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钱乙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泻心法治法方药 心气热,导赤散 (木通、生地、竹叶、甘草)主之; 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 补心法治法方药 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麦冬、白茯苓、山药、朱砂、 牙硝、龙脑、寒水石)。
泻肝法治法方药 肝实热,泻青丸(山栀、大黄、龙胆草、防风、羌活、 川芎、当归)主之; 补肝法治法方药 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泻脾法治法方药 脾实热,泻黄散(藿香叶、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主之; 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补脾法治法方药 若脾气虚,则用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 藿香叶、木香、葛根)。
钱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饮食。至 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者,调利大小便,脾 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 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 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 能晓。钱以地黄丸补肾。所以然者,用清药利 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虚,故补肾 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
心 肺 脾 肾 肝
(四)临床经验
一注重调理脾胃
论治准则:“以妄攻误下为禁约”, “不 可有泻无补,攻伐生生气。” 1先下,后和胃:实证
2先补脾和胃,后攻下:虚实相杂证
3随时令用补泻
4主张用药寒温得宜
二对惊风、疳证的论治
⑴惊风 :积热外受风邪病变
①急惊风:“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
二、学术思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二)五脏辨证 (三)儿科诊断方法 (四) 临床经验 (五)遣方用药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气血未实。 (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 (3)关于“变蒸”之说
钱乙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学术渊源《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2]以上传文说明,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
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
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
“于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核心内容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系。
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经验对中医传承的启示
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经验对中医传承的启示中医学术流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的学术派别。
这些流派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下面,我将从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经验,探讨对中医传承的启示。
一、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比如,四川川汉医派的代表人物张介宾,他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证候”、“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另一位代表人物吴鞠通,则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代表性理论。
这种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精神,对中医传承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非常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他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比如,江西派的代表人物陈希孟,他在传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对中医传承也非常重要。
中医学术的传承,不仅要注重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和壮大。
三、重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比如,浙江派的代表人物钱乙,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这种重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精神,对中医传承也非常重要。
钱乙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43期 223·中医中药·0 引言《小儿药证直诀》[1]是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是我国目前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钱乙是在祖国医学发展历史具有杰出贡献的医家,全书对小儿体质学说、五脏辨证纲领、独重望诊、调治脾胃、创制儿科方剂等论述精详独到,钱乙学术造诣精湛,世人誉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其思想体系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下列五个方面浅析其学术要旨及其对儿科学发展的影响。
1 阐明小儿体质学说,奠定儿科基础钱乙在总结前人思想基础上,对小儿特殊体质特点作了精辟解析,指出小儿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即“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观点,“骨脉、五脏六腑,神智精神”等逐渐“变蒸”,认为小儿体质较之成人有其特殊性,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临床症状多以阳证、实证、热证为主,不宜过用热性药物,即所谓“小儿纯阳,无须益火”。
在病理上认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肾主虚”;治疗时不可大下妄下,以免伤津耗液,亦不可滥用大寒大温,防止生冷生热之变,为后世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2]。
2 提出五脏辨证体系钱氏在继承历代医家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上,博采诸家学说首创“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体系[3]。
