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验方

月经过多验方

月经过多

[辨病论治]

本病可见于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子宫肌瘤患者,辨证多呈虚实并见,或虚中夹瘀,故治疗上常以补气化瘀或养血化瘀为法,且止血不宜留瘀。

1.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益母草30g,贯众炭15g,茜草12g,生山楂15g,炒红花lOg,旱莲草30g,生地榆30g,藕节30g,三七粉3g(另冲服)。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肌瘤患者,于月经第2天服此方3剂,能减少出血,缩短行经时间。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炭、升麻。热象重者,加黑条芩、黑栀子、黄柏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腹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血虚者加白芍炭、熟地炭、阿胶。若系放环出血或子宫内膜炎,加金银花炭、黑条芩、败酱草、白芷。

2.参茜固经冲剂(《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组成:党参、地黄、槐米、茜草等。

功效:益气养阴,滋肝健脾,和血固经。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夹有瘀阻的月经过多症,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引起的月经过多。证见:经前心烦、口干、便秘、疲劳、面色少华,脉细数或细弦等。

药理实验证明,本药在高浓度时,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在体大鼠子宫具强直收缩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用法:开水冲服,1次50g,1日2次,经前1周开始,至经净为止。

不良反应:个别病例服药后有胃部不适感。

[急症处理]

参见崩漏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其他疗法]

耳针疗法

主穴: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

配穴:膈、肝、脾、心、腰痛点。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早×0.5cm。胶布上,贴压于穴位上,主穴必贴,配穴随证选用。每次只贴一侧,左右交替。嘱病人每日按压3—4次,每次10一15分钟,以能耐受为度。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中国针灸配穴疗法》)

(多种疗法)

l。效验方

(1)--稔汤(《罗元恺论医集》):岗稔根、地稔根、续断、首乌、熟地、阿胶、桑寄生、党参、炒白术、赤石脂、炙甘草。

功用:滋肾固气涩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反复发作者。

(2)固经汤(经验方):白芍、桑叶、黄芪、党参、山药、炒白术、玄参、地骨皮。

功用:滋阴益气,凉血止血。

适应证:气虚血热之月经过多。

2.中成药

(1)宫泰冲剂

功用:益气、养阴、化瘀。

适应证:月经过多属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者。

(2)益母草膏

功用:化瘀止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夹血瘀者。

3.食疗方

(1)莲藕花生猪骨汤:莲藕500g,花生lOOg,猪骨500g,红枣10个。

(2)当归炖乌鸡汤:当归20g,枸杞子20g,雌乌骨鸡1只(约500g)。

4.灸法直接灸隐白、大敦、每次5一7壮,同时悬灸足三里、

神厥,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中西医应急处理)

月经过多未及时治疗或失治、误治,病情可发展为崩漏,或重度贫血。经期大量出血时,宜紧急措施处理。

1.一般疗法

(1)针灸:针刺断红穴(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凹陷处);针三阴交、血海、中极,中等强度刺激.灸大敦、隐白、足三里。

(2)田七末3g或云南白药1g冲服,每4小时1次。

(3)丽参注射液4—10ml加入50%葡萄糖40ml中静脉注射。

(4)酚磺乙胺500mg肌肉注射或氨甲苯酸0。2—0.4g加入50%葡萄糖40ml中静脉注射。

(5)缩宫素10U肌肉注射。

2。刮宫术对更年期妇女,出血较多时,应常规行诊刮术,既能止血又可了解有否恶性病变.对已婚妇女,为了解病因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行诊刮术。对未婚女性,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无效时,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可考虑诊刮术。

月经过多3

月经过多3 月经过多 月经的周期、经期基本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过lOOml为月经过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如黄体萎缩不全)或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肥大症等引起的月经过多。计划生育手术后引起的月经过多,也可参照本病治疗。 《金匮要略》温经汤条下有“月水来过多”。经水过多一词,最早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四物加黄芩、白术治“妇经水过多”。《丹溪心法》指出病机有:血热、痰多、血虚。《万氏妇人科》强调“经水来有多者,不论肥瘦皆屑热也。”《女科准绳》则认为其病机为虚,“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也。”《傅青主女科》则云:“妇人有经水过多,……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而《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依据经血的质、色、味以及带下的特点,辨月经过多的寒热虚实。《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血瘀也是本病的病因,“不调则经血不出,新血误行……。” (主要病机] 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导致本病的病因则有气虚、血热、血瘀和虚寒。气虚则血失统摄,血流无度;邪热则扰动血海,迫血妄行;、瘀血内阻冲任,则血不归经;寒则血凝,阻滞冲任胞宫;均可致冲任不固而引发本病。 现代研究认为,黄体萎缩不全,雌孕激素不能迅速下降,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可致月经量增多.也有研究认为,月经过多与子宫内膜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子宫内膜的闭合和凝血过程受到抑制有关,其中可能与子宫局部前列环素(PGI。)及血栓素A。(TXA。)升高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月经过多验方

