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分析(林小芳0403)
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_习五一
![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_习五一](https://img.taocdn.com/s3/m/9f1621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c.png)
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_习五一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五一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
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
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
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关键词:福建民间信仰当代宗教宫庙作者习五一,195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一、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规模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宫庙林立,成为地方区域性文化、当代中国民间信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现在民间信仰的复苏与迅猛发展,折射出地方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比国家框架下的制度化宗教,更根基深厚,枝繁叶茂。
1、当代福建民间信仰的宫庙增长迅猛福建地区民间信仰遍布沿海山区、城乡各地,至今为止难以确切统计。
笔者获悉的两份官方统计资料,应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份是2002年福建省政协组织的调研报告。
该报告指出,“根据九市政协调研材料统计全省形成规模(建筑面积在10平方以上至几百上千平方不等)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5102座。
福州市有3000座(根据2001年统计的数据);泉州有近万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较成规模的有4002座;厦门市有1524座;漳州市有2363座;莆田市有3000座左右(其中‘三一教’祠堂1285座);南平市有750座;三明市有522座;龙岩市有600多座;宁德市有3343座。
当然,还有数以万计散布在各村落的极小的土地庙和神龛等不在统计之列。
”①另一份是2002年福建省民宗厅的调研报告,指出,“在全省范围内,几乎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34028座上规模的民间信仰宫庙。
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
![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127e03fb5fbfc77da269b1c8.png)
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内容简介: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
闽都福州的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同中见异的关系。
福州民间信仰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
闽都福州的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同中见异”的关系。
福州民间信仰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闽越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尽管在中原宗教文化的浸润下,中华汉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日深,然而在融合重构中本土化地域特色愈见鲜明,由此勾勒出闽都福州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多彩风貌。
福州;民间信仰;源流福州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渊源起落大致相同:经历了先秦汉初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东汉至唐中期汉民族民间信仰渐占主导地位、唐末至明初的闽地民间信仰迅速发展及本土化、明中期至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兴盛与外播等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一、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的先秦汉初秦汉之前,福建境内居住百越一支“闽越”族人。
春秋战国时期闽越人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西汉初才建立起早期的国家闽越国,其文化大大落后中原汉族,反映在宗教信仰上则是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
原始宗教是指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福州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有石器、陶器等随葬品,寓意让死者的灵魂带到另一世界使用,反映出当时福州先民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闽越人还持有万物有灵观点,认为一切自然物都跟人一样有着不死的灵魂,并把自然物看作都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
蛇被闽越族视为与本氏族有着特别亲缘关系的“灵物”,将其作为本氏族的圣物或标志,即所谓“图腾崇拜”。
《说文》指出:“闽,东南越,蛇种。
”(3)所谓“蛇种”就是说认蛇为本族群的祖先。
福州民间信仰调研
![福州民间信仰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488ebe42804d2b160b4ec0c6.png)
福州地区民间信仰调研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则必然基于当地民风民俗;要考察民间风俗,就必然绕不开民间信仰。
而福建一直以来就是民俗学、宗教学研究的重点地区。
在福建的生活过程中,我注意到福建地区在民间信仰这一方面表现出了诸多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其复杂的宗教信仰结构、和谐的多元共处模式、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十分罕见的民俗奇景。
因而笔者决定就福州农村地区展开调研,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福州乃至福建地区的民风民俗,探究其文化面貌。
据笔者调研结果,福州地区国家注册登记佛教活动场所415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寺院超过三十所;道教活动场所918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道观超过五十所;另有重要基督教信教教堂二十余所,重要天主教堂十余所,重要清真寺数所。
除宗教信仰外,福州甚至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还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传统宗教范畴以外的神鬼崇拜。
