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为扶教真人。
到了清光绪十五年,德国侵略者强租胶州湾。一九一四年日寇攻 占青岛,崂山又处于日寇统治下。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
党反动政府在日军未到之前,便仓皇撤退。国民党反动军队,借抗战
为名,潜入崂山,敲诈勒索,肆意杀害道众,加之日寇不断进山骚扰, 对名胜宫观恣意焚烧,山上的林木砍伐净尽,八年时间,崂山遭空前 的破坏。
一、崂山简介
• 崂山是我国沿海的名山,主峰名 为巨峰,也叫崂顶,拔海一千一 百三十三公尺,是我国七大名山 之一,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青岛 市区东部,距青岛约五十华里。 山势涧壑曲折,山峦峭拔耸秀, 奇石滚滚欲动,削壁徐徐而行。 古柏苍松比老,秀竹奇花争妍, 山海相连,云飞霞飘,形成一幅 雄伟、生动的画面,崂山与内地 名山相比,确实有它的独特之美, 因此,《齐记》中有:泰山虽云 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
丘 处 机
崂 山 上本 帝即 欲是 令鳌 修山 道, 果大 ,海 故中 移心 仙不 迹可 近攀 人。 间 。
二 、 崂 山 道 观
--
道教圣地,青岛崂山,是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上海拔最高的山脉,自古以 来就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之美誉。诗仙李白畅游崂山 ,曾写下“我昔东海 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的诗句。明代万历初年,号称“天下 巡抚之冠”的山东巡抚赵贤巡视崂山,被崂山山海相连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遂提笔亲书“海上名山第一”。 崂山之盛名,得益于崂山的道教。崂山道教起源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张廉夫初创三官庵,距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宋初太祖赵匡胤敕建太清宫、上清 宫、太平宫,作为华盖真人刘若拙的道场。金元之际,全真高道刘处玄、丘处机相 继登临崂山传教,使得崂山各道观尽数归宗于全真门下。明代崂山又相继诞生了金 山派、金辉派、鹤山派三个龙门支派,使崂山的全真门派总数多达十个。崂山全真 教鼎盛时期,遍地宫观林立,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规模最大、历史最 悠久者,则为崂山太清宫,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 ③发展阶段:东汉以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崂山道教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 曾一度把道教定为国教,各地道人、方士来崂山出家为 道,避世隐居的人越来越多,宫观庙庵也有了很大的发 展,道教文化广为传播,初步确立了崂山道教在中国北 方道教中的领先地位。 • ④鼎盛阶段:金、元时代是中国的北方全真道大兴时期, 这个时期以至后来的明、清,崂山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 南宋末至元初,以邱处机为首的王重阳的七弟子,亦称 “北七真”,在崂山传教,建立了七派(即龙门派、随山 派、南无派、遇仙派、华山派、箭山派、清净派),使崂 山成为中国北方的全真派中心。
•
崂山的练功生活:月夜习武,旭日餐胜,“步月廊”下推 手,“聚仙台”上吐纳,不仅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道 教宝贵的养生之法,继承了“仙道贵生”的优良传统。 崂山道教 属全真清修派,不重斋醮,惟务修性炼命之术,迫求养生,历代 出了不少道德深远的道士,如今流传很广的两部丹经《大成捷要》 和《道乡集》即是出自蜡山,而且这里的道士还有一个特点,就 是都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今日的崂山道士仍然如此。
• 粉碎 “四人帮”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政策,决
定修复崂山太清宫。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协助,在城建局的密切配合
下,在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下,不到一年,完成了一百四十七间殿堂的 修复工作,包括大小彩塑神像二十六尊,大型壁画两幅。殿堂内供案、 供器、神龛、慢帐等都陈设一新,使太清宫恢复了历史面貌。在这次 修建工程中特别注意到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因此在建筑结 构、殿堂布置、神象塑造上强调历史性和民族性。同时对历史名人留 下的石刻手迹也作了整理和修复,现已全部竣工,对外开放。