月经过多验方 月经过多 [辨病论治] 本病可见于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子宫肌瘤患者,辨证多呈虚实并见,或虚中夹瘀,故治疗上常以补气化瘀或养血化瘀为法,且止血不宜留瘀。 1.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益母草30g,贯众炭15g,茜草12g,生山楂15g,炒红花lOg,旱莲草30g,生地榆30g,藕节30g,三七粉3g(另冲服)。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肌瘤患者,于月经第2天服此方3剂,能减少出血,缩短行经时间。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炭、升麻。热象重者,加黑条芩、黑栀子、黄柏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腹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血虚者加白芍炭、熟地炭、阿胶。若系放环出血或子宫内膜炎,加金银花炭、黑条芩、败酱草、白芷。 2.参茜固经冲剂(《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组成:党参、地黄、槐米、茜草等。 功效:益气养阴,滋肝健脾,和血固经。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夹有瘀阻的月经过多症,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引起的月经过多。证见:经前心烦、口干、便秘、疲劳、面色少华,脉细数或细弦等。 药理实验证明,本药在高浓度时,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在体大鼠子宫具强直收缩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用法:开水冲服,1次50g,1日2次,经前1周开始,至经净为止。 不良反应:个别病例服药后有胃部不适感。 [急症处理] 参见崩漏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其他疗法] 耳针疗法

主穴: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 配穴:膈、肝、脾、心、腰痛点。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早×0.5cm。胶布上,贴压于穴位上,主穴必贴,配穴随证选用。每次只贴一侧,左右交替。嘱病人每日按压3—4次,每次10一15分钟,以能耐受为度。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中国针灸配穴疗法》) (多种疗法) l。效验方 (1)--稔汤(《罗元恺论医集》):岗稔根、地稔根、续断、首乌、熟地、阿胶、桑寄生、党参、炒白术、赤石脂、炙甘草。 功用:滋肾固气涩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反复发作者。 (2)固经汤(经验方):白芍、桑叶、黄芪、党参、山药、炒白术、玄参、地骨皮。 功用:滋阴益气,凉血止血。 适应证:气虚血热之月经过多。 2.中成药 (1)宫泰冲剂 功用:益气、养阴、化瘀。 适应证:月经过多属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者。 (2)益母草膏 功用:化瘀止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夹血瘀者。 3.食疗方 (1)莲藕花生猪骨汤:莲藕500g,花生lOOg,猪骨500g,红枣10个。 (2)当归炖乌鸡汤:当归20g,枸杞子20g,雌乌骨鸡1只(约500g)。 4.灸法直接灸隐白、大敦、每次5一7壮,同时悬灸足三里、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月经过多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月经过多 女人大约有四十年光阴都跟月经脱不了关系,月经早了、晚了、多了、少了、没了等等,都与健康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医专家指出女性月经过多可能有多种原因,下面是月经过多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气虚型月经过多的保养和治疗 证型:气虚 病因:平时身体虚弱,或者久病后脾气受损。有的平时太劳累,又吃过多寒凉的食物,终致脾气受损,中气虚弱,气不摄血,以致月经经量过多。 症状:月经量多,颜色淡,质清稀,同时或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等症状,脉象显示细弱无力。 疗法:气虚性月经过多的治疗原则是补气摄血,常用的验方有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食疗方推荐:羊肉500克,当归、生地各15克,干姜10克。羊肉洗净,切块,放砂锅中,并入洗净之药及酱油、盐、糖、黄酒、清水各适量,红烧至肉烂。 二、血热型月经过多的保养和治疗 证型:血热 病因:阳性体质,平时爱吃辛辣煎炸的食物。有的平时心情郁闷,以致肝郁化火;有的思虑过度,以致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有的是因为感受到外界的热邪,热邪迫血妄行,所以引起了月经过多。 症状:月经量多,血液颜色鲜红或者紫红,多同时伴有面色红润,烦躁易怒,口渴,舌头颜色较红,舌苔黄等症状,脉象滑数。 治疗:血热性月经过多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常用的验方有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 食疗方推荐:鸡冠花15-30克,鸡蛋2个。加水2碗将鸡冠花与鸡蛋同煮,鸡蛋熟取出去壳,放回锅里再煮至汤液1碗,吃蛋喝汤,1日1次,连服3-4次。 三、血瘀型月经过多的保养和治疗