在笔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便曾出入过福州超过十处宗教场所,其中涌泉寺、海潮寺、临水宫更是出入达三次以上。
社会实践期间,笔者更是重点考察了西禅寺、临水宫、中洲教堂等几处宗教活动场所,结合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综合分析,简单地总结了几个特点。
一、杂神崇拜,淫祠众多除了上文提到的五大宗教之外,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就是信仰崇拜种类极多。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便有定论“淫祠遍地”,各类民间信仰数不胜数,且香火旺盛。
传统宗教以外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构成了福州民间信仰中的相当一部分。
其中自然崇拜中包括以蛇为代表的动物崇拜(闽侯县南屿镇香府行宫)和以榕树为代表的植物崇拜(如果有小孩在榕树下小便,大人便会教小孩念道:“小孩小便,仙人让开。
”以免冒犯神仙)等。
祖先崇拜又集中地反映在祭祖活動上。
福州民间祭祖活动从时间上可分为生忌祭、年节祭和需时祭;从形式上划分,则有家祭、墓祭、祠祭。
不同类型的祭祖活动共同构成了家族内部严密的祭祀体系。
而各类鬼神崇拜则构成了民间信仰的主要部分,即所谓“闽俗好巫尚鬼”(《八闽通志向》),据笔者的了解,仅在福州当地香火较旺的偶像就有陈婧姑、五帝、孙大圣、照天君、泰山君等多位,另有各类普渡祭祀鬼魂。
论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以福建张圣君信仰为例
![论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以福建张圣君信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98a8e03bb68a98271fefa85.png)
域 不 同发 生 了变 异 ,呈现 出 区域 分野 和迥 然异趣
《 游宦 纪 闻 》 看 , 圣君 信 仰 至 迟 在 宋 代就 已经 来 张
开始在福 建一 些地 方传 播 【 ” 。两宋 时 , 福建 各地 就 以不尽相 同的传说 承 载 着张 圣 君信 仰 的流 传 。 明
rp ln h tte dfee te vrn ns a d df rn e g a hcl n te dfee ts ce u nt s h w o e el g ta h i rn n io me t n iee tg o rp ia h i rn o it h ma ie o t i i y i
事 , 讨不同环境、 探 不同人文 的地域社会如何孕育出张圣君信仰在 闽南和 闽 中, 乃至于在 闽中更小的地域 范围的 区域分野。传说是 不同区域争夺张圣君信仰话语主导权的表达 。 也是对不 同区域信仰特 色的曲折诠释。
关 键 词 :民间信仰 ; 民间传说 ; 张圣君 ; 区域
The Re i na fe e e f g o lDif r nc s o
Mi—h n . L gn o o l ste epes n o g t g frtelaig rl o h n hnjn b l fi nzo g ee d n t n wa x rsi ff hi o h ed oe fZ agS egu ee y h o i n n i n
第 l 6卷 第 6期 20 0 9年 l 2月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J u na o Pu n o r l f t a Unv ri i ie st y
中图 分 类 号 : 9 3 B 3
Vo . No 6 16 1 .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674efaa5b0717fd5360cdcb0.png)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对民间拜神活动的归纳和概括。
也可以专指正式宗教之外的民间拜神活动。
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力,信徒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祇的恩赐之上。
民间信仰是自发的民间拜神行为,没有组织与专职人员,也没有经典。
民间信仰的神祇大多数是属于儒、释、道三教的范畴,但又不属于三教的正规教派。
民间信仰最大的特点是实用功利性。
闽国所指代的是唐末至宋初这一时期,在福建产生的地方割据政权。
这一时期是闽地民间信仰确立及发展的时期,也是福建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开发与发展的时期,民间信仰的产生与这一时期的背景有紧密联系。
一、闽国民间信仰的背景(一)“好巫尚鬼”的传统秦汉以前,中国大陆上东南为百越族的聚居地,居住在福建境内的称“闽越”,闽越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信鬼神、重淫祀” [1]。
巫术在闽越族中十分流行,闽越人的断发纹身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即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以吓走水怪。
关于闽越人的蛇图腾崇拜,《说文》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
”[2]所谓“蛇种”就是说“蛇”是自己的祖先。
到了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灭亡了闽越国,并将闽越国的贵族、官吏、军队、百姓强迁到江淮一带。
《史记》记载了这一件事,“(汉武帝)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3]从而揭开了福建移民史的序幕,这次移民中,有部分闽越人躲进山林,逃避了汉军得追捕,后来与汉族融合,一部分迁移台湾成为高山族的祖先。
在宗教上,随着闽越族被迁出,以及一些汉族的移民迁入,闽越族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及物资载体不复存在。
但是越人“好巫尚鬼”的传统并没有消失,而是与陆续从中原传来的汉族的巫术相结合,相沿成习。
从汉以后,佛、道二教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福建虽地处幽远,为化外之地,但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却极为兴盛。
对于那些神仙方士们来说“闽山水之富甲与东南,武夷太姆石竹霍童皆称奇绝,实神仙之洞府,而贤流之壑宅也。
論民間信仰的區域差异_以福建張圣君信仰為例
![論民間信仰的區域差异_以福建張圣君信仰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79b37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9.png)
福建“信鬼神、重淫祀”的人文传统孕育了张圣君信仰,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以及张世南的《游宦纪闻》来看,张圣君信仰至迟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在福建一些地方传播[1]。
两宋时,福建各地就以不尽相同的传说承载着张圣君信仰的流传。
明清以来,地方文化精英将张圣君信仰的发祥地视为本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进行积极的争夺和抢注,以标榜该地区张圣君信仰历史之久远,祖殿位置之尊荣,并不遗余力对地方信仰文化进行合乎情理的再阐述、再诠释。
张圣君信仰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其信仰在具备共性因素基础上因地域不同发生了变异,呈现出区域分野和迥然异趣的地方特色。
不同地域的民众,用各种表述来争夺张圣君信仰的主导话语权。
一、张圣君信仰的区域差异与分灵传统笔者在调研中多次听闻关于张圣君神尸遭尤溪、永泰和闽清三地民众争相夺取,一分为三的传说。
据说:闽清金沙为古代尤溪通往福州的必经之地。
