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知识点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梳理与总结
本文档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
主要内容如下:
课文内容概述
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涉及多个语文知识点,包括课文的主题、情节、角色等等。
词汇总结
本单元的课文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词汇,包括常用词汇和专业术语。
这些词汇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重要知识点梳理
在本单元中,有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
这些知识点可能涉及到阅读理解、作文写作、修辞手法等方面。
题与答案
为了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本文档还包含了一些题以及答案。
通过做题和对比答案,可以帮助大家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结与复建议
最后,本文档会对本单元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建议以
方便大家复。
复建议可能包括阅读相关的书籍、多做练、找到自己
的研究方法等。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总结原创立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总结原创立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总结
这里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知识清单总结,当我们正确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后,就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书写出美的文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可们在这个单元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 一、课文精读
1. 背诵《边城》
2. 课文背诵:《孔雀东南飞》、《桃花源记》一段
3. 熟练掌握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和描写手法
## 二、训练题
1. 熟记考点单词
2. 研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深入理解
3. 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
4.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5. 对《桃花源记》中的拟人手法进行分析
## 三、语言语法
1. 掌握高考调查表中各种语言资源应用
2. 理解调查表中宾格和活用及其标点符号
3. 学会熟练运用调查表中常考语法成分
4. 掌握宾格、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
5. 熟悉常考动词及相关词汇
## 四、文体书写
1. 加强书面表达能力
2. 加强做文体书写的能力
2. 提高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充分体现思想内容的文体书写技巧
4. 加强阅读量,培养写作功力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知识清单总结,我们要认真学习,积极备考,深入理解知识点,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只有通过不断的
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汇总(史上最全6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1.《春》朱自清一、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知青故事。
该单元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青春之血》、《心碎的信》、《早熟的心》、《风雪夜归人》和《悬崖上的早晨》。
以下是对这五个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青春之血》讲述了知青员王珍华在内蒙古大漠戈壁上干农活的故事。
这个部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知青:知青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往农村和农场劳动的城市青年。
他们通常来自城市的中学,接受高级职业教育。
2.艰苦劳动:知青们在农村进行了艰苦的农田劳动。
他们要面对炎炎夏日的高温,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高。
3.集体生活:知青们在劳动队的集体中生活,共同吃住,相互帮助。
在此期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部分《心碎的信》是关于知青黄金波在知青大队长的威胁下写作业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知青大队长:知青大队长是全体知青的代表,有权对知青进行日常管理。
在这个故事中,知青大队长滥用了他的权力。
2.权力的滥用:知青大队长以权力为工具,威胁和欺压知青们,违背了为广大知青服务的本意。
3.勇气与正义:黄金波最终通过勇敢的举动,让知青大队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部分《早熟的心》是关于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触动下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思考人生: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言语触动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问题。
她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和选择。
2.成长与独立:在农村知青的生活中,知青们都经历了成长和独立。
他们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道德与人性:知青大队长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一种消极的道德观。
而知青段红则通过对知青大队长的行为的触动,思考人性和道德。
第四部分《风雪夜归人》是以知青赵德民归乡过年的故事为背景的。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归乡过年:知青赵德民在外地工作多年后,选择了农历新年回家探亲。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家乡变化:赵德民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国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1.脑髓.( )2.蝉蜕.( )3.锡箔.( )4.倜傥..( )( ) 5.敛.( )6.拗.过去( )7.秕.谷( )8.人声鼎.沸( )9.皂荚.树( )10.攒.成( )11.宿.儒( ) 12.书塾.( ) 13.jì()上14.确záo()15.mì()食16.菜qí() 17.云xiāo() 18.轻jié() 19.jiàn()赏20.cuàn()向21.kuī()甲22.lín lí()( ) 23.东方shuò()24.和ǎi() 25.星xiù()26.搓捻.( ) 27.混.为一谈( ) 28.给.予( )29.感kǎi()30.jié()然不同31.花团jǐn cù()( ) 32.zhàn()开33.qǐ()盼34.争zhí() 35.ào mì()( ) 36.激dàng()37.疲倦不kān()38.不求shèn()解39.小心yì yì()( )【词语理解】1.铁如意,指挥(洒脱;不拘束)。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2021秋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含目录)

2021秋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第三单元目录知识点梳理一、字词系jì窜cuàn觅mì跪guì拗ǎo攒cuán 确凿záo轻捷jié云霄xiāo倘tǎng若鉴jiàn赏啄zhuó食和蔼ǎi恭敬质朴博学渊yuān博倜tì傥tǎng淋lín漓lí盔kuī甲绅shēn士机关无从宿儒rú同窗人迹jì罕hǎn至人声鼎dǐng沸fèi二、课文整理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重点了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等。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诗歌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空间顺序。
课文第1—8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3.文章第九段有什么作用?并揣摩三个“也许”表达的情感。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个“也许”,反复揣测,是“我”对家人将“我”送到私塾去的原因的猜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
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
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其中又隐含着“我”不愿离开的无奈。
4.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鲁迅,浙江绍兴人,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二、“读一读,写一写”攒cuán凑集;聚拢拗ǎo确凿quèzáo菜畦cài qí轻捷qīng jié蟋蟀xīshuài脑髓nǎo suǐ相宜xiāng yí书塾shūshú方正fāng zhèng博学bóxué●蝉蜕chán tuì●人迹罕至rén jìhǎn zhì●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三、题解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三、句子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停”,为什么?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停”字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赏析第2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窜”、“臃肿”、“牵连不断”等词语。
碧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光滑: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紫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肥胖: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轻捷: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窜: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臃肿: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牵连不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
5、辨析:“罩”字能否改为“盖”字?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盖“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6、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
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7、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我”对他的态度如何?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8、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9、找出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第7课再塑生命的人✧妮nī:女孩子:~子。
小~儿。
✧绽开zhàn kāi:绽放唯恐wéikǒng:只担心✧争执zhēng zhí: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截然jiérán:界限分明✧感慨gǎn kǎi: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搓cuō:两个手掌相对或一个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擦:揉~。
~弄。
~洗。
~澡。
~手。
~绳。
捻niǎn:1.用手指搓转(zhuàn):~麻绳。
2.搓成的条状物:灯~儿。
抚弄fǔnòng:1.拨弄,弹奏。
2.抚摩摆弄。
惭愧cán kuì:(1)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
(2)幸运,侥幸疲倦不堪píjuànbùkān:疲倦:疲惫,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
形容非常疲乏。
混为一谈hùnwéiyītán:将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说成是同一事物。
恍然大悟huǎngrán-dàwù:突然醒悟过来了。
花团锦簇huātuán-jǐncù:形容五彩缤纷、景象十分华丽。
也比喻花色繁多,华美艳丽。
美不胜收měibùshèngshōu:美景多得看不过来;艺术品太美而目不睱接。
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尽。
《再塑生命的人》1、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出色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女孩。
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全文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4.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
“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6、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品味: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7、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品味: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知识的力量。
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二、文学常识10、《论语》十二章。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能够、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