证型:血瘀 病因:女性有小产、人工流产的病史,其体内比较容易积聚瘀血。有的是因为长期心情郁闷,导致体内瘀血停聚。若瘀血不去,则新血就不能在经络中正常运行,以致于月经会过多。 症状:月经量多,血液颜色紫黯,而且质稠有血块,多同时伴有经期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头紫黯或有瘀点等症状,脉象涩有力。 治疗:血瘀性月经过多的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常用验方有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茜草等。 食疗方推荐:油菜苔120克,蜂蜜适量。将油莱苔洗净,切碎略捣,绞取汁液,兑入蜂密,调匀。每次服2-4汤匙。

月经血崩可以要人命,这4首妙方请收好,关键时候能救命!

月经血崩可以要人命,这4首妙方请收好,关键时候能救命! 看透中医本质,启发中医思维,构建中医系统,全在这里! 专辑1|基础理论,中医入门必学。 专辑2|九种体质调理课程(全是干货) 专辑3|100味中药通俗解读(最新版) 专辑4|365种常见病症调理(精华版) 月经血崩真的会要人命吗? 真的会。 想想看,如果一直血流不止,最后把人的血都流干了,人也就没了。 还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学员跟我说,说她每次来月经都非常小心谨慎,每次来月经都要出差不多一盆血。 我说,那你哪里有这么多血流啊? 她告诉我,之前一直很正常,就是有一次在月经期间生气了,然后出血量就特别大。以后每次来月经都感觉要崩,一来月经就天昏地暗,这血流的把整个人都流干了,这些年也没少吃药,只能算是控制住但这血量还是很大。 我跟她说,慢慢来调吧,应该有机会调好的。 后来跟着咱们学习中医,自己找一些方法,慢慢地也就正常了。 这血崩啊,是个急症,火烧眉毛的急。很多朋友对中医有偏见,说中医是慢郎中治慢性病的,这急性病是不是应该先找西医?我跟大家说啊,西医止血是有优势,像外伤出血西医比中医要好,但是内科出血就不一定了。 像妇科崩漏这样的出血,西医不见得有优势,中医只要对证情况下可以比西医快。 西医是擅长外科手术,是在明确出血点的情况,西医有优势,问题是整个子宫都在出血,而且全身的血都在往这边流,手术止血难度

也是非常高的。 先说说这血崩是怎么回事,血崩就是经血的量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跟河水决堤一样,好像要把水库的水流干一样。 除了血崩,还有血漏。 血漏就是月经淋漓不尽,像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滴滴答答。 这崩和漏都是月经流的太多,所以大家习惯叫“崩漏”。 实际上呢,这崩是崩,漏是漏。 崩是一个急症,急则治其标,要赶快想办法把血止住,不然真的会出人命。 漏是一个慢病,缓则治其本,可以慢慢治慢慢调,一般情况下不会出人命的事。 今天咱们只跟大家聊聊血崩,血漏这个问题咱们明天来聊。 为什么会血崩呢?我看到的主要有三个直接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经期生气。在月经期间生气动怒很容易引发血崩的。 生气为什么会导致血崩呢? 血崩是人的气血往下走的太过了,这个动力太强了,把血液从子宫里推出来了。 人在生气的时候,肝的能量就往外走,正常情况下肝气是往上升的,如果向上的通道不通能量没法往上走,这股能量就开始掉头往下冲,因为子宫门户大开,这时候肝气的能量冲向子宫,把气血都冲了出来。 第二个直接原因是经期同房。在经期,气血本就归于下,如果在经期同房,气血就会更加往下走,这股能量就会把气血冲出来。 第三个原因是经期剧烈运动。在经期,气血本就归于下,如果在经期剧烈运动,气血加速运行就会让气血出来的更多,就可能会导致血崩。 所以呢,如果你平素经量就算比较大,你不想血崩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三件事你最好别做。这就是在防病,因为一但发生血崩,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来说说,中医解决血崩的常用思路。

