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8a82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a.png)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初一地理教案:全球海洋与陆地的水循环
![初一地理教案:全球海洋与陆地的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3ab8fb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d.png)
初一地理教案:全球海洋与陆地的水循环导入:请同学们首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会想到“水”,是的,水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因为几乎一切生命都需要水才能生存。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全球海洋与陆地的水循环。
一、地球水循环概述我们生活的行星地球表面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内陆海等类型。
所有的这些水体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永不停歇地循环运动着。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不仅改变了它的物理状态,而且还影响到了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条件。
所以说,地球水循环是维系我们生命的重要过程之一。
二、海洋循环与陆地循环海水是地球表面最为广泛的水体之一。
海洋通常被视作地球上的“蓝色之肺”,因为它们能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O2),使气候变得稳定。
海洋中的水循环过程发生在盐度较高的表层水和深度较低的水之间。
这种不同盐度的水体运动形成了海水循环。
海水循环的最终结果是海洋中的水能以某种形式进入大气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
陆地循环则包括下雨、蒸发和渗透等过程。
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到较低温度时,就会形成水滴,也就是降雨。
下雨时,水滴被送入到土壤和河流中,一部分水在土壤中被吸收,一部分则进入河流,向海洋流去。
太阳的热量蒸发水,并让它升华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继续上升,并最终形成云。
这些云再次下雨或在陆地上的高山上形成雪。
这个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三、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生态平衡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水才能生存,因此维持水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海水循环能够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为地球生态系统提供较为稳定的环境。
同时,陆地上水循环也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使它们得以生长。
2.稳定气候水循环还能帮助稳定气候。
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产生氧气,海洋帮助缓解了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陆地上的水循环能够减轻旱灾和洪水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气候更加稳定。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873146e518964bcf847c75.png)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设计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中的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
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重点,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说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
高三一轮复习33陆地水和水循环(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33陆地水和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fc2cdd2b160b4e777fcf31.png)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讲陆地水和水循环【导学提示】内容精析陆地水体类型及运动转化规律;河流的补给;河流的径流变化;冰川;地下水的分类;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学法指导(1)水在地球环境中具有固、液、汽三相变化的特点,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既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又彼此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水循环时,可自绘“水循环示意图”,来帮助理解各种水体的来源和去路。
(2)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陆地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根据河流流量变化的特点,判断河流补给类型和分布等。
【能力提升站】请对比:“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提示:“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力资源”是一种能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
想一想:为什么说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提示:动态水资源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更新。
因此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请思考: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黄河下游地段补给关系如何?提示: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体现在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水补给湖水或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水或潜水补给河水。
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多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自主探究】一、陆地水体类型1、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极少,不属于水资源C.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
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更新答案:C2、陆地水按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循环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水资源和静态水资源。
3、读下面“地下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含水层C中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B层以上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水循环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水循环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aeedb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9.png)
4.(2018·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如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 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 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 坏地表植被
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 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 害
围湖造田
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会减弱 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
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 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1)指出7、8月份松花江流域降 水水汽的主要来源。(4分)
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 (2分)当地蒸发(腾)到大气 中的水汽。(2分)
6.(2021年南宁市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地处我国东北的松花江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 著,洪涝和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2013年8月,该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图10示 意松花江流域范围,表2为流域内7、8月水循环相对量多年平均值(以降水量为 100%)。7、8月该流域多年储水变化量接近为0。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
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会使地下水位
用水不当
下降,导致地面下沉,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
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沿海地区出现海水
入侵现象
林冠截留是指在降水过程中,水分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发而没有进入土壤 的过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能力与降水特征,以及林冠郁闭度(乔木遮蔽地 面的程度)、树种组成及冠层密(厚)度等特征有关。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天然 林(实线)和辽东人工林(虚线)的林冠截留情况比较。据此完成1~3题。
水循环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水循环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3777d8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4.png)
