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笔试 学科 小学 语文 真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 2008 年特岗教师招聘试题(小学语文科目二)部分试题
专 业 基 础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 4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号码写 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飓风遽然拮据前倨后恭龙盘虎踞 B.孤傲沽名辜负呱呱而泣怙恶不悛 C.填塞甜蜜聒噪恬不知耻暴殄天物 D.装潢辉煌彷徨巧舌如簧人心惶惶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兀及飞与久习 B.豸酉豕角卤身 C.鼠鼻黑麻隹聿 D.性命典庖范尚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寒冬腊月,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坐对窗头案上着意欣赏 一番。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 茫沙海。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 ,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 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地方的四六级英语考试考得不好,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考试分数虽然很高 , 但水平不是太高,有些学生搞舞弊行为。对此,教育部正在研究解决办法。 B.将抽烟、血压、胆固醇、糖尿病和社会阶层等其他因素计算在内,体重指数为 20 的人患 痴呆症的几率最低,当指数达到 30 时,患痴呆症的几率将会增加 2.5 倍。研究小组总结指 出:“肥胖可能是诱发痴呆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四位手语老师的带领下,现场许多观众伸出双手学着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一手语表达
兰地区)不断向四邻扩张,同时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被征服的民族 。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 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认为语言的传播同农业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而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播 不是通过信息交流,而是由于农民自己的移居。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 土地,于是古代农民就向周邻移民,寻找耕地,并把自己的语言带到新移居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农业生产开始在土耳其南部、以色列等地区发展起来, 经由巴尔干半岛逐渐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距今大约五千年前传到了北欧和英国等地区。但 考古资料并没有表明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的。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其一是文化扩张,是 指古代农民规劝从事狩猎和采集的邻人说:“你们不用为寻找猎物和浆果到处奔波了,只消 把种撒到地里,就会得到足够的食物。”如果农业技术是这样传播的,就不会留下痕迹。另 一种方式是上面所说的移民。如果当初确实发生过一次持续几千年的与农业传播同步的移民 潮,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找到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索克尔教授试图解开这个疑点。从土耳其南部到整个欧洲,他们 选择了 3300 多个点,对那里的居民体内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土耳其南部 开始,越往西北去,人体内的某些基因就减少。这种遗传特征上的倾斜同考古资料表明的农 业传播路线相当吻合。这很可能是农业开拓者们在迁移的路途上与当地从事狩猎和采集的居 民通婚的结果。这个研究报告,虽不能完全证明移民传播语言的假设,但至少为它提供了一 个强有力的论据。 11.学术界关于印欧语系母语传播路线和传播方式的看法是() A.一条传播路线,两种传播方式 B.两条传播路线,两种传播方式 C.两条传播路线,三种传播方式 D.三条传播路线,三种传播方式 12.罗伯特·索克尔试图解开的“疑点”是() A.语言传播方式究竟是文化扩散,还是移民。 B.是否有与农业传播同步的语言传播。 C.语言传播与农业传播的路线吻合吗? D.是否有与农业传播路线相同的移民。 1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A.罗伯特·索克尔的研究成果可以否定征服论。 B.古代农民传播了语言。
方法。这是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上,观众自发的行动最一致的一个动人场面。 D.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 火硝烟……,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而创造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 的世界里,常常迷失了自己。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采取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 干扰。 C.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迅速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全国人民都沉浸 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D.1921 年,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6.下列句子加点的关联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 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B.人到了中年,多半只剩回忆,至于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往往就来回摇摆在憧憬和回忆 之间。 C.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D.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因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 夫太难堪。 7.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随心所欲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B.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侯去回拜他。 C.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 克己复礼是不能济事的。 D.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 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 有的放矢。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友谊,是个闪闪发光、美丽动人的字眼,????古今中外,友谊的赞歌汇成一条河,绵延不
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 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 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人格和伟大思想。 E.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 迅,是人而不是神。 22.下面习作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写的,请你给这篇习作写出评语。(不少于 100 字)(10 分) 聆听鸟音 “唧唧喳喳,唧唧喳喳”,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样的鸟鸣声很陌生。大多数时候,我们听到的 是汽车的嘈杂声和人们的喧闹声,而鸟鸣声,嘿,真稀奇! 我常常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游玩,对鸟的啼叫声已习以为常。夜莺、黄鹂、白鹭、麻雀……我 曾经仔细地倾听过黄鹂和白鹭的声音。黄鹂的声音高亢、明亮。因 为黄鹂是生活在树上,每 天自由自在地捕食,没有忧虑。而白鹭的声音高亢、古朴。因为白鹭生活在田间,以鱼为食。 长长的腿与尖细的喙。白鹭有优雅的姿态,好看的羽毛,看着白鹭,倾听白鹭的叫声,就好 像在读一首优美的诗。 生活在城市里,鸟鸣声是极少听到的。一天,我正埋头做作业,“啾啾、啾啾”,一阵急促的 鸟叫声飘入我耳朵里,这让我倍感亲切。在随后的几天里,也许是 巧合吧,我又听到了这样 的鸟叫声。我忽然感觉到了这种声音的纯洁。我猜想,她可能在说:“等等我。”可能在说“天 空真蓝”,可能还在畅谈这几天的见闻。这叫声,一直回荡在我心里。 有时,我们抱怨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将本属于自然的声音掩盖了,但是在一滩浊流中, 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只是我们太匆忙罢了,忙得对人间事物都不闻不问。其实,聆听鸟声, 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会让我们的心灵归于宁静。 评析: 23.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进行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时的一个片段。请你进行分析、评价。(10 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出示图),他是牛牛,大家欢迎他。生:牛牛, 很高兴认识你。生:牛牛,欢迎你来做客。师:牛牛和你们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可 最近,他遇到了麻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模模糊糊看不清。去看医生,原来近视了, 想请小朋友们帮他找找原因,想想办法。
(2)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20.文中认为鲁迅的伟大之处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他而生,也使人为他而死的时代,是一个 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 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时代精神感召着
