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2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二、构效关系
化学结构决定药物的效应,化学结构是药物特 异性的物质基础。 拟似药、拮抗药 光学异构体 左旋体 右旋体 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基本骨架结构 取代基团越大内在活性越弱(激动剂>部分激 动剂>拮抗剂)
乙烯雌酚与雌二醇比较
萘普生对映体
抗炎作用强
奎尼丁(右旋),左旋抗疟;氯霉素,左旋抗菌
达到同等效应(通常 采用50%效应量) 所需的剂量
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 和力
效价大时临床用量较 小
作 用
常用量
0
无最 效小 量有
效 量
极最 最 量小 小
中致 毒死 量量
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示意图
剂量
极量 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或安全用药的 最大限度。
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出现中毒症状的 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 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于受体 ……
小结
受体药理学 作用于受体药物分类
激动药(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 信号转导系统 接受系统 信号转导
效能(efficacy)指药物的最大效应(Y轴的最高 点),比较效应的差别
强度(potency),或称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的 相对浓度或剂量。值越小,效价强度越大(1/剂 量)
药物评价重要指标
效能
效价
概念
意义 应用
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 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 增加,反会产生或加 重不良反应
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100
效
Emax
应
50
(%)
KD 0 2 4 6 8 10 12 0 3 10 30 100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天星医考之《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药物化学内容)药物进入体内后和人体相互作用就会产生一定的生物活性一一药效和毒性。
不同结构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活性,与肌体的作用不同。
药物一口服一与胃肠道黏膜接触一从一侧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一于另一侧从细胞中释放一进入附近毛细血管/滥巴管一血液循环一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一发挥疗夔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与活性有关的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对渗透性会产生影响,直接影响药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在体内水相和有机相要有一定的溶解度,即要有适宜的亲水性和亲脂性,才能透过生物膜,顺利到达作用部位。
脂水分配系数:用于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
C。
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的浓度C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反映了药物的在两相中溶解情况。
lg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即药物要有“适当”的分配系数,也就是有“适度”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才能较好发挥药效。
(重要)“适当”或“适度”而不是“越大”或“越小”。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活性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脂水分配系数有关(考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才能透过血脑屏障,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最适lgP在2左右,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即C。
rg/Cw=100)。
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药物分子结构1.分子中引入.OH、-C=O、-NH-、COOH、-S03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大;2.分子中引入烃基、卤素原子、脂环、苯环等非极性基团,脂溶性增大。
二、药物的酸碱陛、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通常药物以非解离(游离状态分子)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执业西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 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大纲要求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关系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pKa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关系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药物的转运扩散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
◆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
总结: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水相和脂相间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任何药物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换句话就是要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用P来表示。
C 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 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脂溶性越大,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2.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1)引入极性较大的官能团,亲水性增大。
如:-OH、-COOH、-NH等(2)引入非极性官能团,亲脂性增大。
如:较大的烃基、卤素原子、脂环等(3)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
(二)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依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1.第Ⅰ类是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艹卓)等。
2.第Ⅱ类是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如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等。
3.第Ⅲ类是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受渗透效率影响,如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等。
4.第IV类是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比较困难,如特非那定、酮洛芬、呋塞米等。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 diseases) 。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剂反量应(过al大ler或gic体re内ac蓄tio积n)过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和受体的结合: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形式取决于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对受体的亲和力 (affinity),即药物和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常数 pD2
pD2 = - logKD • pD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激动剂的摩
尔浓度的负对数(EC50的负对数)。与亲和 力成正比。
变态反应 ③③反应一严般重不程度严与重剂;量 成④比例难。以避免。
*特异质反应
反应停所致 海豹儿
畸胎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和药 理 效应成比例。
一、剂量
二、量效曲线
1.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理化反应
