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媒介批评观
简述李大钊思想之转变
简述李大钊思想之转变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李大钊早期思想是启蒙思想,是要以西方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学说作为武器,批判封建专制及封建文化,破除封建偶像、圣人、王者、英雄之权威,树之自我权威,通过唤起国民之自觉心以改造国民性。
1918年后,李大钊的思想转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其为新世纪的新潮流,他引导了新文化运动由思想改造到社会改造的方向性转变,选择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拯救中国的主要思想,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论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转变思想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复杂的过程。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段:一、”萌芽时期”,初步接触幸德秋水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想,以”平其不平”为思想认识基础。
二、日本留学时期,接受了日本早期社会党领导人安部矶雄的影响。
由于安部是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他主张”以人类爱为中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在我心中浑然融为一体。
”[1],所以安部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使李大钊早期接受的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影响,更加深化。
三、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由于李大钊一直关注着社会主义反战和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并且连续发表了系列文章,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使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发生质的变化。
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
这就为十月革命后,坚决迅速地转向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一、李大钊思想--萌芽时期1907年,李大钊报考了当时著名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揭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当时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虽然是清政府为挽救覆灭命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新政”所设立的一所大专学校,但毕竟是一所培养法律、政治等专门人才的近代新式学堂。
李大钊在这里开始接触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想,开始为”振奋国群”而”急思深研政理,求挽救民族”。
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蕴蓄已久,留学日本后亲眼目睹两国之间的巨大反差,更是让李大钊感觉失落伤心不已,在看到日本将历次侵华所得”虏夺之物,莫不标名志由,夸为国荣”后他悲愤莫名:”盖是馆者,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
李大钊文化思想述论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大钊文化思想述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2002.5.20摘要}(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18年7月之前,是李大钊文化思想的早期阶段。
李大钊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以进化论和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及中国传统的辩证发展思想为武器,倡导“青春中华之创造”的文化理想。
其早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于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批判和东西方文化论争的过程中,核心是“文化调和论”。
其早期文化思想中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因素,成为他后来率先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因。
丫/从1918年7月起,李大钊的文化思想开始了新旧嬗替。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这一过程的起点。
李大钊开始抛弃传统的西方文化,把文化选择方向转向俄罗斯。
两篇《胜利》的发表,表明李大钊开始透过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这一二十世纪世界文化的最新潮流。
这一时期他所提出的“创造少年中国”的文化理想,表明他虽没有摆脱二元论思想基础,但已经开始注意到物质改造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向唯物史观演进;李大钊参加“问题与主义”之争,除了政治目的之外,还有捍卫其文化主张的文化动机。
李大钊在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的运用,表明他文化思想的转向已基本完成。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奠定了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从而最终完成其文化思想的新旧嬗替。
1919年底之后,是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后期阶段。
李大钊主要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展开彻底的批判,说明新文化是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这一时期李大钊主要从事革命运动,因此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如何构建思考不多。
但是,他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批判,对新文化的初步的科学构想,为后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构建,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SummaryOnthedevelopmentofLiDazhao’Sculturalthoughts,Ithink,itcanbedividedintothreeperiods.TheearlyphaseofhisthoughtswasbeforeJuly,1918.Beganwithnationalism,withthetheoryofevolution,westemdemocracy,freedomandtheChinesetraditionaldialecticsastheweapons,MrLiinitiatedtheidealof“thecreationoftheyoungchina”.Themainpointwasthecriticismtothethoughtsof‘'respectingConfucianandretumingtotheoldage’’andfamedakindofculturalconceptwiththecoreofreconciliationduringthedisputebetweenwesternandeasternculture.TheuniquecharactersandelementsbecametheinnercausewhichstimulatedhimtoproposeMarxismFromJuly.1918,beganwith“thecomparisionbetweentheRevolutionsinFranceandRussia”,Mr.Li’Sthoughtsbegantochange.HebegantothrowawaythewesterncultureandturntoRussia.Itwasthepublicationofthetwo‘‘victory'’thatshowedherecognizedtheculturaltrendofthe20thcentury—MarxismthroughtheTenthRevolution.Theculturalidealof“thecreationofthechildchina’’heproposedshowedthathebegantonoticetheimportenceofmaterialreformand,infact,rumtotheHistoricalMaterialism,though,withthefoundationofdualism.Hisparticipatinginthedisputeof“problemanddoctrine’’wastodefendhisownculturalconceptthroughMarxismratherthantodefendMarxism.ButtheuseofthebasictheoryofMarxism,esp.theHistoricalmaterialism,showedthatthetransformationofhisculturalthoughtshadnearlyfinished.Thepublicationof‘‘MyViewofMarxism”becamethesighofthefoundationofMrLi’SHistoricalMaterialismthoughtsandshowedthatthefinalchangehadcome.ThelaterphaseofMrLi’Sculturalthoughtswasaftertheendof1919.Duringthisperiod,withthemeansofbasictheoryofHistoricalMaterialism,MrLicriticizedthefeudalismcultureandtheculturalinvasionofimperialismthoroughly,toshowthatthenewculturewastheoutputoftheneweconomyandwasanirreversiblehistoricalcurrent.Withinthistime,hemainlytookpartintherevolutionaryactivities,SOdidn’tgivemoreattentiontotheconstructionofthenewsocialismculture.But,withthecriticismtothecultureoffeudalismandimperialismandthescientificideaofthenewculture,MrLimadethewayfortheconstructionoftheNewDemocracyCulturelately.¨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马吉寸口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引入中国思想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1】。
论李大钊的新闻历史观
去 、旧 的 社 会 状 况 的 写 真 ’。李 大 钊 虽 然 认 为 新 的 问 题 , 属 于 行 内 的 新 闻 业 务 和 技 巧 , 但 实 质
闻 与 历 史 都 是‘ 社 会 状 况 的 写 真 ’, 却 把 新 与 旧 上 , 李 大 钊 在 这 段 论 述 中 提 出 了 一 个 重 要 的 新
看 法 , 是 我 们 理 解 李 大 钊“ 报 是 现 在 的 史 , 史 是 现 在 对 我 们 沉 默 不 语 的 文 献 , 将 依 次 被 新 生 活
72
国际新闻界 2006.9
新闻史研究
的 光 辉 照 耀 , 将 重 新 开 口 说 话 。”[7], 针 对 这 一 论 题 , 1947 年 1 月 , 朱 光 潜 先 生 曾 作 如 下 阐 发 : “ 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 如果它不引起 现时的思索, 打动现时的兴趣, 和现时的心灵 生活打成一片, 过去史在我现时思想活动中便 不能复苏, 不能获得它的历史性。就这个意义 说,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 性 , 其 实 就 是 着 重 历 史 与 生 活 的 联 贯 。 ”[8]我 们 将克罗齐的这一史学思想与李大钊的上述观 点加以比照, 就会发现, 虽然一个谈论的是历 史问题, 一个谈论的是新闻问题, 但都有一个 共通之处: 真正的历史只有与现实发生联系, “ 引起现时的思索, 打动现时的兴趣, 和现时的 心 灵 生 活 打 成 一 片 ”, 才 有 可 能 获 得 某 种 价 值 , 这种价值既有可能是社会的价值, 又有可能是 新闻的价值。反过来, 从新闻历史观的角度来 看, 由于新闻的本质并不在于时间上的近, 而 在于意义上的新。只要能揭示出新的意义, 历 史就是新的; 只要能发现历史之于现实的新的 意 义 , 历 史 就 有 可 能 被 赋 予 新 闻 的 价 值 。所 以 , 不管一个历史事件距离我们有多远, 一个历史 人物生活得离我们有多远, 倘若我们能够从这 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身上揭示出与现实的 新的意义, 那么, 这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就 具 有 新 闻 价 值 的 潜 在 可 能 性 。这 正 如 李 大 钊 的 观点所指, 新闻记者要具备历史研究的知识和 方法: 唤醒历史, 让历史成为新闻, 在历史中寻 找和凸现新闻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 新闻 的价值的构成就不仅包含着现时性的价值, 同 时还包含着历时性的价值, 现实和历史可以共 同融入新闻之中, 成为新闻之两翼, 新闻不仅 姓“ 新 ”, 而 且 还 姓“ 旧 ”“, 新 ”和“ 旧 ”只 是 相 对 于 时 间 而 言 , 对 于 意 义 而 言 , 新 闻 永 远 常“ 新 ”, 而历史也会因之新闻而不断地复苏, 并与现实 紧密地联系着, 成为现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摘要】李大钊是五四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东西文化观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他也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和价值。
他提倡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呼吁文化自信,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的思想启示了我们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大钊在东西文化观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李大钊,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观,传统文化批判,西方文化肯定,文化融合与创新,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启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
1. 引言1.1 介绍李大钊及其对东西文化观的看法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民主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他对东西文化观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在李大钊看来,东西文化并不是割裂的、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的。
他认为传统文化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应该进行批判和改革。
李大钊对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认为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和人权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作用。
他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李大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自信心,不应盲目模仿西方。
他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他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迷信观念以及僵化的制度体系都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
李大钊批判传统文化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呼吁人们要放弃束缚自己思想的旧观念,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
李大钊主张要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却更加注重这些价值。
论李大钊媒介批评思想的来源及其马克思主义转型_王颖吉
论李大钊媒介批评思想的来源及其马克思主义转型王颖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北京 100000)内容提要: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批评先驱,李大钊早期媒介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论述。
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活动的典范。
他的媒介批评思想来源的复杂性,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资产阶级报刊新闻学,到无产阶级新闻学转变的思想历程,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报刊媒介批评活动的历史和学术上的延续性和断裂性特征。
关键词:李大钊 媒介批评 思想来源 转型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5)01-90-4李大钊是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和新闻思想的先驱,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重视报刊宣传工作,从1913年起开始报刊宣传活动,到1927年被捕、遇害的14年间,先后主编或指导编辑出版的报刊近20种。
