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讲解

合集下载

咏物诗歌鉴赏

咏物诗歌鉴赏

咏物诗歌鉴赏
嘿,你知道吗,咏物诗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里面装着诗人对各种物品的独特情感和深刻洞察。

比如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简单的几句诗,就把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像生活中的那些坚强的人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像隔壁的王大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笑着面对。


再看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的石灰,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却依然从容淡定。

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吗?(想想我们自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每一首咏物诗歌都像是诗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它们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和寓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树的柔美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那柔软的柳枝就在眼前随风摇曳。

(就好像跳舞的小姑娘,身姿轻盈优美。


我们在欣赏咏物诗歌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和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吗?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能理解他们通过物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咏物诗歌还像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我们读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时,是不是也会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忽略了内心的坚守呢?
总之,咏物诗歌是诗歌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世间万物的魅力和意义。

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去感受,去领悟其中的美好和智慧!咏物诗歌真的太奇妙了,太让人着迷了!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咏物诗的鉴赏(共5篇)

咏物诗的鉴赏(共5篇)

咏物诗的鉴赏(共5篇)第一篇:咏物诗的鉴赏咏物诗的鉴赏一、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四、咏物诗的鉴赏要点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物诗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特点1. 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品质,并通过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

如于谦的《石灰吟》就以石灰为描写对象,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2. 咏物诗的情感含蓄深刻,常常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比如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可能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坚强、正直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3. 咏物诗往往注重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落叶飘零、枯藤老树等细节,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二、咏物诗的鉴赏方法1. 分析咏物诗的对象和特点。

了解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及其内在的品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一首描写荷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2. 理解咏物诗的象征意义。

咏物诗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例如,一首描写梅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等特点,来象征诗人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 感受咏物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含蓄深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到。

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背景、分析诗眼和意象等方法,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悲凉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总之,咏物诗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咏物诗鉴赏要诀(四)

咏物诗鉴赏要诀(四)

咏物诗,通常的一种写法是从事物说开去,我称之为“由物及理(情)”,这里的“物”指我们要歌咏的事物整体外部形态与内部联系以及外延的总和;这里的“理”指我们通过对“物”的感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感悟和启发;这里的“情”指我们通过对“物”的感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美学感受和情感交汇。

这也是比较多人采用的方法,先引出事物,接着是发展,释放。

有一种写法是从事物的特点入手,即从一个局部入手,这样使得角度比较新,阅读时少了一些概念和感觉上的熟悉感,从而使诗歌具备了冲击力。

我称之为“由局部至物至理(情)”或者“由局部至理(情)”,这里的“局部”是指我们要歌咏的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联系或者外延的某一或者某些部分,通常是事物具备本体特征的部分。

我们对于诗意的感觉或者叫做阅读的共鸣通常是跟熟知无关的,不管这其中的外部视觉还是内部联结甚至事物之间的联结,一旦被我们熟知,一旦我们能够对于诗歌走向做出预测,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说,一旦我们的诗歌不能让阅读者获取异于普通生活经验的美学感受或者哲理感悟时,我们的诗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然,阅读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尽相同,这个也是诗歌评价不一的原因所在。

那么,咏物诗采用从局部入手的方法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事物的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到外延,根据你的美学取向,可以获取很多不同的审美局部,这个使得我们在利用形态和情感构造诗意空间的时候,获取了更多的构造元素。

既然我们面对一个熟知世界,咏物诗歌的一个方向就是应该引入更大的信息量,让我们的歌咏内容多元化起来。

我们诗歌的构思和切入也不应该在从简单的事物概念和局部特征入手,而是用复合的方法去构思。

说的具体一些,我们的咏物诗歌在木头看来,现在就不应该仅仅是对于事物的简单感悟。

我们从前的咏物诗歌是从感觉的汇合的角度来释放诗意空间,而这个现在也不适合了。

木头采取的方法是更多的从事物内部联结的汇合来营造诗的感觉世界。

咏物诗歌的构思必须比以往更深入,有更加复杂的关联,更多的情感汇合才有出路。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 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 反复无常的小人
•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
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
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反衬、拟
人、对比
鉴赏思路 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表现手法) 寄托的情感
答:对比。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
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 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思路总结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表现手法的高妙。
三点注意:
1、不能对象外之意牵强附会,胡乱 猜测,一定要结合事物的特征以及 作者的具体身世处境来分析。 2、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 会有不同的寓意,应细加区别。 3、一些咏物诗表达上存在多义性。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 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 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 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 么感情。