参与/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影响酶的活性 作用与离子通道 影响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
◆ 补改充变:pH如值铁、、
◆ ◆ ◆ ◆
锌改、变钙渗、透V压it等 影干响扰如N:新a+斯-K的+、明、 N钠a奥5+通--美H氟道+拉尿交阻唑嘧换滞、啶药卡、 钙钾环托酶通通孢普等道道素利阻开、、滞 放 雷尿药 药 公激、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 学
2019/6/6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 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理-药效学
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生理、生化、病理等) (生药、药化、药剂、制药等)
基础医学
药剂学
医学
临床医学
(内、外、儿、妇科等)
药理学
药学
治疗学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药物与机体的作用:
机体
致病力
治疗作用
抵抗力
不良反应
体内过程
耐药性
病原体
药物
治疗作用
二、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 效学) :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研究药物对机 体产生的生理、生化效应,引起药物效应的机制 ,以及药效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阐明药物 作用。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 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 理,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3、药物的不良反应种类
例: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N炎(SMON事件)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 订了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究指南等。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 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 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C、从药物作用先后分: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 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 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节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或原理(mechanism of action;principle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
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及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
图2-5 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的分布示意图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外源性配体:药物D + R ===== DR →••••••→E【受体类型】根据分布部位1.细胞膜受体2.胞浆受体3.胞核受体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受体命名】药物受体和受体亚型,目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
【受体学说】(一)占领学说(二)备用受体学说(三)速率学说(四)变构学说(五)能动受体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specificity)2)高度敏感性(sensitivity)这需要包括第二信使在内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参与。
3)受体占领的饱和性(saturality)4)可逆性(reversibility)复合物解离出药物原形。
5)变异性(multiple-variation)分布、效应、亚型6)亲和力与内在活性(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药理学》教学课件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的非受体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如: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改变渗透压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影响酶的活性:酶促或酶抑制剂 2.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 3.影响物质转运: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 4.作用于受体
2.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相 关部位发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 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则作用很弱甚至无 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 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LOGO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 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
1.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应 举例:肾上腺素 兴奋: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抑制: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
强心苷
毛果 芸香碱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1)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2)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 残存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受体机制
第2章 药物的基础知识
药物浓度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药物的效价和效能
效 应
C
B A
对数剂量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顺流转运)
⑴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⑵ 滤过
2.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3.易化转运
4.膜动转运 ⑴ 胞饮又称入胞 ; ⑵ 胞吐又称出胞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转化 消除 排泄 转运
中 致 毒 死 量 量 剂量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二)量效曲线
效应 (%) 100 Emax
50
0
KD
10
20
30
剂量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药物的效价和效能
增加剂量,可产生最大 效应;达最大效应后增 加剂量不再增强效应
效 应 强 度
剂量达阈值 方产生效应 在一定剂量范围 内,下效应与剂 量成正比
(一)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舌下给药 口腔粘膜 门静脉 胃粘膜 胆管 门静脉 淋巴系 环 肝 循 肠粘膜 体
直肠给药 直肠粘膜
消化道吸收
(一)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 吸收环境
(二)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1. 分布指药物从血液进入组织的过程。 2. 影响因素 :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药物的理化特性和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上皮细胞 以被动方式 通过上皮 细胞间隙 非脑部毛细血管 由毛细血管 壁和神经胶 质细胞构成 上皮细胞
血脑屏障 Na+、K+-ATP酶 脑部毛细血管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理作用与效应
药理作用(action):药物导致效应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effect):药物所致机体固有的生理、生
化功能或形态学的改变。
药理作用(action)
Drug
靶点 结合
机体生理、 生化功能、 形态变化
effect
作用机制 (action mechanism)
3
一、药理作用与效应
效应 剂量
有效治疗 阈 剂 量 常用量 极 量
中毒
死亡
中 毒 量
以药理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 坐标绘图,所得曲线称量效曲线(dose effect curve) .