在从事办报实践的同时,李大钊积极开展媒介批评活动,撰写了大量媒介批评文章,涉及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争取、社会舆论与民主政治建设、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点、新闻记者的修养与培养、反对西方新闻侵略以及办报与修史之间的辩证法等问题,其前期的媒介批评活动与新闻思想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报刊思想的影响,充满了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言论出版自由权力的殷切期待。
五四时期,李大钊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媒介批评活动灌注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批评文章的战斗性和批判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媒介批评活动中,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活动的典范。
他在批评活动中所阐发的许多新闻思想和观念,并未因时间流逝的原因而稍有暗淡,对我们今天的新闻事业依然具有指导、借鉴的作用,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李大钊早期的媒介批评思想及其理论渊源李大钊1913年前后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开始报刊宣传活动,到1916年时开始发表涉及媒介批评的文章。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1. 引言1.1 李大钊的学术背景李大钊(1890年-1927年),字培之,号云葵,山东莘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赴欧洲留学,曾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
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担任教职,积极参与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是当时中国少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
李大钊的学术背景丰富,他深入研究过西方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对东西方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洞察。
通过他在欧洲留学和中国学术界的扎根,他的学术观点得以广泛传播,对当时的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有着很高的声誉,他的学术背景使他在理论研究和社会改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他的东西文化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五四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李大钊学术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东西文化的看法,以及他在五四时期的独特影响力和地位。
1.2 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统治者的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李大钊对东西文化的理解李大钊对东西文化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中。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他指出,东方文化追求内心的宁静、平和以及自我修养,注重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实践和技术的发展,追求科学与进步。
李大钊认为,东西文化应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以实现文化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要“驱逐愚昧,引进先进”,认为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找到平衡点,避免盲目模仿西方而忽视东方传统的珍贵资源。
浅谈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浅谈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传统文化观,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关注。
本文将就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进行浅谈,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们来看一下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李大钊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时代脱节的,它与现代社会的需要有着一定的不符合。
特别是在科学、民主、人权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与现代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地方。
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和体制,已经成为束缚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需要进行批判和超越。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不是一味的否定与抨击,他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保持了一定的尊重与关注。
李大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与价值观念,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对于塑造一个和谐社会、构建人文关怀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李大钊看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尊重并不矛盾,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尊重,才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认为,只有通过去除传统文化中的陈旧和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才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建设一个既兼顾传统价值观又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社会等重大问题。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尊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路径,他的传统文化观能够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与探讨,为我们在社会发展中找到一条融会贯通、兼顾传统与现代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关注。
他的传统文化观对于我们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指导当今社会建设等,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李大钊思想中的发展传播学
论李大钊思想中的发展传播学作者:仝淑来源:《今传媒》2024年第01期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新闻事业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留下了许多卓尔不凡的新闻主张。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聚焦李大钊的发展传播学思想,研究发现:李大钊发出的时代强音能够作用于心灵场域,具有激励作用;借助媒介播撒的进步思想火种,彰显了强烈的发展目的性;新闻自由思想有助于观念交流和共识建立,嵌合了发展传播的本质要义;推崇的无障碍传播,体现了发展传播的可持续目标;充满国家主义的新闻主权思想,关注到了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并从李大钊留存于世的文稿内容出发,对以上五方面进行了讨论归纳,旨在厘清他的发展传播学思想,为当下的发展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李大钊;新闻思想;传播实践;发展传播学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008-05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学者侧重于研究和探析近现代重要政治人物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諸如梁启超、陈独秀等政治活动家的报人身份被重新发现[1]。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在彼时动荡不安的时局中,李大钊以笔为戎,唤醒了民智,促进了发展。
