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b03c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6.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肯定数量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堂要求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局部,选文层次清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闲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致,自然流畅,根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依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背诵、译讲课文。
2、品尝山水意境,感受文章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2、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意。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纳“目标导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精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胜利的愉悦感。
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
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存的最正确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到达背诵,因此,诵读是不行缺少的教、学方法。
而诵读力量的训练又与其他力量的培育相辅相成。
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识,朗读时才会有精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识、理解、品尝、鉴赏、记忆、积存。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f6c84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3.png)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1、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语言美、结构美、景点美和情感美。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有悠然神往之感。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骈文。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
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吟诵上,力图让学生通过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同时,也是自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过渡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一定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生活中运用语文。
因此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安排吟诵课文、品析美文加上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课文的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设计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因此,我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导入,诱发学生对过去所学的写山水的诗句回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吟诵课文,赏美丽风光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扎实的基础。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7695c1a55270722192ef77f.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说理念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达到知识目标,依靠科学训练达到能力目标,依靠潜移默化达到情意目标。
新课标还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将在以下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些思想。
二、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一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有了一定系统的掌握,在整个七年级以及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多次接触了浅易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显然已经不陌生,并且在之前的教学中,老师也已经有意识有步骤的向学生传授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通过之前的积累,学生对文言文的一般语法习惯以及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为本课的教学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了《与朱元思书》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背诵(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古人通过自然怡情养性的志趣五、说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难点: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受作者思想情趣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56065d6a58da0116c174959.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1、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本文在本单元的排序上足以可见其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
从内容来看,全文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从文体来看,文章虽是骈文但全文句式骈中有散,错落有致、声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声韵美感。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我们也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因此,教学此文,我将着重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理解本文的景色美、志趣美的特点。
2、说学情初二下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是只能初步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在文本的具体欣赏上还要教师的引导。
3、说教学目标根据:“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中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和思想情感。
4、说教学方法基于本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
、5、说学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6、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学前导入(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老师开场白如下: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水之美,古今皆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5篇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43ca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c.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5篇《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渗透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奇特生活和抱负人格的追求。
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亮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动身,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爽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力气,品尝文章的秀丽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宠爱。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背诵确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尝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依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看解释后积存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把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解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到达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构造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养成宠爱大自然,宠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存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忱,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
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局部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局部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ca100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0.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与朱元思书》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并能再现文中的美景。
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古代的读书人莫不喜欢游山玩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古代散文家吴均的足迹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PPT1【课件呈现标题】板块一:自读正音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板书。
请其他能解决的同学帮助标注出读音。
PPT2【课件呈现任务一】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板书。
【课堂交流明确】板块二:释词译句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划出自己不会解释的字词或句子,同桌之间交流后,并板书,请其他能解决的同学帮助标注出解释或翻译。
PPT3【课件呈现任务二】齐读课文,划出疑难词句,并板书。
【课堂交流明确】板块三:绘景赏析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放声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读得通顺,读得流利。
PPT4【课件呈现任务三】具体描绘作者笔下的富春江风光。
要求:1.基于原文2.发挥想象3.生动形象PPT5【课件呈现示例】:在烟波无忧,碧水澄明中抬首,我看到富春江江面上没有一点烟雾,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泛舟于富春江上,我独自一人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船儿在风中时儿左时儿右,欣赏着两岸的高山。
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在富阳与桐庐的一百多里水路上,竟然就让我邂逅了这样的奇景,这样的天,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山清,水秀,真是天下独一无二啊。
任务分工:第一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二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第三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第四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过程:1独立绘声绘色2小组交流推荐3班级展示评价(现场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教案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53033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f.png)
学会朗读学会品味——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我们初二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语言美、结构美、景点美和情感美,再加上本期“三同六步”的主题是“学生的课堂,语文的课堂”,因此,我把“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课堂规范及习惯”确定为活动重点,而本文又只是节选部分,作者写这封信的真正目的是像三峡一样为写景而写景,还是表达淡薄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我们无从查考,所以我把本文的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确定为难点,若有学生提到,再稍加点拨,不作具体深入讲解;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阅读教学法上,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设计鉴于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因此,我将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导入,诱发学生对过去所了解的美景的回忆,然后引用元朝的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通过字面意思对比,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二初读感知课文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老师或录音,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扎实的基础;当然,这必竟是一篇文言文,对个别词句的疏通理解还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此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解决;三诵读品味美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齐声朗诵课文,进一步走近文本;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我在此环节中,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景区的总写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要求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富春江的水清、急,山峻峭、富有生机等特点;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形成文字在课堂上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四默读品味语言通过美景的品味,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作者为了把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在遣词用语方面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因此,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默读课文,品味语言,说说文中哪个词句用得妙并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了形成背诵;五拓展延伸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写景小散文;当然,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听课文范读和学生朗读之后,缺少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这样对学生的切身体验较浅,还有在“景区寻美”这一环节中,由于备课时的疏忽,未能先让学生动笔,总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感;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又是摸不着北,这一些,对我今后来说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eabf14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a.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说教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
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推荐4篇)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cad3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1.png)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推荐4篇〕《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展说明。
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开展程度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的2教学难点是:目的3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到达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详细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点,打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导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风光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风光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3815d7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0.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与朱元思书》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篇骚体诗,描写了白居易与朋友朱元思相互寄书的情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与朱元思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骚体诗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正确朗读、理解和欣赏骚体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骚体诗和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理解和欣赏骚体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诗人通过文字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软件及课件;2. 教学用具:课文、白纸,黑板、彩笔等;3. 学生课前预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过《与朱元思书》的情况,进一步引入课堂话题。
