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护理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护理课件

护理诊断
01
02
03
呼吸困难
患者因喘证导致呼吸不畅 ,表现为气促、胸闷等症 状。
睡眠障碍
喘证患者常因呼吸困难导 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出 现失眠、睡眠浅等问题。 Nhomakorabea焦虑、抑郁
患者因疾病困扰产生负面 情绪,表现为焦虑、抑郁 等症状。
护理目标
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 状,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患者焦虑、抑郁 症状,增强治疗信心 。
喘证的病因与病机
喘证的病因
喘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饮食不节、情志不 调、久病体虚等。其中,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是导致喘证的主 要原因之一。
喘证的病机
喘证的病机主要与肺、肾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易受外邪侵袭;肾主纳气,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当外邪 侵袭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时,就会引起喘证的发 生。
总结词
长期护理、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针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喘证护理,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管理。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 和环境控制也是关键。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烟雾和过敏原,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复发。
案例二: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总结词
控制发作、心理支持
详细描述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证护理重点在于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再次发作。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应避免诱发 因素,如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增强治疗信心。
预防措施与健康宣教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 原;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喘证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强调早期 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 参与管理和控制。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五节喘证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五节喘证

患者,男性,19岁,工人。
病史: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 热、头痛、咳嗽之症。痰吐清稀色白,无 汗身痛。自以为感冒而服用葱姜水等,微 汗出,头痛消失,但余症无明显好转。前 一日起,病情发生变化。现症:喘逆上气, 胸部胀痛,咳而不爽,痰吐稠粘,息粗鼻 煽,形寒,身热,烦闷,无汗,口渴。舌 质红,苔薄白且根部微黄、脉浮数。
五磨饮子:行气解郁
虚喘 1.肺气虚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 兼症:咳声低弱,吐痰稀白,自汗恶风 舌脉象:舌淡,脉软弱。
病机:肺气虚弱,气无所主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生脉散,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
兼症:腰膝酸软,浮肿便溏,汗出肢冷,面唇青紫, 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 油
舌脉象:舌质淡,脉微细或沉弱或舌红少津,脉细 数
病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参蛤散:纳气归肾
3.喘脱
主症: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龛气促,端坐不能 平卧,稍动则喘气欲绝
兼症:或有痰鸣,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 出如珠,肢冷
舌脉象: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病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喘证
一、概述
定义 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拍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重者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翕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頻躁不安, 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 无根,甚则发为喘脱之危重证候。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
参附汤:扶阳固脱 蛤蚧粉:镇摄肾气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

肺失宣肃 喘证
2.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嗜酒无度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 肝郁气逆 横逆犯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4.久病不已 老欲过度 伤及于肾、肾精亏损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
喘证
病因病机示意图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肥嗜甘酒生无冷度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释义:
病因、病机、主症呼吸困难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
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 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 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二、历史沿革
①.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 背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
清稀伴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表现自服银翘解 毒丸及蛇胆川贝液无效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写出诊断、分型、诊断依据、治则、方药
②.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 者无邪元气虚也
③.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④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亦治 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攻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 出
⑤.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三、病症范围
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 病过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
中医内科学喘证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第一章 肺病证
第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 脏 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 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中医课件-内科学-第04讲 喘 证

中医课件-内科学-第04讲 喘 证

细目四 喘证细目四 喘证 一、概念一、概念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 1.喘证的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2.喘证的基本病机 喘证的发病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喘证的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类证鉴别 喘证与气短项目相同点不同点喘证呼吸异常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气短即少气,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但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 四、辨证论治四、辨证论治 (一)喘证的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 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虚喘应辨病变脏腑。

(二)喘证的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

(三)喘证的分证论治 1.实喘 风寒壅肺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加减:如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表寒肺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 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

