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其体,变枯燥为生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抽象为其体,变枯燥为生动
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同事反映在古代史专题教学中,由于政治、军事、文化本身就具有生动有趣。

丰富多彩特点所以老师爱讲,学生爱听,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涉及到经济史,民族关系史这类专题时,由于其内容本身枯燥且难于理解,所以教师讲起来常感力不从心,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

我在这两类专题教学中往往恰到好处的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且与
之有关的内容,所以教师讲起来妙趣横生,学生听来津津有味。

而且易于掌握理解,取得比较好效果。

现不揣浅陋,将日常教学心得整理成文,以供各位同事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经济史专题内容包括:①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②土地兼并;
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赋税制度。

在涉及到这些问题时,我恰到好处穿插了一些汉字、诗词、民以助理解。

如“福”“富”均有“田”作偏旁部首,在古人看来,拥有土地才能幸福,拥有土地意味着富裕,“男”的含义强调男子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

就象原始社会采集经济阶段妇女由于自身的优势在生产,生活中一度处理主导地位而普遍受到尊敬一样,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由于男子身强体壮,在扶犁翻地的绝对优势而造成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男尊女卑状况。

此外,古人常把“江山社稷”相提并论,社稷的原始含义即土地神和谷物神,在古代,把国家和土地粮食等同,可见以农立国的特点。

在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我引用唐诗人本绅《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句让同学们思考,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封建社会,土地是养家活命的根本,地主依仗权势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身上衣裳口中食,辛苦一年,劳动果食却不能归劳动者所有,结果只能饿死。

这样,土地兼并及其后果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掌握,经济史专题中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是一个重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以24节气这一人所共知的常识为切入点,用环环相扣提问,使问题逐渐明朗化,现简述如下:师:“24节气出现于战国时期,但它只适用于北方黄河流域,为什么?”
生:“因为24节气中有些节气不可能出现在南方,如小寒、大寒、小雪、大雪。


师:“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使农事活支更好适应天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综合了天文、物侯、农业气象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因此,24节气总和农事安排密不可分,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结合第一个问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充分说明了先秦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尤其是农业)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师:“大家知道,唐宋以后江南除了是一个地理名河外,还成为富庶繁荣的代名词,一个地方如果物产丰富,人民丰衣足食,往往冠之以某某江南的称呼,如宁夏平原由于水草丰美被雀为塞上江南,抗战时期359旅开发后的南泥湾被称为陕北江南,这说明什么?”
生:“这充分说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富庶丰饶。


这样通过启发诱导,一问一答,问题呼之欲出。

另外,中国古代赋税的两种主要形式货币税、实物税,这些内容我是从“赋税”两个字的构字方式延伸开去的。

“赋”字中的“贝”即货币。

因为古代一度以贝壳为货币,所以和货币有关的往往以贝为偏旁,如“货、贿赂、赎”所以“赋指货币税。

”税:的偏旁“禾”显而易见指庄稼、粮食,说明实物税的形式是交纳粮食。

这样,赋税的两种形式通过字的结构分析就变得鲜活生动,且经外难忘。

民族关系的专题包括民族战争、民族融合、民族迁徒、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等内容。

在涉及民族战争,民族融合内容时,我巧妙地穿插了《木兰辞》来帮助理解。

古代史上的翠竹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黄河流域,在《木兰辞》中体现这一特点的诗名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黑山胡骑鸣啾啾。

”关于民族融合,我引用的是诗中的这两句“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可汗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天子是汉人中皇帝的称呼。

在诗中“可汗”“天子”本是一人,两词互用,可见民族融合的特点,关于民族迁徒(汉人南迁)问题我是以今江苏南通名称的由来为突破口的历史上,迫于北方长期战乱,通州地区的人民(今北京通县)被迫举家南迁,到达江南后,他们非常怀念自己的北方故乡,为了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他们遂把自己在江南新的定居地也称之为通州,南通州的名称自此而来。

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我在授课时多
次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偏见(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关于这一点,我是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切入点的,金庸的小说为人所熟知,尤其为青少年,所喜爱,能把里面人物如数家珍,里面人物的民族思想其实也就是金庸本人的民族观。

其前期思期想较正统,甚至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如其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陈家洛一心想策反乾隆,志在反清复明,光复汉家河山。

可以说是典型的汉族本位主义。

金庸后期小说的民族观有了很大改变,甚至说是质的飞跃。

仅此《天龙八部》中主人公萧峰本为契丹人,但却生于宋地,最后为阻止辽国攻宋,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而韦小宝则明确承认“康熙治国远强于明代诸君“对传统的反清复明思想提出质疑,书中韦小宝的身世一直是不解之谜,书的最后借其母亲之口说出他其实是多民族的混合体,隐含着民族融合的色彩。

金庸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表达了这样一种民族观: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

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这样,我利用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和人物,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民族观,并且顺便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即读书,边思考,从中读出道理。

可以说,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并且经久难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但运用吸恰到好处,且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不但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喧宾夺主,背本趋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