五脏辨证学说以“风、惊、困、喘、虚”阐述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以五行配属五脏,人以五脏为中心,重视五脏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人体脏腑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之间以“生克制化”维持平衡,以五行制化关系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该方法提纲挚领、简明扼要,使脏腑分证更趋于规范化,后世医家广泛地用于辨治内伤杂病[4]。
3 主张四诊合参,独重望诊儿科又称为“哑科”,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不能正确表达病情,加上小儿常哭闹难以配合检查,钱氏深感小儿疾病诊断之难,正如钱乙在书中自序所说: “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钱乙的学术观点
钱乙的学术观点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他的学术观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小儿体质学说:钱乙认为小儿体质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调理小儿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2.望诊为主:钱乙非常重视望诊,认为通过观察小儿的面色、形态、
舌苔等可以判断病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
3.五脏辨证:钱乙提出了适用于小儿的“五脏辨证法”,将小儿疾
病分为心病、肝病、脾病、肺病、肾病五类,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用药原则:钱乙认为治疗小儿疾病要“以柔克刚”,用药要轻量、
平和,避免峻猛之药,同时还要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灵活用药。
5.保养养生:钱乙提出了“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观点,认
为合理饮食和适当的保暖是保持小儿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在中医儿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儿科之祖——钱乙
儿科之祖——钱乙大家好,欢迎走进本堂微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古代一代名医钱乙,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钱乙的传奇身世、他的学术理论和医学贡献妙手仁心的医德一、是钱乙的传奇身世钱乙,字仲阳,是宋代东平人,大约生活在北宋神宗到哲宗年间,享年82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乙从小孤苦,他的父亲钱颢精于医道,但特别爱喝酒,又喜欢外出游玩。
有一天他东游海上,便没有再回来。
那时钱乙才三岁,他母亲在那以前已经去世了。
成了孤儿的钱乙被姑姑收养。
姑父是乡村医生,他安排钱乙读书,出诊时带上他。
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他看到患病的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感同身受,仿佛患病的是自己一样, 为了帮助孩子们解除痛苦,钱乙决心要做一名专治小儿疾病的医生。
二、学术理论和医学贡献钱乙的学术理论、医学贡献主要有四点:(一)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一般都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
因为小孩表述不清,且又脏腑柔弱,稍有不慎便会贻误病情,造成死亡。
所以古时有种说法“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
可见儿科之难。
❖钱乙通过四十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小儿的病理特征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主张“柔润”的原则。
反对妄攻误下。
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钱乙在小儿疾病的诊断上,主张四诊合参,尤其重视望诊。
因为他治的是小儿病。
他不能自己形容病情。
俗话说“一指定三关”。
但是小孩不配合,不断地动,切脉都难。
看病一定要从语言之外找诊断信息。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来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1.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有哪些?答:钱乙是北宋年间小儿名医,蓍有《小儿药证真诀》三卷传世,他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作为辨证的依据;总结了小儿面部望诊的实践经验,对儿科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详细地论述小儿急慢惊风,惊与痫的区别;把疳证列为脾胃病;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对儿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2.中医儿科学对医学免疫学的贡献有哪些?答:祖国儿科学对痘疹的防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三冈设略》记载安庆张氏用痘浆染衣,让未出痘的小儿穿着,可诱发轻症的天花,这是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当时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
张琰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经验,编成《种痘新书》记载“佳苗”,所用“佳苗”是以鼻苗发出的痘痂研粉为种苗,经不断改进,用此种“佳苗”人工引种的痘,症状多轻而顺利,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已有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是对世界免疫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3.为什么说小儿发病容易?为什么小儿疾病大多数病程短、恢复快?答: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见易为饮食所伤,以及胎产禀赋因素,所以小儿易于感触,容易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
4.为什么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在望诊时应注意什麽?答:望、闻、问、切,统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临诊时,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互相配合。
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年龄较大的小儿也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而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通过全身或局部的观察,获得与疾病有关辩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钱乙学士,全名钱锺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国学泰斗”。
