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考点解析笔记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其的古代农业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 铁犁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冶金业:%1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1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2)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珍琅彩(清)。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巳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

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1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纺织业使用花楼机:%1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1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1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1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1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识记: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粗放——————→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也称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生产力发展;税制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后果及措施(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措施: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本质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性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受制于自然环境,天灾人祸和苛政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评价:进步性: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有利于政治稳定局限性:另一方面,他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租佃关系过程:①产生:战国时期已经产生②发展:汉代较普遍;宋代开始仅次于自耕农。

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核心内容】
1、中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商业所共同组成的古代 经济结构及特点; 2、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重点问题分析】
1、如何掌握本单元大量的知识点?采用表格记忆法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积极:①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
3、民族资本曲折发展的认识与启示
1)认识:
①三座大山(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主义)的压迫束缚, 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注定了其不可能领 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其 中科学技术又是最至关重要的;
【重点问题分析】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对 全世界的统治体系。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 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如何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 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②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 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 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 类进步的最终动力,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格局变动中占得先机,就必须要紧 紧抓住科学技术这个首要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基础科 学及应用科学的进步,并力争把技术成果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方 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地区农耕的起源畜牧的产生土地制度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两河/尼罗河流域:牛)古巴比伦和埃及: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商周朝:君主和各级贵族掌握土地中南美洲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南美:距今约6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土地、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欧洲希腊:从西亚传入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并种植葡萄和橄榄----- 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 实行土地国有意义①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③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专门从事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产生);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生产关系发生变化:①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②私有财产的出现;③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项目欧洲亚洲(中国)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时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②18C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A.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B.小农经济的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形成)3.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周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初实行“不抑兼并”,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高超的冶金技术1.商周时期冶铜技术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2.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3,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在汉代(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青瓷(商周)→白瓷(唐)→青花瓷(元)→五彩瓷(明)→珐琅彩瓷器(清)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明朝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秦汉商业初步发展大型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经济史综合复习
精品PPT
农业 夏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明清
手工业 商业
政策
精品PPT
世界
中国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原始积累
高产作物 商品化 土地私有制、租佃
价格革命、商业革命 私营手工业
物种交流
资本主义萌芽
世界市场、全球化
白银货币 市镇 商帮
早期殖民扩张(西葡) 一条鞭法 隆庆开海
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官僚资本
斯大林模式
1945年前 二战
抗战,民族工业萧条萎缩
二战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70年代 国家干预、福利国家
过渡时期、一化三
凯恩斯主义
改、中共八大、三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面红旗、八字方针。
马歇尔计划。苏联精改品P革PT
文革
世界
中国
20世纪 滞胀、新自由主义、 改革开放、责任制、国企
17世纪 荷兰殖民 英荷战争
工场手工业
同上 清初海禁、康熙开海
18世纪
18世纪 下半叶
英国殖民、三角贸易 英法战争
工业革命、工厂制精度品PPT
康乾盛世、摊丁入亩
人口危机(人地矛盾) 乾隆海禁、一口通商
世界
中国
19世纪 工业革命 工厂制度 嘉道衰世
初--60 交通运输
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年代 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 世界市场 列强在华设厂、瓜分狂潮
帝国主义战争 精品PPT(路权、矿权)
世界
中国
1910-- 一战、十月革命 1920 战时共产主义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20世纪 资本主义繁荣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掠取性经济转变为新石器时代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3.农业革命的意义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⑵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⑶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农业⑴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⑵生产与生活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民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5.生产关系的变化⑴原因: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居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士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⑵概况: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主要在临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联系更加紧密,食物物种的交流也突破了以前只在临近地区交流的界限,更加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2.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⑴积极影响①世界各地食物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考点重点笔记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整合】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

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C、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E、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①、冶金业A、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B、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②、制瓷业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历程1、商业的兴起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2、商业的繁荣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古代商业发展特点: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清朝发展: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的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①、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影响)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荷兰殖民扩张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

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③、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1)、过程: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2)、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