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_浮士德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 .30,No .32010年3月 Journa l of X i

a nn i n g Un i versity Mar .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3-0047-02

歌德与《浮士德》

3

许爱兵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分校,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

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

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关键词:里程碑;歌德;浮士德中图分类号:I 06文献标识码:A 一

截止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有四大里程碑,这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而第四座里程碑就是歌德的《浮士德》。它代表了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这200年间,特别是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以及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这样三种文学主潮的一个汇聚,是三种文学思潮凝聚而成的结晶。

歌德出生于1749年,去世于1832年,活了83岁,是欧洲近代三大长寿作家之一,又是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他花的精力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是歌剧《浮士德》这样一句话:“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与他的世纪相联系。”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过他的弱点来和这个世纪相联系,反映这个世纪的特点。那么造就了歌德的伟大的优点是什么着。歌德这个人是永远不停地在努力,在工作,在思索,在奋斗,他活了83岁,而他写《浮士德》一直写到82岁。他是一个永远努力着的,不断思索的,不断改进的,不断出成果的人;第二,他既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歌德一生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曾经作为魏玛公国的大臣,在官场上走动;他还喜欢自然界,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作对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成就;他既注重精神方面的思索,又注重外界的实践活动,他对于精神世界的思索往往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第三,他有天生的悟性,有很高的资质,诗性的修养和冲动,他的气质更接近诗性。他往往凭着直觉,从感觉上的敏锐发现切入,把它上升为理性。

但是歌德也有他的弱点,他用这些弱点和他所属的世纪相连。歌德的弱点是什么呢?照我看,主要是怯懦。很

多人觉得,歌德是那么有思想,他的思想可以说超越他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正是法国发生翻天覆地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候,歌德对这场革命的态度是反对的。在政治上,他始终回避革命这个词。即使在《浮士德》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里,我们也看到拉这个弱点。他政治上的怯懦和他在生活上的怯懦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特别害怕结婚,所以在爱情这个在生命中占很重要地位的事情上,他往往有始无终。还有,他还喜欢观察自然界,这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他重视对于自然界的研究,但是就是在他这么重视的事情上也表现了他的怯懦。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渴望由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光明,我期待着这种光明到来,但是在这个刺眼的光明面前,我不得不把我的目光移开。这是一种到难以理解的怯懦。在同自己的青春时代告别时,歌德对于包括《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在内的创作,科学研究与个人生活作了如下反思:我安详地审视着对过去的生活,审视着那骚动,纷扰和对知识的渴望,审视着自己那个到处营营逐逐,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青春。一些秘密状况给我带来了一种特殊的,不明确的,想象中的满足。我是怎样皮相地接触一些科学上的问题,然后有扔掉它们!那段时期我所写的一切又是渗透着一种什么样的卑下的满足!在所有人的和神的事业中我表现得多么地目光短浅!多少时光被我虚掷!———这时光不是用于有益的思考和创作,而是用于情感和那只能夺走韶

光的虚幻的热情。[2]

这是歌德同自己的青年时代告别走向成熟的标志。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透过这个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当时整个德国,各种相互对立的因素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它们互相角逐,彼此照映,形成了一个错综缤纷的内心宇宙。

3收稿日期:2010202209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是一个即兴章,但是影响极大。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善良,充满了美好理想的年轻人,叫维特。他相信这个世界能给努力的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鲜花,得到爱情,得到尊敬。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非贵族出身,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障碍。他爱上一个贵族女子绿蒂。但是,绿蒂已经由父亲做主将她许配给了贵族青年。绿蒂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子,这就造成了她和维特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阻隔。维特的追求得不到他想要得到的结果,非常苦恼,但是仍然在顽强的追求,寻找各种机会和绿蒂见面。他在一种极其痛苦的状态下追求着,最后终于意识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希望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个方面来转移自己感情上不堪的重负。他试图在官场上发展,作一个小职员。但是没想到,尽管他很努力,很尽职,也很有能力,但依然受到周围一些人的嘲笑。他意识到,自己不光在爱情彻底失败,在事业上也已经彻底失败。当你向着你的理想走过去,你就会在墙上撞得头破血流。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就用一颗子弹解脱了自己。这个故事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处在封建政治势力控制下的德国的一些平民青年的苦闷,他们对于前途的失望,甚至于绝望。《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大部分写的是歌德自己的经历,歌德在苦闷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自杀。