中医内科-课件-喘证

中医内科-课件-喘证
病机
喘证的病机主要涉及肺、肾、心等多个脏腑,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密切相关。外邪侵袭导致肺气郁闭,气机升降失 调;痰浊内蕴则阻碍气机流通;久病不愈导致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肾气虚衰则影响气的生成与固摄,从而 引发喘证。
02
中医内科治疗喘证的理论基础
肺与喘证的关系
01
02
03
04
肺主气司呼吸
喘证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 与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密切相
关。
肺气虚
肺气虚弱,气机不畅,易导致 喘证的发生。
肺热
肺热内蕴,痰热阻肺,可引起 喘证。
肺燥
肺燥津伤,气道失于滋润,可 引发喘证。
脾与喘证的关系
01
02
03
脾气虚弱
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导 致气短、喘息等症状。
痰湿阻肺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 内生,上泛于肺,引发喘 证。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 湿泛滥,影响肺气宣降, 导致喘证。
病例二:支气管哮喘
总结词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常有过敏原接触史。
VS
详细描述
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喘息、胸闷、咳 嗽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双肺广泛哮鸣音。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可用于 确诊。
病例三:肺气肿
总结词
活动后气短,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 音减弱。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吸烟史,活动后气短,肺部叩诊呈 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X线检查可见肺 过度膨胀,膈肌下移。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 性通气功能障碍。
中医内科-喘证
• 喘证概述 • 中医内科治疗喘证的理论基础 • 中医内科治疗喘证的常用方法 • 喘证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喘证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2021/11/14
3
• 对喘证的病因,认识到有外感和内伤、邪实与正虚的 不同。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 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灵枢·本 神篇》:“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均 指外感致喘,属于邪实之证。《素问·玉机真脏论》 说:“秋脉……不及则令人喘。”《素问·举痛论》 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此指内伤致喘,属于正虚。 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 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 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提 示喘证虽然以肺为主,但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 (《三因方·喘》概括地说:“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 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 为主。”)
22
• 释:
• 憧憧(chong 冲):摇曳不定。
• 喝喝:大呵出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 喘喝。”
• 辊(gun 滚):象车轮样很快转动。辊肚形容腹部 起伏急促。
• 喉靨:靨(“叶”音,指甲状腺)。喉靨即咽喉部。
• 淫淫:流水貌,咽喉部似有水流之痒感。
• 习习:屡飞貌,咽喉部似有羽毛哽阻感。
肺系病证 喘证
2021/11/14
1
【概说】
• 一、概念:
•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至 脱。
•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 呼一吸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息,喘也。”
• 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 由于致喘原因不一,故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
•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 降不利所致。

[医学]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医学]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肺虚气失所主---气短而喘
肺肾虚弱
肾虚气失摄纳---出多入少,气 逆 上奔而喘
病因病机的总结
归纳起来,喘证的病因总不离外邪、痰浊、 情志、肺肾虚 弱等.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 严重阶段心阳亦受累.外邪、 痰浊、肝郁气逆, 邪壅肺气,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致 喘. 所以实喘主要与肺气不利有关,故曰实喘在肺. 肺主 气司呼吸,肺气虚,气失所主则少气不足以息.肾为气之根, 司气之摄,若肾元不固, 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逆于肺而喘, 所以虚喘责在肺肾.心脉上贯于肺,肾脉上络于心,心阳的 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有密切关系. 因此,喘证 到严重阶段,不仅肺肾俱虚,心阳 亦受累.心阳虚则鼓动血 脉无力,血行瘀滞, 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喘汗致脱.
咳嗽 伴有痰鸣咳嗽,
呼吸短促难续, 气怯声 少有痰鸣
2.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 : 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内伤 : 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实喘又当辨寒热
属寒--咯痰清稀,色白有沫,面色青 灰,伴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迟而弦.
属热--咯痰粘稠,色黄或白,口渴欲 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 滑数.
呼吸困难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
"喘证"的确切含义是: 喘证是指以呼吸急促费力,呼吸次数、节 律、深度 异常,表现面青、唇紫、鼻翼煽动、 烦躁不安为特征 的病证.
二、临床常呼见吸困难几种类型
1.呼吸道梗阻的呼吸困难特征; 2.心脏疾患喘的特征; 3.贫血和代谢性疾病致喘的特征; 4.神经、肌肉、精神因素致喘的特征
st !
预防调摄
避风寒 调饮食 戒烟酒 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

