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的群体行为概述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的运作和影响的学科。

而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指集体中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会导致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集体性。

群体行为可以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可以引发集体冲突和危机。

二、群体行为的成因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行为。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集体的期望。

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在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当人们感到自己与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时,他们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并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面临群体行为时,受到他人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压力等方式实现。

三、群体行为的特征1. 异质性:群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

因此,群体行为往往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反映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2. 互动性:群体行为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实现的。

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从而形成集体的动态特征。

3. 集体决策:群体行为常常需要集体决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个体之间的意见和权衡会影响最终的集体行为和决策结果。

四、群体行为的影响1. 社会规范的塑造:群体行为可以塑造和传递社会规范。

当个体在群体中观察到其他成员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会模仿和学习这些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规范。

2. 社会压力的产生:群体行为可以带来社会压力。

当个体感到与群体的期望不符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批评、指责或排斥等负面反馈,从而产生压力。

3. 决策结果的影响:群体行为可以影响决策的结果。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后,问题就会出现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三节 群体沟通
一、沟通过程 二、沟通类型与特征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 四、信息沟通的改善 五、有效的倾听
一、沟通过程
这一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 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被编 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 会—文化系统。 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通道是指信息的媒介物。它由信息源选择。信息源必 须确定何种通道是正式的,何种通道是非正式的。 接受者的信息指向的客体。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路。
(三)地位和规范
地位对规范的效力给人们带来的从众压力会产生有趣的影响。 比如,与群体其他成员相比,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有较大 的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但,只有高地位的人的活动不会严重防 碍群体目标的实现时,这一切才能成为现实。
(四)地位公平
让群体成员相信群体中的地位等级是公平的很重要。 人们都期望自己的报酬与投入相符。 与正式地位相对应的外在标志对于维持公平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群体内部,通常有一致的地位标准,因此,群体成员的地位等 级比较一致。但在群体之间就不一样了。 当人们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他们可能面临冲突情境,
三、群体结构
工作群体不是一群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工作群体 是有结构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 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部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 群体本身的绩效。 群体结构变量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包括:正式 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正式领导
几乎每个群体都有一个正式领导。他们的头衔可 以是部门经理、部门主管、工头、项目领导、任务小 组领导或委员会主席。 群体领导对群体绩效具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之 大,使我们准备用一章的篇幅来讨论领导问题。并研 究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和群体绩效的影响。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
沟通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 协调行动 · 表达情感 · 共享信息。
(2)沟通的方式
书面沟通:包括书面通知、书信、备忘录、报告、手 册、简报、电子通信和报刊等。其优点有:具有准确 性和权威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信息可长期保存; 便于查看与核对;避免信息失真等。其缺点在于:不 便修改;形成书面文字比较费时等。
·支持群体的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 ·群体行为的合力功能; ·群体行为的矫正功能。 规范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三个维度,即规范的程度、 规范的范围和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程度。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压力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从众 (表面) 不从众 从

真从
假不从众
(内部)
作为管理者, 应弄清下属 属何种从众。

假从众
反从众

(真不从众)