• 一九四九年青岛解放了,崂山回到人民的怀抱。太清宫道众
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林彪 “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
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的政策遭到破坏。
太清宫被洗劫一空,珍藏上千年的文物被焚烧,神象被砸毁, 名胜古迹破坏殆尽。幸好青岛市委将“明万历御赐道藏”事 先转移它处,才得以保存下来。庙舍亦很完wenku.baidu.com。
• 元至顺年间,江西龙虎山天师后裔张三峰,第二次来崂山潜修数 年,崂山左侧靠海岸石塔叫三峰塔,塔底有洞叫做仙窟,是张三 峰的静修之处。张氏在崂山留有很多 “仙迹”,并著有《训世文》 遗留。明万历十三年间,因佛道之争,太清宫碑记神象尽被抛于 海,太清宫被改为海印寺。后经隐居在崂山黄石宫的道士耿义兰
等上控力争,至万历二十八年得以复宫,颁道藏经,耿义兰被敕
四、崂山道教的练功生活
五、崂山道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崂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
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崂山古称“神仙窟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更是名扬天
下。纵观崂山道教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崂山气势雄伟,峰峦叠嶂,深涧幽谷,山海相连, 秀雅飘逸,整个山区绵延370多平方公里。自春秋战国至秦代, 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士,进山敬仙,炼丹采药,这就是崂山 道教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史志多有记载。 ②初创阶段:据《太清宫志》记载:早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年),曾做过上大夫的张廉夫就弃职在这里建了一座生官庙, 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神位。两年后又增建了三清殿, 供奉三清(即太清、上清、玉清)神像。至此,整个道观正式称 为太清宫,这里是崂山最早的道家活动场所,张廉夫为螃山的 第一位道士,随后不少名道来此进行修炼,陆续增至近百人。 现在太清宫三官殿院内的两株古银杏树和三皇(即天皇、地皇、 人皇)殿院内的古柏,都是当时栽种的。
•
崂山太清宫从肇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 为道教全真随山派的祖庭,也有七百余年。太清宫由三 个大殿、四个配殿、一个长老院及客房等一百四十七间 组成,形成一个中型古建筑群。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 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东华殿主要奉祀东华帝 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皇殿主要奉祀神农大 帝、伏义大帝,轩辕大帝;三宫殿主要奉祀三宫大帝; 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 君 (即吕洞宾)。
崂山道教神清宫 崂山道教遇真宫 崂山道教明霞洞 崂山道教华楼宫 崂山道教太平宫 崂山道教上清宫 崂山道教太清宫
三、太清宫
•
太清宫在崂山道教庙宇中,是历史最久、占地最好, 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庙宇,它坐落在崂山老 君峰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秀丽,《太清宫志》 记载:西汉建元元年,由江西瑞州府张廉夫所创始,张博 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职入道,精研玄学, 不涉世俗,后入终南山得师传道,后来邀游天涯,来崂山 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为 “三官庙”。癸卯年又 筑庙宇供奉三清神象,改名为“太清宫”,始元二年委弟 子刘方清等继续庙事,自回江西潜居三元宫。以后屡来崂 山,云游东海诸名胜。
•
金大安元年,邱长春由胶西重来本宫说法,阐教数年,复 留诗十首刻于本宫三清殿后的巨石上。此时,元太祖成吉思汗, 听说邱长春懂得养生修炼的方法,旨派扎八儿、刘仲禄两使者诏 请。邱应命率领十八名弟子,长途拔涉到达雪山,朝见成吉思汗 于西征的营帐中。据《元史》中的《释老传》、明代陶宗仪的 《辍耕录》等记载: “处机每言,欲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久视之道,则告 以清心寡欲为要。”召后,上诏太师阿里鲜护送东归。赐金虎符 文,主管天下教事。这个“圣旨”刻在三皇殿东西两壁石上,至 今犹存。
