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自然观与中国古代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凤班级-学号:0572014年 5 月可修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本着实事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使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an object, whether from the Confucian Heaven now with peopl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Heaven,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man and nature, take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so that the values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develop.Key word: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Revelation1、古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可修编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

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

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审美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相互关联、彼此渗透的,宇宙中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思想被称为“天人合一”。

2.“道法自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代表的就是自然的规律,而“法”则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和原则。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遵从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3.“雅俗共赏”: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有“雅”和“俗”之分,雅指的是高雅、文雅,俗则是通俗、民间的。

但是,中国古代人们不仅欣赏高雅的艺术,同样也欣赏俗世的艺术作品,这种欣赏方式被称为“雅俗共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情趣。

4.“山水田园”: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山水田园”是一种重要的审美主题,这种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的是自然中的平和、静谧或奇妙的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自然之美,遵循自然规律,把“天人合一”作为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浅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浅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它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于“天人合一”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中国人热爱于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现代意义“天人之辩”是我国古代哲学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古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而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传统哲学试图从物质大自然找到人类精神现象产生根源的一种尝试,也表现了古代哲人极为重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

尽管在这种传统思想中夹杂着一些唯心主义的糟粕和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也不乏有一些合理的思想精华,特别是显现了中国人智慧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贯穿于其中的精神实质(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一致),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庄子的思想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天人合一,真正能做到天人的人一定是圣人。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心灵自由的人。

庄子认为圣人、或称为致人,与大一(即宇宙)是一体,宇宙永在,因此圣人也长生不老”。

可以从中看到在庄子眼里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是充满智慧的圣人,并且能够超越现实的界限和宇宙为一体,思想在宇宙之中,并翱翔于宇宙之中达到真正的致乐。

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论中国古代“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生态自然观

论中国古代“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生态自然观

以和谐相处。但其实中国的天人关系历经了“天
天有五行,地 有 五 岳;天 有 七 星,地 有 七 表;
性相通”(孟子)、“天人相分”(荀子)、“天人相 天有八气,地董仲舒)、“天人合一”(张载)、“天人交胜” 四维,地有四渎;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刘禹锡)等观点的相继纷呈和漫长的发展历程, (《河图括地象》)
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 色篇》)。宇宙自然中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并 不仅仅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它们亦是激发人 类审美灵 感、提 升 人 类 审 美 趣 味 的 动 力 源,正 如 钟嵘《诗品》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歌咏”。概而言之,“自然”在中国传 统艺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艺术 家的审美对象和创作主题,而且还是与艺术家互 动交流、激 发 艺 术 家 创 作 灵 感 的 隐 性 主 体,更 是 艺术作品所力求达到的审美效果和评判艺术作 品高下的标准之一,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古代艺 术创作实践及其时空结构的构建与呈现。之所 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一贯 主张“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天人思想。
而且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既强调“天人合一”又
天地和 合,生 之 大 经 也。(《吕 氏 春 秋 · 有
同时认识到“天人有别”的。这种天人关系可用 始》)
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的一句话加以概括,即
从这两个表述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哲学视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卷十一·阴阳义第四十 域中,天与地是相互辉映的,二者和谐统一,是宇
202103 No03,2021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1年 3月 Mar.,2021
论中国古代“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生态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世界的直观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
1.和谐统一:中国古代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宇宙、人类和自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共生的,而不是对抗的。

这种观念透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
哲学思想贯穿其中。

2.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人相信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天象、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都被认为互相影响和相互联系。

中国
古代人将自身与自然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3.尊重自然: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力
量和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并且深知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
他们尊重并接受自然的支配和因果律。

4.观察和天文学:中国古代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文学方面。

他们运用观测、记录和计算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
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5.五行学说:中国古代人通过一种称为“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现
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即金、木、水、火和土。

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
古代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
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注重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观察和天
文学,这种观念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为后世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这种自然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种自然观对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将人类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应该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

这种思想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认为,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规律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他们在研究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关注人类的发展和福祉。