回顾其一生,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在那短暂而又永恒的38年岁月中,李大钊始终全力追求和塑造“新文化”“新世道”“新人心”,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开化国民思想。
而发展传播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激勉精神、增强信心、扩展智能、推动深层次新意识的形成,促使人们努力以不损害传统文化的方式去提高生活水平[2]。
众目具瞻,李大钊先生的毕生所向同发展传播学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
二、发出的时代强音作用于心灵场域,彰显发展传播中的激励作用自幼而孤的成长环境使李大钊怀有悲天悯人之情怀,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让他共情于万千黎民百姓。
同时,又因生活在西化大潮环境中,李大钊得以接触各类文化,通过兼收并蓄,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得以丰富和发展。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摘要】“五四”时期,李大钊是一位重要的文化思想家,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他也对西方文化表示认同,认为其现代性值得借鉴。
他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融合东西方文化,希望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李大钊的文化观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他的东西文化观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追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思考。
李大钊的文化观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和追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李大钊、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观、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文化融合、社会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现代化的文化追求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群众性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
这次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运动中,积极探讨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东西文化观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旧有的封建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传统文化的僵化也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这种困境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寻求新的文化出路。
李大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东西文化观,成为了五四运动的重要思想引领者之一。
2. 正文2.1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持有批判态度。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过于保守,妨碍了个人的发展和创新。
他主张要打破传统文化的桎梏,摒弃封建道德观念,追求个体的解放和现代文明的进步。
李大钊批判传统文化的不合理之处,呼吁人们要勇敢地向前迈进,不被传统的枷锁所束缚。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的反对。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和威望。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李大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迷信性和封建性是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阻碍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呼吁人们应该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进步。
二、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尽管李大钊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但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他认为,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改造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他提倡在现代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提高中国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
三、主张民族文化自觉李大钊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且应该在世界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
他主张中国文化应该自觉地追求自身的独特性和特色,并且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弘扬和发扬。
他认为,只有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文化的大潮中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四、强调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性李大钊认为,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灵魂,现代文化的浸润使得中国文化陷入了困境。
他强调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性,呼吁人们应该积极参与文化复兴的进程,以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总之,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既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落后性,又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他主张中国文化应该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并且强调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性。
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性的价值。
李大钊文化观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李大钊文化观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1. 引言1.1 李大钊文化观简介李大钊(1898-1927),字瑞岳,江苏吴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文化思想家、民主斗士。
李大钊被称为“宣扬马克思主义最有威望的理论家”,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初代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大钊周旋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倡导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要推进中国的革命与文化建设,就必须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找到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
李大钊主张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要注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从而开创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2. 正文2.1 李大钊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一、重视传统文化:李大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应该珍视和传承。
