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合集下载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如:△“三合也。

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凡屮之属皆从屮。

尹彤说。

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训诂学概要●第一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尔雅·释诂》:“训,道也。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

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

”),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害也,从一雝川。

”)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又:“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徐铉:“十口所传是前言也。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

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二什么是训诂学●黄侃:“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齐佩瑢:“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

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

”(《训诂学概论》)●今天的训诂学,除了系统性以外,还要有独创性和实用性。

所谓独创性,就是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

所谓实用性,就是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走:本义:跑。

会意字。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因此,古文中“走”的意思多为“跑”。

兵本义:兵器,武器。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而并列地引申出几个词义。

“兵”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

《资治通鉴·吴纪》:“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苏询《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与兵器有关的事——“军事”、“战争”。

宋代三十六字母大致如下:重唇音:帮滂并明正齿音:照穿床审禅轻唇音:非敷奉微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喉音:影晓匣喻舌上音:知彻澄娘半舌音:来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半齿音:日反切起源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另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

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音义书解释中国汉字字音和字义的书。

古人为通读某一部书而摘举其中的单字或单词而注出其读音和字义,这是中国古书中特有的一种体制。

根据记载,汉魏之际,就有了这种书。

三国魏孙炎曾作《尔雅音义》,晋宋以后作“音义”的已增多。

一部书因师承不同,可以有几家为之作音,或兼释义。

有的还照顾到字的正误。

XXX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XXX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XXX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XXX:“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XXX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XXX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XXX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XXX小者曰钱,……XXX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及文化常识古代汉语廣義:“五四”以前歷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

1.文言:以先秦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

2.古白話:以六朝以後北方話口語爲基礎進行加工而形成的書面語。

狹義:指文言文字学:研究文字形体的学科。

重点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发展,字形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词义的学问。

训诂学上有形训、义训、声训之别。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历史语音学。

它是研究汉语史上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语法学研究古汉语的语法结构规律。

词的本义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词的本义。

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

造字本义:字形所显示的本义。

用字本义:古文献中实际使用的最早意义。

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新意义。

词义引申的结果(1)产生多义(2)产生派生词A.词义引申后,引申义距离本义太远,发生了读音变化,这就说明产生了新词,即派生词。

B.孳乳出新的字形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一个字如果有多个意义,其中与本义有联系的是引申义,与本义毫不相干的是假借义引申方式:直接引申(近引申);间接引申(远引申)递进式/链条式引申词义引申的规律由本义或基础义的某一特点出发,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一种联想和推演。

相似引申相似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与之相近的另一事物。

例子:癫,引,关联引申关联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例子:厉,皮,历,永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

例子:心腹,崩《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不可考。

成书约在战国,秦汉有增删。

记述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里、部落、物产,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人物、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虽叙述简单,但富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影响。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古代的“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古代的“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古代的“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如果你在古书中看到“小学”这个词,你可要注意了,这个词可不是我们现代语言中“小学、中学、大学”里“小学”的意思。

因为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有联系,每个汉字都要掌握这三个方面,因此关于汉字的学问也就分为这三个方面,从字音入手研究者为“音韵学”,从字形入手研究者为“文字学”,从字义入手研究者为“训诂学”。

而训诂学也要涉及音韵学和文字学的知识。

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

古人认为这是做学问的基础,而且在古代只要入学便接触小学,孔子教育学生便有“书”、“数”两科,古书上称之为“六书”。

六书便是文字学以及音韵、训诂。

小学中,文字学是基础,应用较广。

文字学的基础是东汉后期许慎的《说文解字》。

该书是为古文经学张目而写作的,古文经学最后取代今文经学便是因为不离经书文字的古意进行训诂讲解,可信度当然高。

《说文解字》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极高,因为此书为我们认识和解读上古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走过这座桥就可以进入古文字的高雅辉煌的殿堂,可以去辨别各种文字了。

孙星衍在《孙氏重刊宋本说文序》说: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

《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

《说文》未作以前,西汉诸儒得壁中古文书,不能读,谓之逸。

的确,没有《说文解字》这部书,我们要想认识甲骨文、石鼓文、钟鼎铭文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学习文字学便非要从此书入手不可。

主要是掌握五百四十个偏旁部首。

反复揣摩,反复书写,因为一切文字都是由这些部首构成的。

部首仿佛是零件,熟练掌握这些零件,看到文字,包括篆字,马上就可知道是由哪几个零件组成的,解读、识别、书写便都不在话下了。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

