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计量需求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15〕4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15〕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14〕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计量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计量事业快速发展,量传溯源体系逐步完善,计量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总体来看,计量工作基础仍较薄弱,存在计量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少数领域量传溯源能力缺乏、计量监管力量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和“四好示范区”建设对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打造“质优宁波”,离不开计量检测技术的支撑;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解决大数据时代的计量准确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破高新技术的量传溯源瓶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消费权益,必须全面提升计量对民生安全和社会管理的保障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必须发挥计量应对能源资源挑战的计量技术支撑;实现创新转型发展,必须汇聚大量高端计量科技人才。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计量工作的责任感。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计量科技基础更加坚实,计量法制建设更加健全,产业计量、民生计量、生态计量等领域工作深入推进,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基本适应我市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
具体目标如下:——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到2020年,全市共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00项,计量校准项目700项,全市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6%;计量领域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研究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20项,建立省、市级计量器具制造企业研究院3家,计量科技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探讨计量测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计量测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摘要: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将计量测试技术作为关键支撑,在实现物理常数定义的过程中,将国际单位制作为基本单位,在做好计量单位量子化的同时,将其作为重要标志,促进计量测试技术的有效变革,为计量溯源和新型测量仪器的创新与变革提供基本支持,带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计量测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支撑引言:作为构建国家战略一体化体系的重要支撑,计量测试的发展水平属于判断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关乎于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全局。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需要发挥计量测试技术的关键作用,立足于计量测试支撑保障,强调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发展,利于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四项重点任务首先,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量测试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和关键参数为出发点,找出其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计量需求解决方案,或者构建完善的量值保证方案。
同时,做好规划工作,旨在提升计量测试能力。
其次,加强技术研究。
在进行技术研究的时候,要着重于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将在线计量、远程计量、嵌入式计量作为重点,并将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等内容纳入其中,制定出与行业领域需求相适应的校准方法和测试技术规范,促进技术的全面升级。
再次,建立共同平台。
通过对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结合,构建一个以测量测试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或者说是一个公共服务联盟,推动联合科研攻关,并提高测试服务的力度。
通过对测量测试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在推动测量测试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向资源聚集、开放、交流、共享等多方面转变,这对推动测量测试技术创新和成果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1]。
最后,开展测试服务。
以整个产业链为中心,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开展行业特色的测量、检测工作。
例如,关键参数的测定,产品的检测,评估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系统方案的集成等。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南京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南京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29•【字号】宁政发〔2023〕151号•【施行日期】2023.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南京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各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我市计量事业发展,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依据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结合南京实际,现就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聚焦改革创新,围绕“精心谋划、主动作为、部门联动、交叉融合”工作思路,全面统筹提升全市整体计量能力和水平,服务南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6年,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计量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计量对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建设国家、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计量相关科技项目,力争在先进测试技术、高端仪器核心算法、核心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南京市力争申请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1个、参与共建1~2个;力争在北斗导航、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申请获批建设“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2个、省级中心2~3个。
申请新增获批“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2个,合作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基地”1个。
产业计量赋能上海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产业计量工作探索实践
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围绕 ARJ21 支线飞机和 C919 大型客机的生产和使用开发在线 校准技术,参与智能制造自动化检测一体化生产 线的研制,确保飞机加工的高效和质量。该中心 还主动承担《大型超声 C 扫描检测设备校准规范》 《航空全双工交换式》等多项上海市计量技术规 范的制定工作。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基本完成 环境感知系统计量测试服务平台的各项技术能力 建设工作,在智能驾驶系统前端的环境感知传感 器方面建立完成毫米波雷达等计量测试能力,并 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企业提供各类环境感知 传感器的产品技术验证、整车研发设计等提供技 术服务。
计量被称作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 只有能测量的东西,才能被制造;只有能精 确测量的东西,才能被精准创造。世界工业发达国 家把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装备列为现代工业生 产的三大支柱。一个国家的测量能力和水平,在很 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并决定本国科技、经济、社会发 展的实际状况和能力,是本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制 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上海市积极发挥已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优 势,鼓励支持能力建设,有效发挥产业计量测试 对上海市产业基础支撑作用。
国家核电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聚焦核电 站辐射剂量监测必需的应急防护用 γ 辐射剂量当 量率仪自主研发开展专项研究并解决了主要难题, 为制定相关国家计量校准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中心还联合高校、产业企业共建“铀矿在线测 量技术联合实验室”,在铀矿在线测量领域开展“产 学研检”一体化合作。
国务院国发【2010】32号文件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9•【文号】国发〔2016〕67号•【施行日期】2016.11.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产业计量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
我国产业计量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作者:何旋吴霞杨海涛王娟熊昌友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9年第18期摘要:计量被誉为“工业生产的眼睛”,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把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装备列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现代计量因工业化大生产而生,并与工业化发展相形相伴,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都离不开计量的支撑和引领。
在新时代我国由“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计量作为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更加凸显。