这种思想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们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重视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这种自然观对于环境保护思想、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中,重视这种自然观的意义,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自然观之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自然观之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自然观之天人合一王佳SC10009017 2010-10-5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历史。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的四书五经,还是唐宋明清时期的诗词歌赋,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在自然观方面,我国古人的思想也是层出不穷,迸溅出了激辩的火花。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最具广泛影响的自然观是适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可以相感相通,和谐相处。

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天人关系学说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一普遍规律;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

“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有很多种说法,很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源于思孟学派。

其实,“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学的传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周易》中已有萌芽,道家、墨家等更是从不同侧面阐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什么是“天人合一”?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老子的《道德经》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齐物论》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张岱年教授认为:“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普遍规律;其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中华思想大辞典》进行了明确的表述:“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天人合一”与自然观

“天人合一”与自然观

“天人合一”与自然观邹希2008年11月29日“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体。

事实上,从人的自然观的角度来分析,“天人合一”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广义的自然界即是指整个宇宙,包括人类自身在内。

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然而人类却又是自然界中最独特的一部分,因为人类是有智力、有意识的生命体。

因此,我们常常把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称之为人,把剩余的自然界部分称为自然,从而有了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能。

于是,人与自然就有了一种人为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能动的,又是被动的。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被动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以适应自然为主,因为那时候人的生产力还很低,对自然的认识也很肤浅。

自近代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作用能力,使得人对自然的干预愈发增强。

人在更多方面和程度上对自然的能动作用逐渐上升,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人们常常过于高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只考虑人自身的需要,不停地向自然索取各种资源,忽略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规律,忘记了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造成对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不良结果。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1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因此,在人类不能以纯粹的自我规定的活动来满足自身的主观意愿而滥加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对自然的能动性。

2人对自然的认识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人对自身的认识两部分。

从人类不长的历史来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发展变化着的过程。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今天成为世界共同的主题,这不仅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怀疑和抛弃,也是人类对未来自然环境与人类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精神所提到的“天人合一”恰好对今天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提出伦理化“天人合一”观念的主张过程中,孟子就曾提出过以德知天的道理。

《孟子-尽心上》中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当自我思考去考量自我的“善”,这就达到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道德观念,从而能够达到心、性、天的和谐沟通。

1.天人和谐,不可分割《易经》中就曾提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谴”为理想境界。

意思就是照天地运转的规律而不逾越.这就是成就万物而且无一例外的规律。

儒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是矛盾变化的统一体,只有统一这些不相融,使他们相辅相成,相生相融,才能使事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期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入一团,而是事物内部的矛盾统一。

正如荀子在《天论》中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已成”,世间万物的和谐相处,统一共生是儒家思想对和谐自然社会的目标。

不仅要求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把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本身,但是又要强调人的主观意识能动的改造自然。

2.尊重牛命,博爱万物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众生的融合。

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同时,我们应该呵护生命,把生命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一生所推崇的“仁爱”,也便是宽仁慈爱。

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

因为正如人一样,它们都是天之化生,万物皆是平等。

正如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人有一颗仁爱之心,包容万物。

对动物有怜爱之心,对山川河流,繁花盛树更应该如此。

要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只有心中对一切生物有了仁爱之境,尽心呵护,才能与之休憩与生,和谐与共。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一、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理解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的实质。

它表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叙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提供更多了社会化进程所需的观测工具和思维模式。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人建立关联。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源自于人类的天道观。

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知识匮乏,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这种超人的力量便是天。

在此期间,人对天的态度是畏多于敬,怕多于服。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

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

由于从孔子、子思到孟子,他们这一套维护剥削制度的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很有用,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的统治。

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西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

后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天是指头上的天空,而实际上天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广泛含义,日月星辰运行是天文,四季交替是天时,昼夜循环是天道,风雨雷电是天气。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天其真正的内涵是泛指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代表着决定物质资源思想的主体。

人的思维意识和天客观存在是一体的。

天道的变化和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是有关的。

这种一体性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关联性就是天人感应。

合一,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人类自我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