他主张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现代文化,使之既有中国特色,又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批判西方文化:李大钊对西方文化持批判态度,认为西方文化带来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精神。
他呼吁要坚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不盲目模仿西方文化,保持民族独立性。
三、强调文化自信:李大钊强调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品质,只有具备自信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提倡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
四、推崇文化自觉:李大钊认为,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自觉性,不能盲目跟风,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和民族特点来规划和推动文化发展。
他主张要注重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倡导精神文明建设。
五、倡导文化独立:李大钊主张文化独立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不能受制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张,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2 李大钊文化观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李大钊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出文化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不应受外来文化的异化和蹂躏。
李大钊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大钊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孙丽娜;代龙茵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李大钊通过学习中外思想和长期从事新闻活动,形成与发展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新闻是对社会状况的写真,新闻与历史密不可分;新闻要关注人民群众;新闻要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以及新闻要实现言论与出版自由等。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其贡献巨大,主要包括:有助于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推动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促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在新时代背景下,李大钊新闻思想对指导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作用。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孙丽娜;代龙茵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G210.9
【相关文献】
1.李大钊建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剀谈
3.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5.李大钊建党思想:理论源起·革命实践·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其中李大钊就是其中之一。
李大钊是“五四”思潮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东西文化观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批判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另一个则是提倡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革命化。
对于西方文化,李大钊认为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欺骗性。
首先,在西方文化的教育体系中,普遍推行的是僵死的机械式教学,忽视人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其次,在西方思想中,过分渲染个人利益至上、竞争、剥削等反人性的本质,对人类的整体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西方文化缺少历史感和文化传承,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识。
在李大钊看来,这些都是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时需要警惕的问题。
基于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李大钊提出了推行中国民族文化的理念。
他认为,民族文化是中国的土壤和根基,必须加以继承、发扬和创新,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自主。
他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民间文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是推动中国现代化、革命化的关键所在。
同时,他也主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形态。
李大钊对于东西文化的重新定位和重构,无疑为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他的观点秉持着自身立场的坚定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
他的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不仅指引着当时的中国文化建设,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启示。
综上所述,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以民族文化为基本参照点,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方案,注重从实践中不断检验,对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塑造和增长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此时,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挖掘、总结、传承李大钊思想精华,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更富创造性和深度参考。
浅析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浅析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李军林;刘英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17)006
【摘要】李大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有其历史和时代的特色:第一,他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第二、李大钊确立了跨文化传播的标准;第三、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受众的广泛性;第四、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风格的独特性;第五、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的强大性.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李军林;刘英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湖南,株洲,412008;株洲工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浅析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浅析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 [J], 乌日罕;
2.浅析李大钊的跨文化传播思想 [J], 李军林
3.浅析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 [J], 吴世丽;黄红平
4.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显著特点及其启示 [J], 张国
