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梁衡夏是当代散文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平实的语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就梁衡夏的散文作品进行赏析,并探讨他的创作特点及对当代散文的影响。
一、情感细腻的表达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的表达而著称。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将其转化为文字,传达出细腻的情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他常常以寻常之处展现出非凡的内涵,用平凡的语言描绘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他的作品常常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激起共鸣。
二、深入思考的视角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具有深入思考的视角。
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普遍现象的思考,探寻其内在的含义和价值。
他常常以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剖析,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深邃洞察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启示和思考。
三、平实的语言风格梁衡夏的作品常常采用平实的语言风格,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朴实自然的词语,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和自然。
他的文字流畅,篇章结构清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
他通过朴素的语言将情感和思考真实地传递给读者,使其能够与作品建立起心灵的共鸣。
梁衡夏的散文作品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情感表达和深入思考的视角,为当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以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打开了当代散文的新局面。
他的作品不仅给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也让读者对当代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思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共鸣,在作品中传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
他的作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阅读中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
总之,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的表达、深入思考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余秋雨散文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余秋⾬散⽂的⼈⽂内涵与艺术魅⼒余秋⾬散⽂的⼈⽂内涵与艺术魅⼒ 导语:余秋⾬的散⽂开创了散⽂的⼀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的领域,蕴含着丰富⼈⽂因素,具有迷⼈的艺术魅⼒。
⼀、丰富的⼈⽂内涵是其基本风格 1、关注中国传统⽂⼈的⼈格精神 在余秋⾬的笔下,闪现出⼀⼤批中国⽂学史上熠熠⽣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命运多蹇的⼈,如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贵⼜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不容于朝廷,受到⼩⼈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他们的⽣命⼒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
”作者描写了伟⼤诗⼈苏东坡⼀次次地被⼩⼈诋毁,⼀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投⼊到⽂学创作中。
事实证明,他的⼤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的悲剧性命运的展⽰,使⼈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明史是⼀部苦难深重的⽂明史,⽂明的发展史是⼀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抗争的搏⽃史。
2、寻找隐藏于⼭⽔古迹的⽂化意蕴 余秋⾬的散⽂⼤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只关注景物的⾃然现象,多以个⼈的感情抒发和⾃我表现为主,⽽是⽤他深邃的⽬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总是古代⽂化和⽂⼈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底的⼭⽔,并不是完全的⾃然⼭⽔,⽽是⼀种⼈⽂⼭⽔。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感性⽣活的抒发的散⽂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个引⼦,“⽂⼈的魔⼒,竟能把偌⼤⼀个世界的⽣僻⾓落,变成⼈⼈⼼中的故乡,他们褪⾊的青衫⾥,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赏析及解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极具思考性的散文,作者笔下的生命哲学感人至深。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老人,他在即将走向死亡的关头,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思考,从而引出了对生命的探究与思考。
整篇文章通过老人的生命经历,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所经历的大起大落,从青春时期的激情燃烧到晚年的淡然释怀,生命的曲折与变幻令人深思。作者通过对老人人生经历的回顾,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生命是一份礼物,是一种珍贵的体验,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命,珍惜每一个瞬间。
首先,这篇散文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忘记了生命的珍贵,忽略了身体和健康的重要性。散文中的老人提醒我们,生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每一刻,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
其次,这篇散文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对于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目的却始终是人们思考的焦点,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散文中的老人告诉我们,生命的确有限,但我们应该用好生命,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和信仰,让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这篇文章具有非常强烈的人生哲学色彩,对于人生的道路、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考。同时,文章的写作手法也非常精妙,通过对老人的人生历程进行回溯,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篇文章都会为你提供思考的角度与启示,让你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从人生的角度出发,探究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深入剖析了人们对于生意义。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点。在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老人的回忆和思考,共同考量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内涵,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刻画方法;2、学会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知识储备: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应重点把握:一.思想性。
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人物形象内涵: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勤劳、善良、淳朴、忠厚、内向、腼腆、懒惰等;②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如:乐观、悲观,活泼、向上,积极、消极,乐于助人等;③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如:爱国、守旧、反动、愚昧、自私、贪婪等;④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如:人物身份、社会地位、意义代表等。
高考文学作品的赏析主要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赏析。
二.艺术性。
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人物形象刻画方法:①外貌描写(包括衣着),有的也涉及到精神。
读作品,看外貌,有时是有助于掌握形象特征的。
②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要看人物做了些什么,是出于什么动机、目的去做的:做这事的态度是怎样,是主动、迫切地去做,还是勉强被迫去做。
因此根据行为就可以看出思想、性格来。
③人物的语言描写。
这是指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
人物的语言是他们心灵的道白,听他们说话,读者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素养、地位、身份。