(4)竞争效应
竞争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一 定的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行为。
竞争效应的表现形式:竞争产生外部压力,内部冲突减少,增 强团结;竞争压力使成员对个人需求的关心减少,对完成群体 任务的关心增强;竞争可使群体的组织更严密、纪律更严明; 竞争对群体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使本群体对另一群 体增加敌意,相互沟通减少。
口头沟通:包括开会、会谈、对话、电话、小组讨论 等。优点在于灵活、亲切;可双向沟通;有助于理解 等;缺点是不能大范围进行;很难保留等。
非语言沟通: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沟通, 包括与人有关的,如手势等和与环境有关的,如办公 室的设计和布置等。
实际上,在沟通时,语言与非语言通常交织在一起, 应注意两者的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组织行为学第3章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从众行为有表面的与内心的两种反应。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3.从众行为的作用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四)群体规模
•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 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以 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 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 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4.群体规范的压力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 (1)自然凝聚力。 • (2)工作凝聚力。 • (3)领导者凝聚力。 •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
四、群体发展阶段
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 (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 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一平衡模型 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 Baumgartner)和琼斯(Jones)提出来的。该模型为,群体发展 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 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 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 命性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 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组织行为学教学课件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课件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体行为
五、 感染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 屈服。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相似性是其 基本条件。
第二节 群体行为
五、 感染
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作用
感染
第二节 群体行为
1.感染的类型
(1) 个体间的感染。 (2) 间接感染。 (3) 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一) 马克思·韦伯的分类
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马克思·韦伯根据 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将权力分为传统型权力、魅力型 权力、法理型权力。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一) 马克思·韦伯的分类
1
传统型权力
2
魅力型权力
3
法理型权力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1.传统型权力
传统型权力是由习俗和已接受的行为授予的, 即所谓“君权神授”。
2.小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小群体的成员相对较少,更为重要的是,小群体 成员之间能频繁地直接相互交往和活动,每个人都可 以与其他成员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和沟通。组织行为学 中群体行为研究的重点是存在直接互 按照个体的实际归属情况划分
1
实属群体
2
参照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行为
2.感染的作用
(1) 感染可以改变人的情绪。例如,面对危险, 一个人如果与勇敢者为伍,会凭空生出许多的勇气和 力量;如果身边是个胆小的人,则自己可能会跟着感 到害怕。
第二节 群体行为
2.感染的作用
(2) 感染可以使人自然地生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 绪,采取与环境一致的反应。例如,受喜庆气氛的感 染,一个人会暂时忘掉心中的烦恼;而如果处于一个 悲伤的环境,则难免让人心生伤悲。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第六章 群体

第六章  群体

减 少 社 会 惰 化 的 情 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 并非所有情况下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都会 导致社会惰化。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中,倾 向于较少出现惰化行为: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可以有效地激发 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激励引导; 4.群体成员有团队精神; 5.个体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群体成员之间显信息共享的关系 群体绩效≤个人绩效之和 团队突出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团队绩效>个人绩效之和
3.责任不同 • 群体 突出个体化 • 团队 个体、团队共同承担责任 4.技能不同 群体突出个体技能与差异化 团队相互补充,显示团体优势
三、工作团队与群体区别
工作群体
定义
工作团队
分享信息
中立的,有时负面 个体 任意的、多样的
2、按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划分
• 正式群体:其正规化程度高,成员间 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的关系都有明 确的规定,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以彼此感情为自然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 固定组织的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 1、自发性 • 2、成员的交叉性 • 3、有自然的核心 • 4、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二、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 见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不一样时,一般会感 到心理紧张,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 • 从众行为: 当个体行为与群体发生矛盾时, 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人 们产生顺从群体的行为。
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为进行过长时间的 研究,如著名的卡片式实验,如图: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3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组织行为学(23)

组织行为学(23)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
1.2.2 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 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个阶段有着 明显的不同。
间断—平衡模型
2. 群体的静态和动态研究
2.1 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对符合小群体特征的9129个 群体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小型群 体的人数为2—7人,认为这是小群体模型的最佳人 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2 人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3.2 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称“群体思维”是“参与 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 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 动方案更为重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顺从性思维 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盲目乐观情绪 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首创精神的假象
2.2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群体规范就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或遵 守的行为标准、准则。
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对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规范的类型
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的规范 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的规范 一些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3.3.4 方案前提分析法
方案前提分析法与提喻法相类似。它并 不去直接讨论有待决策的备选方案本身,而 是讨论这些方案所依据的前提。
3.3.5 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
主持者向与会者通知开会地点与时间,但不告知议题。 与会者到齐后,主持者宣布议题,一般每次只议一个题
目,解决一个问题,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主持专家宣布全体进行“沉默准备”,发给每人纸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管理学
发展人际关系的一般策略
– 对其他人的工作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关心 –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 –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适度的礼貌,重要表现在平等对人
的艺术处理上 – 保持对人的忠诚和开诚的人际关系 –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 显示出合作帮助的态度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体的一员,这就要求在个人的思想意识 中,以团队的利益、群体的行为代替个人的行为目标
交互作用。
互动群体类型
– 相关群体互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密切相关行为,并 处在同一等级的群体间的互动
– 相离群体互动:互动群体之间虽然性质、功能、构成不 同,但仍具有相互影响
– 相属群体互动:同一组织中不同层次,有隶属关系的群 体间互动
组织行为管理学
2、群体间互动行为的的特性
群体间互动行为的每一种特性都表现出极性相反的特征。
组织行为管理学
3、信息沟通的类型 – 按沟通方法 • 口头 • 书面 • 非语言沟通
– 按沟通方向 • 上行沟通 • 下行沟通 • 平行沟通
组织行为管理学
– 按组织结构特征 • 正式沟通:五种类型
轮型
信息 速度

