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更新日期:2009-05-11 点击:
傅沛藩
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其学术远取《内经》、《难经》及仲景之学,近及《太平圣惠方》等宋代名方名著;既精研儿科,也对内外各科颇多贡献。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为中医儿科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影响超出了儿科学的范围。
1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
小儿体质问题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意在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但后人常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光,肆用寒凉,伤脾败胃。钱氏遂提出小儿“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直诀.变蒸》),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在病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例如《直诀》所载东都张氏之孙肺热一案,他医以犀角、朱砂、龙骨、麝香、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治之。张氏惑于治热以温,钱氏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病儿欲饮食,复以泻白散而愈。
2 钱氏对儿科辨证施治的创见
钱氏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五脏所主》篇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虚则咬牙,多欠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证,目无精气,畏明”等。这些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尤为可贵的是,钱乙临证绝非孤立地辨五脏判五证,而是注重其间的相互影响,还以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如“更当别虚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才易治,肝虚不能胜肺败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在诊断方面,钱氏据“小儿多未能言”和“脉既难凭,必资外证”,首重望诊,提出“面上诊”与“目内诊”。其“面上诊”是据《素问.刺热论》的观点指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左腮、右腮、额上、鼻、颏分别是肝、肺、心、脾、肾脏之气应于面之部位,病虽未发,其色先见,而可为诊断之依据。其“目内诊”包括“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为明清儿科学者所效法。
钱氏对儿科某些常见证的辨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如首创惊风病名,并将其分为急惊风、
慢惊风,以便于临证时执简驭繁。钱氏认为,急惊风由实热引动肝风发搐,“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由脾阳虚损发搐,“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急慢二惊,一则实热,一则虚寒,阴阳两途,治法迥异,急惊宜凉泻,慢凉合温补。他如辨豌豆疮(天花)、疹(麻疹)、发斑(斑疹)、水疱(水痘)亦多发前人所未发。
3 用药遣方的特点
钱氏用药主张柔润,力戒峻攻痛击或蛮补,“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便需下,亦必“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对于虚证,亦避慢投温补或滋腻,而以培植患儿生机为目的。如治脾胃虚弱,脾疳腹大身瘦的益黄散,并无参芪术枣之甘温,而以青皮、陈皮、丁香理气温中,加诃子固涩,甘草调和益中。全方通涩结合,升降并举。它如白术散、异攻散等均同比。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刘跋《钱仲阳传》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如六味地黄丸,本崔氏八味丸方,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肾阴之剂,方中三补三泻,契合小儿体质特点。又如治虚热益汗用黄芪散(牡蛎、黄芪、生地黄);治实热盗汗用虎杖散(虎杖);安蛔补胃消疳用使君子丸(使君子、青黛、陈皮、诃子肉、甘草、厚朴);治诸热用三黄丸;治脾胃虚有热用藿香散(藿香叶、麦冬、半夏、甘草);治泄泻不拘寒白赤红,腹痛肠鸣切痛用豆蔻香连丸,制方平稳简练,切合小儿施用。
4 钱乙对后世的影响
钱氏儿科学术思想在宋代就有着广泛的影响。阎孝忠学宗钱乙,于《直诀》序中盛赞钱乙儿科“概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治简易精审,如指诸掌”。《直诀》所附《阎氏小儿方论》称:“余家幼稚多病,卒用钱氏方诀,取效如神。因复研究诸法,有得于心”。
在后世的儿科学家中,受钱氏小儿阴阳观影响最著者,当数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万氏据钱氏五脏辨证说,悟出小儿五脏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说:“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所资于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自然不足。心亦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字里行间不仅反映万氏有与钱氏相同的五脏辨证观,而且阐发了钱氏未竟之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后世儿科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科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后世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从钱氏学说中汲取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