经方心裁(162)乌梅丸:痛经、经期过长、崩中、漏下、妊娠恶阻--马氏妇科

经方心裁(162)乌梅丸:痛经、经期过长、崩中、漏下、妊 娠恶阻--马氏妇科 乌梅丸 【原文】 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338)2.《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文字与上相近。 【组成与用法】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干姜十两川椒四两,出汗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如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清热,安蛔。 【医案】 1.痛经 初诊: 2005年4月2日。周某,23岁,未婚,痛经5年多未愈,腹痛拒按,经量多,色鲜红夹血块,伴恶心,大便频数,每次经期均需卧床休息。平素月经周期延后5~20天,带下量多,色白时黄,质稠,无异味,纳可。末次月经2月19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调冲。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9g 细辛3g 干姜3g 黄连3g 当归6g 淡附片3g 川椒3g 桂枝3g 党参10g 炒黄柏5g 益母草30g,7剂。 二诊:2005年4月9日。月经4月2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可

以照常上班,经期大便也正常。今天经水已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益母草,续进3剂。 三诊:2005年4月25日。经前一周,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日方,益母草改为15g,5剂。 四诊:2005年4月30日。月经未转,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五诊:2005年5月9日。末次月经5月2日来潮,无痛经,今已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日方去益母草,7剂,隔日服。 1.经期过长 初诊:2007年5月17日。陈某,39岁,原有慢性盆腔炎病史,月经5月4日来潮,至5月17日未净,曾服用止血方9剂无效,经量少,咖啡色,无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适寒热,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减。 乌梅12g 淡附片3g 黄连3g 当归3g 炒黄柏10g 桂枝3g 党参10g 炮姜3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贯众炭10g,4剂。 二诊:2007年5月22日。进药2剂,阴道出血即净,舌糜,带下不多,舌脉如上。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3.崩中 初诊:2005年8月9日。黄某,16岁,月经紊乱2年多,或月经先期,或经期过长。上次月经6月15日~7月4日,末次月经8月4日来潮,经量多,经色鲜红,有小血块,至今未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调适寒热,固冲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15g 细辛2g 炮姜6g 黄连5g 当归5g 淡附片2g 川椒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常简称“功血”,是指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月经紊乱和出血异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主要属于崩漏的范围。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病因多端,归纳起来主要有虚、热、瘀三类。 1、肾虚其原因主要有:少女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更年之期肾气渐衰;房劳或者久病体虚伤肾。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肾阴虚,阴虚火旺动血,则导致崩漏或经期紊乱。 2、脾虚其原因有:素体中气不足;忧虑过度,饮食不节伤脾;脾虚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月经量大,或提前,重则引起崩漏。 3、血瘀其原因主要有:七情算伤,冲任瘀滞;经期、产后淤血未尽又外感寒热之邪;气血虚弱,血流无力,经血迟滞而淤。瘀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或净量增大。 4、血热热证分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素体阳盛,肝火妄动;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虚热者多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不论实热、虚热均损伤冲任,迫血忘行,以致月经异常。 辩证和治疗 1、肾阳虚多表现为经期不调,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主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常用方剂如右归丸随症加减。 2、肾阴虚症状多经期不调,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治疗当滋水益肾,止血固经。主方左归丸加减。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月经量大,色淡质稀,神疲气短,面色晄白,或肢体浮肿,手足不温,纳少便溏;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