17
三、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性质
graded response quantal response
量反应
质反应
量效关系
量反应量效关系 质反应量效关系
30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药理作用特异性的关系称
五、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受体(receptor) 酶(enzyme)
离子通道(ion channel)
转运体(transporter)
免疫系统(immune
基因(gene)
system)
targets
37
(三)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学说
对占领学说的修饰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
合时产生效应的能力。
内在活性的大小用一个介于0~1之间的系数a值表示: 完全激动药:a=1
完全拮抗药:a=0 部分激动药:0a1
药物与受体结合需要有亲和力,而激动受 体产生效应则需要有内在活性。 38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20070816)
本章内容
• 1. 生物靶点 • 2. 药物与靶点作用的化学本质
• 3. 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第一节 生物靶点
• 药物在生物体内能够发挥各种生理作用,本质在 于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各种靶点产生特异性和非特 异性结合,从而影响生物的各种生理过程。
• 根据药物与靶点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方式,药物 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结构药物(Structural Nonspecific Drug)和特异性结构药物 (Structural Specific Drug) 。
转肽酶
2.氢键
氢键仅短距离有效,在生理情况下,药物分子中 含有孤对电子的O,N和卤素特别是F能与受体,生 物大分子间形成氢键,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中 氢键非常重要,另外氢键对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起 重要的作用。
R O O H O N R O H N O
3. 静电作用
静电键包括离子-离子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和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当同时存在氢键等短距离键时, 静电键可得到加强。
• 一些抗菌药物能够在细菌的细胞膜上形成 通道,使得离子和其他的极性小分子能够 自由进出细胞,从而杀死细菌。如多黏菌 素等。
离子流 通道
细胞膜
• 此外还有少数药物能够与类脂载体作 用,如万古霉素能够与运送糖肽的类 脂载体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 构建。
八、作用于糖类的药物
• 糖类在以前很少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然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类,特别是细胞表 面的糖类对于细胞的识别、联系和黏合具 有重要意义。将有很大的希望作为新型抗 肿瘤、抗病毒、避孕药物的作用靶点。
I I E E
五、作用于核酸的药物 1、DNA嵌入剂 这类药物以嵌入折叠的碱基对的方式与 DNA结合,引起DNA双螺旋扭曲,从而抑 制DNA复制,阻止蛋白质合成。主要有抗 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四节 吩噻嗪及噻吨类药物
一、主要结构及化学修饰部位
硫原子可用-C-或-C-C或-C=C 取代仍具有抗精神病活性 S Cl N R
氯原子是活性必要原子 用吸电子基取代--如-CF3 活性增加3~5倍 也可用 -COCH3 -SO2NMe2
N可用C取代 仍保持药效
側链可改变 如用哌嗪取代 -NMe2形成新的类型 改变油水分配平衡
第一节 巴比妥类药物
一、构效关系 分子中保留二酰胺六元环结构,主要结构修饰部位为1、5位及 N2-位。 O R3 N R1 X R2 NH
O
上式中, X=O,S; R1、R2中任一个不能为氢,且R1、R2中碳原子数为4~8个,一 般地, R1=甲基或乙基;R2=苯基或C4~6碳链基团; R3=H或CH3。
(2-Chloro-N,N-dimethyl-10H-10-phenothazine-10propanamine hydrochloride),又称为冬眠灵。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大剂量时可应 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 作用机制: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断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 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还可与中枢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 体、组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结合,故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构效关系分析 1、X=S时,起效快(脂溶性增加)。 2、R3=CH3时,由于降低了药物酸性,增加了脂溶性,起效 快。 3、R1、R2取代基总碳数以4~8个为佳,透过脂质、血脑屏 障能力强,当总碳数超过8时,产生惊厥作用。 4、作用机制:药物进入体内后,透过细胞膜、穿过血脑屏 障,然后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通过抑制 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使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性下降,产生镇 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5、代谢:由肝脏进行氧化、开环等方式进行代谢。 6、半衰期:药物作用时间与其在体内代谢难易直接相关, 该类药物的代谢主要为5位取代基的氧化。当5位取代基为 饱和直链烷烃或芳烃时,则不易氧化,故作用时间长;当 5位取代基为支链烷烃或不饱和烃基时,氧化迅速,主要 以代谢物形式排出体外,所以作用时间短。
药理学第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措施!