喘证1. 概述: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出现喘且喉中哮鸣有音诊断是哮病,出现咳喘诊断是喘证)(气息气机出现问题)(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上不来气;严重者①喘促持续不解——肾不纳气——肺肾两虚②烦躁不安——心气虚③面青唇紫——肾阳衰弱导致心阳不振——心肾阳虚④肢冷——肾阳虚⑤汗出如珠——阳虚⑥脉浮大无根)【症状】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2. 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的是《黄帝内经》,提出喘息、鼻张、肩息病变主脏在肺,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提出喘证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喘比咳嗽气机壅滞更重)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2)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实证——病位在肺);或气无所主,肾失纳摄(虚证——病位在肺肾)。

4.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脾心。

5. 病理性质: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①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②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

③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④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6.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2)鉴别诊断气短:相同点: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
21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
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 饮,咽干,尿赤,大便或秘; (3)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4)脉象: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 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利肺气。
17
2、表寒肺热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痛
。 (2)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
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 便干。 (3)舌象:舌边红,苔薄白或黄。 (4)脉象: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14
(二)治疗原则: (1)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
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 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2)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 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 阴、固脱等。
15
(三)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
7
病因病机
8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久病劳伤
肥甘生冷 嗜酒
忧思气结 郁怒伤肝
久病肺虚 久病脾虚 肾阳衰弱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水气凌心
肺 气 上 逆 喘证 失 于 宣 降
病因病机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
9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舌象: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现代医学治疗喘证的方法包括药物治 疗、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手段对喘证进行诊断,包括肺功能检 查、气道炎症检查、过敏原检测等。
喘证的流行病学研究
01
02
03
发病率
喘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 高,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 中更为常见。
影响因素
喘证的发病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有 关。
针灸治疗喘证具有很好的疗效,常 选用肺俞、风门、定喘等穴位进行 针灸。
中药敷贴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糊,敷贴于特 定的穴位上,以缓解喘证的症状。
西医药治疗
抗炎治疗
喘证常常与炎症有关,因 此西医药治疗常采用抗炎 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 生素等。
平喘药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过 敏药物等平喘药物,以缓 解喘息的症状。
实喘
发病较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 ,痰稠色黄,伴有发热、恶寒、胸痛 等表证。
虚喘
发病较缓,呼吸短促难续,动则喘甚 ,气怯声低,伴有面色苍白、自汗、 少气等虚弱症状。
02
喘证的历史沿革
古代医学对喘证的认识
《黄帝内经》
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描述,如《灵枢·五阅五使》云:“肺病者,喘息鼻张。”
地域分布
喘证的发生在不同地域有 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 条件、空气质量等因素有 关。
03
喘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
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
体征
呼吸浅快,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
病史
多有过敏史、支气管炎等病史 。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纹理 增粗、气道阻塞等异常。

中医内科学喘证课件

中医内科学喘证课件
5.明代《景岳全书· 喘促》实喘者有邪, 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中医内科学喘证
4
6.张景岳《景岳全书· 喘促》:“实喘 之证,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
7.明代李健斋《医学入门· 喘》“惊忧气 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 促而无痰声者。”
8.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喘》“肺虚则 少气而喘”
于肺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若肾
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干肺凌心,
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
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
于充养,亦可因中气医内虚科学而喘证喘。
14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肺
嗜酒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情志失调 忧思气结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逆
中医内科学喘证
9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喘证
10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 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 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 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内犯于 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痰,痰 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如《景岳全 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 风寒则火邪耳。”
9.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喘》“在 肺为实,在肾为虚”
中医内科学喘证
5
(三)临床表现 1.《灵枢·五阅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
张” 2.《灵枢·本脏》“肺高者上气,肩息咳。”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其人喘,……”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喘证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调理脏腑功能,宣降肺气,祛痰 化瘀。
治法
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按摩 等。
03
喘证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 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 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 疗。
中成药
选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 化痰等功效的中成药,如 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散等。
中药贴敷
将中药制成贴敷剂,贴敷 于相应的穴位,通过刺激 穴位和药物的渗透作用, 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喘证概述 •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 喘证的中医治疗 • 喘证的预防与调护 • 喘证的现代医学认识
01
喘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出现以呼吸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长期劳累、纵欲过度或久病体 虚,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 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引发
喘证。
喘证的病机
肺气宣降失常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 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发喘证。
痰湿内生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脾胃 功能受损,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影 响肺气宣降,引发喘证。
气机不畅
长期精神刺激、忧郁、恼怒等导致气 机不畅,气滞痰凝,进而引发喘证。
痰浊、瘀血、气滞等。
02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喘证的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六 淫邪气均可导致喘证,其中以
风寒为主。
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 味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 内生,上干于肺,影响肺气宣 降。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