他以其博学多才、深思熟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时又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文学、语言学、戏剧、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乙学士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他以深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思想。
他的代表作《孔子评点》是一部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的巨著,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提炼出孔子智慧的精髓。
在这本书中,钱乙学士以独到的见解和清晰的论述,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孔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钱乙学士还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他的著作《人类学报告》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和探讨,他在书中强调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类学”一词,用于描述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
他认为,只有透过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钱乙学士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著作,还体现在他多年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
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数名优秀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尊敬,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教育界的楷模。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作品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在文学方面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名翻译作品包括《戎装》、《刘家窑》等,通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西方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精髓。
总而言之,钱乙学士以其博学多才的特点,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通过著作和教育事业,向人们传递了他的智慧和见解。
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并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和学术界发展做出了持久的影响。
钱乙简介资料
钱乙的医学实践
钱乙的经验总结
• 钱乙的医学实践注重观察,注重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
• 钱乙的医学成果和经验被后世医学家继承和发扬,对中
的医学风格
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钱乙的医学实践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
定治疗方案
04
钱乙的医德与医学教育思想
钱乙的医德观及其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钱乙的医德观
钱乙所处的历史时期:北宋时期
• 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 北宋时期的医学教育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钱乙所处的医学环境
• 钱乙生活在医学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医学教育
• 北宋时期,医学家们注重实践,注重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风格
• 钱乙在这样的医学环境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钱乙简介:中国古代医学家与儿科奠基
人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01
钱乙的生平与历史背景
钱乙的出生地与家族背景
钱乙出生于北宋时期的山东郓城
• 山东郓城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 钱乙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使他从小就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
钱乙的家族背景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生的实际能力
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钱乙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钱乙的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钱乙的医学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钱乙的医学理论强调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相契合
• 钱乙的医学理论注重预防和养生,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相契合
钱乙的医学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钱乙学士(1239年-1298年),字和中,号古寒山,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南宋朝中庸派第一人”。
他的思想观点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钱乙学士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钱乙学士在思想上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取得人事天理的平衡。
他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尽力去追求人事天理的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了“陶冶吾性,使之自足”,意味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紧密关系。
此外,钱乙学士对于政治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其中主要职务为刑部员外郎和提点河南府同知。
他积极推行吏治改革,倡导廉洁、公正的官僚作风,并以身作则。
他深入理解并坚持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推动政府推行改革措施和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钱乙学士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主张注重实践、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出“见义勇为”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术和社会生活中尽职尽责、有担当。
他坚持从经典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认知能力,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钱乙学士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他致力于修复并整理古代文献,特别是以他为主编的《乾道编》被誉为是南宋时期“文学巨匠的荟萃”。
