外部动力,驱使其参与群体行为或采取特定的行动。
社交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种类型。
1. 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基于个体对社交联系和关系的需求,例如寻求归属感、优化人际关系、获得批准和认可等。
这种动力通常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情感和自我实现等有关。
2. 外在动力:外在动力是指来自他人或环境的压力和激励,促使个体参与社交活动或采取某种行动。
例如,他人的期望、奖励和惩罚等外部因素可以激发个体的社交动力。
社交动力在群体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意见形成和决策过程。
同时,社交动力也可以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促进群体协作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
三、影响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的因素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 社会规范和期望:社会规范和期望是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的重要驱动力。
个体往往会参照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并根据他人的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 群体认同和一致性:群体认同和一致性对群体行为和社交动力有着显著影响。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群体的形成、动态、互动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一群人共同参与的行为。
这种行为特点是在群体中存在一定的互动和协作,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
群体行为的形成往往涉及到一定的社会因素,比如共同的价值观、利益关系或共同的环境压力等。
二、群体行为的特征1. 群体效应: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表现为与个体原有态度或行为不一致的变化。
这种效应可以是积极的,比如群体的合作和协作能力增强,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群体中的冲突和对立加剧。
2. 群体归属感:群体行为的成员往往具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愿意为群体的利益和目标做出牺牲。
这种归属感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排他性和偏见的产生。
3. 群体分化:在群体行为中,不同的个体会因为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角色。
这种群体分化可能导致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加剧群体内部的冲突和紧张关系。
4. 群体动态:群体行为是动态的,群体的结构和成员可以随时变化。
群体内部的人员流动、新成员的加入或旧成员的离开都可能对群体的行为和运作方式产生影响。
三、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的形成和展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群体结构、社会环境等等。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社会规范和共享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与期望。
群体中的个体通常会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以维护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2. 激励和奖惩机制:激励和奖惩机制可以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提供合适的奖励和惩罚,可以促使群体成员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3. 领导与权威:领导者在群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群体概述本章要点群体是企业或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它对于群体内的成员,对于其他的群体或整个组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群体心理的研究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课题。
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对群体的概念及特征,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以及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它对组织所起的作用,又可以分析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群体的类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故将在第三节中对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点、作用作一详细介绍。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及特征一、群体的概念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介于个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之间的特殊心理。
人们总是通过归属于一定的群体而意识到自己是归属于社会的,而且通过群体活动参与整个社会的活动。
一个群体不同于个体的简单集合,几个人乘坐电梯或者几个人围观某一件事,都不能称其为群体。
群体应是一个整体,建立在其成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并有特定的群体目标。
关于群体的概念和定义,由于不同学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对群体定义的表述也不一样,下面介绍两种表述。
赫雷季尔(O .Hellri8e1)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中,所提出的群体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互相交往沟通的一群人,其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与这一群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沟通,而不是通过其他人来进行间接的交往沟通。
”在赫雷季尔等人看来,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群体的成员们一定能够互相看见和保持接触;第二,群体的每个成员必须与其他成员进行双面(two -way)个人间的交往;第三,群体内部不要像军队或其他正式组织的那种指挥系统.而应该是有尽可能小的等级差别,然而,群体内部成员在地位、或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尚存在差别。
西拉季(A .D .szilagyi)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与绩效》(Orgaws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中,提出群体定义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集合体。
”这里着重强调这些人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目标,以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这说明,一个群体不同于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许多个人的集合体。
因为同地等车的人们每个人的目标不一致,正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也不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问题。
从对群体的剖析中看到,群体是由相互作用、活动、思想情绪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如图6-1所示。
相互作用与活动是指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思想情绪是指行为上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心理上表现为相互意识到对方。
最后,我们把群体定义为: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图6-1 群体有组成要素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
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在群体中,群体成员受群体影响,可以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效应。
(1)群体的归属感。
群体内各个成员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得很协调,同一群体成员能一致对外,彼此都会感到同属某一群体,这就是归属感。
当群体取得荣誉或受到外界压力时,这种归属感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2)群体的认同感。
群体内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问题与原则问题,往往都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这就是群体的认同感。
群体的认同感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当个人对外界的情况不明时,个人情绪焦虑不安时,群体其它成员对其影响更大。
(3)群体的角色感。
一个人在群体内长期所处的角色,会使人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心理,使其言谈、举止和思想方法上都打上“角色”的烙印。
(4)群体的力量感。
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群体社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他的行为,使其产生力量感。
2.群体成员的行为特征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受到其他成员的认识、感情与行为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是与个体在单独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这是个体为了适应群体与群体环境所造成的,群体成员的这种共同的行为趋向构成了群体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顾虑倾向。