喘证分类及临床表现
喘证分类
喘证可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类。实喘包括风寒壅肺、风热犯肺 、痰热壅肺、痰浊阻肺等证型;虚喘包括肺气虚、肾气虚、 心阳虚等证型。
临床表现
喘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可伴 有发热、汗出、痰多、口渴、小便黄等症状。实喘的喘息声 高息粗,呼吸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虚喘的喘息声低息微 ,呼吸浅促,舌质淡,苔白滑。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 针灸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01
禁忌症
02
03
04
对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 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皮肤感染、溃疡等疾 病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喘证临床疗效评价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 食物;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预防喘证复发的注意事项和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吸烟、吸 入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避免过
05
中医内科学喘证预防与调 护
预防喘证发生的方法和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 理,提高身体免疫力,预 防感冒等诱发喘证的因素。
避免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 烟雾等,以减少诱发喘证 的风险。
及时治疗
一旦出现感冒、咳嗽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 情加重,引发喘证。
调护喘证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
厚朴麻黄汤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机制和 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喘证的发病机 制和病因,为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 案。
开展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 喘证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依据。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研究,发 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
感谢您的观看
喘证的辨证要点
辨明虚实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表现为痰湿 阻塞、气机不畅,虚证多表现为肺气 不足。
分清病位
辨明病因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 法,如外感六淫所致的喘证需解表散 邪,内伤饮食所致的喘证需调理脾胃 。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但与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需分清病位以制定治疗 方案。
03
中医治疗喘证的方法
喘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喘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痰浊内蕴、久病肺肾亏虚等。 此外,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喘证。
病机
喘证的病机主要与肺、肾有关。外邪侵袭,导致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痰浊内蕴,阻塞气道;久病肺肾亏虚,摄纳失常 ,均可引发喘证。此外,气滞血瘀也是喘证的重要病机之一 。
02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喘证的治疗主医学认为喘证可 能与气道炎症、气道 高反应性、过敏等因 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证的方法包 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中 医手段与西医药物、手术等方 法的结合。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喘 证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喘证的证型,开具具有止咳平喘 、宣肺化痰、疏风解痉等功效的中药 汤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针对喘证的不同证型,选用具有相应 功效的中成药,如止咳平喘糖浆、蛇 胆川贝液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5、治疗原则:《类证治裁》指出“喘由外感者 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内伤治肺者不少)
与西医学的联系
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重症肺结核、肺不张、 矽肺、心源性哮喘、癔症等疾病。出现以呼 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喘证进行 辨证论治。
注意:多种急慢性病症。
[病因病机]
(合华盖散: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茯苓陈皮) 运用: (1)喘重者,加苏子、白前降气平喘。
(2)咳甚,加白前、紫菀、冬花。 (3)痰多,加二陈汤、制南星、白芥子。 (4)有汗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内有寒饮、复感外寒,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
症状:实喘表现;表寒(形寒,身痛,有汗或无汗); 肺热(咳痰粘稠,烦闷,口渴)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6、石膏24)
有汗而喘,石膏5倍于麻黄(热壅于肺,皮毛开) 无汗而喘,石膏3倍于麻黄(热闭于肺皮毛亦闭)
3、痰热郁肺
症状:实喘表现;痰热表现 ( 热痰特点,热伤肺 络、伤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
桑白皮汤(桑、芩、栀、贝、 连;
2、中医诊断:喘证 表寒肺热 3、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麻黄10 杏仁10 石膏40(先煎) 炙甘草6 瓜蒌仁10 黄芩10 桑白皮15 鱼腥草20
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 白,脉沉微;奔豚,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 或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 寒,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
运用:
➢ 气阴两竭,可用生脉散加生地、萸肉。 ➢ 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第三节喘病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中医对喘病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前题下,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内经》对喘病有较多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