本文论述了计量在产业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产业计量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今后产业计量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产业计量;三全一前;提质增效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8-0249-021 产业计量工作概述产业计量是指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使用计量,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知识产业等现代产业体系领域,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为使命,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计量技术和科技创新为手段,是计量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未来一段时间完善提升国家计量体系做出了整体安排和部署,其中对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提出了“整合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开发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研究服务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技术,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1]。
《规划》发布,对产业计量工作的理念、思路进行了方向上的界定,就是要突破传统计量只关注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的模式,使计量工作服务企业生产运营一线,打通计量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开展产业计量工作,是计量服务和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组成部分。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计量验证——基于生产函数角度
作者: 刘满凤[1];李昕耀[2]
作者机构: [1]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南昌330013 [2]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13
出版物刊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14-2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间接R&D 空间权重矩阵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从投入要素来看,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小于R&D和间接R&D的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18.09.21•【文号】国市监计量〔2018〕171号•【施行日期】2018.09.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量正文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市监计量〔2018〕1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各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各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各有关单位: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作为统一量值的法定依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10号)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自《计量法》实施以来,我国计量基础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建立了以177项国家计量基准、5.6万余项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等为载体的国家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为确保量值准确可靠和统一,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安全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计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计量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扁平化趋势明显,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各领域对计量能力需求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设施建设滞后、覆盖面不足、设备老化、计量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设与管理,加快推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有利于充分释放计量效能,切实保障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量值的准确一致,对推动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稀土信息·32· 2020年第10期Rare Earth Information 2020.No.1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20〕1409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集聚发展高地、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等四项战略方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打造集聚发展高地。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协同高效、产业生态完备等优势,利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促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引导人才、用地、用能等要素合理配置、有效集聚。
——优化投资服务环境。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创新投资模式,畅通供需对接渠道,释放市场活力和投资潜力。
二、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
加大5G 建设投资,加快5G 商用发展步伐,将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优先向基站建设开放,研究推动将5G 基站纳入商业楼宇、居民住宅建设规范。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政〔2015〕19号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正文:----------------------------------------------------------------------------------------------------------------------------------------------------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政〔2015〕1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10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17号),加快三明计量工作发展步伐,提升计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研究,现就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加强计量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全市计量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紧密结合“十百千”工程计划,以及拓展延伸6条产业链所实施的150个产业链重点项目的需求,大力推动计量应用科学研究,通过强化计量检测平台、量传溯源体系、计量法制监管体系和诚实守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计量技术机构的作用,全面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助推“三明制造2025”各项目标的实现,为促进三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
二、工作目标(一)计量技术保障更加有力。
全市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计量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以三明市计量所为基础,立足三明产业结构特点,推进基于产业布局的计量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提升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计量检测中心,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200项以上,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基本满足我市产业格局计量服务要求,全市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关于产业计量现状分析及对策
关于产业计量现状分析及对策产业计量测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X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XX局把做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作为推动质量强区的重要抓手,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加强与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区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宣传计量测试在破解科研技术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辖区产业计量调研和产业测试基础开展调研,及时分析XX区产业发展优势和现状,形成区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工作思路,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XX区重点产业及发展规划(一)重点产业及发展情况。
XX区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区工业园区(现高新区),XX区工业园区是2006年经XX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由桥河组团、北渡组团组成,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020年4月获批设立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正在开展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先后获得“中国西部齿轮城”、“国家高性能齿轮产业化基地”、“XX 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等称号。
主要发展以齿轮为核心的新能源汽摩整车及改装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依托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以交通用铝为重点的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和以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为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汽车齿轮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桥河组团,铝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渡组团。
园区现有企业250余家,包括旗能电铝、綦齿传动、华芯智造、烯宇新材、上海友利升、展亮汽车、跃龙杭萧等知名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5家,研发机构37家(中小企业技术中心21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科技型企业143家,规模以上汽车齿轮生产企业40余家,对计量检测需求量大。
(二)发展规划。
坚持走工业强区道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千亿级工业集群,对计量检测提出了新要求。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08.27•【字号】绍政办发〔2014〕110号•【施行日期】2014.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量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绍政办发〔2014〕110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绍兴市计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及相关工作职责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8月27日关于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14〕14号)精神,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计量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是科技创新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技术支撑。