诗歌鉴赏咏物诗课件

诗歌鉴赏咏物诗课件

比喻与象征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以突出其相似之处或差异,使读者更 深刻地理解该事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使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引发读者的联 想和共鸣。
拟人化描写
•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立体,增强读者的感知和共鸣。
细节刻画
06 咏物诗的实践应用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01
02
03
塑造人物形象
咏物诗通过描绘物品的特 点,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 世界。
表达情感
咏物诗通过描绘物品的形 态、色彩、质地等特点, 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 心境。
深化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咏物诗可 以作为主题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描绘物品来表达更深 刻的思想和意义。
现代咏物诗
现代咏物诗在继承古代咏物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表达手法,使诗 歌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咏物诗在描绘物象时更加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精神和意义,通过象征、隐喻等手 法表达诗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咏物诗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韵脚,语言更加贴近现代人 的表达习惯。
当代咏物 诗
THANKS
在日常生活中引用
表达情感和心境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引 用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 境,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装饰和美化环境
在家庭、办公室等环境中,人们可 以将咏物诗作为装饰和美化的元素, 提升环境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
启发思考和感悟
咏物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深 入思考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 问题。
当代咏物诗在继承现代咏物诗的基础 上,更加注重诗歌的创新和实验,呈 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诗鉴赏》---(共64张)PPT课件

《咏物诗鉴赏》---(共64张)PPT课件

.
4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 梅》、《赏牡丹》
.
5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注解等。
.
19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 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
17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一)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又称“咏物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指运用文字抒发赞美或描写客观事物的诗歌。

它属于象征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诗体特色,多数以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客观事物,强调主题的气度和诗情,有意宣揚无限境界的美好艺术意境。

(二)正确理解咏物诗1. 尊重自然:咏物诗歌把历史文化和自然信息作为艺术材料,使人们意识到从自然深处藏拥有一种隐秘的力量,贴近自然美,把自然界的美好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把握节奏:咏物诗歌的意境是内心的一种体验,也是诗歌的核心内容。

咏物诗的节奏表现,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可以利用僻韵、夸张等手法表现诗歌的温柔,以及诗歌执著的坚守与热情,以此达到唱物诗最高境界。

3. 注重形式:咏物诗对形式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抒情诗、短句式诗或者联想诗等,以最精致的文字表达自然的美丽。

(三)咏物诗鉴赏方法1. 综观整体:首先要仔细审阅咏物诗的结构,搞清楚整个诗的主旨及抒情脉络,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内涵与情感色彩,抓住主题以及其字里行间的柔情细腻,尤其滋润耳鬓心神。

2. 分析形式:要深入分析咏物诗歌的句法与语意,注意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文体,怎样加工语言,是抒发出柔情细腻还是凝重强烈,以及内部结构与主次是如何分布的,这些都是要认真分析的重要视角。

3. 把握情趣:诗中的反复押韵使粗犷的言语增添几分妩媚,交融出一种甜蜜的诗情,让人回味无穷。

要特别关注咏物诗的诗句搭配,以及隐藏的乐意与诗情的质感,把握好细节,领略诗歌的柔美与绚丽。

(四)总结综上所述,咏物诗歌既有它自身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诗体特色。

了解咏物诗歌需要全面囊括它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以及鉴赏方法,以便准确把握它运用的语言、情感与审美价值。

咏物诗歌的本质是深藏的意境,人们要从比喻、写景、比方等手法中,解析咏物诗中暗藏的真谛,使读者能体味到它的温情与绚丽,以传递它萦绕而出的美好感受,以达到最精致的艺术体验。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知识链接】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常见类别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