关键性的语言更是可以洞察其思想感情和性格。
所以,分析人物的语言就要透过言辞去看思想、性格。
④人物的心理描写。
有的文章直接描绘剖析人物的心理,以便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写心理,一是表明其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本是性格层面的,开朗、平和、达观、宁静,或是急躁、张狂、暴怒,甚至是反复无常、歇斯底里,心态也是变化的,从喜怒哀乐直接去找到其他原因的,这就又可看出思想境界。
二是心理活动。
想了些什么,怎么想。
有什么期待、企盼、憧憬;有什么打算、安排;有什么失落、忧伤、绝望。
看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过程,足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观点、生活态度、性格特征。
《朝花夕拾》的巜无常》赏析
《朝花夕拾》的巜无常》赏析《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一篇散文《无常》以其朴素真实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本篇赏析将就《无常》这篇散文展开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首先,散文的标题《无常》寓意着人生无常、变幻莫测的现实。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鲜明的细节和犀利的观察力,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类面对无常所产生的困惑和惶恐。
散文以作者回忆童年的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家庭的幸福与破裂、亲情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受。
其次,散文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作者以自传体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家人的变化,以此反思人性的劣根性。
他在文中提到:“既然人生一世,难道还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些能使自己卓立于联袂的众多所高无数的东西吗?就是有了这种人,社会也可以有许多的希望和盼望。
”通过这句话,作者表达了对于人性的希翼,希望人们能够追求正直、善良,以改变社会的现状。
同时,在文中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作者通过讲述家族成员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他通过一位亲戚的悲惨命运,借以探讨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强调了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这种通过个人命运反映整个社会的手法,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这篇散文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文字凝练而富有感染力。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描写、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散文生动而形象。
例如,作者以花的凋零为象征,生动地表达了人生无常的真实性和可悲,使读者感到一阵阵心酸和感叹。
此外,散文还融入了许多家族成员的细节描写,情感真挚而鲜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总结起来,鲁迅先生的《无常》是一篇真实而具有深刻思考的散文,通过作者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同时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其语言简洁有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生无常的艺术画面。
无论是情感还是思想上,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鸣和启发。
散文第5节赏析形象内涵
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在阅读
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尤其
是情感内涵。具体如何做呢?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对
作品内涵的挖掘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性格
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
度的分析。具体说来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
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或
01
秋天又来了,白云悠悠地飘上高空。玉米在凉风的吹拂中一天天变黄。阳光把劳作的父亲的身影印在田野上,他的腰背好像有点弯曲了。父
02
亲开始老了吗?应该不会吧。生命并不是用老与不老来形容的,也不是用长短来计量的,在一切的度量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秘密的尺子。 秋草连天。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玉米像一个庞大的军阵,从脚边一直延伸到无限的远方。它们在父亲的陪伴下,一茬茬地收获,又一茬茬地生长。父亲的玉米没有老,父亲也不会老。
现。实际上,是土地选择了庄稼,是庄稼选择了
耕种者,而耕种者不得不面对别无选择的命运。
不管风从哪里来,吹到哪里去,也不管别人的说法如何,寡言少语的父亲,从来不用言语相对,就像玉米从来不用叶子说话,而是用秋天的“棒子”说话一样。有年大旱,庄稼绝收,第二年出现了大面积饥荒。我们家靠前些年存储的玉米度过了荒年,父亲愁苦的脸上也时常会显出自豪的神色,我们也感觉他要比我们一直认为的父亲要高大得多。
真题体验
(2009·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
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那
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
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
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
散文的概念内涵
散文的概念内涵散文是一种以散发的、自由的方式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体裁。
与诗歌相对应,散文通常以散发自由的形式和富于情感的语言,表达作者对生活、社会、文化等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和体验。
散文的内涵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强调直接、真实的反映。
与虚构的小说不同,散文更注重作者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真实问题的思考。
通过散文的写作方式,作者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直接向读者传递信息,让读者更贴近生活的本真面貌。
散文通过以真实为基础的写作方式,可以更直接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和思考。
其次,散文追求思想的深度和探索的力量。
散文的内容不仅仅限于生活的琐碎细节,更包含了对存在意义、人生价值等大问题的思考。
散文通过自由而不拘束的文字表达,可以更好地展示思想的深度和内涵。
作者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将复杂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得深入浅出,使读者对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散文在思想方面的内涵,使得它成为了传递哲学、人生智慧等思想资源的重要媒介。
再次,散文强调个性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散文是一种富于个人表达的文体,作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绪和情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表达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散文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内涵,使得它成为了展示作者个性和思想风貌的重要窗口。
读者通过阅读散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和思想的变化。
最后,散文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文化的积淀。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更加注重对语言的运用和修辞的表达。
散文的内涵包含了对文字、语言的美感的追求和表现。
作者通过巧妙的句子结构、形象的修辞手法和具有节奏感的语言节奏,使散文展现出音乐般的美感和艺术性。
同时,散文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传承。
散文可以通过对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回顾和思考,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发展的期待。
总之,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直接、真实地反映生活、追求思想深度、强调个性体验和情感表达、注重语言美感和文化积淀等特点。
鉴赏散文的形象(公开课版)剖析课件
自然形象
自然描绘的方式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 将自然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
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形象的特点
自然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和审 美价值,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
鸣和思考。
自然形象的作用
自然形象是散文表达情感和意境 的重要手段,通过自然形象的描 绘,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 境,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CHAPTER 02