各地各部门(单位)要深刻认识做好计量工作的重要意义,将计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增强做好计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全面推进“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和现代化绍兴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化绍兴的总体要求,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民生计量、能源计量为重点,不断夯实计量基础,进一步完善量值传递、监督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计量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转型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和先行作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30•【字号】浙政发〔2022〕35号•【施行日期】2022.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全面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结合《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质量强国战略为指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需求牵引、供给提升,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协同融合、开放共享基本原则,以数字化改革引领计量系统性变革,加快构建省域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持续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和治理水平,为我省推进“两个先行”提供坚实计量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计量创新能力取得突破,计量服务效能持续增强,计量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省域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900项以上,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8家以上,注册计量师执业人数达到1100名以上,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覆盖率达到97%。
到2027年,国家计量标准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量子测量实现重大突破,多元共治的计量新格局更加完善,计量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建成先进测量实验室12家以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050项以上,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0000家以上。
到2035年,全省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浙江计量影响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省域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和现代化计量治理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各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各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各有关单位: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作为统一量值的法定依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10号)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自《计量法》实施以来,我国计量基础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建立了以177项国家计量基准、5.6万余项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等为载体的国家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为确保量值准确可靠和统一,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安全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计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计量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扁平化趋势明显,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各领域对计量能力需求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设施建设滞后、覆盖面不足、设备老化、计量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设与管理,加快推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有利于充分释放计量效能,切实保障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量值的准确一致,对推动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时代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夯实法制和民生计量基础,服务科技创新,为建设质量强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能源计量与新兴产业关系及发展战略研究
能源计量与新兴产业关系及发展战略研究王芹【摘要】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我国新兴产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源的合理利用需要通过计量手段为能源的合理有效计量提供准确的依据;另一方面,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现阶段能源应用的要求和目标,也需要借助能源计量的方法为其良好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重点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能源计量的应用要求提出应用的科学方法,以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0)006【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能源计量;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作者】王芹【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9;F276.44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衡量该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其发展情况的总体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有技术、科技都是由能源推动的,因此,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战略与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又存在着密切联系。
正因如此,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未来能源方面规划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另一方面,要明确新时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明确能源计量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一、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间的关系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经济的推动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进行长久以来支持,所以能源方面消耗情况及能源发展情况,也会涉及经济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国家战略计划与新兴产业战略,也固然是离不开低碳经济、节能减排[1]。
新时期背景下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就实际情况而言,新兴产业自身发展并非单独或独立存在,也是同样受到时代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新兴产业战略发展也要根据经济发展、时代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从而进一步明确相关实际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中,对应对经济危机及振兴经济的希望都寄托于绿色、节能、低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计量需求
和高端测量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
问卷调研的通知
各相关企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求,主动对标世界计量先进水平,着力提升计量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计量对上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测量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以扎实行动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有效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现由我局承担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计量需求和高端测量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相关调查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分析本市工业产业计量技术应用和测量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短板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为了深入准确、客观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面临的量传溯源等技术难题,全面梳理存在的突出计量难点和痛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在产品全寿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中开展实施计量精准服务,并逐步破除尖端智能测量装备和传感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垄断,我局现委托牵翼网以《战略性新
兴产业计量需求和高端测量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问卷调研》(以下简称问卷调研)的形式向社会各企业单位广泛征集计量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建议。
请各企业单位能够按照本通知要求,予以重视并积极配合,组织部署相关技术人员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按问卷调研要求认真填写,于11月10日前通过牵翼网网站(特此通知。
联系人:姜鸣、裘诗杰
联系电话:、
传真:
邮箱:、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年10月24日
“战略性新兴产业计量需求和高端测量
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问卷调研一、问卷调查表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