《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

”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

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

”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

汉·《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如伤寒、肺痿、肺痈、水气、黄疸、虚劳都可导致喘病,并开始了具体的方药治疗。

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

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

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病的病因。

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

《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

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

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述
一、定义:
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鼻翼扇动,不能
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
二、 源流
(一)病名 1.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治》中的“上气”即是指喘证,又为为哮 病和肺胀病名。 (二)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风寒风热 肥甘生冷 嗜酒 忧思气结 郁怒伤肝 久病肺虚 久病脾虚 肾阳衰弱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水气凌心 逆 失 于 宣 降 肺 气 上 喘证
情志失调
久病劳伤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机
临床特点
间歇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呼 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哮重咳 轻或不咳。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喉中无哮鸣
哮 宿痰伏肺,遇 痰阻气道, 病 外邪饮食、情 气道挛急, 志 肺失肃降, 劳倦诱发 肺气上逆 喘 外感六淫,内 邪壅于肺, 证 伤饮食情志, 宣降失司; 劳欲、久病 肺不主气, 肾失摄纳
(3)舌象:舌质淡而无华,或干瘦枯萎,少苔或无苔。
[代表处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加减应用]:
( 1 )上方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肉桂、补骨
脂以温肾纳气定喘。
( 2 )若气阴两竭之证,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
萸肉、枸杞子以益气救阴防脱。
(3)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转 归 预 后
1.辨虚实:
(1)实喘:由外邪侵袭,内伤饮食情志所致,发 病急骤,病程短,多有表证;呼吸深长有余, 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 力。 (2)虚喘:由久病迁延,劳欲损伤所致,病程 多久,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轻时重,无表 证;呼吸喘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 有痰鸣咳嗽。
2.辨寒热 (1)寒证: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泡沫,面色青 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四肢不温,小便 清冷,或恶寒无汗,全身酸楚,舌质淡,苔 白滑,脉浮紧或弦迟。 (2)热证:痰色黄、粘稠或色白而粘,咯吐不 利,身热面赤,口渴饮冷,便干尿黄,或颧 红唇赤,烦热,或发热,微恶风寒,汗出, 舌质红或干红少苔,苔黄腻或黄燥,脉细数 或浮数或滑数。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 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 饮,咽干,尿赤,大便或秘; (3)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4)脉象:脉滑数。 [ 证机概要 ]: 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 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2.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 喘证》“实喘责在肺, 虚喘责在肾。”
三、范围:
相当于西医诊断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各
型肺炎,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源
性哮喘,矽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
期呼吸暂停综合征,噫病等,若以呼吸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 临床表现者,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病 因 病 机
[证机概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治疗原则]: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处方]:五磨饮子加减 [加减应用]: ( 1 )若咽中窒塞明显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 开郁行气,化痰散结。
(2)若肝郁化热,症见心烦易怒,面红目赤,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加龙胆草、黄芩、 栀子、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
(3)舌象:苔薄白而滑。
(4)脉象: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 宣。 [治疗原则]:宣肺散寒
[代表处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加减应用]: (2)若得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 利肺气。
(1)喘重者加半夏、前胡、苏子、陈皮化痰降气平喘;
2、表寒肺热证 [临床表现]: ( 1 )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痛。 ( 2 )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 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 便干。 (3)舌象:舌边红,苔薄白或黄。 (4)脉象: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应用]: (1)表寒较重者,加苏叶、荆芥、防风、
生姜解表散寒。
(2)痰热较甚者,加桑白皮、杷枇叶、瓜
蒌皮、黄芩以清热化痰。
3、痰浊阻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痰鸣,胸中满闷,甚则胸 盈仰息。 (2)兼次症:痰多粘腻而色白,咯吐不利, 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3)舌象:舌质淡,舌苔白厚腻。