他还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鼓励人们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推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的繁荣。
总的来说,钱乙学士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广泛的影响力的学者。
他通过强调中庸之道和弘扬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尊敬和纪念的学士。
钱乙学术思想对儿科学的影响
重 》 钱 乙 以五脏 辨 证 为 依 据 , 出治 五 脏 病 要 “ ) 提 视
病之 新久 虚实 , 则 补 母 , 则 泻 子 , 确 立 了五 脏 虚 实 并
・
明代 薛铠 著《 婴撮 要 》, 子 薛 己校 注 增补 验 保 其 案 。《 婴撮 要》 本全 录 {  ̄6 保 基 dJ 药证 直诀 》 内容 , 的
则 卧而悸 动 不安 。肝 主 风 。实 则 目直 , 叫 , 大 呵欠 ,
之 谓也 。肺 亦 不 足 者 , 为 娇 脏 , 调 而 易 伤 也 。 肺 难 ” 进 一步 阐发 了钱 氏对 小儿 生理 病理 特点 的见解 。辨 证论 治 中万 全遵 守 钱 氏 的五 脏 证 治 法 则 , 于脾 胃 对
氏侧 重于温 补托毒 , 而且 这 两种 学 术 思想 对 后 世 的
“ 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 , 易寒易热” 发展了小儿体质 ,
学在 诊 断学 中的运用 。
在钱 乙学 术 思 想 的影 响下 , 明代万 全 在五 脏 辨
2 , J 体 质学 说对 后世 的影响 ' L k
钱 乙提 出了 比较 完整 的小儿 体质学 说 。钱 氏认 为 , ̄L 的生 理体 质是 “ d, 的 J 肌骨嫩怯 ” “ ,脏腑 柔 弱 ” , “ 五脏六 腑 , 而 未 全 ” “ 而 未 壮 ” 病 理 体 质 为 成 ,全 ,
钱乙与陈文中都认识到疮疹的表里虚实寒热的 证治 , 但是总体上来说 , 钱乙侧重于清凉泄毒 , 而陈
项急 , 闷 ; 顿 虚则 咬 牙 , 多欠 气 。脾 主 困 。实则 困 睡 , 身热 , 水 ; 则 吐 泻 , 风 。肺 主 喘。 实 则 闷乱 喘 饮 虚 生 ,
促, 有饮 水 者 , 不饮 水者 ; 则 哽气 , 出气 。 肾主 有 虚 长
儿科奠基人钱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儿童节专题】儿科奠基人钱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本文总结了钱乙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及小儿常见疾病方面的辨治方法。
其对现代儿科疾病的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钱乙,字仲阳,约生活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是历史上著名的儿科大家。
他的学生阎季忠搜集其生前论述、方剂而写成的《小儿药证直诀》,较全面地叙述了钱乙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的贡献及其对小儿常见疾病的辨治方法,对我国儿科学术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并对现代中医儿科学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生理病理方面钱乙提出的“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观点,至今还指导着我们的临床。
《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
”钱乙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此时脏腑“始全”但犹是“全而未壮”,因此,“脏腑柔弱”、“血气未充”是小儿的生理特点。
由于小儿脏腑娇弱,形气未充,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易于发病且传变迅速。
在发病过程中,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所谓“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也往往可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
“易寒易热”是说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血气未实”,即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容易阳衰虚脱,而出现阴寒之证。
如肺炎喘嗽病机主要是肺气闭阻,痰热为主要病理产物。
肺气闭阻则气血淤滞、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出现面色苍白、唇周发绀、胸闷气急、皮肤花纹,严重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灰等阳气暴脱危象。
若痰热炽盛,热从火化,内陷厥阴,逆传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神昏谵语、抽风不已。
病重体弱,正虚邪恋,常致病情缠绵不愈。
由上可以看出,钱乙认识到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生理、病理,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差别越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大人的缩影。
古代名医 钱乙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钱乙生平简介姓名钱乙字仲阳别名“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去逝时间1117年所在朝代宋朝出生地区东平郓州主要成就《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小儿药证直诀》一、钱乙简介: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
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二、人物介绍:钱乙,字仲阳。
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氏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1114年,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是北宋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代表方,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
三、主要著作: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四、学术内容:一、“五脏辨证”法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
钱 乙
(三)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1、归纳儿科病症六种常见脉象。 2、重视望诊,提出“面上证”、
“目内证”。
原著:
※“小儿脉法。......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医案
► B:浅析: 虎生九子, 各不相同。张生所生三子, 病后 因体质、病因、病症、病机不同, 虽为同胞所生, 又 同病汗出, 但其治疗方法却各不相同, 不能以麦煎散 一方概治。大子汗出遍身, 为阳盛阴伤, 故以香瓜丸 清热养阴; 二子由项至胸多汗, 为脾土虚寒, 故用益 脾散温脾制水; 三子但额有汗, 故用石膏汤以清阳明 经热。证不同, 治各异, 皆得愈, 良有益钱仲阳
乙
一、生平著作
二、学术思想