交流 准确性

特点 饱和度

成员 员工满意度 低
的 领导的出现 是
特点 集中度

Y型
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致性程度、 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价值 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规章制度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显现的行为系统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成长
有效性
组织行为管理学
二、群体行为的管理
• 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现
– Robert L. Kahn 研究角色冲突来源 • 角色传送者造成的内心冲突 • 角色传送者之间的冲突 • 个人角色选择的冲突: • 超负荷角色: • 角色行为的冲突:
组织行为管理学
4、工作中角色的类型
工作 导向 型角 色
创造型 信息收集者 信息传递者 协调合作者 评价者
维持 型角 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权威 权威创造者 随从者 观察者
• 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管理学
背景因素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①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 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
绪上的交流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 非正式群体包括: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成员对群体 的依赖性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高力+积极诱导 低力+积极诱导 对照组 低力+消极诱导 高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生产率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中的角色问题 1、角色的建立
– 是指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 (每个角色在群体中都可能被接受或排斥) – 角色建立需要受到各个层次的接受,包括:上级、
慢 一般 低 低 是 高
链型
慢 一般 中等 低 是 一般
圆形
全方位型

快慢

好、高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沟通
集束式
偶然式
流言式
单线式
组织行为管理学
3、沟通的有效性
– 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增加沟通渠道、明确沟通的问 题和信息、保持行动和言语的一致性、运用简单语言、 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 增加沟通信任度:运用沟通技巧、沟通双方彼此信任、 信息的可靠性、保持支持和友谊的态度
– 提高沟通的感受性 – 及时获得沟通反馈 – 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 – 创造沟通气氛
组织行为管理学
速度 接受信息 表现形式 文过饰非 行使个人权力 管理工作 计划性、 系统性、
效率
单向沟通 快 低
印象深 容易掩饰自己
自我 型角 色
保障者 探索者 统治者 回避者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的沟通
1、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内容、
通道、干扰和反馈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 表现出对工作的依靠、需要和忠诚 – 寻求领导的帮助和指导 – 表现出自己的正直(遵从规范和道德的人总是会受到人
们的欢迎) – 尊重领导或管理者的权力和威信 – 认识到领导也会有困难、问题,也会出现错误
组织行为管理学
– 要善于从领导或管理者的失误中去学习,从中改进自己的行 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 正确评价领导和管理者的优点和长处 – 使抱怨减少到最低限度 – 避免总是围绕着你的领导 – 与领导和管理者保持适度的接触 – 显示和保持良好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的有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践的建设 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组织行为管理学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Ⅰ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组织行为管理学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B
A
接受
行为表现
拒绝
P
C
拒绝
接受
工作特征的接近性 个性的相似性 交往的时空因素
组织行为管理学
2、人际关系的类型
– 工作型人际关系
相似型人际关系
– 互补型人际关系Fra bibliotek接近型人际关系
– 仪表型人际关系
报偿型人际关系
– 价值均衡型人际关系 (彼此之间交换的价值均等)
组织行为管理学
交往分析(Transtional Analysis,TA ) •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分析 • 每个人都具有三种状态: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中群体行为
• 群体的行为特性 • 群体中的从众行为与规范的形成 • 群体内聚力的形成与作用 • 群体中的角色地位 • 群体的沟通与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一、组织中群体的行为特性
• 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
容易 有效 强 低
双向沟通 慢 高
非正式 不容易掩饰自己
不容易 复杂 弱 高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工作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别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群体 工作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是人工作关系和社会关 系的综合表现,也叫人际之间的工作-社会关系。
1、影响因素
– 交往的频率 – 工作的共同需要 – 个性的互补性
P
权威 超我
A
成人 自我
C
儿童性 本我
组织行为管理学
领导和管理者的人际交往策略
– 不要总是以自己是上级的意识去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容 易使领导或管理者被孤立
– 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下属的认可,只有这样,下属才有可 能接受其思想、意识,服从管理和指挥,进行有效的人 际交往
– 要善于向下属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