C.考古资料表明,印欧语系地区人体遗传特征上的倾斜与农业传播路线相当一致,这为移民 说提供了论据。 D.罗伯特·索克尔找到了移民传播语言的“蛛丝马迹”。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 14~17 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孟子日:“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之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技艺)。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选自《孟子·告子上》的一节文字,其中省略部分为《弈秋》。 14.从孟子这段话看,它的中心话题讲的是什么?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 15.论证中心论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答: 16.从这段文字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答: 17.翻译句子:今夫弈之为数(技艺),小数也。 译文:
绝。 ①谁不知道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 ②谁不会唱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 ③谁不需要友谊 ④谁不歌颂友谊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D.③④①② 9.下面的四个句子,从修辞方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 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②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③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 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④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是从以下哪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 A.课程目标根据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B.课程目标根据德育目标、智育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C.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D.课程目标根据智育目标、美育目标、体育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 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后饰,成 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 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体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所以在他 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 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 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 ,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 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和选 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 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8.文中“大群年轻的奴隶”指的是; “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 19.指出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后饰,成了奥林匹斯 山上的宙斯。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1 题(18、19 题每小题 4 分;20、21 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拳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 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 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 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 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怕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单身鏖战。在一生中, 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 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 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 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功勋。
二、阅读题(共 46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3 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北欧经中东直到南亚,众多不同民族所用的语言,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而被统称为 印欧语系;看来它们都起源于同一种古代的母语。那么这一种母语是怎样传播开来呢?一种 传统的看法可以称为征服论,认为是古代某一好战的部族(一般认为他们居住在现在的乌克
专 业 基 础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 4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号码写 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飓风遽然拮据前倨后恭龙盘虎踞 B.孤傲沽名辜负呱呱而泣怙恶不悛 C.填塞甜蜜聒噪恬不知耻暴殄天物 D.装潢辉煌彷徨巧舌如簧人心惶惶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兀及飞与久习 B.豸酉豕角卤身 C.鼠鼻黑麻隹聿 D.性命典庖范尚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寒冬腊月,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坐对窗头案上着意欣赏 一番。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 茫沙海。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 ,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 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地方的四六级英语考试考得不好,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考试分数虽然很高 , 但水平不是太高,有些学生搞舞弊行为。对此,教育部正在研究解决办法。 B.将抽烟、血压、胆固醇、糖尿病和社会阶层等其他因素计算在内,体重指数为 20 的人患 痴呆症的几率最低,当指数达到 30 时,患痴呆症的几率将会增加 2.5 倍。研究小组总结指 出:“肥胖可能是诱发痴呆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四位手语老师的带领下,现场许多观众伸出双手学着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一手语表达
兰地区)不断向四邻扩张,同时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被征服的民族 。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 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认为语言的传播同农业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而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播 不是通过信息交流,而是由于农民自己的移居。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 土地,于是古代农民就向周邻移民,寻找耕地,并把自己的语言带到新移居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农业生产开始在土耳其南部、以色列等地区发展起来, 经由巴尔干半岛逐渐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距今大约五千年前传到了北欧和英国等地区。但 考古资料并没有表明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的。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其一是文化扩张,是 指古代农民规劝从事狩猎和采集的邻人说:“你们不用为寻找猎物和浆果到处奔波了,只消 把种撒到地里,就会得到足够的食物。”如果农业技术是这样传播的,就不会留下痕迹。另 一种方式是上面所说的移民。如果当初确实发生过一次持续几千年的与农业传播同步的移民 潮,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找到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索克尔教授试图解开这个疑点。从土耳其南部到整个欧洲,他们 选择了 3300 多个点,对那里的居民体内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土耳其南部 开始,越往西北去,人体内的某些基因就减少。这种遗传特征上的倾斜同考古资料表明的农 业传播路线相当吻合。这很可能是农业开拓者们在迁移的路途上与当地从事狩猎和采集的居 民通婚的结果。这个研究报告,虽不能完全证明移民传播语言的假设,但至少为它提供了一 个强有力的论据。 11.学术界关于印欧语系母语传播路线和传播方式的看法是() A.一条传播路线,两种传播方式 B.两条传播路线,两种传播方式 C.两条传播路线,三种传播方式 D.三条传播路线,三种传播方式 12.罗伯特·索克尔试图解开的“疑点”是() A.语言传播方式究竟是文化扩散,还是移民。 B.是否有与农业传播同步的语言传播。 C.语言传播与农业传播的路线吻合吗? D.是否有与农业传播路线相同的移民。 1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A.罗伯特·索克尔的研究成果可以否定征服论。 B.古代农民传播了语言。