章节名称水循环授课年级高一学科地理章节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设计者XXX 所属学校XXX课程标准1、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以及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来让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3、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这三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水循环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由“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部分组成,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第三章的开头,介绍了水的根本性质和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开辟了后续知识点,同时为学生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第一章已经讲述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学情分析1、从班级风气角度看:这个班级的班风与学风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
因此,上课时对于学生纪律无需担忧。
2、从学习特点角度看:在学习水循环之前,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和化学,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对水循环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对于水循环的具体过程,还缺乏更为具体的理性认识。
因此,为了使他们对水循环这节课不产生厌倦感,本节课将通过动画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对水循环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堂知识讲解,以达到学生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3、从学生学习兴趣看:在前两章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比较积极,踊跃发言。
有小部分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兴趣不大,因此我设计了动画,吸引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a13f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f.png)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初中地理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初中地理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d7e94651e79b8969022685.png)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三维目标㈠知识与目标1、了解水的构成和特点。
2、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
3、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补充关系。
4、理解并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5、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念和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1、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及陆上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1、陆上水体的补给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太阳系这么多的行星上,为什么地球是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项目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不错,是水的存在与否。
水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
㈡推进新课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可总结如下:海洋水: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河流水:0.0002%湖泊水:0.013%沼泽水:0.0008%地球上的水体陆地水土壤水:0.001%(水圈的构成)地下水:1.69%冰川水:1.74%(淡水的主体,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生物水:0.0001%大气水:0.001%我们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2. 读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特殊情况:地上河——如我国黄河的下游地区,顾名思义就是河床比地面高,所以这个地区不管丰水期还是枯水期都只有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没有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3. 河流的水源补给及汛期湖泊水补给⑴不同的补给类型地下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长年的)⑵大多数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互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陆地水与水循环概论
![陆地水与水循环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8d4fec25acfa1c7ab00cc5d.png)
德育目标:
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 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河流径流与降水、气温的关系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难点:1、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2、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 补给关系。
教法和学法
教法 (1)用示意图法让学生理解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2)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掌握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 (3)用动画演示法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学法 (1) 用练习法进行课堂巩固 (2)讨论法加强理解
教
知识目标
学 目
能力目标
标 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目前人类利用淡水资 源的主要水体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 上的区别。 2、掌握雨水补给、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 冰川补给的河流与气温的关系;掌握水循环的 主要类型;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 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 图,让学生掌握二维图象的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地理事物之间联系 的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作业布置
结论:水资源短缺
讲授新课:
一、水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概念及分类
2、目前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动态水资源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 的0.3%
陆地水类型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 深层、浅层地下水或潜水、 承压水
2、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 径流量随降水量的 径流量随气温的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一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5f7a55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b.png)
最后,我对作业批改和点评的方式进行了思考。我发现,除了给出错误的修改建议外,我还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对于做得好的地方,我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答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水资源短缺问题尤其在北方地区突出,水污染问题在一些地区也较为严重。此外,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存在着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的现象。
八、课堂
1.பைடு நூலகம்课堂评价: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了解他们对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讨论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以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测试,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我将及时进行解答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我将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题1:请简述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特点。(5分)
答案: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河流是地表水流的主要形式,湖泊是地表水体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形成的,地下水是地下岩石层中的水,冰川是高山地区永冻地带的冰雪积累体。不同水体有不同的特点,如河流具有流动性,湖泊具有静止性,地下水具有隐秘性,冰川具有季节性等。
例题4: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5分)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ccf183c31126edb6f1a10d0.png)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意义。
(二) 教学难点: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导入问题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系吗?问题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目的: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阅读课本59页的文字及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并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提问问题1:水循环的概念。