举例:胆结石引起的剧烈疼痛 小儿肺炎引起高热
四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
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出现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反应等。
3.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 合的物质称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 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二)受体特性
(1)特异性 (2)敏感性 (3)饱和性 (4)可逆性 (5)变异性
药物能准确识别并与其 受 而体药分物相 特子-应 定受只的 的体占受 生(细体 理D胞结 效-R的合 应)极,。复微产合小生物部能分够 , 激活一系列生物放大系统,应用 微量的药物即能引起高度生理活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 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 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 部位直接产生作用。如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 用。
2. 全身作用(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药 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 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临床药物绝大 多数都是吸收后显效的,如对乙酰氨基酚的 解热镇痛作用。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第三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二章药效学ppt课件
度
最
极最
小
量小 致
剂量
有 安全范围
中死
效
毒量
量
量
二、量效曲线
以药理效应的强度为纵座标,药物剂量 (或)浓度为横座标,绘制出的长尾 S 型曲线
• 量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是 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 最大效应的百分率来分级表示
• 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不 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 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的变化
4.可逆性(reversibility):可被其他配体或药物 竞争性置换。
5.多样性 (multiple-variation) :同一受体可分 布于不同细胞, 产生不同效应。
6.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受体类型:
按部位(三类)
膜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膜上:α、β、DA
胞浆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胞浆内,皮质激
如效应以死亡为指标称为半数致死量 (50% lethal dose,LD50)。
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治疗指数( TI )=LD50/ED50
2.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0/最大治疗量ED50 3. 安全界限(safety margin) 安全界限=(LD1-ED99)/ED99 ×100% 4. 药物的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
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急性耐受性, 交叉耐受性)
2.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
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
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3. 2. 依赖性 精神依赖
药理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指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 时间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对机体有 明显损害的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剂量过大而迅速发生的毒性反 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 毒性反应,常损害:肝、肾、骨髓及内分泌等 器官功能,一般比较严重,危害较大。
特异性:受体对其配体具有高度特异性识别能力,
能与其结构相适应的配体特异性结合。特定的受
体只与某种特定的配体结合,受体结合部位与配 体的结构具有专一性,从而产生特定的效应。
敏感性: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合就能产 生显著的效应。
饱和性:因受体的数目是一定的,当配体达到某
一浓度时,其最大结合值不再随配体浓度增加而 增大。因此,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作 用于同一受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结合现象。
2、 药物的普遍细胞作用
普遍细胞作用:有的药物对机体的各种 组织都产生类似的作用,可影响酶的活 性,干扰组织细胞的代谢,甚至引起细 胞原生质变性,这种作用称为普遍细胞 作用又称原生质毒。
二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一)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 状发生的作用
二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
是药物被吸收之后 随血液循环分布到 组织器官所发生的 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是指未被吸收的 药物在用药部位 所呈现的作用。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是指药物对其所 接触的器官、 细胞直接产生的 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 间接作用 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 是由于机体的整 体性而通过机体 血管收缩 反射机制或生理 性调节间接产生 血压升高 的药物作用。
2药效学
反应停 (沙利度胺)
动物无致死量, “无毒性” 镇静剂
1957西德上市,在欧洲被 广泛用于妊娠反应 1961报告与海豹肢畸胎有关 (妊娠4-6周100mg致畸), 1959-1962共发生10000余例
南京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汪红仪
三、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s, ADR)
酚妥拉明:阻断α受体 - 血管舒张 - Bp - 休克
作用 --- 效应 作用 ---效应
(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局部作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之前,
在用药局部所发挥的作用。 硫酸镁
吸收作用—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运行到
全身所发挥的作用,也称“全身作用”。
地高辛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
特异性 --- 药物的化学结构使药物产生的化 学反应具有专一性,由此带来的药理效应也 具有专一性。
影响因素:药物化学结构。
注意: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并不一定会引起 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两者并一定平行。
