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塑像
范曾·老子出关图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
周守藏室之史( 藏书室室长)。相传孔子适周,曾
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Fra Baidu bibliotek
《道德经》
《老子》,亦称《道德经》 《老子五千文》, 相传为春秋末 年老子所著,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 章(《道经》三十七章,《德 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 在前,《道经》在后)。相传 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 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 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 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 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艺术赏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成”、“形”、“盈”、 “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 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 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 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 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 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 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儒家“圣人”与道家“圣人”
儒家“圣人”:道德修养的典范,克制自
己的欲望(自然的人性),一切遵循礼法的人。
道家“圣人”: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抛弃
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以“虚静”、“不 争为理想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也就是心灵与 自然合一的人。
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了解老子思想内涵,
科学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 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作者逸事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 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 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 都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 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 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 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 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 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返回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 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 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 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 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 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 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 显示自己的贤德。
作者逸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 的老翁 ,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 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 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 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 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 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 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 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 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 石头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 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 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s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 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chuāng]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 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 子们的吗?” 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 “愿先生教我。” 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 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忘记过去。” 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又问,“经过乔木的 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 老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 常摐又笑了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 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
内容分析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 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 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 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 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 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 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返回
二、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 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 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 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 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 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 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返回
现存最早的手抄本
《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 ,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 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 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 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 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辩性,对中国 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 以不去。
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 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 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 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 不 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 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大固执;成就大事而 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 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 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 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 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 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 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 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 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译文
内容分析
第一章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 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 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 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 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 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 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 为。
范曾·老子出关图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
周守藏室之史( 藏书室室长)。相传孔子适周,曾
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Fra Baidu bibliotek
《道德经》
《老子》,亦称《道德经》 《老子五千文》, 相传为春秋末 年老子所著,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 章(《道经》三十七章,《德 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 在前,《道经》在后)。相传 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 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 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 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 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艺术赏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成”、“形”、“盈”、 “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 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 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 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 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 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 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儒家“圣人”与道家“圣人”
儒家“圣人”:道德修养的典范,克制自
己的欲望(自然的人性),一切遵循礼法的人。
道家“圣人”: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抛弃
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以“虚静”、“不 争为理想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也就是心灵与 自然合一的人。
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了解老子思想内涵,
科学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 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作者逸事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 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 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 都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 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 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 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 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 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返回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 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 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 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 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 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 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 显示自己的贤德。
作者逸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 的老翁 ,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 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 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 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 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 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 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 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 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 石头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 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 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s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 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chuāng]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 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 子们的吗?” 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 “愿先生教我。” 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 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忘记过去。” 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又问,“经过乔木的 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 老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 常摐又笑了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 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
内容分析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 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 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 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 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 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 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返回
二、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 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 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 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 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 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 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返回
现存最早的手抄本
《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 ,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 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 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 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 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辩性,对中国 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 以不去。
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 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 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 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 不 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 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大固执;成就大事而 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 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 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 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 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 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 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 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 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译文
内容分析
第一章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 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 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 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 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 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 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