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作文技巧:如何通过内容升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0高考作文技巧:如何通过"内容升格"

升格作文·内容升格法

(一)评分标准

“内容充实”是基础等级中又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相应地也有四个等级:

一等:“内容充实”,要求文中材料充分、典型,符合题意要求,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

二等:“内容较充实”,要求文中材料基本充足,基本符合题意要求,能表现文章中心;

三等:“内容单薄”,所选材料只部分符合题意要求和表现文章中心,其他材料则偏离题意和文章中心;

四等:则是“缺少材料”,或所用材料脱离题意和文章中心。

(二)分析

“内容充实”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也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表现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旁征博引,论据典故真实,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为中心论点服务;表现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就是要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要能用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

近两年,高考作文评分在“内容充实”这一点上还强调考生多关注当今社会,多引用鲜活的作文材料,并将其作为优秀作文的必备条件。

(三)内容升格的主要类型

1.选用材料求实效

具体方法:材料的实效首先表现为构思时选择材料,要力求准确、真实、典型、充分、鲜活。典型表现为材料真实,有感染力和代表性,能有效地表现作文的中心。鲜活的材料表现为不陈旧,作文“不靠死人吃饭”(即写作中只用名“死人”的例子,甚至永远是几个固定的名“死人”),而是让材料充满时代感,融入考生自己的真实感受。

其次表现为使用材料时也要追求实效,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粗则细之

常见错误:事例论据过于粗疏,内容空洞,简而不明,难以证明论点。

升格要领:细化空洞的、干瘪的、缺乏表现力的材料,使之丰富起来,饱满起来。请看下面习作片段的修改。

原文:人无完人,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都犯过很大的错误。这就说明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的。择友的时候,不应过分求全责备。

改稿: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伟人的牛顿,晚年埋头编写神学题材著作,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世界上发明最多的科学家爱迪生,晚年思想保守,坚持输直流电,反对输交流电,结果一败涂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致力于统一场的工作,犯了形而上的错误,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因此,那种要求十全十美、过于求全责备的择友方法,是不正确的。

评议:原稿写到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所犯的错误,没有作必要的交代,语言粗疏,论据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论点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撑。修改稿交代了三位科学家在晚年时期的错误,读者对“人无完人”的观点就信服了,从而由“人无完人”的观点推出“择友不宜过于求全责备”的观点,也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1.2繁则简之

常见错误:所列事例记叙得非常详细,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读者看后一头雾水,不能有效论证论点。

升格要领:简化累赘多余的、次要的、不能表现主旨或缺乏表现力的记叙成分,使繁杂的材料变得精干、简明扼要。下面是一个议论段前后修改的对比。

原文:

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切莫超越。有了良知,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良知一旦沦丧,人性也就泯灭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大道理懂得很多,高调唱得很好。可是在功利面前,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干枯龟裂,黯然失色。

据5月27日的《青年参考》报道:5月17日18时15分,河南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什邡市蓥峰实业总公司穿心店生产基地综合大楼废墟下,经过70 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 小时的31 岁茶楼女工卞刚芬。

一个半小时后,与记者同驻某师师部的武汉一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气冲冲地说:“简直太乱了,我都被推倒在地了,有的记者真是太过分了!”通过他的描述得知,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

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现场有一名美国记者和一名韩国记者。这两名记者都是特大灾难报道的“老手”,经历过印度洋海啸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他们说:“记者太多太乱了,我们担心妨碍救人,所以就闪到一边了,那不是抢新闻的时候。”试问这些记者们,心中的良知哪里去了?

改稿:

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切莫超越。有了良知,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良知一旦沦丧,人性也就泯灭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大道理懂得很多,高调唱得很好。可是在功利面前,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干枯龟裂,黯然失色。

汶川大地震,当救援人员在一座大楼废墟下,艰难救出一名被困124 小时的茶楼女工卞刚芬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照相机的强光对伤者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现场医护人员也很不满。

一心想拍到独特的有价值的照片,这无可厚非,但“抢新闻”重于“抢生命”,缺乏了悲悯之心,体现出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冷漠。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允许丢失心中的良知。

原稿总共不足600 字,而记者抢新闻的材料竟有400 多字,显然处置不当,必须大刀阔斧,加工取舍。文章用记者抢新闻这一特定情景,表现记者缺少悲悯之心,从而突出切莫丢弃心中的良知的主题。所以可以把次要材料——消息的来源、摄影记者的描述、外国记者的情况统统删去,把救援的经过压缩,把医务人员的话改叙,保留第一段,其后集中概述抢拍事件即可。

1.3离则合之

常见错误:材料引述的倾向和指向偏离论点,甚至游离于论点之外。

升格要领: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即分析论点中限定的要素,按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使材料与论点相吻合。

举例:《压力与奋斗》一文中有一个议论段:

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早年从事商业,可连连败北,以致债台高筑。后来转写小说,便得心应手。他善于寻找能发挥自己长处的空间,经商不通转向文坛,扬长避短,从商界的失败者成为大文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