问题2:能量来源。
问题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问题4:水循环的类型。
学生1:水循环是指谁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式和物理状态的。
变化。
学生2: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次之。
学生3: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学生4:类型,根据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目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提炼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上填出水循环的环节(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本60页的文字,并讨论回答水循环的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abd1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2.png)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fc782569eae009591bec56.png)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学设计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黄海利学习内容分析一、本节主要学习内容1、陆地水体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按照三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了类型。
按照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照水循环更新的周期,可以分为动态水和静态水。
2、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一般来说一个陆地水体可有多种补给形式,但会以一种或两种为主同时,陆地水体(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之间也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3、水循环:水循环的原理、水循环的组成、主要环节,特别是海陆大循环对人类的意义。
理解地球上的水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意识和忧患意识。
二、本节主要学习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淡水、动态水资源,即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释问题。
3、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能做一些水资源保护的宣传。
三、重点、难点分析1.河流径流补给类型及与流量变化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思路设计:本课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编排组织教学。
具体过程、方案设计如下:[导入]图片导入:了解水资源的含义以及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类型。
引入本课,介绍本节要学习的知识点。
[新授]1、“陆地水体类型”教学处理方案:结合一些图片,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及分类标准,对地下水的认识。
《3.5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3.5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3fc9bcfd0a79563d1e7206.png)
《3.5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图解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 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德育目标:1. 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各种水体相互转化规律。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授式、引导式、图示分析法。
教学手段: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在学习《3.3海水温度和盐度》这一课时,用一个长方形表示世界水储量。
其中,海洋水占了96.53%;阴影部分约占3.5%,却包含有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和淡水。
我们可以将这一小部分的水体统称为什么呢?(板书)(学生)陆地水 (教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5陆地水与水循环》(讲授新课)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板书)(教师)陆地水虽然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但它与海洋水、大气水共同组成水圈,在自然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淡水,几乎全部来自陆地水。
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就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一、 陆地水的类型(板书)(10分钟)陆地水:分布在陆地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板书)1、按照其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板书)(板书)(教师)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
降水降落到地面,除一部分蒸发和下渗外,其余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径流。
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流水;在地表洼地滞流蓄水形成湖泊和沼泽水。
一部分固体降水常年积存在地表,形成永久积雪;固体降水长期积累演化就变成冰川。
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空隙中,成为地下水。
还有少量地下水是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地下水按照地表水 地下水冰川 江河水 湖沼水 埋藏深度埋藏条件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潜水 承压水 易利用其埋藏深度,可以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如果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种?下面我们读图 3.33,思考此问题,并比较图中三口井的水情,说明自流井的成因。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6424c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0.png)
2.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缺乏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较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度较低。
4.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陆地水体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陆地水体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2)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
4.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适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4.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陆地水体的分布特点,理解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差异,提高他们对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认识。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巩固陆地水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2、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3、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图解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水资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美德。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资料1“世界水日”的来历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继之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料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资料2“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
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入海,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导入】地球上有了水才开始有生命,水孕育了无限生机和勃勃生命,从以上两则有关“水”的资料中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
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关注,为此,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水资源有较系统的了解。
【导入】2我们的生活的陆地不仅有种类繁多的矿物、岩石,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而且还有在自然界中处于不断运动、转化状态的各种水体,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它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陆地水的数量很少,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淡水几乎全部来自于陆地水。
【导入】3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它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中,这三个空间里海水水最多占96.53%,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分布在陆地上的水。