散文的形象表达
人物形象
人物描绘的方式
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等方式,生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 内心世界。
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是散文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 手段,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传 达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的看法和 思考。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 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读 者的共鸣和思考。
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分析其语言风 格、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异同,有 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鉴赏,积累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和评价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表达能力,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感 受美、创造美,提升个人的审美境界。
品味语言
关注散文的语言特点,如修辞 手法、用词选择和句式变化, 可以深入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和情感色彩。
体会意境
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散文所 营造的意境和氛围,能够更深 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散文鉴赏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主题不明确
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有助于明确散文的主
题。
散文鉴赏的拓展与提高
深入了解作者背景与创作背景
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散文是一种抒发情感、写景抒情、体现思想感悟的文学体裁。
它以其质朴而深情的语言、天赋的心理洞察力以及丰富细腻的文字色彩,使文章以弥漫阳光般的内涵照耀着读者的心灵。
一、特点:
1. 语言质朴,抒发情感深切,表达心理洞察力强;
2. 文字有着深邃而富于文采的内涵;
3. 藉由细腻的文笔,描述芬芳的景致;
4. 通过散文,不仅可以表达大自然的美,也可以表达社会生活的真实及个人情感。
二、特色:
1. 开门见山:散文简洁、简练,从第一句就迅速引出主题,吸引住读者;
2. 内涵密集:散文用相对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而丰富的情感,节奏优美自然;
3. 形象生动:在散文里,通过比喻、拟人等文字手法,可以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增添表达的内涵;
4. 小品的精髓: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短小精悍,让人受益匪浅;
5. 心理洞察:不经意间,往往一句话就洞察到心底最深处,时时使读者反思其自身情感,让散文变得别致。
散文是“心灵之窗”,它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极为质朴而优雅的情感和思想。
如果当你遇到困境无法解决时,不妨用泛音文字思考一下,它会帮助你自我意识,从而对社会有一种觉醒。
未来的散文,更多的需要更新的思想,才能让它活在我们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生活的理解和真知灼见。
如何正确欣赏作品的形象内涵
如何正确欣赏作品的形象内涵散文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情景中具体的典型。
它既可以是具体人物;也可以是寄托的情感、哲理或者象征某种人物、精神的物象、景象。
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作品的内涵,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应该从语言入手,而鉴赏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对于表达主题、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好处。
分析语言运用的得失,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即如何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是鉴赏作品形象和内涵的重要途径。
文学语言是修辞的结果,因此,文学语言的鉴赏常常结合修辞手法来进行,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一是提供某一角度,以“赏析”字样设问。
例如安徽卷《乡村的风》是这样问的,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的具体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第二种题型是直接以“赏析”的字样设问。
例如浙江卷《泰山之思》是这样设题的: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现实和想象构成对比,“压得为向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这样的全面概括: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题是这样设计的: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鉴赏散文人物形象
散文人物形象的特点
真实自然
散文人物形象通常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描 绘,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
。
情感丰富
散文人物形象的刻画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 变化和心路历程,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情感世界。
寓意深刻
象征型人物形象往往寓意深刻,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 的概念或思想,使读者在领悟象征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和感悟。
引发读者思考
象征型人物形象旨在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和思考能力,使其对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
虚构型人物形象的鉴赏
虚构型人物形象通常是根据作者的想象和创意创造出 来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输入 标题
创意独特
虚构型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创意和个性,是作者发挥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旨在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 体验。
总结词
个性鲜明
虚构型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常常作为艺术美感的载体, 通过其形象和故事的塑造,传达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感
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美感
虚构型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细腻的笔 触展现情感变化,使我感受到人物情 感的丰富多样,以及作者对人性深度 的洞察。
03
人物塑造的社会性
在鉴赏过程中,我意识到人物形象与 社会背景、历史环境密不可分。通过 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了解,我能 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对鉴赏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
提高对文本的敏感度
《散文之鉴赏形象》课件
《我与地坛》的人物塑造评析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绘,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 思考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绘,如“譬如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 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 命的思考。作者通过地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 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
探讨散文中意象的选择、 组合和运用,以及这些意 象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意境与情感表达
分析意境与情感表达之间 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意 境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 义。
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的方式
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探讨散文中情感表达的特点和方式, 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
探讨情感表达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情感表达来深化作品 的主题和意义。
新媒体时代下的散文传播策略
为了扩大传统散文的影响力,需要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如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等。
06
总结与思考
对散文鉴赏的再认识