方法。这是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上,观众自发的行动最一致的一个动人场面。 D.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 火硝烟……,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而创造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 的世界里,常常迷失了自己。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采取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 干扰。 C.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迅速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全国人民都沉浸 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D.1921 年,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6.下列句子加点的关联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 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B.人到了中年,多半只剩回忆,至于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往往就来回摇摆在憧憬和回忆 之间。 C.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D.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因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 夫太难堪。 7.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随心所欲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B.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侯去回拜他。 C.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 克己复礼是不能济事的。 D.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 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 有的放矢。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友谊,是个闪闪发光、美丽动人的字眼,????古今中外,友谊的赞歌汇成一条河,绵延不
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 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 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人格和伟大思想。 E.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 迅,是人而不是神。 22.下面习作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写的,请你给这篇习作写出评语。(不少于 100 字)(10 分) 聆听鸟音 “唧唧喳喳,唧唧喳喳”,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样的鸟鸣声很陌生。大多数时候,我们听到的 是汽车的嘈杂声和人们的喧闹声,而鸟鸣声,嘿,真稀奇! 我常常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游玩,对鸟的啼叫声已习以为常。夜莺、黄鹂、白鹭、麻雀……我 曾经仔细地倾听过黄鹂和白鹭的声音。黄鹂的声音高亢、明亮。因 为黄鹂是生活在树上,每 天自由自在地捕食,没有忧虑。而白鹭的声音高亢、古朴。因为白鹭生活在田间,以鱼为食。 长长的腿与尖细的喙。白鹭有优雅的姿态,好看的羽毛,看着白鹭,倾听白鹭的叫声,就好 像在读一首优美的诗。 生活在城市里,鸟鸣声是极少听到的。一天,我正埋头做作业,“啾啾、啾啾”,一阵急促的 鸟叫声飘入我耳朵里,这让我倍感亲切。在随后的几天里,也许是 巧合吧,我又听到了这样 的鸟叫声。我忽然感觉到了这种声音的纯洁。我猜想,她可能在说:“等等我。”可能在说“天 空真蓝”,可能还在畅谈这几天的见闻。这叫声,一直回荡在我心里。 有时,我们抱怨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将本属于自然的声音掩盖了,但是在一滩浊流中, 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只是我们太匆忙罢了,忙得对人间事物都不闻不问。其实,聆听鸟声, 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会让我们的心灵归于宁静。 评析: 23.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进行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时的一个片段。请你进行分析、评价。(10 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出示图),他是牛牛,大家欢迎他。生:牛牛, 很高兴认识你。生:牛牛,欢迎你来做客。师:牛牛和你们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可 最近,他遇到了麻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模模糊糊看不清。去看医生,原来近视了, 想请小朋友们帮他找找原因,想想办法。
(2)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20.文中认为鲁迅的伟大之处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他而生,也使人为他而死的时代,是一个 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 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时代精神感召着
C.考古资料表明,印欧语系地区人体遗传特征上的倾斜与农业传播路线相当一致,这为移民 说提供了论据。 D.罗伯特·索克尔找到了移民传播语言的“蛛丝马迹”。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 14~17 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孟子日:“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之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技艺)。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选自《孟子·告子上》的一节文字,其中省略部分为《弈秋》。 14.从孟子这段话看,它的中心话题讲的是什么?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 15.论证中心论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答: 16.从这段文字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答: 17.翻译句子:今夫弈之为数(技艺),小数也。 译文:
绝。 ①谁不知道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 ②谁不会唱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 ③谁不需要友谊 ④谁不歌颂友谊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D.③④①② 9.下面的四个句子,从修辞方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 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②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③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 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④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是从以下哪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 A.课程目标根据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B.课程目标根据德育目标、智育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C.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D.课程目标根据智育目标、美育目标、体育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 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后饰,成 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 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体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所以在他 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 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 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 ,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 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和选 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 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8.文中“大群年轻的奴隶”指的是; “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 19.指出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后饰,成了奥林匹斯 山上的宙斯。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1 题(18、19 题每小题 4 分;20、21 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拳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 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 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 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 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怕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单身鏖战。在一生中, 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 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 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 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功勋。
二、阅读题(共 46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3 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北欧经中东直到南亚,众多不同民族所用的语言,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而被统称为 印欧语系;看来它们都起源于同一种古代的母语。那么这一种母语是怎样传播开来呢?一种 传统的看法可以称为征服论,认为是古代某一好战的部族(一般认为他们居住在现在的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