《咏物诗的鉴赏》课件

《咏物诗的鉴赏》课件

理解意象:分析意 象的象征意义,如 象征人生、社会、 历史等
感受意象:体会诗 人通过意象所传达 的情感,如喜悦、 悲伤、感慨等
鉴赏意象:结合诗 歌的整体意境,对 意象进行深入的鉴 赏和评价
历史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语言风格:分析诗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鉴赏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和技巧
时代背景:不同时 代的咏物诗反映了 不同时代的社会风 貌和人文精神
联系:咏物诗的主 题与时代背景紧密 相连,反映了诗人 对时代的关注和思 考
例子:如唐代杜甫的 《春望》,通过对春 天的描绘,表达了对 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 人民的同情。
词语运用:观察诗人对事物的描 绘和表达,如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的使用
内容:咏物诗通常以具体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其他诗歌则更注重抽象的情感和哲理。
风格:咏物诗通常具有清新、自然、质朴的特点,其他诗歌则更注重浪漫、抒情、哲 理等风格。
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 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隐喻: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 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弘扬民族精神:咏物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表达诗人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感悟和思考,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审美能力:咏物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促进文化交流:咏物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咏物诗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咏物诗的主题思想:对后世诗歌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影响,如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咏物诗的艺术价值:对后世诗歌的艺术价值产生了影响,如语言、形式、意境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咏物诗的文化传承:对后世诗歌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如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一、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思想内容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四、情感归纳1、表达喜好和兴趣。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五、常见意象松、竹、梅、荷、芳草、菊、蝉、精卫等。

六、鉴赏方法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特征(外表、内在、环境等) ,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达技巧。

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

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七、范例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八、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诗歌的形象鉴赏第三课——咏物诗.ppt

诗歌的形象鉴赏第三课——咏物诗.ppt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③。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 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 (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 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 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 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二句 描绘了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美好;三、 四句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 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加以强 调。诗人以花自喻,表达了诗人宁愿为 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继续
答题策略
• 说明手法 ︳ •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 ︳ • 思想感情
杨柳枝词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二句极写杨柳生机横溢,柔嫩多姿,秀色夺目 的美好;三四句写杨柳荒凉冷落的处境。前后形 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以柳自况,托物言志,表达 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有才之士空有才情抱负, 却被埋没,不受重用的悲叹。
反思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② 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 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 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海眼:急流 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这山是 天地偶然留下来的中流砥柱,有此 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表达 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 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 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 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两首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相同?请结合这两首 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所咏的归燕一到春天,不知“泥滓”之 贱,只要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 泥做巢,不与他物相争,结果还是被猜忌。
(2)不相同。《归燕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借 归燕表达退隐之意。《隋宫燕》是一首咏古抒情诗, 借物抒情,目睹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 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一闭风光”之后,几度 飞来,人去城荒,一片萧条,令人伤感。此诗以燕衬 人,表达吊古伤今之情。
【参考答案】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 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指出形象基本特征)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烘托了战马; 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 “何当”表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指明表现手法) 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 激愤之情。(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性等 )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如何肯到清秋日,
李商隐 乐游春苑断肠天。 已带斜阳又带蝉!
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诗作写的是秋日之柳,却先追想它 春日的情景。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 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经历今昔荣 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
诗人笔下的物 诗中描绘的物
诗人托物寓意 诗人借物喻人 特征 诗人以物自喻 诗人托物明理
诗人托物象征
寓意
表达诗人…… 情感(追求、 理想) 表明了…… 生活哲理
象征了……人 物或精神
❀归纳答题步骤:诗人笔下物+特征+结合诗句+ 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明了什么哲 理/象征怎样的精神)
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 和内在特征。
(1)表象特征是描写某一客观景物,刻写其形 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实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意在表现某种 精神品格、寄寓某种美好理想或隐含某些生活道 理,求其“神似”。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衬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 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 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 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 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凌厉勇猛的形象。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 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试题直击】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燕诗① [唐]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隋宫燕 [唐]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的秋天。 (1)张九龄的诗中塑造的归燕有什么特点?
•事物形象分类
•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 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 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 在此而意在彼。
•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 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 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具有象征意义的咏物诗特征
【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 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 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 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 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物的形象鉴赏窍门
物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的 分析物象的自然特征
特 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

志趣追求(拟人)
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 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 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 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美好 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 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 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 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就诗中孤雁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情感。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①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 可疑。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矰,短箭;缴,系箭的绳。
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流落不遇的诗。此诗通 过状孤雁孤飞之凄切,借助“暮雨”“寒 塘”“渚云”“关月”的渲染,生动而有力地描 绘了诗人在兵乱流离中的漂泊沦落,格调显得抑 郁低沉。
——咏物诗鉴赏专题【考向探 Nhomakorabea】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 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 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 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 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1.描绘了素蝶时而追随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而飞,时而 为了躲避黄雀而藏在绿叶之中;忽而在太阳的映照之下起 舞,忽而又在花叶间忽隐忽现,上下翻飞。运用采用细节 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