调理月经病,这18首验方很优秀

调理月经病,这18首验方很优秀 李岛三,生平材料记载不多,解放前老中医,编著了《中医必读:医理医术验方秘方》,李氏六代长期在广东、南洋行医,到了他的孙子汕头名医李开山重新修订该书,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其中流传最广,最受认可的就是这妇科月经病的18首方剂,是把月经病基本摸透了。 这里的1钱可以这算成3克左右。1,月经紊乱、痛经治妇人经水不调,行时腹痛。体壮者服之甚验。方剂:归尾钱半,陈皮钱半,茯苓二钱,香附二钱,赤芍二钱,玄黄二钱,条芩钱半,丹皮一钱,乌药钱半,生地二钱。水煎,服三贴,经行而痛止矣。 2,痛经治经水行而作痛,血凝气滞故也。未行三日前,服至行时为度。方剂:香附三钱(醋炒),白芍二钱(酒炒),丹皮钱半,川芎钱半,玄胡钱半,乌药钱半,桃仁钱半,当归二钱。水煎,温服。 3,痛经(月经后)治经水行后腹痛,腰背腿皆疼,气血两虚故也。候经水行尽时服之。方剂:熟地二钱五分,当归三钱,茯苓二钱,杜仲二钱(姜炙),白术二钱,川芎一钱,炙草八分,人参五分(用洋参钱半代)。水煎,温服。4,经期延长治经水行五六日不止者,血虚有热故也。方剂:茯苓二钱,黄芩钱半,熟地二钱,黄连一钱(乳炮),生地二钱,黄芪钱半,蒲黄钱半(炒黑),当归二钱,甘草七分(炙),人参八分(用洋参钱半可代)。水煎服。 5,月经过多治经水来多,虚弱无力,腰背腿膝酸疼,饮食减少。方剂:熟地二钱,生地钱半,当归二钱,麦冬钱半,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白术二钱,黄芪钱半,五味十粒,人参五分(用洋参钱半可代)。水煎服。 6,月经过少治经水来少,血虚气弱故也。方剂:熟地钱半,当归二钱,白术二钱,黄芪钱半,茯苓二钱,白芍钱半,陈皮钱半,川芎一钱,炙草八分,人参八分(用洋参钱半可代)。水煎服。 7,月经色淡治经水来如桃花色,血虚胃弱,行后服三五剂,兼治经水色淡,甚效。方剂:熟地钱半,当归二钱,白芍钱半(酒炒),

【刘炳凡:归经汤-月经过多形成崩漏、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

【刘炳凡:归经汤-月经过多形成崩漏、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 现气血两虚】 归经汤(刘炳凡)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北黄芪20克、当归10克、大枣5枚、桂元肉12克、炙远志3克、枣仁10克、灵脂炭10克、蒲黄炭10克、荆芥炭5克【功能】益气宁神,化瘀止血。【主治】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方解】脾主统血,脾旺则水谷精微充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所谓“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虚则运化失常,五脏受累,冲任失养,即所谓统摄无权,不能制约经血。故本方才用四君(参、术、苓、草)健脾以增化源,脾旺则经行流畅;然有形之血不能自生,须得阳气的温煦而后才能补给,故以当归补血汤(归、芪)益气生血;气耗津伤,心气受损,故以大枣、桂元肉、远志、枣仁以养血宁心。高凝出血最忌见血止血,以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加荆芥,三味炒炭(外焦内黄)活血以止血,即“通因通用”之法。其中五灵脂一味,朱丹溪最为赏识,半炒半生,每服9克,水酒调服,名独行丸,治妇人产后“血冲心动”。荆芥一味,华佗取其炒黑名“愈风散”治产后血晕。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载:“本品能助脾消食,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后血晕。”余行医以来常与失笑散合用,取效颇多,故表而出之。【加减】心主血脉,出血过多,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加人参5克、黑附片3克以防其虚脱;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如郁怒伤肝,情绪易激动,宜加生地15克、白芍15克养血柔肝;如尿频尿急伴阴虚有热者去远志、当归,加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白茅根各15克,养阴以清热;如少腹胀满,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加炮姜、砂仁各3克以温中暖下,助消化。本文摘自马汴梁等《名老中医验方集》,特表致谢!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doc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 (病因:气血亏虚、气血不足、肾虚。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丸、归脾汤、六味地黄汤等。 服用时间:月经周期后,饭前空腹服用,服用10到15天。 服用疗程:3个月经周期。 经量少于30毫升可称为月经稀少,血虚、肾虚、血淤、痰湿等都会引起月经过少。同时,有些女性因长期服用避孕药,减肥、学习和情绪紧张等,也会出现月经渐渐减少的情形。中医认为,肾、脾是气血之源,月经稀少多是因为肾气不足或精血不充导致,究竟属于哪种情况,可以从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等情况来判断。一般色淡、质稀、无腹痛者为“虚”;月经色淡红、黏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 专家指出:对于有多次流产或刮宫经历的女性来说,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内膜很薄造成的月经稀少,服用中药和中成药是很难补上来的,因此,奉劝年轻女性应慎做人工流产。 月经过多:经前期和经期服药。 病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凝血机制不好。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根据个体情况开方,常见有芩莲四物汤。 服用时间:经前和经期服用,饭前空腹服用,月经前4到5天开始服药,吃到月经后,共吃10天。 服用疗程:两到三个月经周期。 月经量超过100毫升为月经过多,中医认为月经过多是由于气虚统摄失控、血热妄行,或者是血淤阻冲、新血不能归经造成的。月经量多、色淡、质稀为气虚;量多、色深红多属血热,治疗时要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