散文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 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分析和评价 ,感受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思想内
涵。
散文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 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对作品背景 、作者生平、文学流派等方面的
详细描述
通过不断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提高 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想象力,学会欣赏 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从 而更好地领略散文的艺术魅力。
04
散文鉴赏实践与案 例分析
《背影》的鉴赏实践
总结词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之爱
详细描述
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背影,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之爱。作者通过细节 描写,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生动地表现了父亲 对儿子的关爱。
纪实散文 赏析
纪实散文赏析纪实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真实的事件和事实为蓝本,通过文学的手法来展现和描写,以达到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目的。
本文将对纪实散文的赏析进行探讨。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散发自由的文学形式,与诗歌和小说相比,散文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
散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也没有固定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将生活的点滴细节描绘出来。
散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不需要过多的修辞手法,更注重对生活的真实表达。
二、纪实散文的意义纪实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散文形式,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作者的观察和记录,将这些真实的事情呈现给读者。
纪实散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们对现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三、纪实散文的表达方式纪实散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比如通过描写事件的经过,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以及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纪实散文的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的来选择。
无论是简洁明了的叙述,还是细腻入微的描绘,都可以在纪实散文中找到。
四、纪实散文的应用范围纪实散文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记录历史事件、传递社会现象、展示个人经历等等。
在新闻报道中,纪实散文常常被用来真实地还原事件的过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
在文学作品中,纪实散文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五、纪实散文的价值和意义纪实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感悟,让人们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让人们对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纪实散文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真实的事实和情感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共鸣。
六、纪实散文的创作技巧纪实散文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受。
其次,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丰富的词汇储备,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散文的内涵、类型和特征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表达的感受融于叙事之中,感受抒发不具有独立意义。 • 3 、散文不仅对感受直接进行表达,而且还要对这种感 受进行理性的反思。从形态上来说更自然、更自由。 • 举例:如写爱情,李清照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林觉民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而《红楼梦》是 讲故事。
• 总之,文学性的凸显是现代散文有别于 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
• 当代散文的定义:是指与诗歌、小说、 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 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
• 现代文体分类
• 记叙文——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 • • 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
实用文体
• 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抒情散文)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其中。
• 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 的说法,这一说法在散文 这一文体上体现的更明显。 (比小说明显) • 小说是再现型文体,它通 过虚构和想象来塑造人物 形象和设置情节,反映的 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 法、感悟,而非作者的自 我关照。
• 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 • 再现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表现着重 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现代散文欣赏
现代散文欣赏
现代散文是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也承载着作家对时代的观察和思考。
现代散文作品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都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深受读者喜爱和欣赏。
现代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式多样性。
现代散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规范,可以以故事、抒情、散论等多种形式呈现。
这种自由和灵活的写作方式,使得现代散文作品更具创新性和个性化。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主题广泛性。
现代散文作家常常选择多元化的主题内容,涵盖社会、人生、情感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现代散文作品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总的来说,现代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阅读现代散文作品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还可以启迪心灵,引领读者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因此,现代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复习系列】散文 第三讲 分析散文中的形象及作用
④水缸里的水长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
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
药,割草喂牛,捡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得井
井有条。我呢,顽皮的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
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
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
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
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
(4)结尾处的对话描写,突出母亲的矛盾心情。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 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突出了母亲 为生活所迫不能远离的现实,又表达出她的一 种无奈,寄托着“我”对母亲的深切同情。
2.标题
本文以“母亲”为标题,这既是全文的线索, 也是作者着力要刻画的形象。文中正是通过对 母亲形象的描绘,表达出对母亲生活艰辛的同 情,寄寓作者深切的景仰之情。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
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
