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
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2 立足人物品格全解形象题 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32)立足人物品格,全解形象题一、(2019·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面的碗王若冰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
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
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
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
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
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
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
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
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一看就是一位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的老人。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
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
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很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
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
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
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
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
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三 形象概括

考点三形象概括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或概括分析)人物(或物象)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查点;二是赏析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
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题型一物象的概括分析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该题型又可分为主要物象作用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分析两类。
◎近年考向调研一、物象特征概括三角度1.把握物象特征2.了解物象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3.分析物象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二、分析物象作用的方法◎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更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2020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形象鉴赏题

2020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形象鉴赏题2020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形象鉴赏题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高考一轮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检测含解析试题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留在窑洞安宁①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②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亮堂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拾掇得干干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突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HY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活力勃勃了。
③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
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
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
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得多了,拿到山下卖掉。
④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愣。
我猜测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HY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
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
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
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内。
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
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2024届高考语文散文复习之鉴赏散文形象

黯然:忧伤的样子——担忧母校之真诚痴心
欣然:开心的样子——为国请愿之热忱期待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2019·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பைடு நூலகம்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
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问1: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解题步骤1: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
解题步骤2:结合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形象,对母亲进行评价。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问1: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 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 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 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 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 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12
34
✓ 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 如: 爱国、守旧、反动、愚昧、 自私、贪婪等;
✓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 义: 如:人物身份、社会 地位、意义代表等。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回顾教材
问:《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三个“然”类后缀词,请概括其分别 体现出了刘和珍怎样的形象特点。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 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2020年高中语文复习之“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第1页共7页“散文形象归纳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 天空飘着毛毛雨。
初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 凤凰城的喧哗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引导,我和老婆虔诚地前去听涛山找寻心中的圣地。
拜见沈从文墓,这是缭绕在心中多年的梦想,此刻终于有时机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 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慢慢,多像沈从文先平生易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淋淋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光阴。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北风中悄悄绽开,流露着春季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零,难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秀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活力。
游人稀罕,在我们的前方,只有一对年青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搅沈从文先生的安眠。
④ 墓在山腰。
这应当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完全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整交融在了一同。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疆场即是回到故土。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而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此刻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好运的,它容纳了蜚声国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间人”。
⑤ 墓碑也是奇异的,一块粗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考虑,能理解我;照我考虑,可认识人。
这应当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搁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祀方式就这么奇妙地汇聚在一同了。
碑的后边,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辰其文,赤子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
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
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
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
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
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
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
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
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
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次要物象作用题)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解答本题可从景物描写对文章内容和主要形象所起作用两方面考虑。
画线句子中写到“红梅”“翠竹”“杂树”以及“更多的树木”。
“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翠竹挺拔着”,“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通过比较,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生长在听涛山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
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2.(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
答: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
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家乡;⑤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
二、高考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姥姥的泪赵振国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
有时我会从梦中哭醒,醒来,泪已濡湿了枕巾。
②梦里的眼泪多因想起了姥姥,我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③于是,我点燃了一支香烟,奢望烟的微热温暖我落寞的心,祈望烟的微光照亮姥姥携我走过的路。
④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⑤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⑥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
”随后,姥姥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
“你到那边玩去吧”,姥姥随手指了一下。
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
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⑦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
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
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⑧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⑨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
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
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
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⑩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
我没有感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
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⑪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
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
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
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
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⑫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
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
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妈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⑬最后一次看见姥姥流泪,是在我入伍的时候。
那是个冬天的午后。
午饭时,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
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
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
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⑭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
这一别,就是4年。
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
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⑮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⑯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
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⑰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个大写的“爱”。
⑱“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3.(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请概括小时候的“我”的形象特点。
答:解析:作答此题,既可以从文中直接摘取关键词句作为答案,如可从第⑦段中直接摘取描绘“我”小时候性格特点的词句“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自卑”,又可从“我”当时的一些行为中分析得出,如和同伴去割草,为了证明自己的镰刀更锋利而齐刷刷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可见当时的“我”有好胜心理。
参考答案:①“我”虽寄人篱下,却被亲情包围;②“我”很自卑,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安分守己;③“我”有点争强好胜。
4.(物象作用分析题)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有何用意?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切入点是寻找“我”的泪和姥姥的泪的关系,然后也要考虑“我”和姥姥的感情。
文章开头部分写“我”的泪,内容上,表明“我”对姥姥的感情;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姥姥的回忆,为写姥姥的泪做铺垫。
参考答案:①由“我”梦里流泪引出姥姥的泪及下文对往事的叙写;②“我”的泪蕴含对姥姥无尽的爱,姥姥的“泪”实质上也是一个大写的“爱”,两者的情感是相通的,前后相应。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解析:赏析语句,既可从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入手,又可从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等)入手。
“记忆的长河”是暗喻,表明儿时跟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永久留在“我”的心里。
“虔诚地捧”“咀嚼”,表明“我”对姥姥的爱和感念。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童年的记忆比作长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恒久回忆;②用形象化的动作“虔诚地捧”“咀嚼”说明姥姥的泪之多、“我”对姥姥的爱之深以及对姥姥沧桑岁月的感念。
6.文章最后说“‘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请探究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中的“爱”主要指姥姥对“我”的爱。
其次要明白“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说明姥姥对“我”影响很深,姥姥的爱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然后具体分析姥姥的爱对“我”的影响。
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①姥姥的爱,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可贵,让“我”幼小的心灵不再孤独;②姥姥的爱,让“我”逐渐长大、成熟、懂事,让“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③姥姥的爱,是“我”从她的眼泪中读出来的,让“我”感受到姥姥对生活的坚强、乐观,启示“我”坚强地面对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