【设问】什么是陆地水?陆地水包括哪些类型呢?【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1、陆地水的组成【讲述】陆地水——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陆地水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引导提问】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南京目前生产和生活用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长江)【引导追问】那么你们知道在郊区或农村有的地方打得水井,水井的水来自于哪里呢?(地下水)【讲述】北京的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也来自于地下水。
不论是河流水还是浅层地下水,它们都是陆地水的存在形式,阅读课本,陆地水按空间分布分有哪些类型呢?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冰川水【板书】1、按空间分布地下水:包括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讲述】陆地水的储水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按其空间分布的不同,我们大体可将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主要包括冰川、江河水、湖泊水、沼泽水等,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承压水)【分析】大气降水蒸发下渗地面径流固态降水【思考】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什么?(大气降水)各炙迨窃跹纬傻模?BR>【归纳】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来源: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除一部分蒸发和下渗外,其余部分形成_____________(径流)。
汇入河槽形成___________水(河流);滞留洼地形成____________水(湖泊和沼泽);固体降水演化成_________。
(冰川)地下水来源:_____________(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少量地下水是由空气中水气____________而成。
(凝结)【读图】“地下水示意图”【思考】比较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和水源补给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图中三口井的水情,说明自流井的成因。
【讲述】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在理解这张图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图中黄色表示隔水层,隔水层是指透水性很好差的岩层和土层,一般由致密的岩石或粘土构成,由于空隙小,地下水不易透水,隔水层是相对而言,并非完全不透水,下面岩浆岩经冷却凝固比较致密,也是隔水层。
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从图中可以看出,潜水埋藏得比较浅,它埋藏在地表层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并且有一个自由水面。
承压水埋藏比较深,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叫承压水,但没有自由水面。
从水源补给情况来看,因潜水距地表层较近,所以依靠大气降水和地表面各种水体下渗来补给;而承压水埋藏得较深,只能靠上面的潜水和距此很远的地表层上的降水或其他水体下渗来补给。
从图中三口井来看,潜水井的井水具有季节性变化。
若在干旱季节,因地表面降水少,井水也会减少甚至无水;承压水井也要受到上面水的补给的影响,因地下水也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水井也可能出现无水状态;中间的自流井,因处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从地质构造来看,类似盆地状,所以承受的压力大。
如果在上面挖井,水会自动上涌,喷出地表,所以称自流井。
图中两口井的井口位置与承压水位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承压水位线之上或之下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提问】自流井必须在什么样的构造地貌条件?(向斜)承压水的流向应该是从哪里流向哪里?(压力大的流向压力小的)【比较】潜水承压水埋藏条件第一个隔水层之上上下两隔水层之间埋藏深浅浅深特点自由水面,流量不稳,易受污染水质差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讲述】潜水由于埋藏较浅,受气候的影响,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
承压水埋藏较深,水质相对较好。
【承转】陆地上各种水体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两种:【板书】2、根据更新循环周期分类(1)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2)动态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填表】阅读课文分类包括水体循环周期更新速度开发利用状况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长慢少动态水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短快开发利用重点【提问】更新周期的长短、更新速度的快慢请同学们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探究】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归纳】因为它们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如河流水平均循环周期16天多,一年可与大气降水交换22次。
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
但应以不污染、不破坏、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因而这些水体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也是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而静态水开发利用后难以恢复,象冰川和深层地下水:交替更换周期分别为1600年、1400年,所以要注重保护。
【引导提问】在这些水体中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一般是淡水)【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最大的是冰川:它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
【提问】冰川主要分布在哪里?冰川是否方便人类利用?【讲述】它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人类利用的还不多。
【设问】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什么?(水资源概念: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提问】假如潜水和承压水被污染,那么哪个污染物易清除?(动态水——潜水易被清除)【提问】由此可见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主要与水体更新和循环的速度有关)。
【提问】按性质不同可将陆地水分为哪两种类型?(参照课本68页图3.21)(淡水和咸水)【归纳】陆地水体类型虽然很多,但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三种水的储量仅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占比重很小,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应节约和合理用水。
【练习】提高作业1、5、6、7、8、12、181、人们利用水资源的重点是……………….( )A 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B 冰川水和淡水湖泊水C 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D 河流水和冰川水2、下列水体中,水循环速度最快、周期最短的是…( )A 河流水B 湖泊水C 冰川水 D 地下水3、属于动态水资源的是…………………… ( )A 冰川B 咸水湖泊水C 浅层地下水D 深层地下水4、关于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 )A 陆地水主要包括地表水B 按空间分布可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C 大气降水是陆地水的基本来源D 陆地水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承转】陆地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提问】:以我国为例,河流有几种补给方式?它们与河流径流的关系如何?分布在什么地区?汛期在什么季节?通过读图3.34、图3.35、图3.36逐图分析。
【读图】3.34“河川径流与降水量之间有的关系”【引导提问】此图说明的是河流径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该河流一年中哪几个月的流量较大呢?(4—8月)这个时候降水有什么特点?(这几个月的降水量较多)【提问】河川径流与降水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讲述】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基本保持一致。
降雨量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会减少。
【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讲述】这样的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
”在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由于降水量在一年中有季节变化,所以河流径流量在一年中也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发生季节变化。
但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从南到北,雨季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因此汛期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
华南地区河流汛期一般在4—10月,图中所示的河流就是华南地区的闽江。
再向北到长江流域,汛期出现在6—9月,华北地区汛期出现在7—8月。
【引导】学生类推:世界上其他气候类型的地区,河流受雨量影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所以雨林地区河流径流量很大,但因降水较均匀,所以没有明显的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也属于年雨型,河流也没有明显的汛期,只是冬季径流量稍大,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因此河流冬季径流量较大。
特点: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小结】(1)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分布:我国季风区实例:长江、淮河、珠江【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读图3.35“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引导提问】此图说明的是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气温)【思考】这幅图上为何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水量的变化?气温与河流径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断流?(学生讨论)【讲述】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是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