专家指出:遇到月经过多的患者,医生首先应排除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血液病,了解是否有排卵功能等,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中药调治。 月经血块多、痛经:经前期和经期服药。 病因:寒凝气滞血淤。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痛经丸、吴茱萸汤等。 服用时间:经前吃4天,月经来吃3天,共7天。 服用疗程:3个月经周期。 1)气虚型 月经周期易提前,经量增多,易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常伴有肠胃消化功能不好或易腹泻的情形。脸色苍白,舌质淡白,脉弱。治疗时宜补益肺气,并适度运动,锻炼体能。 补气山药汤--黄耆、党参各30(布包)、淮山30克、大枣30克,加水同煮熟,盐适量调味。去药包,饮汤,淮山、大枣皆可食用。 2)血虚型 此种体质的女性多患有贫血,经色较淡,质地较稀,脸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倦、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平时应多吃瘦肉、红凤菜或菠菜、蕃薯叶等绿色蔬菜或苹果、樱桃、葡萄等富含铁质的食物。治疗宜补气、养血。 四物乌骨鸡--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5克、乌骨鸡半只、生姜3片,加水适量炖熟,再加入葱白数段后食用。 3)血瘀型 月经易延后,经量过少或有血块,经血颜色紫或暗黑,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微减轻,严重者甚至不孕,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时宜活血化瘀。 益母草蛋--益母草15克、鸡蛋1个,加水同煮。熟鸡蛋去壳,吃蛋饮汤。治月经延后或痛经。 4)宫寒型 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经较易延后,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冷,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诊察时,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舌苔白,脉沈紧。治宜温经散寒,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 艾叶生姜蛋--艾叶10克、生姜15克,水1碗煎至半碗去渣,鸡蛋1个去壳搅拌,放入

月经不调中药处方

月经不调中药处方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者,都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本小编介绍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几个常见月经不调症状和中医验方。 (一)月经先期 女性正常月经周期为每3—5周行经一次。如果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2周以内,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全,盆腔炎患者往往月经周期提前,而且常伴发月经量过多。 中医认为,月经先期主要是气虚或血热所致。气虚者为脾肾气虚,冲任不团,不能统摄经血,故月经提前而至。可以用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莬丝子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12克、淮山15克、黄精12克、熟地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甘草6克等18味,水煎服。血热者是热伤冲任,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而至。可以用生地12克、地骨皮12克、丹皮12克、白芍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黄芩9克、柴胡6克、青蒿9克、炒地榆12克,水煎服等15味。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相当于西医的月经稀发。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是经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实者系痰凝湿阻,气滞血瘀,血海不能如期满溢。虚证可以用黄芪12克、党参15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枸杞12克、桑葚子12克、鸡血藤12克、益母草15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等14味,水煎服。实证可以用当归12克、川芍6克、丹参12克、香附12克、柴胡9克、郁金9克、枳壳9克、法夏9克、陈皮6克、红花9克等16味,水煎服。

经方心裁(9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经期过长、妊娠恶阻、妊娠盗汗、产后身痛多汗、失寐

经方心裁(9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经期过长、妊娠恶阻、妊娠盗汗、产后身痛多汗、失寐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又名桂枝龙骨牡蛎汤)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组成与用法】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调和阴阳,固精安神。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9月16日。姜某,38岁,月经9月5日来潮,至今12天未净,开始经量较多,近几天来经量减少,色鲜红,偶有血块,倦怠,眩晕。以往月经周期规则,7天净,带下色黄,有异味,有慢性盆腔炎病史和子宫肌瘤病史(位于子宫前壁肌层下段,大小约11mm×19mm×22mm,中段约7mm×6mm,及宫底部约8mm×8mm),平素胃寒,纳一般,寐差,二便正常。生育史:1-0-0-1,已经取出宫内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1)多发性子宫肌瘤。(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经益气,固涩止血。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龙骨15g 牡蛎15g 炮姜5g 大枣6个炙黄芪15g 党参15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3剂。 二诊:2005年9月20日。进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舌脉如上。 治法:活血消癥。 消癥汤(经验方)加味,7剂。