阐发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遣方用药特点
复习思考题
一、生平著作
钱乙,字仲阳,东平郡 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
《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为医案, 下卷为方剂。
由其学生阎季忠(阎孝忠) 整理而成,是现存最早以原本 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
肝实热,泻青丸主之;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 滋水涵木。
脾实热,泻黄散主之;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若脾气虚,则用益黄散。
肺实证,泻白散或柑桔汤主之;肺有痰热, 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医家,从事小儿疾病治疗几十年,学术造诣精湛,继承《内经》,《伤寒论》等典籍中的学术观点,指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确立五脏辩证纲领,化裁创制诸多方剂,不仅为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不少新学派、新学说的形成。
钱乙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首先,明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
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出现病情多变而传变迅速的特点,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
在病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
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
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
而寒热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
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
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与热证迅速转化或兼挟。
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
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
其次,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钱乙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和主要证候特点,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九,脾虚用益黄散等,大大提高了儿科的辨证论治水诊断方面,钱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了面部望诊的经验,尤以“面上证”“目内证”为要,其经验仍为现今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
钱乙_脾主困_及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
钱乙“脾主困”及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江苏,210029) 任现志摘要:通过对钱乙“五脏辨证”的分析,总结了其“脾主困”的学术思想,包括理论、临证、治则、方药等系列内容,进一步提出了钱乙“脾主困”的脾胃学术观点。
强调在研究脾胃学说时,钱乙“脾主困”的思想是不容被忽视的。
关键词: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脾主困 脾胃学说 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医家,平生精研儿科,对其他各科亦甚有研究。
据史籍记载,钱乙论著颇多,有《伤寒论指微》、《婴孺论》及《小儿药证直诀》等,惜前两书已佚,故《小儿药证直诀》便成为研究钱乙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唯一论著。
《小儿药证直诀》是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故钱乙有“儿科鼻祖”之称。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理论。
现就其“脾主困”的理论及其脾胃学术思想,作如下理解。
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核心内容钱氏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中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以上是五脏辨证的纲领。
钱乙将五脏虚实作为辨证大纲,将五脏补泻立为施治规范。
他在《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里说:“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这是五脏补泻的大纲及主方。
而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咳嗽》篇中又说:“夫嗽者,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
钱乙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钱乙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卢红蓉;于志静【摘要】钱乙在儿科学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在治疗用药上,主张以中正平和为主,注重小儿脾胃的保护;其组方独特巧妙,化裁精当,反对“痛击”、力戒妄攻蛮补,创制了系列适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方剂.钱乙学术思想对儿科以及整个中医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医家受钱乙启发,在儿科诊治、脾胃学说、脏腑辨证理论、方剂学等方面都有深入发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7【总页数】3页(P880-881,933)【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作者】卢红蓉;于志静【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儿科学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名医熊宗立盛赞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活幼之筌谛,全婴之轨范”。
《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总结了他的儿科临床经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突出脏腑辨证思想的儿科专著,对宋以后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确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了精辟论述。
在小儿生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的观点。