关于《浮士德》这本书,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对《浮士德》的一段评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类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所以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3]我想这段话已经把《浮士德》这部书在文化史上的意义讲的很清楚了。还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歌德在《浮士德》里所力求解决的是欧洲现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这部书就体裁而言,是一部诗剧。要按戏剧的法则来讲,它是一部比较坏的戏剧,我们把它看成一本艺术化的人生教科书,可能更好。《浮士德》是一本相当难读的书,但是,浮士德并不是不可理解的神秘人物。当你在晚上准备进入梦想的时候,突然从内心中涌出一股感伤:这一天过得是那么贫乏,单调而无聊,没有激动人心的欢乐,也没有刺痛肺腑的哀伤,想不出一点有价值的成绩和温暖心房的享受,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更可怕的是明天还会如此,日日月月,岁岁年年,似乎都笼罩着一种灰色。你望着灰暗模糊的屋顶,望着无边的黑夜,会提出一个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一种强烈的要改变你的生命的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你的心房,眼泪被欲火烧开了,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决心在你的内心凝固下来,你似乎抱着“如果这样活毋宁死”的想法准备新生活,……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我就可以说:“你已经接近浮士德了。”

近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是追求欲望与理性的和谐发展,并且认为这种追求应该是无限的,无止境的。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使明知“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的终点”。[3]“涤除一切知识的浊雾浓烟,沐浴在你的清露中而身心康健!”这是一种生命力渴望获得释放而不得的苦痛。启蒙学者认为,把《圣经》上所说的古老的羊皮书当作人生谜的最后解答是一种愚昧。人生的快乐之源不在羊皮书里,而在你自己的心里。然而浮士德也不满足于在主观幻景中翱翔,或如维特那样的浪漫派,一旦幻想绝望即转入消沉。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便转而歌颂死亡,歌颂那使他摆脱困境的毒药。他是那么迫不及待地要去走向死亡。

“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还反映了启蒙时代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的心与其说追求欢乐,不如说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浮士德较之哈姆雷特,没有那么多的孤独,软弱和犹豫。他确信“整个俄林波斯山上的众神都在我胸中”,即: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依人的意志去改造它。人们不仅从精神奴役状态下摆脱出来,而且确信人有无限的潜力可以重建这个世界。就歌德而言,他的浮士德早已不满足于人世的酒色享乐,而是要寻找一个远比马洛的浮士德更为广阔的生命价值。一种“整个宇宙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饱满信念使歌德确信宇宙是无限的,人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生的美酒犹如奔腾不息的莱茵河,啜饮不尽;人生的追求如似哈尔茨山的宝藏,取之不竭。停滞在人生的旅程的某一瞬间,就意味幸福的终止,毁灭的到来。

浮士德的故事已为大多数人所知,值得一提的就是结尾。上帝派天使下来,和魔鬼争夺浮士德的灵魂,把浮士德带到了天上。带走时,天使讲:“凡自强不息者,但得到拯救。”就是说,虽然浮士德犯了很多错误,但他始终在自强不息。所以他得到了上帝的拯救。西南联大时代的老学长冯光先生是一位研究德国文学的大学者,他说:《浮士德》的主题是什么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浮士德》的主题就在我们的《易论》这句话里。再谈谈所谓的“浮士德难题”。大家可能注意到歌德在《浮士德》中提出的两方面要求,经常是对立的,这使得浮士德的内心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也就是西方文学中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法国百科全书派把道德视为协调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之关系的产物,卢梭把道看作良知,而康德认为,这些道德没有脱离人的动物本能,因而不是道德本身。道德必须诉诸于超人性的纯粹理性。在康德看来,道德的崇高是在扼制人的情欲中实现的。道德与情欲的冲突是绝对的。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下转第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