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

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

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这几个术语,不但用来释义,而且往往用 来比较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பைடு நூலகம்”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同音通假名词解释训诂学

同音通假名词解释训诂学

同音通假名词解释训诂学“训诂”一词在班固《汉书》里多写为“训故”。

“故”就是古语。

如《刘歆传》说:“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

……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又《扬雄传》说:“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训故"与"训诂"同义。

章句是分章析句,解释一章一句的意思,训诂是专指讲明文字的音义,两者不相同。

训诂学就是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问。

旧日只看作是“小学”的一个部门,现在正逐渐发展为一门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

演变编辑语言里的词因时代有变迁,而有古今之异,因地域有不同,而有方言之别。

因此,后代的人读古代的著作不能懂,就要以今语释古语;同一事物,不同的方域称名或有不同,就要用通语释方言。

语言总是在发展的,语词在使用中意义也常常会有改变。

一个词由一个意义引申发展出别的意义,就成为一个多义词。

多义词在使用时场合不同,意义就不一样。

为免去误解,也往往需要加解释。

这些就是训诂所由起。

久而久之,就有集中讲解字义词义的书,这种书就称为训诂书。

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系统的。

语音的声韵有系统,词汇的构词有系统,词的音与义和词与词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条理可寻的。

因此由一字一词的解释进而有意识地从事联贯的、有系统的语义研究工作,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对汉语发展历史的理解,对解释古书,对编纂字典、词典,对语文教育都会有重要的贡献。

研究内容编辑任务训诂学既然是研究词义的学问,其研究的对象主体即是古代的书面上的语言材料,而现代方言的口语资料也在参考之列。

要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应当具备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音史的基本学识,掌握语言文字一般的发展规律,才能从事整理研究前代的训诂资料,总结前人研究词义的理论和方法,并进一步开创新的途径,作深入广泛的研究。

方法前代解释语词的资料极为丰富,研究工作者应当按照时代的先后,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层次加以整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开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根底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学,又称辞训学,是研究训诂(字义、字音)的学科。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古代汉字无声符号,训诂学在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对训诂学常用术语的解释:1.字义:也称为词义,是指字的含义。

字义的研究主要包括字义考证、字义辨析等。

2.字音:是指字的读音。

字音的研究主要包括字音考辨和字音演变等。

3.训读:是指文章中字的注释,用来解释词义、字音等。

4.异文:也称异文异义,是指与普通文本不同的文字和含义。

异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异文校勘和异文考释等。

5.字形:是指字的外形,包括结构、笔画等。

字形的研究主要包括字源、字形演变等。

6.音韵学:是研究音韵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古代音韵学、方言音韵学等。

7.字义辨析:是指对同音字、形近字等进行辨析。

它包括同音字的差别、义项的界定等。

8.读书文字:是指古代读书时所用的文字,通常是把注解、笺注等文字写在书籍的旁边,以便阅读。

9.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

它包括文字的起源、演化、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10.孤本:指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古籍版本。

由于古代纸张易烧、易坏,有些古籍只有孤本流传下来。

11.节本:是古书的一种整理形式,指将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并在每个段落前加以标明。

12.注疏:古书的一种注释形式,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注释。

13.古籍整理:是对古籍进行整理、校勘、注释等的研究。

古籍整理是重要的训诂学内容。

14.古代字书:是古代汉字字典的统称,分为字经类、方志类、音韵类等。

15.古代文献: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

综上所述,训诂学是研究字义、字音等的学科,它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术语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着,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

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

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

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

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

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

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

”35、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36、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

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

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

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

”(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

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

(3)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

(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

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

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1)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

(2)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

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5)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

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

11、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

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12、重要的训诂专著:(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着,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著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5)《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或玄应,他也编有同名同类著作)编纂,是注释汉文佛典中字词音义的词典和训诂著作。

(6)《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著的一部注释《广雅》的训诂名著。

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声音通训诂,论证严密,创获甚多,在训诂学上影响巨大。

(7)《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编著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著,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

(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

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

(10)《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词汇训释的训诂资料汇编,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词义和收集训诂资料带来极大便利。

(11)《助字辨略》:清代刘淇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训诂专著,总结了前代的虚词研究成果,对后来虚词和语法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2)《古书疑义举例》:清代俞樾编著,是疏通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辞例”的专著,涉及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代的古汉语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