[治疗原则]:补肺益气定喘
[代表处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加减应用]: (1)若见气阴两虚表现者,可用生脉散合补肺汤 加减。 (2)若见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3)若肺阴虚甚者沙参、玉竹、百合以加强养肺 阴。
2、肾虚不纳证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 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 (2) 兼次症:形瘦神惫,小便常因咳甚而 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唇紫,汗出肢冷, 跗肿;或干咳,面红烦燥,足冷,汗出如 油。 (3) 舌象:舌淡、苔薄白或黑润(肾阳虚 衰);或舌红少津。 (4) 脉象:脉沉弱或细数。
(一)定义 (二)喘证的病因 (三)喘证的病位
(四)喘证的病理性质
(五)治疗要点 (六)各型主症、治则、代表方。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三)临床表现
1.《灵枢· 五阅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2.《灵枢· 本脏》“肺高者上气,肩息咳。”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咳而上气,此 为肺胀,其人喘,……”
(四)治法
1.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喘》“治实者攻之即效, 无所难亦。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 攻,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出。”
肺 多种慢性肺 肺脾肾功能 胸部膨满,咳喘上气,烦躁 胀 病迁延 失调,痰浊、 心慌,甚则面目紫暗,肢体 水饮、瘀血 浮肿,病程反复难愈 互结 气 饮食劳倦, 脏腑亏损, 短 久病体虚 气虚不足以 续 呼吸气短,或呼吸微弱而浅 促,或呼吸气短不能接续, 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可 平卧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实喘:祛邪利气,易愈。 (二)虚喘:扶正固本,可缓解病情。 (三)若虚证,复感外邪,反复发作,易致 喘脱。 (四)喘证日久,虚实寒热相互转化,相互 兼杂,较为难治。
预 防 调 摄
(一)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甜粘肥厚之品。 (二)加强体质锻炼,戒烟酒 (三)平素注意保暖,避免风寒,预防感冒。
小 结
[代表处方]:桑白皮汤加减 [加减应用]: (1)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
(2)痰涌便秘,喘不能卧加葶苈子,大黄
涤痰通腑;
5、肺气郁痹证 [临床表现]: ( 1 )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 呼吸短促,息粗气憋。 ( 2 ) 兼次症:胸胁闷痛,咽中如窒,但 喉中痰鸣不著;平素多忧思抑郁,或失 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 心烦易怒,面红目赤。 ( 3 ) 舌象: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 (4) 脉象:脉弦或弦数。
(一)诊断: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 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心肺病史(咳嗽、肺痨、 哮病、心悸),每遇外感、情志、 劳累诱发。
3.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4.辅助检查:血常规、胸部X线片、心 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病因
虚喘
1、肺气虚耗证
[临床表现]:(1)主症:源自促短气,气怯神疲。(2)兼次症:咳声低弱,痰稀色白;自汗 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 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或痰多,纳 差腹胀,形瘦,便溏。
(3)舌象: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
(4)脉象:脉软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肺气亏虚,或肺阴亏虚,肺失宣肃
1.《灵枢·五邪》“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 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2.《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 3.北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惟夫邪气伏藏,
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
4.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 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 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证机概要]: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疗原则]:补肾纳气
[代表处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加减应用]:
(1)可加仙灵脾、紫石英,胡 纳气平喘。
桃肉以温肾
(2)若肾阴虚,症见喘咳、颧红面赤、舌红少 苔、脉细数,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稍动则喘剧欲绝。 (2)兼次症:心慌动悸,烦燥不安,四肢厥冷,面青 唇紫,汗出如珠。 (4)脉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疗原则]: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4)脉象:脉滑。
[ 证机概要 ]: 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 肺,肺失肃降。 [治疗原则]: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加减应用]: (1)临床应用时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 脾行气,以增强化痰降浊之功。 (2)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 子,涤痰除壅以平喘。 (3)痰从寒化,痰白清稀,畏寒者,加干姜、 细辛温肺化饮。
(二)治疗原则:
( 1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
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
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 2 )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
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
阴、固脱等。
(三)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 ( 1 )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 2 ) 兼次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恶 寒、无汗、头痛、喷嚏,鼻塞;或伴发 热、口不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