人类依附大自然而存在,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水源&&同样,自然在人类生存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发展至今,凝聚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发扬者对其的看法和态度。

这个思想的发展与今日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有了很大的差别,单纯的讲,古代这种思想中有一定的奴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首先来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生态自然观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整体社会发展观中的生态观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依据和资源来源,必须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在生产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和自然界原始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人们视作神圣的生命体,受到崇敬和尊重。

人们在对待自然时,更强调谦虚、顺从和感恩,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提倡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中,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两者都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都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稳定。

两者都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过,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中也存在一些差异之处。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更加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了宗教和道德层面的意义,侧重于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通过人文思想和道德规范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更加注重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了生态问题的政治和经济性质,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来解决生态问题。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关系摘要:“天人合一”自然观作为长期居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心的观念或思想,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关系1、引言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再也没有别的地方表现得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

”中国现代国学大师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也着重强调“天人合一”观、“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系的问题。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论,并且在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人合一”就是赋予“天”即自然以“人道”。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我国传统的天人关系论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建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技术无不深受其影响。

中国人所独有的“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与认识思维方式,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与形态。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为代表的原子论机械宇宙观相对比,中国古代自然观试图将人与自然纳入至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框架之中,而绝少将人从自然中剥离出来单独加以考察,其结果就是这种有机自然观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条基本原则: 即自然与人非严格区分。

“天人合一”有机宇宙观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诞生,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历史事实。

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取向,是一种物我一体的“场内观”,即自身置于所要认识、实践的客体之中,并作为能够影响客体自身运行规律的组分而存在。

也就是说,中国人将自然人格化,然后以作为自然一份子的身份去融入自然,旨在欣赏、体悟自然的神奇,而非理清自然运作的机制。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的原则。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高效快捷,往往忽视了与自然保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

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念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相互融合,找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2.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应该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之中。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重拾与自然相互关联的观念,意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万物生长
中国古代自然观注重了万物生长的循环规律。

古人观察到四季更替、草木生长,意识到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循环规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4. 尊重生命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强调对自然万物的尊重。

古人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人与自然万物应该相互尊重。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自然的态度,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共同建设一个生命共同体。

5. 忍让与适应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还蕴含着忍让与适应的智慧。

古人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学习,懂得顺应自然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行为。

当代社会重要的思考点是,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逆境
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智慧,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_天人合一_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_天人合一_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熊志辉提 要 本文阐述重新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指导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和国际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 当代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5-0005-06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在古代是先进的,而且在当今社会日益显现出正确性。

1“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流及其完善过程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

1.1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 “天人合一”语出北宋张载的《正蒙》,但“天人合一”观念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

“天人合一”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

“天”的原义指人头,后引申为头上的空间,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

1.2 中国古代对“天”与“人”关系的探索 1.2.1 从“畏天”到“敬天”,人类对自然被动感知。

《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对自然力量的“畏”逐渐演变成了自然崇拜,产生了泛灵论(万物有灵论),将自然事物和自然力量本身看成有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

而“畏”的结果,是“报”。

《礼记》提到,祭祀的目的,除了祈福,罚恶外,还有报恩。

进一步则转变为“敬”。

周初的“诰书”如《尚书・康诰》、《诏诰》,多次使用“敬”字,连圣人孔子也“敬鬼神”。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人对天的意识是单向的,没有将“人”与“天”联系起来;二是人对天的态度总体上是被动的,缺乏主体意识,处于屈从地位;三是人对天是动物式的反应,缺乏理性认知。

1.2.2 从“问天”到“观天”,人类开始理性认识,萌生了科学探索。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曹西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自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本文主要从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理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探讨,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道家;董仲舒;张载天人合一,最初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产生的《易经》,它是《易经》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认为人从属于天,天和人就是合一的,不可分割。

《易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而后又运用“近取诸身”的方法,将八卦比作人身体的八个部位。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八种事物或现象,这八种现象与人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被看作生命中不可的条件,至此,“天”、“人”就完全合一了。