2.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12月20日。竺某,31岁,妊娠63天,恶心呕吐,口淡,泛酸水,身冷,腰痛头晕,小腹隐痛4天。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抑酸降逆。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龙骨15g 牡蛎15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大枣6个半夏12g 茯苓12g 杜仲12g,4剂。 二诊:2005年12月28日。上症减轻,嗳气,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龙骨、牡蛎各加至20g,另加莲蓬10g、甘松10g,7剂。 三诊:2006年1月11日。上症均已愈。 3.妊娠盗汗 初诊:2006年3月25日。林某,31岁,妊娠48天,盗汗一周,腰痛,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营敛汗,益肾安胎。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4片大枣5个龙骨20g 牡蛎20g 杜仲10g 续断10g 菟丝子10g 糯稻根20g 五味子5g,4剂。 二诊:2006年3月31日。进药二剂,盗汗即除,腰痛顿消。 4.妊娠盗汗 初诊:2007年1月31日。朱某,25岁,妊娠7个多月,近一个多月来盗汗明显,胸襟濡湿,夜寐多梦,食后泛酸,纳可,近3个月来下腹抽筋感,每日出现3、4次,带下多,如糊状,无阴痒,二便正常。舌质稍暗,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和营敛汗,和胃抑酸。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4片大枣5个龙骨20g 牡蛎20g 浮小麦20g 糯稻根20g,3剂。

11个治疗月经不调的名家验方

11个治疗月经不调的名家验方 一、柴芍调经汤 【来源】朱南孙,《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女贞子各12克,旱莲草、麦冬、地骨皮各10克,白茅根12克,香附、地榆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1次。 【功用】清热养阴,调气理血。 【方解】方中柴胡、白芍一升散一收敛,可奏舒肝解郁、清热养阴、协理阴阳之功。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培元;麦冬、地骨皮、白茅根、地榆等清热凉血;在大队养阴凉血药中加入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既能制其香燥之偏,且收相得益彰之妙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调气理血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或非时出血(少量)。 【加减】本方适于因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及轻微的非时出血诸症。因实热者可酌加丹皮、青蒿、黄柏;虚热宜以生地、地骨皮为主,配滋阴壮水及阿胶等养血柔肝之品自可收功;郁热者可以本方与丹桅逍遥散合参化裁治之。本症因血热所致,易发展成崩漏,其治应以防微杜渐着眼,故可随证加入丹参、牡蛎、槐花、樗根皮诸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二、理血补肾调经汤 【来源】梁剑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赤芍、泽兰、益母草、鸡血藤、怀牛膝、刘寄奴、苏木、生蒲黄、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0克。 【用法】月经期服药:月经第1天开始连服3~4剂。中期服药: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若月经错后或稀发,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天,再服3剂,以后停药7天再服。同时配合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超过36.6℃,连服3天就停药。若月经来潮后,再按第1种方法服药。如果不来月经,仍按基础体温的测定序贯服药。如果基础体温连续上升15~20天,有可能是怀孕,则应化验,如为妊娠则服保胎药,以预防流产。 【功用】舒肝理血,补肾益精。 【方解】本方以柴胡、白芍舒肝解郁,敛阴调经;赤芍、鸡血藤、益母草和血调经;刘寄奴除新旧之瘀血;泽兰入厥阴经,能行血利水;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

的月经稀少,服用中药和中成药是很难补上来的,因此,奉劝年轻女性应慎做人工流产。 月经过多:经前期和经期服药。 病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凝血机制不好。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根据个体情况开方,常见有芩莲四物汤。 服用时间:经前和经期服用,饭前空腹服用,月经前4到5天开始服药,吃到月经后,共吃10天。 服用疗程:两到三个月经周期。 月经量超过100毫升为月经过多,中医认为月经过多是由于气虚统摄失控、血热妄行,或者是血淤阻冲、新血不能归经造成的。月经量多、色淡、质稀为气虚;量多、色深红多属血热,治疗时要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 专家指出:遇到月经过多的患者,医生首先应排除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血液病,了解