(二)课文学习1. 学生跟读教师带领学生跟读全诗,注意节奏、语音语调的把握。
2.课文导读通过教师的导读,概括概况诗的内容和主题,并对生字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3. 诗歌理解分段解读诗歌,让学生根据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逐段分析探讨。
4. 诗歌欣赏教师用朗读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感悟诗词的美感。
5. 学生朗读对课文进行分段,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读诗,培养学生吟诵或朗读诗歌的能力。
6. 默写背诵让学生默写或背诵课文,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三)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以进行诗歌创作和分享,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才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理解和欣赏《与朱元思书》,培养学生阅读骚体诗和写作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 背诵《与朱元思书》;2. 写一篇评论《与朱元思书》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7690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a.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教学设计《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山东省XX县第四中学高中华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物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关键的词语。
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教学重点是:1、反复朗读,欣赏文中景 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二、说教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a5dda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f.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
这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清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文中的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但是,对于像《与朱元思书》这样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言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
学习文中的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文中的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中一些较难的文言句式。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713ed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0.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开场)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说课内容是关于一篇诗歌《与朱元思书》的创作背景、诗歌内容以及教学设计。
(引入)《与朱元思书》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之一,写给当时他的好友朱元璋。
该诗以朋友之间相互思念、倾诉心声为主题,以自然景物来凸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它以简洁的语言、抒情的体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内容)《与朱元思书》的诗歌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春天来展现自然之美,创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心境的转变。
从开始的对春天寂寞的描绘,到最后的向友人倾诉相思之情,诗人以感慨万分的口吻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设计)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实际给大家介绍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相关的春天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情感和对友谊的思考,引入诗歌的主题。
二、诗歌解读(10分钟):通过教师对诗歌的解读,向学生详细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诗意。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具体形象描写。
三、诗歌朗读(10分钟):给学生分发《与朱元思书》的诗歌,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朗读,然后组内互相朗读并讨论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四、理解与解释(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解释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
五、情感体验(10分钟):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利用自己的词语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对春天的情感。
六、思考与拓展(10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友谊进行联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思考、拓展诗歌的意义。
(总结)通过本次说课,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对友谊的理解与珍视。
通过诗歌的阅读与讨论,学生们可以在感悟美和学会表达的同时,培养出高尚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49ec4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0.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3.感知、理解课文内容;4.学习作者角度多变,手法多样的写法。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1.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关键的词语。
2.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教学重点是:1、反复朗读,欣赏文中景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二、说教法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三、说学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影音资料,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检查预习1、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障人。
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c980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b.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作者写给好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章既描写了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名逐利之辈的藐视之情,蕴含了对好友的规劝。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达到诵读成诵。
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并将重点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精读文章写景部分,深入领会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理解作者避世退隐的理想,感受与好友的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精读文章精彩的写景部分,学会文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难点:感受自然山水之美,体会作者退隐避世、寄情山水的理想。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首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疏文意,解决文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体验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山水之美,理解作者避世退隐、寄情山水之情,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祖国山水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
再播放富春江上的美景,以此引入课文,“历史变迁,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富春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
春江之美吧”,导入本文,并解题“与”是“书”,朱元思是作者的好友,书是写信的意思。
并借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全班合作了解作者生平、课文写作背景,为后面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打下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环节通过图片形象直观的展示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首先,我会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重点解决文章的生字词,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
《与朱元思书》教师说课稿(精选3篇)
![《与朱元思书》教师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c53c45a76e58fafab0039d.png)
《与朱元思书》教师说课稿(精选3篇)《与朱元思书》教师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师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师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
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8f8a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1.png)
与朱元思书一、引言《与朱元思书》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的一篇优秀散文,曾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广为流传。
这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朱元思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时代背景。
本文将对《与朱元思书》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二、文本概述《与朱元思书》是一封由韦应物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信函,内容涉及了各种真实而生动的情感,包括友情、思念和对时代的担忧。
全文共有三段,通过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口吻,作者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并表达了对朋友个人命运和国家未来的期望。
三、文本解读3.1 第一段:深情告怀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朱元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作者以“贵有琴书好诗卷,我有神交一醉翁”开头,将自己与朋友的情谊比喻为一曲佳音,一卷美丽的诗句。
这种比喻既展示了作者对朱元思才情的赞赏,又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珍贵的态度。
接下来,作者通过列举丰富的事例和回忆,表达了对朋友过往的思念之情,使读者对朋友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情共鸣。
3.2 第二段:思念与担忧在第二段,作者将思念的情感与对时代的担忧融为一体。
作者回忆起曾经和朱元思一起经历的往事,表达了对友谊和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作者使用陈述性语言,描述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百姓的困境,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与朱元思书》既具有个人特色,又具有普遍的社会关怀。
3.3 第三段:对未来的期许在最后一段,作者用激动人心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和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作者虽然对时代的动荡感到担忧,但他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
作者向朱元思表达了对他个人前程的祝福,并呼吁他要坚守信念、奋发向前。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能够实现社会和谐、民众安定的愿景。
四、结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优秀散文。
通过作者的文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时代动荡和国家前途的关切。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7eb785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a.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小品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在写景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人生志趣和生活情趣。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骈散结合,韵味无穷,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还不够熟悉,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体会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培养学生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与朱元思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与朱元思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578d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8.png)
第1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做静态描写;其次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 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第2段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浅青色的, 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说明水底的游 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四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 句突出了水之急。 提问: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生交流讨论,点生作答)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指点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各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一两 位学生概括回答。 (2)听教师范读课文,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时语速、停顿、重 音、节拍方面的指点。 (3)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到达
2.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 析作用。 明确: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 正面和侧面来描画江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 动态的湍急。
板块六、把握文章主旨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 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 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采用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先预习,课上解决疑难问题,我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
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
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
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
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
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
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
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
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
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
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分美
山奇志趣
语言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
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