《易经》强调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这说明了天地之道和人之道是缺一不可,不能分割的整体,我们不能片面地孤立事物,而是要考虑事物的整体性。

一、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商周时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萌牙阶段,此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天”主宰“人”,但是已经开始与“德”联系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儒家天人观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

[1](一)、儒家经典的“天人合一”思想先秦时期可谓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等纷纷出现“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天人合一”思想已从人格神的关系,上升到了现实世界,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儒家的“天人合一”始于孔子,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具有畏天命,知天命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至高无上,人们应该敬畏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孔子在此说了解他的只有天,是自然的天,他认为,“天”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并且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文化理念与人生观念

古代中国的文化理念与人生观念

古代中国的文化理念与人生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及人生观念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自然、人类社会等诸多问题都有独特见解,这些思想理念也积淀了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中国文化中,自然观念一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古人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性,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观念。

自然界繁荣发展,即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持天人合一的平衡,古代中国人在生活中充分地发挥了农业民族的智慧。

他们观察天象、劳动耕种、及时抢补,以此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仁爱和感恩的人生观念在中国人的人生观念中,“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们认为,无论是尊敬他人,还是尊敬自己,都能够增添人文情怀,降低社会纷争。

同时,“仁”和“孝”也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互相帮助和支持,因此教育人们要保持一颗仁爱的心灵。

仁爱之心可以推己及人,不仅宽恕别人的过失,亦能深感生命和人类自身的可贵。

感恩则是宽容和敬畏的一种表现。

人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尽可能保护和使用好资源,感恩天地人三者。

通过这种感恩的态度,人们不仅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也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三、尊师重道的知识观念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

人们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反思才能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对错。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的文化风尚,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高度重视。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知识及其继承与推广一直是一项终身事业。

教育是通过祖先遗传而得的,弟子对于师长的敬重是弘扬和承续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动静皆宜的身心观念在古代中国的身心观念中,强调动静皆宜。

这也明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调理方式。

他们认为,人体需要生理和心理上的精神调节,因此在工作与生活的变换中,需要适当调整自身状态。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在理念和实践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和共生。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应当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马克思主义提倡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之适应自然规律,促进可持续发展。

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类应当谦虚对待自然,不要过分侵占自然资源,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大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注重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环境的恶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马克思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倡“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应该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为公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了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共生,注重精神层面的和谐、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自然观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濒危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自然观与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胡钊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号:2010300152摘要: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是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演变分不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基础,“天人合一”甚至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观教育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系统的性质、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中国古代自然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虽然对天人的关系看法众多,他们相互批判、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观、伦理观、教育观的基础,对于我们分析中国古代教育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合一”的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开始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已经达到很程度的地步,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是围绕天人关系讨论开始并逐步成熟起来。

“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在殷商时期,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狭隘,对于自然界中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人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只能归宿于上天,从而对上天充满了敬畏之心,古代的各种祭祀活动就是证明。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礼记·祭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生产工具的更新,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的认识也一步步提高,对自然的畏惧也逐步降低,甚至有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可以说自然观的演变是和人类生产活动实践是分不开的,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必然受到当时自然观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的自然观以其教育思想就是两条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先秦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殷商、大周、和春秋时期,在殷人的观念中,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

《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上帝统帅各种自然力,当然也包括人间事务。

为了听命于神,按鬼神的意旨办事,殷人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中国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对于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人类部落只有团结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在当时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典乐方面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以便能祭祀天神。

周朝与商朝几乎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周朝建立以后,在很多方面都有大的革新,对自然的认识也进一步加强。

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帮,其命维新。

”首先就表现在宗法制度上,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2]。

周人的另外一种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登记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人指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2]周朝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些革新很大程度上也是周人对自然认识的一种反映,周朝的建立本身就是打着受命于天的旗帜,统治者深知天命对于他们统治的重要性,用天命确立他们的权威,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尚书·泰誓上)它对周代以后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教育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这种礼的观念对后人的影响极大,比如孔子把礼、义、仁、智、信作为他教育想信条。