到了清光绪十五年,德国侵略者强租胶州湾。一九一四年日寇攻 占青岛,崂山又处于日寇统治下。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
党反动政府在日军未到之前,便仓皇撤退。国民党反动军队,借抗战
为名,潜入崂山,敲诈勒索,肆意杀害道众,加之日寇不断进山骚扰, 对名胜宫观恣意焚烧,山上的林木砍伐净尽,八年时间,崂山遭空前 的破坏。
一、崂山简介
• 崂山是我国沿海的名山,主峰名 为巨峰,也叫崂顶,拔海一千一 百三十三公尺,是我国七大名山 之一,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青岛 市区东部,距青岛约五十华里。 山势涧壑曲折,山峦峭拔耸秀, 奇石滚滚欲动,削壁徐徐而行。 古柏苍松比老,秀竹奇花争妍, 山海相连,云飞霞飘,形成一幅 雄伟、生动的画面,崂山与内地 名山相比,确实有它的独特之美, 因此,《齐记》中有:泰山虽云 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
丘 处 机
崂 山 上本 帝即 欲是 令鳌 修山 道, 果大 ,海 故中 移心 仙不 迹可 近攀 人。 间 。
二 、 崂 山 道 观
--
道教圣地,青岛崂山,是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上海拔最高的山脉,自古以 来就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之美誉。诗仙李白畅游崂山 ,曾写下“我昔东海 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的诗句。明代万历初年,号称“天下 巡抚之冠”的山东巡抚赵贤巡视崂山,被崂山山海相连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遂提笔亲书“海上名山第一”。 崂山之盛名,得益于崂山的道教。崂山道教起源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张廉夫初创三官庵,距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宋初太祖赵匡胤敕建太清宫、上清 宫、太平宫,作为华盖真人刘若拙的道场。金元之际,全真高道刘处玄、丘处机相 继登临崂山传教,使得崂山各道观尽数归宗于全真门下。明代崂山又相继诞生了金 山派、金辉派、鹤山派三个龙门支派,使崂山的全真门派总数多达十个。崂山全真 教鼎盛时期,遍地宫观林立,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规模最大、历史最 悠久者,则为崂山太清宫,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 ③发展阶段:东汉以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崂山道教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 曾一度把道教定为国教,各地道人、方士来崂山出家为 道,避世隐居的人越来越多,宫观庙庵也有了很大的发 展,道教文化广为传播,初步确立了崂山道教在中国北 方道教中的领先地位。 • ④鼎盛阶段:金、元时代是中国的北方全真道大兴时期, 这个时期以至后来的明、清,崂山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 南宋末至元初,以邱处机为首的王重阳的七弟子,亦称 “北七真”,在崂山传教,建立了七派(即龙门派、随山 派、南无派、遇仙派、华山派、箭山派、清净派),使崂 山成为中国北方的全真派中心。
•
崂山的练功生活:月夜习武,旭日餐胜,“步月廊”下推 手,“聚仙台”上吐纳,不仅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道 教宝贵的养生之法,继承了“仙道贵生”的优良传统。 崂山道教 属全真清修派,不重斋醮,惟务修性炼命之术,迫求养生,历代 出了不少道德深远的道士,如今流传很广的两部丹经《大成捷要》 和《道乡集》即是出自蜡山,而且这里的道士还有一个特点,就 是都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今日的崂山道士仍然如此。
• 粉碎 “四人帮”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政策,决
定修复崂山太清宫。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协助,在城建局的密切配合
下,在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下,不到一年,完成了一百四十七间殿堂的 修复工作,包括大小彩塑神像二十六尊,大型壁画两幅。殿堂内供案、 供器、神龛、慢帐等都陈设一新,使太清宫恢复了历史面貌。在这次 修建工程中特别注意到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因此在建筑结 构、殿堂布置、神象塑造上强调历史性和民族性。同时对历史名人留 下的石刻手迹也作了整理和修复,现已全部竣工,对外开放。
• 一九四九年青岛解放了,崂山回到人民的怀抱。太清宫道众
