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浅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驶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第10页)。目前,很多教师发现,现代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培养,但仍局限在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言语交流活动中。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的课堂参与机会严重不公,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这势必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最优发挥。因此,本文试图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策略

(一)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前苏联教院院士M·H·马赫穆托夫根据“问题教学”的实验成果概括为如下几条:(1)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2)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3)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4)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

或现象,亦即让他们遇到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5)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6)激发学生比较对照事实、现象、定义、行为,由此引发问题情境;(7)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8)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9)组织科际联系等。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

课堂提问,是学习性问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这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有体态语言。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各科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1)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3)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发光点。(4)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5)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的、复杂的、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6)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同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养成习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师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及教师采用适合现代教育的新方法,这都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举措,应引起整个教育界高度重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做法:(一)、借助揭示课题,培养问题意识

在新课导入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借助揭示课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激起他们求知欲望和兴趣。如教学《一定要争气》一文,老师在揭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提出: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争气的结果如

何?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利用知识迁移,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使学生在新知识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读懂重点段理解全文”时,可问学生要读懂重点段,应思考哪些问题?让学生联想前一单元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时是怎样做的,应分几步来落实?然后让学生在学习范文《落花生》的重点段时,自己提出问题:①父亲拿花生跟桃子、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特点?②“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只有读懂重点段,才能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和要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把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内化为技能。

(三)、围绕精读重点,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实践证明,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泯灭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问题。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话,学生产生疑问,两句话中都有“才”字,都用来表示时间,但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容易唤起学生的想象,调动其思维积极性,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问题。

(四)、抓住质疑环节,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在学完一篇文章以后,一般应安排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的,课堂上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者告诉学生以后将会学到。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课文是讲诸葛亮运用计谋,获得了曹操的十万余支箭,为什么课题要用“借箭”,而不是“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