是否有排卵功能等,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中药调治。 月经血块多、痛经:经前期和经期服药。 病因:寒凝气滞血淤。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痛经丸、吴茱萸汤等。 服用时间:经前吃4天,月经来吃3天,共7天。 服用疗程:3个月经周期。 1)气虚型 月经周期易提前,经量增多,易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常伴有肠胃消化功能不好或易腹泻的情形。脸色苍白,舌质淡白,脉弱。治疗时宜补益肺气,并适度运动,锻炼体能。 补气山药汤--黄耆、党参各30(布包)、淮山30克、大枣30克,加水同煮熟,盐适量调味。去药包,饮汤,淮山、大枣皆可食用。 2)血虚型 此种体质的女性多患有贫血,经色较淡,质地较稀,脸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倦、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平时应多吃瘦

肉、红凤菜或菠菜、蕃薯叶等绿色蔬菜或苹果、樱桃、葡萄等富含铁质的食物。治疗宜补气、养血。 四物乌骨鸡--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5克、乌骨鸡半只、生姜3片,加水适量炖熟,再加入葱白数段后食用。 3)血瘀型 月经易延后,经量过少或有血块,经血颜色紫或暗黑,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微减轻,严重者甚至不孕,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时宜活血化瘀。 益母草蛋--益母草15克、鸡蛋1个,加水同煮。熟鸡蛋去壳,吃蛋饮汤。治月经延后或痛经。 4)宫寒型 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经较易延后,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冷,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诊察时,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舌苔白,脉沈紧。治宜温经散寒,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 艾叶生姜蛋--艾叶10克、生姜15克,水1

月经病症药方大全

月经病症药方大全 月经病症药方大全 现代女性因为压力、焦虑、生活起居不正常、卵巢功能或荷尔蒙异常、节食减肥或经年累月素食,常因此导致月经失调,现推出三剂药膳,用于各种体质的经前、经后及痛经的调理。 专家指出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有腥味,以10钱益母草加上两个蛋连谷加水放入电锅同煮,水超过药材三公分即可,鸡蛋可压住草腥味。 这帖经前调理汤可在月经前七天,每服一次,服至月经来潮,可改善月经先前的胸腹胀痛。 另一帖经后调理汤,是以黄耆8钱、党参8钱、当归8钱、姜片50克、羊肉块250克,放入锅电饭锅或砂锅,加水超过材料三公分,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炖煮一小时后即可喝汤吃肉。黄耆、当归能补气,当归补血,羊肉性温,凡月经延后、量少、小腹疼痛的妇女,月经后每日一次,连服五天。 妇女痛经茶是将香附3钱、乌药3钱、延胡3钱、肉桂1钱都研磨碎末,以400cc的沸水冲泡后当茶喝,生理期间,每日一剂,连服五天,适用缓解年轻女性月经前,或月经期间腹部疼痛及胀满感。 这三帖调经药膳适用于寒热温凉各种体质,两颗鸡蛋的热量不到500大卡,250公克的羊肉热量相当于一碗饭,药材本身几乎没热量,所以药膳的热量极低。

月经不调怎样服用阿胶? 阿胶,性味甘平,徽温,具有滋阴补血止血之功,用于妇科崩中漏下,月经不调。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每天1块(约32克)炖烊,可配合西洋参10~20克炖后互冲服。若月经过多,伴有血块,下腹胀痛,属瘀滞者,可配合蒲黄6克炖后互冲服。对于因素体血虚,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的患者,则平时可常用阿胶半块炖烊,配合枸杞30克炖后互冲服,行经期暂停。而乎索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伤风感冒的妇女应慎服,因为阿胶较滋腻,服后常会影响食欲,出现胃脘饱胀,遇有这种情况,可在服用阿胶前先请医生开些帮助消化的药物,增强脾胃消化功能。还有些妇女服阿胶后,感觉口干、牙龈出血、鼻腔干燥,出现这些情况,可能由于阿胶货新,出厂不久,性温助火;也可能该妇女是阴虚或郁火体质,不适宜服用。弥补办法是用乌豆60克煎汤,然后和烊好的阿胶互冲服。 月经过多24方 方剂1 当归、丹皮、炒栀子各9克,白 芍、生地各15克,山药24克,云 苓、地骨皮各12克,广木香、甘 草各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月经过多血热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