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和生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文本和生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渔父》的教学案例

1、主题和背景

我校也进入新课改的第三年,这也是我运用苏教版教材的第三年了,在必修五里有一个专题是《直面苦难》,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渔父》。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它里面的字词强调一下,学生背会就可以了。而没有把这篇文章放在整个专题下来理解。那么教学本身的视野就是狭隘的。为了建立学生的整体观念教师要善于建立文本之间的联系。本版块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教师要善于整合,明确本版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2、教学实践

《渔父》这篇文章不长,但要学生理解屈原的生死选择不容易。所以我首先在课前把屈原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活环境、背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是他具有杰出的才干;二是他对时事的看法很清醒;三是他的选择耐人寻味。做好这些准备之后,我在课上提出:如果你是屈原,你会如何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走入屈原的的内心世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真实的看法。从而让这一点和屈原不同于一般人的选择更加突出,自然引出屈原高洁的人格和以死明志的决心。

学生讨论的很激烈。生一:屈原生活的年代是战国时期,如果是我,就会到秦国,秦王很重视人才,像屈原有这样的人才一定会建立丰功伟绩。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生二:我会隐居起来,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生三:他可以到周边国家啊,那样也可以等待时机,把楚国重新壮大起来。

生四:不是这样的,活着对于屈原也没有任何意义,他是爱国的,可楚国当时的形式已经无法挽救。他是在以死明志。

这时学生提出的观点围绕并停留在屈原的各种矛盾思想上。但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学生的兴趣浓厚。如何选择?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个时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文中用渔父的话说出了世人的很多想法,有哪些?

生:他说:“圣人不凝滞与物,而能与时推移’”移是改变的意思。圣人不拘泥于外界事物,而能和世俗一同改变。

生:不仅如此,他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让屈原在世人污浊的的情况下,同流合污。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把目光集中在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上。实际上这种寓言式的对话,是屈原痛苦内心搏斗的内化,抓住这一点,可以更好地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我顺着这个思路提出:“是啊,活着多好,世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屈原毅然选择了死,文本中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说了什么?”

生:文中说: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他志洁行廉的高尚品德张本。

生:他说举世皆浊我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写出了他被流放的原因。

生说: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表现了屈原的洁身自好。

师:为了这一点,他能做到什么?请大家注意“宁赴湘流”句和文中的两个反问句。

生:表达了屈原宁死不屈的决绝态度。是啊,渔父的形象对比衬托出了屈原的勇敢。学生朗读,读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心。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也是人类讨论不休的一个永恒话题,屈原用他的毅然赴死作出了回答,历代文人志士也都有自己个性的回答,同学们能列举一二吗?有的学生说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的学生说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屈原投江自尽是因为他不再受到楚国国君的信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地活着,所以只能以死来表示他对现实的反抗,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而司马迁不同,因为他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完成《史记》,就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所以他宁愿放弃自尊也要活着,其实这也是一种勇敢。

生:我觉得屈原是从政客的角度出发的,而司马迁是从文学家

的角度出发的。作为一个政客,屈原必须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终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他可以不考虑政治上的荣辱得失,为文学而活,为文学而死。

学生从这个角度分析很有意思。他们为理想一个择生,一个择死。可以说是一个“生得伟大“,一个”死得光荣“。

如今我们生活在21世纪,也许不再面临生死选择,但我们同样要像史铁生那样思考为什么活,如何活。这样才有价值。

3、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以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生与死的话题。思考我为什么活着?该如何活着?我包括所有在场得到老师们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只要引进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只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思路在逐步打开,他们就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四、教学反思、探究

过去传统的上课只是老师单纯的灌输,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读了这篇文章后能有何收获。枯燥、乏味。而今天的课却生动、有趣。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屈原所生活的年代,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而文本中字词有了生动的载体,并不因与我们时代相隔久远而陌生。另外,学生能真正地和屈原对话,明白生与死的抉择是多么的沉重和生命的高贵。

如何营造一堂语文课的焦点和亮点,怎样打造一堂语文课的看点和卖点,此节课作了较好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群体亮相,

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此为一。二是打破今天一些教师倾向于人文性而轻忽工具性的藩篱,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在对文本的探幽发微的进行中受到理的启迪和情的熏染。三是将读、说、写有机结合,既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又把文、情、理较好地结合为一炉,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