5.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研究 [J], 舒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
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李大钊作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不仅在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及其相互的关系,为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路径作出了系统深刻的反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树一家之言。
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李大钊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观。
一、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1、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着孕育、生长、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传统文化得以存在自有其理由和依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李大钊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西洋文明兴起之前,“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及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于人类甚大“。
在概括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经济思想的特点时,他指出:“东方人的经济思想,于欲望既须加以严正的择别,于一定的限度认为必要的欲望,可以使之满足,此外则必须加以节制,而于满足欲望的手段,亦守正当的轨范“,不难看出,李大钊对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认同。
2、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加剧,传统文化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新文化运动开展后,在进步分子群体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反思和重新评估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李大钊作为思想界进步分子的代表,对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思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不合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虽然有“繁缛彪炳,美矣备矣”的因素,但总体上是保守的,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这是因为“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反对封建军阀的思想、言论出版政策、反对帝 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媒介批评 在报刊批评活动中贯注了鲜明的反封建主义和帝国主 义的精神。他在《新生活》《新青年》和《晨报》等 报刊上,就言论出版自由问题发表了《哪里还有自由 》、《禁止说话》等短小犀利,旗帜鲜明的媒介批评 文章,对北洋军阀政府摧残舆论,侵犯人民言论出版自 由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924年6月,路透社造孙中山逝世的谣言,“图乱广州 时局”,一时引起国内混乱,人心惶惶。李大钊借此在 《向导》第71期(1924年6月18日)发表《新闻的侵略 》一文,表达了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的意见和 态度。他将帝国主义新闻机构凭借其优势实力和在华 不平等地位造谣惑众,制造混乱以逞其私的行为视为 “新闻侵略”,是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剖析帝国主义在 华新闻机构的实质的中国人。
新闻记者要有历史研究者的修养
他认为新闻记者“既负有为他日史家预备史料的 责任,那么新闻记者于载笔记事的时候,必当本着 上述史的三个要义,以相从事,其报始有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媒介批评实践 在1922年所作《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 的演说词》中,就曾对新闻事业进行过深刻的批 评。他认为,“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 以明日的历史来要求今天的新闻.就要求新闻要 多多反映社会生活。他说:“历史不应是专给一 姓一家作起居住,或专记一方面的事情,应当是 注重社会上多方面的记载,新闻纸更应当如此 李大钊在《向导》第71期(1924年6月18日)发表 《新闻的侵略》
(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形成及其特色
首先,李大钊认为“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 事业”;“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 的写真。” 其次,他认为,报纸的功能主要有三点 1、是向公众报道新闻; 2、是刊登文艺作品及其他“有趣味的评论” 等, 为群众提供娱乐; 3、是本着报纸的宗旨和主张向群众迚行宣 传 教育。在这三项功能中,李大钊认为最重 要的 还是报纸报道消息的功能,
五四时期李大钊报刊批评活动及其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在媒介批评的形态上,思想转变前主要以学理性的研 究从改良主义的角度批评当时的媒介现象,主要依据 的理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学说,其目 的是为了通过报刊的宣传和奋斗开启国民的智识,培 养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立宪修养,为实现西方资本主义 立宪政治奠定基础,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中华民 族的独立、富强、繁荣、昌盛。 在后期思想发生转变之后,李大钊媒介批评活动在表 现形式上较多地运用短小犀利的短评,文章的改良色 彩逐渐淡化,而战斗性日益增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除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而外,更多地运用了马克思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18 89年10月6日,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 军阴杀害亍北京,旪年三十九岁。 1913年,主编了《言治月刊》 1916夏天,他被聘担任北京《晨钟报》 (后改名《晨报》)编辑 1918年12月李大钊同志和陈独秀等在 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1919年2月7日,《晨报》副刊由李大 钊同志负责编辑。 在李大钊和鲁迅支持和指导下,一些迚步青年知识分子1919年 先后创办了《国民杂志》《新潮》《少年中国》等报刊。 1925年12月帮助国民党左派在北京钊办报刊《国民新报》
独具特色的历史新闻观
报是现在的史, 史是过去的报
历史作为现实本身具有新闻的潜在价值
李大钊认为,“报与史有密切亲近的关系。”“ 报的性质,与纪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 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他认为史的要义主要有三项:“一曰,察其变二 曰,搜其实;三曰,会其通作史的这三项要义也应 当是作报的要义
媒介批评实践
禁止说话 报载某督军请政府禁止白话文,广义的解释,就是禁止 人说话了。秦政是一代的专制魔王,不过禁止偶语,如 今并白话也要禁止,真是秦政的知己。1919年12月14日 《新生活》第17期署名,孤松 哪里还有自由
“约法上明明有言论自由,可是记者可以随便被捕,报馆可以随便被封。 约法上明明有出版自由,可是印刷局可以随便被干涉,背反约法的管理 印刷法可以随便颁布,邮局收下的印刷物可以随便扣留。约法上明明有 书信秘密的自由,可是邮电可以随时随意派人检查。可怜中国人呵!你 那里还有约法!那里还有自由!”——(李大钊《哪里还有自由》, 1919年11月6日)
李大钊早期的媒介批评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一)进化论与报刊的使命和任务:报刊的进化精 神。
他明确提出报刊应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 以迚化论为基础,他还提出了报刊应当不旪俱迚的 观点
李大钊早期的媒介批评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二)自由主义与言论出版自由权力的争取 和社会舆论建设。 :第一 言论自由是人生的必然要求,也是立 宪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 第二 在民主政治的舆论基础上,主张多数意 见宽容少数意见,而丌是以多数意见的势力 来强迫、压服少数意见,社会应当允许少数 意见的存在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