小儿出生后虽脏腑形体已具,但生理功能未臻成熟完善,还处在稚阴稚阳阶段,五脏六腑之形与气都相对不足,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从出生到成年一直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状态,两岁以内的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每隔一定的时间即有一定的变化,智慧逐渐聪明,表情逐渐活泼,身体逐渐长高,筋骨逐渐强壮。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著作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著作钱乙(1079年-1150年),字信之,号岳阳子,宋代著名儿科医师。
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北方儿科第一名医”。
钱乙一生致力于儿科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写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对于后来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乙的主要著作有《儿科证治备要》、《儿科心法》、《儿科金匮》等。
这些著作对于儿科医学的理论体系、疾病诊疗和方药治疗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
《儿科证治备要》是钱乙的主要著作之一,全书共六卷,详细介绍了儿科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知识。
《儿科证治备要》分为内伤病、外感病、杂病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虚实区分、证候分类等多个章节。
钱乙在书中运用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儿科诊治的要点和方法,对于儿科医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儿科心法》是钱乙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总结了儿科诊断与治疗的心法要领。
钱乙强调了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性,认为诊断儿科疾病要注重全面的观察和细致的询问,结合脉搏、舌质等进行确诊。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钱乙医师的临床经验,包括用药的选择、方剂的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儿科心法》对于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儿科金匮》是钱乙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全书总结了钱乙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治病方略。
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治要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了上述著作,钱乙还著有《便秘治疗法》、《儿科名方汇》等多部专著。
这些著作中所提供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于针对不同疾病的儿童进行有效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钱乙以其卓越的医术和对儿科医学的深入研究,在宋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著作为儿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后来的医学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对儿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单选孙思邈1,孙思邈总结的房事禁忌不包括:体质。
2,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韦茎汤。
3,孙思邈创制的治久病虚赢,寒积腹痛方剂是:温脾汤。
4,创制独活寄生汤的医家是:孙思邈。
5,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孙思邈。
钱乙钱乙的著作是:小儿药证直决钱乙小儿五脏辨证对后世哪个医家创立脏腑辩证影响最大:张元素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不包括:易寒易热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不包括:情志所伤刘完素1,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防风通圣散。
2,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心。
3,刘完素创制的地黄饮子用于治疗:暗痱。
4,刘完素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方剂是:三化汤。
5,刘完素认为中风预后较差的是:中脏。
张元素1,《元史》编修王韦所说的金代医学家中兴代表人物不包括:朱震亨。
2,张元素治疗肝病方法不包括:本寒温之。
3,张元素认为附子乃阳中之阳,是因附子为:气厚。
4,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九味羌活汤。
5,张元素治疗脏腑疾病用药的依据是:寒热虚实。
张从正1,张从正的著作是《儒门事亲》2,创立攻邪学派的医家是:张从正。
3,张从正吐法不包括:泄气。
4,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张从正。
5,张从正病邪理论部包括:安正祛邪。
李杲1,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李杲。
2,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的方剂是:升阳益脾汤。
3,李杲治疗肾之脾胃虚的方剂是:沉香温胃丸。
4,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李杲。
5,创制清胃散的医家是:李杲。
朱震亨1,《丹溪心法》论述痰病病机不包括:阴虚。
2,朱震亨认为相火特性是:内阴而外阳。
3,朱震亨阐发阴阳的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
4,朱震亨认为与相火有密切关系的脏腑不包括:心火。
5,《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是:越鞠丸。
薛己1薛己朝夕互补法所用得方剂不包括左归丸2薛己治危急虚证所用的方剂是八味丸3薛己的脾胃肾同治不包括脾肾阴虚4薛己温补肾阳得方剂是八味丸5薛己的学术特点是脾肾并重张介宾1.张介宾阴阳学说内容不包括阴阳平衡2.与张介宾无关的内容是:御医3.张介宾治形的核心是:填精4.张介宾指出命门为:真阴之脏5.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医家是:张介宾吴有性吴有性的著作:瘟疫论吴有性称之为“治疫之全剂”的方剂是:三消饮创立清瘟败毒饮的医家是:余霖瘟疫传变方式不包括:循经传变创立三甲散的医家是:吴有性王清任王清任的著作是:医林改错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补阳还五汤王清任治疗腹泻血瘀的代表方剂是:膈下逐瘀汤王清任认为导致半身不遂的原因是:元气亏损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多选孙思邈;1,重视医德与行医规范的医家有:A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喻昌2,孙思邈的运动养生方法包括:A适当运动B按摩C引导D调气E内视3,孙思邈治疗不孕症的朴硝荡胞汤由那些方剂化裁而来:A大黄牡丹皮汤B抵当汤C大黄附子细辛汤4,孙思邈饮食养生内容包括:A饮食清淡C少食多餐D饮食宜忌E食疗5,孙思邈雍药饵养生的方剂有:A地黄汤B黄精膏C不老诞年方E彭祖延年柏子仁方钱乙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钱乙化裁古方创制的心方是:六味地黄丸异功散对钱乙著作进行注释的医家有:阎季忠熊宗立薛已张山雷刘完素1,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素C荆山浮屠2,罗知梯将哪些医家的学术思想传给了朱震亨:刘完素张从正李杲3下列有联系的病机和病症是:诸涩枯凅干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更新日期:2009-05-11 点击:
