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散步》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
知识助读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散步”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同时,“散步”还是本文的线索。
文章以“散步”为线索,把散步过程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多个镜头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
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5年,其写作契机有两个:一个是作者全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时,确实在南方的田野散过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个是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曾就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过交谈,柯尔特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这引起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作者在思考之余,写下了
此文。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熬过(áo) 咕咕(gū) 霎时(shà)
拆散(chāi) 蹲下(dūn)
(pū)铺张 (pào)水泡
铺泡
(pù)床铺 (pāo)泡桐
(bēi)背包 (zhòng)重量
背重
(bèi)背后 (chóng)重复
2.字形辨识
歧(qí)分歧粼(Iín)水波粼粼
岐(Qí)岐山鳞(lín)鱼鳞
塘(táng)鱼塘竟(jìng)毕竟
糖(táng)糖果竞(jìng)竞争
3.词语释义
严冬:极冷的冬天。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时日:时间和日期。
文中指时间。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4.词语辨析
(1)委屈——委曲
同都有“受屈不顺”之意。
异“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感到委屈”;也可指使人受到委屈,如“委屈你了”。
“委曲”指(曲调、道路、河
流等) 弯弯曲曲的,曲折,如“委曲的溪流”;也可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还可指勉强服从,如“委曲求全”。
例①妈妈误会我了,我心中无比委屈。
②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绝不能委曲求全。
(2)信服——佩服
同都是动词,都含有“心服口服”的意思。
异“信服"指相信并佩服。
“佩服”指感到可敬而心服
例我不禁暗暗佩服他,他提供的这些科学论据确实让人信服。
课文研析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解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1
第一部分(①) :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句解;随着年龄的变化,母子间的依赖感也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对老年母亲所特有的亲情,体现了亲切、和谐的母子之情。
]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②),写散步的原因,交代母亲态度的转变,为下文由“我”决定走哪条路埋下伏笔。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句解:“总算”写出“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和对母亲的担心。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句解:“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样东西一生命。
3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
互动拨
1本段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文章突出的是敬老,因此要按从长到
幼的顺序排列,而“我”是联系全家人的主线,责任最大,最重要,因此把“我”提到了首位。
同时文章第⑤段也是这样的顺序,“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后照应。
2母亲不愿意出来,“我"为什么还要让母亲
出来走走
“我”认为出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更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和孝敬。
3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景色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儿、冬水,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
既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古
景,又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的幸福心情。
[考
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我们都笑了。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和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句解:把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说成“分歧”,大词小用,大有深意,为下文表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
从他高大的父亲;[句解:“她早巴习惯”写的是上一代母子的关系。
“他还习惯”写的是下一代父子的关系。
同一个“我”。
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则是“高大的”。
用词符合实际,准确恰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句解: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5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6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句解:这一处景物描写再次描绘了春天美丽与充满生机
的回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
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同时也烘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7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
4儿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生活情趣。
同时,也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做了铺垫。
5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都取决于“我”。
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体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6面对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
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伴同母亲的时间已短。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7母亲腿脚不便,为什么还要改变主意走不好走的小路呢这体现了怎样的家庭关系
因为母亲疼爱孙子,所以宁愿自己受点委屈,也要尊重孙子的选择。
这体现了家人间的互敬互爱。
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
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句解:“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
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解:“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即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 8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⑥~⑧) ,写散步路上的分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部分(②~⑧) :写散步的过程。
8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段
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
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中年人的责任:承前启后,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重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考点:结尾段的作用]
帮你学知识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
1.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照应前文)。
2.画龙点睛,篇末点题。
3.总结上文,深化主题。
4.引人想象、思考,给人启迪、回味。
疑难探究
1.本文大词小用。
“小题大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有好几处: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这样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也是“小题大做”,这样的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能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
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深远的内涵,即借助“散步”这件事阐释深刻的人生道理,也可以视为散文“小题大做”的写法。
2.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
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观点二: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我”希望年迈体弱的母亲出来走走,“我”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着母亲走,这些都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观点三: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
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观点四: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生命不断成长与衰老,生命的角色.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强壮的生命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生命负责,即强壮的生命当对幼小的生命和衰老的生命负起责任来。
整体归纳巧借鉴
结构脉络
总起一一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散步原因家人和睦
散步分述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互敬互爱
产生分歧及解决办法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个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2)细节描写具体真切。
文中多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深厚感情。