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林彪 “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
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的政策遭到破坏。
太清宫被洗劫一空,珍藏上千年的文物被焚烧,神象被砸毁, 名胜古迹破坏殆尽。幸好青岛市委将“明万历御赐道藏”事 先转移它处,才得以保存下来。庙舍亦很完wenku.baidu.com。
• 元至顺年间,江西龙虎山天师后裔张三峰,第二次来崂山潜修数 年,崂山左侧靠海岸石塔叫三峰塔,塔底有洞叫做仙窟,是张三 峰的静修之处。张氏在崂山留有很多 “仙迹”,并著有《训世文》 遗留。明万历十三年间,因佛道之争,太清宫碑记神象尽被抛于 海,太清宫被改为海印寺。后经隐居在崂山黄石宫的道士耿义兰
等上控力争,至万历二十八年得以复宫,颁道藏经,耿义兰被敕
四、崂山道教的练功生活
五、崂山道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崂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
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崂山古称“神仙窟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更是名扬天
下。纵观崂山道教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崂山气势雄伟,峰峦叠嶂,深涧幽谷,山海相连, 秀雅飘逸,整个山区绵延370多平方公里。自春秋战国至秦代, 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士,进山敬仙,炼丹采药,这就是崂山 道教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史志多有记载。 ②初创阶段:据《太清宫志》记载:早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年),曾做过上大夫的张廉夫就弃职在这里建了一座生官庙, 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神位。两年后又增建了三清殿, 供奉三清(即太清、上清、玉清)神像。至此,整个道观正式称 为太清宫,这里是崂山最早的道家活动场所,张廉夫为螃山的 第一位道士,随后不少名道来此进行修炼,陆续增至近百人。 现在太清宫三官殿院内的两株古银杏树和三皇(即天皇、地皇、 人皇)殿院内的古柏,都是当时栽种的。
•
崂山太清宫从肇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 为道教全真随山派的祖庭,也有七百余年。太清宫由三 个大殿、四个配殿、一个长老院及客房等一百四十七间 组成,形成一个中型古建筑群。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 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东华殿主要奉祀东华帝 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皇殿主要奉祀神农大 帝、伏义大帝,轩辕大帝;三宫殿主要奉祀三宫大帝; 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 君 (即吕洞宾)。
崂山道教神清宫 崂山道教遇真宫 崂山道教明霞洞 崂山道教华楼宫 崂山道教太平宫 崂山道教上清宫 崂山道教太清宫
三、太清宫
•
太清宫在崂山道教庙宇中,是历史最久、占地最好, 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庙宇,它坐落在崂山老 君峰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秀丽,《太清宫志》 记载:西汉建元元年,由江西瑞州府张廉夫所创始,张博 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职入道,精研玄学, 不涉世俗,后入终南山得师传道,后来邀游天涯,来崂山 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为 “三官庙”。癸卯年又 筑庙宇供奉三清神象,改名为“太清宫”,始元二年委弟 子刘方清等继续庙事,自回江西潜居三元宫。以后屡来崂 山,云游东海诸名胜。
•
金大安元年,邱长春由胶西重来本宫说法,阐教数年,复 留诗十首刻于本宫三清殿后的巨石上。此时,元太祖成吉思汗, 听说邱长春懂得养生修炼的方法,旨派扎八儿、刘仲禄两使者诏 请。邱应命率领十八名弟子,长途拔涉到达雪山,朝见成吉思汗 于西征的营帐中。据《元史》中的《释老传》、明代陶宗仪的 《辍耕录》等记载: “处机每言,欲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久视之道,则告 以清心寡欲为要。”召后,上诏太师阿里鲜护送东归。赐金虎符 文,主管天下教事。这个“圣旨”刻在三皇殿东西两壁石上,至 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