傅沛藩
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其学术远取《内经》、《难经》及仲景之学,近及《太平圣惠方》等宋代名方名著;既精研儿科,也对内外各科颇多贡献。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为中医儿科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影响超出了儿科学的范围。
1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
小儿体质问题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意在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
但后人常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光,肆用寒凉,伤脾败胃。
钱氏遂提出小儿“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直诀.变蒸》),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
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
在病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
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
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
例如《直诀》所载东都张氏之孙肺热一案,他医以犀角、朱砂、龙骨、麝香、牛黄治之,一月不愈。
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
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治之。
张氏惑于治热以温,钱氏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
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
服补脾药二日,病儿欲饮食,复以泻白散而愈。
2 钱氏对儿科辨证施治的创见
钱氏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脏所主》篇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虚则咬牙,多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证,目无精气,畏明”等。
这些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尤为可贵的是,钱乙临证绝非孤立地辨五脏判五证,而是注重其间的相互影响,还以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
如“更当别虚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才易治,肝虚不能胜肺败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
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在诊断方面,钱氏据“小儿多未能言”和“脉既难凭,必资外证”,首重望诊,提出“面上诊”与“目内诊”。
其“面上诊”是据《素问.刺热论》的观点指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左腮、右腮、额上、鼻、颏分别是肝、肺、心、脾、肾脏之气应于面之部位,病虽未发,其色先见,而可为诊断之依据。
其“目内诊”包括“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
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
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
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
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为明清儿科学者所效法。
钱氏对儿科某些常见证的辨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如首创惊风病名,并将其分为急惊风、
慢惊风,以便于临证时执简驭繁。
钱氏认为,急惊风由实热引动肝风发搐,“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
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
慢惊由脾阳虚损发搐,“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
急慢二惊,一则实热,一则虚寒,阴阳两途,治法迥异,急惊宜凉泻,慢凉合温补。
他如辨豌豆疮(天花)、疹(麻疹)、发斑(斑疹)、水疱(水痘)亦多发前人所未发。
3 用药遣方的特点
钱氏用药主张柔润,力戒峻攻痛击或蛮补,“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便需下,亦必“量大小虚实而下之”。
对于虚证,亦避慢投温补或滋腻,而以培植患儿生机为目的。
如治脾胃虚弱,脾疳腹大身瘦的益黄散,并无参芪术枣之甘温,而以青皮、陈皮、丁香理气温中,加诃子固涩,甘草调和益中。
全方通涩结合,升降并举。
它如白术散、异攻散等均同比。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刘跋《钱仲阳传》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如六味地黄丸,本崔氏八味丸方,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肾阴之剂,方中三补三泻,契合小儿体质特点。
又如治虚热益汗用黄芪散(牡蛎、黄芪、生地黄);治实热盗汗用虎杖散(虎杖);安蛔补胃消疳用使君子丸(使君子、青黛、陈皮、诃子肉、甘草、厚朴);治诸热用三黄丸;治脾胃虚有热用藿香散(藿香叶、麦冬、半夏、甘草);治泄泻不拘寒白赤红,腹痛肠鸣切痛用豆蔻香连丸,制方平稳简练,切合小儿施用。
4 钱乙对后世的影响
钱氏儿科学术思想在宋代就有着广泛的影响。
阎孝忠学宗钱乙,于《直诀》序中盛赞钱乙儿科“概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治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直诀》所附《阎氏小儿方论》称:“余家幼稚多病,卒用钱氏方诀,取效如神。
因复研究诸法,有得于心”。
在后世的儿科学家中,受钱氏小儿阴阳观影响最著者,当数明代儿科学家万全。
万氏据钱氏五脏辨证说,悟出小儿五脏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说:“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所资于发生者也。
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
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自然不足。
心亦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
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字里行间不仅反映万氏有与钱氏相同的五脏辨证观,而且阐发了钱氏未竟之意。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后世儿科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科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后世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从钱氏学说中汲取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