如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考虑后,为了方便老人,决定“走大路”,可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反映了她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这处细节描写,具体真切地表现了这个幸福家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感人真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对称回环,大词小用。
本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等。
这些
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举,既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又使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
本文的语言还具有大词小用的特点。
(详见“疑难探究1”)
一课一得微写作
大词小用,让文章妙趣横生
课文运用了大词小用的写作手法,由默而富有情趣。
请你也一展身手,运用这种写法,记叙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小事吧。
(100字左右) [典例展示]
我们班是个温暖的集体,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摩擦。
就在前不久,我们班爆发了一次“辩论大战”。
我们以中间桌子为界线,分成两派,对方是“六国联盟”,我方则是“八方同盟”。
论实力我们应该比他们强,怎奈他们有两位伶牙俐齿的“演说家”,所以在声势上压过了我们。
写作小贴士
大词小用,就是把一个概念、范围较大的词语用在一个概念范围较小的事物上。
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小事物故意说成大事物,以强化读者的印象。
运用这种写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选准词语,使词语的运用符合语言环境。
2.运用含有夸张、比喻、双关等性质的词语。
3.运用能突出或渲染事物特点的词语。
高频考点易突破
火眼金睛,看透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文对南方初春的田野的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既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又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幸福心情。
考点解读
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花草树木、山川湖海、风霜雨雪等。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文中XX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XX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运用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技法点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6.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散步》冲,“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鄰的鱼塘”。
此处景物描写描绘了春天美丽与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烘托了母亲愉快的心情。
常用答题模式: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景色,具有....作用.
真题链接
(山东济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
山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
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
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
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
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我使劲儿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每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
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
我使劲儿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经不太拘束了。
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
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
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
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
走,才赶上了这趟车。
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
”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
”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一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
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
有人间:“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
旅客紛紛来买了。
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
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拿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
一会儿,那一篓
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
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小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
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
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
此时,一直在旁边玩儿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
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
没法买你的核桃。
这点儿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
”小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憨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紛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
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
阿婆......”声音是哽咽的。
“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
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
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2016年4月23日,有删改)
1.简要概括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山果》为题有哪些好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1.小姑娘是一个瘦弱、穷苦、俊俏的孩子(2分),她对生活充满自信和乐观,懂事孝顺,懂得感恩(2分)。
2.画线句是对农民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2分),这些描写表现出农民工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1分),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1分)。
3.示例:“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索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1分)
作用:这里借助景物描写衬托了小姑娘的形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要找到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两处:第
一处在第一段,描写了川滇边界荒山野岭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二处在最后一段,描写了漫山遍野的素白的百合花,衬托了小姑娘的美好形象,同时与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山果”既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是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2分);同时“山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传统文化之窗
《论语》中关于尊老孝亲的名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可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褒老而恐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在世,不去远方游历,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去向。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言劝告。
看到自己的劝告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散步”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同时,“散步”还是本文的线索。
文章以“散步”为线索,把散步过程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多个镜头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风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题示例:《责任》
拟题理由:本文的主旨就在于中年人要手担责任——上要瞻养老人,下要抚养孩子。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劝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跤,非稳当不可。
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略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克.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录的语句,把它们我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课文中写景的语句有:“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决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棱上的嫩芽儿也密了;曰里
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她的眼晴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幸福心情。
【积累拓展】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
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参考答案;课文中的对称语句还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