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
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2 立足人物品格全解形象题 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32)立足人物品格,全解形象题一、(2019·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面的碗王若冰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
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
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
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
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
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
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
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
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一看就是一位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的老人。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
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
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很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
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
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
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
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
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三 形象概括
考点三形象概括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或概括分析)人物(或物象)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查点;二是赏析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
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题型一物象的概括分析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该题型又可分为主要物象作用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分析两类。
◎近年考向调研一、物象特征概括三角度1.把握物象特征2.了解物象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3.分析物象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二、分析物象作用的方法◎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更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2020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形象鉴赏题
2020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形象鉴赏题2020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形象鉴赏题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高考一轮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检测含解析试题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留在窑洞安宁①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②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亮堂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拾掇得干干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突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HY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活力勃勃了。
③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
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
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
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得多了,拿到山下卖掉。
④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愣。
我猜测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HY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
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
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
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内。
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
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2024届高考语文散文复习之鉴赏散文形象
黯然:忧伤的样子——担忧母校之真诚痴心
欣然:开心的样子——为国请愿之热忱期待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2019·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பைடு நூலகம்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
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问1: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解题步骤1: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
解题步骤2:结合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形象,对母亲进行评价。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问1: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 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 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 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 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 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12
34
✓ 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 如: 爱国、守旧、反动、愚昧、 自私、贪婪等;
✓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 义: 如:人物身份、社会 地位、意义代表等。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回顾教材
问:《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三个“然”类后缀词,请概括其分别 体现出了刘和珍怎样的形象特点。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 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2020年高中语文复习之“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第1页共7页“散文形象归纳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 天空飘着毛毛雨。
初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 凤凰城的喧哗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引导,我和老婆虔诚地前去听涛山找寻心中的圣地。
拜见沈从文墓,这是缭绕在心中多年的梦想,此刻终于有时机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 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慢慢,多像沈从文先平生易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淋淋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光阴。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北风中悄悄绽开,流露着春季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零,难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秀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活力。
游人稀罕,在我们的前方,只有一对年青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搅沈从文先生的安眠。
④ 墓在山腰。
这应当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完全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整交融在了一同。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疆场即是回到故土。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而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此刻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好运的,它容纳了蜚声国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间人”。
⑤ 墓碑也是奇异的,一块粗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考虑,能理解我;照我考虑,可认识人。
这应当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搁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祀方式就这么奇妙地汇聚在一同了。
碑的后边,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辰其文,赤子其人。
高三语文复习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3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水在水之外活着葛水平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更远处四散而去。
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好做了羊们的口粮。
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
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
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
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
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
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
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
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
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
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
“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
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
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
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
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
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
浙江201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2023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专练:鉴赏形象意象--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专练:鉴赏形象意象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天才梦张爱玲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
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
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
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
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
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光彩壮丽、显赫、杰出)、“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类题】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类题】检测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父亲的树陈忠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
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
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
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
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
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
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
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
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
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高考散文阅读分类训练:概括内容要点和形象特征题型专练(附答案示例)
高考散文阅读分类训练:概括内容要点和形象特征题型专练(附答案示例)一、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柴门小院王本道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
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
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
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保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1.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答:示例: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淳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
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1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样、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喷”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三:赏析形象题
• 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 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解题方略 •1.常见的提问方式 •(1)根据全文概括××在文中的含义。 •(2)××在全文中有何意义? •(3)请分析××在全文中的内涵。
• 2、物象作用题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文章的结构形 式;二是Hale Waihona Puke 章的内容、主旨(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 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 ……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 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 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 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 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 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 羊。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 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 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 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 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 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 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 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 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 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形象概括分析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
散文“形象概括分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文本一:流水函关沈念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
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
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
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修建。
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
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
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
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
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
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
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
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
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
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
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
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423 散文阅读之鉴赏作品形象专项再
第三节鉴赏作品形象对应学生用书P205板块一鉴赏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守巷者庄因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
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
到了晚上,一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
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
每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天已经有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卖馄饨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已鬓发斑白。
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
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得讨厌。
风加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像触电似的痉挛起来。
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
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汽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是他满脸的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
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
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
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
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
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
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
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
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
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次要物象作用题)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解答本题可从景物描写对文章内容和主要形象所起作用两方面考虑。
画线句子中写到“红梅”“翠竹”“杂树”以及“更多的树木”。
“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翠竹挺拔着”,“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通过比较,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生长在听涛山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
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2.(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
答: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
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家乡;⑤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
二、高考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姥姥的泪赵振国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
有时我会从梦中哭醒,醒来,泪已濡湿了枕巾。
②梦里的眼泪多因想起了姥姥,我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③于是,我点燃了一支香烟,奢望烟的微热温暖我落寞的心,祈望烟的微光照亮姥姥携我走过的路。
④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⑤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⑥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
”随后,姥姥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
“你到那边玩去吧”,姥姥随手指了一下。
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
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⑦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
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
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⑧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⑨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
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
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
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⑩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
我没有感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
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⑪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
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
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
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
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⑫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
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
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妈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⑬最后一次看见姥姥流泪,是在我入伍的时候。
那是个冬天的午后。
午饭时,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
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
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
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⑭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
这一别,就是4年。
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
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⑮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⑯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
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⑰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个大写的“爱”。
⑱“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3.(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请概括小时候的“我”的形象特点。
答:解析:作答此题,既可以从文中直接摘取关键词句作为答案,如可从第⑦段中直接摘取描绘“我”小时候性格特点的词句“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自卑”,又可从“我”当时的一些行为中分析得出,如和同伴去割草,为了证明自己的镰刀更锋利而齐刷刷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可见当时的“我”有好胜心理。
参考答案:①“我”虽寄人篱下,却被亲情包围;②“我”很自卑,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安分守己;③“我”有点争强好胜。
4.(物象作用分析题)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有何用意?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切入点是寻找“我”的泪和姥姥的泪的关系,然后也要考虑“我”和姥姥的感情。
文章开头部分写“我”的泪,内容上,表明“我”对姥姥的感情;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姥姥的回忆,为写姥姥的泪做铺垫。
参考答案:①由“我”梦里流泪引出姥姥的泪及下文对往事的叙写;②“我”的泪蕴含对姥姥无尽的爱,姥姥的“泪”实质上也是一个大写的“爱”,两者的情感是相通的,前后相应。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解析:赏析语句,既可从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入手,又可从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等)入手。
“记忆的长河”是暗喻,表明儿时跟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永久留在“我”的心里。
“虔诚地捧”“咀嚼”,表明“我”对姥姥的爱和感念。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童年的记忆比作长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恒久回忆;②用形象化的动作“虔诚地捧”“咀嚼”说明姥姥的泪之多、“我”对姥姥的爱之深以及对姥姥沧桑岁月的感念。
6.文章最后说“‘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请探究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中的“爱”主要指姥姥对“我”的爱。
其次要明白“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说明姥姥对“我”影响很深,姥姥的爱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然后具体分析姥姥的爱对“我”的影响。
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①姥姥的爱,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可贵,让“我”幼小的心灵不再孤独;②姥姥的爱,让“我”逐渐长大、成熟、懂事,让“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③姥姥的爱,是“我”从她的眼泪中读出来的,让“我”感受到姥姥对生活的坚强、乐观,启示“我”坚强地面对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