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 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 庆于庭, 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忭于野, 忧者以乐, 病者以愈, 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 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 荐饥, 狱讼繁兴, 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 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 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 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 以名吾亭。”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典故】 1.“周公得禾”二句:周公,周成王得叔父姬旦。相传周成王得弟弟唐叔得 到了一株生长特殊得禾,认为是吉利得象征,就献给成王。成王转送给在东土的 周公,周公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嘉禾》,来纪念这件事。这篇文章已失传。 2.“汉武得鼎”二句:汉武,即汉武帝。据《史记 孝武本纪》载,武帝元 狩七年夏六月,得宝鼎于汾水上,改年号为元鼎元年(公元前 116 年)。 3.“叔孙胜敌”二句:春秋时期鲁文公十一年冬,鄋( su ō )瞒族侵犯鲁 国,文公命叔孙得臣率兵抗御,在咸地大败鄋瞒军队,俘获了鄋瞒得首领侨如。 叔孙得臣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给他的儿子起名叫“侨如”. 【背景】 宋代大学士苏轼所建,位于陕西凤翔东湖之中。 苏轼 26 岁时,他受朝廷诏命,到凤翔来做“签判”,即文书类小官。他精力 充沛,才干独卓,性喜创造。府衙后面有一块荒废多年的空地,他规划,掘沟引

水,垒墙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个小花园。园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观赏园 景色的亭子。这时,因为当地旱性严重,禾苗枯焦,苏轼被派了一项紧急差事: 赴太白山求雨。当时人们救灾只靠求神。苏轼极认真地做这件事,求神祝祷,甚 至向皇帝写疏奏,请求把太白峰龙神的爵位由“侯”改为“公”,因为唐代就封 “公”,如今降了级恐怕龙神闹情绪,不下雨。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为“公”. 过了些日子, 阴云密布, 雷声轰轰, 下了一场透雨。 百姓欢呼踊跃, 恰在这时节, 苏轼主持修建的园亭完工。他喜好交游,请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饮祝贺。 苏轼借势随缘, 给自己的小亭取了个嘉名“喜雨亭”.双喜临头, 苏轼文思泉涌, 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喜雨亭记》。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 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 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 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 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