在教育体制方面也导致了严重的等级分化,一般只有贵族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把礼的等级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传授下去,以更好的为统治者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它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社会的动荡,诸侯间的争霸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深知天命,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对礼的重视也是深受殷周之际的天命观的影响。

在天道观上,儒家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仁、义、礼是他的核心,但孔子对神灵的崇拜也有不少模棱两可的思想存在。

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再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这里的“唯天为大”可以理解为对天的敬畏,天是伟大的,也可以认为是宇宙的广大。

孔子对天命的不确定也影响到他的教育上,对于弟子在这方面的问题也采取了回避,以致发展到荀子的时候,荀子在《天伦》中就明确提出了自然之天的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到后来的“人定胜天”。

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开创者,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按照这种观点来看,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的继承者庄子进一步提出“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既然“道”是万物的根本,那么很容易也就推论出天、地、人等世间万物是合于“道”的。

既然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是混然一体的,那么,天、地、人应当相互协调,彼此“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方能“并力同心,共生凡物”。

从中不难看出,道家的自然观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统一于“道”;二是人与自然都各有自独立性,有其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各行其“道”的;三是人要因任自然,顺应自然万物的规律;四是人要节制物欲,树立“知足常乐”的人生观。

[1]天道观对自然的认识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的理解也不一样,如人性从何而来,受何影响,人性的本质,人的本质能否改变,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等等。

(二)西汉时期到了汉朝,独尊儒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董仲舒,董仲舒的著名理论就是“天人感应”。

它是一套儒家政治学说,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皇帝)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虽不是以直接阐述自然观为目的的学说,但他为了论证其学说的合理性,在论证说明过程中还是涉及到了自然观的部分。

根据天人感应,董仲舒提出了人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斗筲之性”,是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是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教育只能在中民之性上用工夫。

(三)宋明时期宋明理学是古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宋明理学是以“理”作为本体论、以道德性命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的。

它把过去神话的主宰之天,变为理性化的宇宙实体,并从中引申出一切,以此来解释天道、人生、社会和教育等问题。

早期儒家作为一种系统的学说,其主要缺遗表现在自然观、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思维方面,使其“天人合一”的观念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难以从思辨的高度和深度上给人以理性的满足。

而道家既重政治伦理,又长于哲学思维,使其“天人合一”观念具有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辨、新奇的道论、卓异的境界说,从而更能从理论上令人信服.[1]宋明理学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以至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的稳定。

理学所倡导的“去人欲,存天理”到后来演变为束缚人们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甚至成为“理学杀人”的工具。

“天人合一”自然观给当代教育的几点启示(一)整体的教育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要整体和系统的把握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包括对教师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能孤立的看待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

目前在教育中争论较多的教育主体性问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传统教育思想主张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中学,教学的权威性不容质疑,学生只是教学的对象,知识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已,如果用整体性的教育思想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要素,谁都不应该片面的认识为主体或对象。

(二)辩证的看待师生矛盾。

“天人合一”对立事物的统一,事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尤其是师生之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如果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发挥,会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给予学生过多的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就难以学到学到系统的知识,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如果我们辩证的看待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主动空间,师生间的矛盾就能有效解决。

(三)和谐的教育价值观。

“天人合一”的本质是要求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育的价值一般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功能性,教育培养的对像是为社会服务,比如“学而优则仕”,培养社会的接班人等等;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如道家的“道法自然”,教育应该以人的自然、全面发展为目的。

“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既要培养人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比如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工作能力、为人道德等等,毕竟人是社会中的人。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本体价值,人是自然的人,有自我发展的权利。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其优劣,我们应当辩证的去研究、学习、实践,有效的利用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天人合一”应该是其中的哲学精华,我们更应该取之用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1]王建.论道家与儒家“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形成与演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4]刘鄂培、竺士敏.中国古代天人观的发展与柳宗元、刘禹锡论自然与人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