顾虑倾向,就是指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从而影响了行为的效果,故也称为社会致弱作用。
个体行为不仅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群体外各种各样,甚至看不见的大众影响。
顾虑倾向因人而异。
一般说来,性格内倾的人,顾虑倾向明显;性格反倾的人,则顾虑倾向不明显。
(2)服从倾向。
服从倾向,就是个体有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行为的倾向。
这种服从倾向是受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
(3)助长倾向。
助长倾向也可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就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活动时,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因而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三、群体的作用群体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群体成员的心理平衡,有效发挥组织力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证。
群体还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环境。
1.群体的力量效用如果一个人可以担负起100千克的重量,那么五个人就可以担负起500千克的重量,群体的力量效用是这样的吗?不是!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也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
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同许多人同时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有本质的差别,这里不仅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的,因此,群体把个体结合在一起之后,会产生更大的优势,这也正是群体的力量效用。
2.群体的凝聚作用统观所有的群体,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内部联系结合而成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联系,群体才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对其成员客观存在着凝聚作用。
群体靠这种内部的力量,把或多或少的成员联结成了一个整体。
当群体受到外部的非正常压力时,特别是面临利害、存亡的抉择情况下,群体的凝聚力尤为明显。
比如,民族危亡、国家多难、企业陷入困难等时刻,群体的这种凝聚力更容易得到激发。
3.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中我们看出,人有多层次的需求,而群体则具有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功能,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便产生最基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特别是一个富有成就的好的集体,能增强成员的责任感,这正如许多人随时能够想到“我是一个党员”、“我是一个团员”等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经常提醒自己“我不能给党丢脸”’“不能给我们的集体抹黑”。
当所归属的群体有了成就时,成员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高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体对其成员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4.群体的有效沟通群体是成员了解别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在群体里,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互通信息,互换情报,沟通与各方面的联系,这种沟通,为群体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资料、情报和知识;是增进群体中领导与职工相互了解与理解的有力工具;可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群体成员的情绪。
5.群体成员的相互激励群体是成员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有利环境。
一方面,通过成员之间的思想交往,可以巩固自己原来的不确定、不定型的看法和意见,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完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相互交往,看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相不足,从而激励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样,群体在客观上就能达到群体成员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节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群体的认识,必须了解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以便于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群体行为,提高工作效果。
一、群体类型群体的类型很复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等。
如表6—2所示。
表6-2 组织中群体的类型1.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是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来划分的。
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可以按照民族、地区、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的情况来划分。
例如,为了统计上的需要,要了解我国知识分子中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构成的比例,就可以人为地划分为青年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等三个群体,但实际上这三个群体并不真正存在,虽然假设群体客观上不存在,但却是我们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有用手段。
实际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群体,因为成员之间彼此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共同的目标和活动相互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一个车间班组中的工人,由于他们为了共同的生产任务而整天工作在一起,班组每个成员的行为活动与其他成员息息相关,他们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这种群体是实实在在的实际群体。
2、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是根据群体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来划分的。
参照群体也可以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努力要求达到的标准。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由此,个人所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他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由此可见,参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的是某种表率作用,它的标准和目标为人们所向往和追求。
一般群体与参照群体相对而言,是指那些虽然也存在并活动于社会上,但其标准和目标还不足以成为人们行为的楷模的一般性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来划分的。
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的、有明文规定的群体。
它们一般有固定的结构和编制,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党团组织、行政组织、工厂以及车间、班组、学校及班级、教研室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上建立起来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这种群体中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行为规范,只不过未形成文字规定。
群体中存在自然形成的“领袖”成“头头”。
例如,志趣相投的亲朋好友,在一个班组中工作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业余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以及社会上的流氓集团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二、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的大小是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引导行为,提高工作成果,在群体规模的选择上要求做到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团结一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而群体规模过大、过小都不符合这个要求。
因为规模过大,成员过多,彼此就难于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机会少,容易造成意见分歧;如规模过小,成员太少,则难于完成任务。
研究成果表明,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从2个人到16个人。
16个人也许是群体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同时作用和相互作用的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