两重性 — 指药物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
防治作用 — 符合治疗目的、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预防作用 治疗作用 对因 对症 不良反应 — 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对病人带来不利的 作用。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或quantal response):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 阴性表示,必须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 以阳性率表示(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
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累加量效曲线
量效曲线上包含的特征性变量: 强度、效能、量效变化速度、半数效 应浓度(EC50)或剂量(ED50)。
动物药理学第二章下
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引起相似(拟似药) 或相反的作用 (拮抗药)。
化学结构相同的物质,其光学异构体,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多数左旋 体有药理活性,而右旋体没有作用。
如,左旋咪唑的抗线虫活性,左旋氯霉素具有抗菌活性,其右旋体无。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 最小有效量:又叫阀剂量,能够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 极量:最大效应(最大效能)的药物剂量。 最小中毒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
常见受体:主要有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 受体、酶活性受体、细胞内受体等。
受体的功能及结合方式 受体在介导药物效应中主要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是通过可逆性化学键结合,其结合方式有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离子 键和共价键的形式。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激动药与阻断药(拮抗药)
受体三个特性: 饱和性,由于每个细胞的受体数量是一定的,因此配体与受体结合的
剂量反应曲线应具有可饱和性; 特异性,指特定的配体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是特异性的结合,配体在
结构上和受体应是互补的,一般来说有效的药物对受体应具有高亲和 力,化学结构的微小改变便可影响亲和力; 可逆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应以非代谢的方式解离,而且解离得到 的配体不是代谢产物,而应是配体原形本身。
开写动物诊疗处方注意事项有哪些?
思考题
什么叫动物诊疗处方?在临床上如何正确开写动物诊疗处方?
三、药物作用的机制
定义:药物作用的机制或称药物作用原理,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或病 原体内为什么起作用、如何起作用、在哪个部位起作用、起什么样的 作用、有何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机制: (1)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2)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药物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无关,而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
如:1.渗透压作用硫酸镁的导泻作用,甘露醇的脱水作用
2.脂溶作用全麻药对CNS的麻醉作用
3.影响pH 抗酸药治疗溃疡(弱碱性化合物,中和胃酸)4.络合作用络合剂解除金属、类金属的中毒
5.沉淀蛋白醇、酚、醛、酸可致细菌蛋白变性、沉淀而杀菌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如:
1.干扰或参与代谢过程
影响酶的活性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
2.影响生物膜的功能
抗心律失常药影响Na+、Ca2+或K+的转运而发挥作用。
多粘菌素损伤细菌的胞浆膜,使膜通透性增加而产生抗菌作用。
3.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乙酰水杨酸抑制体内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4.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
麻黄碱既直接激动Ad受体,又促NE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格列齐特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使血糖降低。
5.影响受体功能
受体:(receptor)
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
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
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
外源性配体:药物
D + R ===== DR →••••••→E
【受体类型】
根据分布部位
1.细胞膜受体
2.胞浆受体
3.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受体命名】
药物受体和受体亚型,目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
【受体学说】
(一)占领学说
(二)备用受体学说
(三)速率学说
(四)变构学说
(五)能动受体学说
【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specificity)
2)高度敏感性(sensitivity)
这需要包括第二信使在内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参与。
3)受体占领的饱和性(saturality)
4)可逆性(reversibility)
复合物解离出药物原形。
5)变异性(multiple-variation)
分布、效应、亚型
6)亲和力与内在活性(效应力)
(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单独存在时(假设)
激动药,有较强的激动受体效应;
部分激动药,有较弱的激动受体效应。
该效应与内源性配体激动同一受体的效应性质相同。
拮抗药,无受体激动效应。
共存时(与临床应用相符)
激动药与内源性配体
激动药增强效应。
部分激动药与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部分激动药表现为两重性: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
拮抗药与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拮抗药阻断或削弱激动药/内源性配体的效应。
广义的受体激动剂包括外源性的受体激动药和内源性配体;
受体拮抗剂一般为外源性的受体拮抗药。
效应比较(假设等剂量,相同亲和力)
激动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
【受体调节】
1.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如脱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下降,称之为受体的下调(down- regulation)。
临床意义:出现耐受。
2.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如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增高,称之为受体的上调(up-regulation)。
临床意义:停药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