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么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2)叙述母亲忙碌的身影,“催,催,催,催; 催,……”,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 母亲劳作的忙碌;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3)中间部分写母亲与行人的对话,既有母亲的 向往,又有一种无奈之情。“她一生很少出门, 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一个 “钉”字写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表达她对家 庭强烈的责任意识。
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
3.散文:分析形象及内涵
第三节分析形象及内涵【考点概要】例文1: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稻草人的形象与内涵从《稻草人》看叶圣陶的创作风格
稻草人的形象与内涵从《稻草人》看叶圣陶的创作风格在叶圣陶的散文《稻草人》中,作者通过对稻草人这一形象的构建,探讨了人性、生活与命运的关系,展现了叶圣陶独特的创作风格。
稻草人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符号,在叶圣陶笔下具有深刻的内涵,既富有浓厚的寓意,又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稻草人》中稻草人形象的分析,探讨叶圣陶的创作风格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首先,叶圣陶在《稻草人》中对稻草人这一形象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绘。
稻草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形象,被描绘成了一个憨厚、朴实、勤劳的人物。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稻草人的外表描写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稻草人虽然只是一堆稻草编织而成,但在叶圣陶笔下却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
这种生动的描写方式赋予了稻草人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使其成为了作品中的核心形象。
其次,通过稻草人这一形象,叶圣陶在作品中探讨了人性、生活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稻草人虽然只是一个“空洞”的外表,但在作者眼中却是一个具有情感和思想的存在。
作者通过对稻草人的描写和对其内心世界的揣测,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探讨。
稻草人在作品中象征着普通人,而叶圣陶则通过这一形象反思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稻草人的形象既是一种寓言,又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思考,体现了叶圣陶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
最后,叶圣陶在《稻草人》中的创作风格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点。
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著称,他擅长通过平实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在《稻草人》中,叶圣陶运用了大量生动细致的描写,使稻草人这一形象更加具体、具有亲和力。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稻草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展现,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共鸣和理解。
叶圣陶的散文作品流畅自然,文字简练优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究,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学风格。
总之,《稻草人》是叶圣陶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稻草人形象的描写与探讨,展现了叶圣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考点解读1、“作品的形象”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散文中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
欣赏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二是形象的内涵、意义。
“作品的内涵”是指由作品中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2.高考在“作品形象”方面的命题有何特点?答案(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
(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
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
(3)虽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但就散文而言,考查重点放在“物象”上。
考查“物象”,主要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思想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基础整合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方法【知识储备】1.基本概念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分析方法(1)明了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牲和人物形象意义。
(简言之,性格+精神)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
②与小说不同的是,散文中作者经常会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规范答题:1.审题审题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差不多,主要审清:①是分析还是概括。
②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
(“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 2.答题答题的核心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作出准确的概括和分析。
为此,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
掌握文章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要学会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言行,找出其独特性。
②人物的精神风貌由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社会价值组成,特别要关注其思想特征。
③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④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
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
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⑤注意使用术语。
答题模式:(总分或分总)例如:《黄土》邹志安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
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
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
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
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
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
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
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
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
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
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
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
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
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
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
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
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
哭也徒然,哀也无助。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总分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对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再从几方面作定量分析;反之亦然。
)相关题目拓展:学生用书《金版教程》155《忆韦素园君》156《觅渡,觅渡,渡何处?》二、认识散文中的物象,掌握其分析方法【知识储备】1.基本概念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2.分析方法(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以“红砖”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等。
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题点突破如何分析物象的作用?1.如何分析中心(主体)物象的作用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2011年北京)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漾,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