一日,一尤溪人贩牛往福州,路过闽清金沙,突文章编号:1672-4143(2009)06-0023-07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论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以福建张圣君信仰为例俞黎媛(莆田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福建莆田351100)摘要:宋代张圣君信仰发祥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各地信仰特色迥异。
通过两则“荒诞不经”的传说故事,探讨不同环境、不同人文的地域社会如何孕育出张圣君信仰在闽南和闽中,乃至于在闽中更小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分野。
传说是不同区域争夺张圣君信仰话语主导权的表达,也是对不同区域信仰特色的曲折诠释。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间传说;张圣君;区域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Zhang Shengjun Belief and the Folk LegendsYU Li-yuan(Fundamental Section of Social Sciences,Putian University,Putian Fuj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Zhang Shengjun belief started from Song dynasty,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was very differentbetween different areas after several centuries of evolution.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two "absurd"legends repelling that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different geographical in the different society humanities how to nurtur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Min-nan and Min-zhong,even in a smaller geographical scope of Min-zhong.Legend not only was the expression of fighting for the leading role of Zhang Shengjun belief in designated area,but also was the tortuous interpretation of faith features in different areas.Key words :folklore ;folk belief ;Zhang Shengjun ;regions 第16卷第6期莆田学院学报Vol.16No.62009年12月Journal of Put ian UniversityDec.2009收稿日期:2009-10-15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278)作者简介:俞黎媛(1978-),女,福建莆田人,讲师,历史学博士。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9be8e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0.png)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第一篇: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
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失了自己的梦想。
借由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们遗失的梦想。
行程近两百多公里,其中徒步进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过河穿洞,苦乐相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收获了更多的宝贵经验。
就这次活动而言,属于团队活动,但就本次调查内容而言,系我个人收集而成。
针对历史系的专业特点,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庙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现状、谋生手段及村庄未来情况的调查)的收集整理之上。
当然,也有对于徒步经验的积累。
调查结果如下:(一)、民间信仰(庙宇文化)调查徒步过程中,一路所见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毕竟在大山里,人们与山为邻,靠山为生。
对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
其次道教的庙宇较多,黄围山景区的主体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侣为主的庙堂。
这是在山西境内所见。
左边这个图片是从双底村到武家湾的路上见到的一个庙宇兼纪念馆的建筑。
前半部分是供奉关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则是纪念徐昆的,正如门楣所提“孤石藏真”。
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这边祈福烧香,祭祀关公。
河南境内见到的则是以佛教为主,也许是离古代统治中心近的缘故吧。
在东场村有幸见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
现存三佛殿一间,石碑两通,偏殿损毁严重。
殿内供奉有佛教过去未来现在佛,殿前有明代两通大石碑,一块是明大德年间的,另一块是明嘉靖年间的,碑文模糊,边上县长落款还是清晰的。
都是当时的辉县县长重修庙宇的碑文。
碑身保存较好,下边驼碑的石龟无头。
碑帽脱落在地。
在焦作市区的影视城里,藏着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胜佛寺。
我们去时庙前的一棵大树上落满了喜鹊,叫声特别响亮动听。
也许真的是洞天福地吧。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信仰之比较研究以三山国王信仰为探讨中心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信仰之比较研究以三山国王信仰为探讨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73bfb2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5.png)
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
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
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
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①
在《史记·秦始争本纪第六》记载着:“灭秦之后,各分其地为三,名日雍王、塞王、翟王,号日三秦。"当时项羽为了防止刘邦东进,将陕西关中,陕北分封给雍王、塞王、翟王三位故秦降将,在《史记·项羽本纪》即有记载:“立章邯为雍王,王成阳以西,都废丘。……立司马欣为塞王,王成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这三位王统称“三秦王”,这便是“三秦”名称之由来。
台湾各地五方军名称与数量,就是源于古代中国与四方夷族的称呼。五方军的称号如东方九夷军、南方八蛮军、西方六戎军、北方五狄军及中央三秦军之名号,正相对于东方九夷、南方八蛮、西方六戎、北方五狄的名称,恰与现代“五营兵将”东、南、西、北营军兵的名号与数量相符合,至于中营三秦军的名称产生则与位于关中地区的三秦之地有关。五营罩五方军的名称与数目,实是源自于此。
海峡两,#客家民问信仰之比较研究一以三山罔Ii信仰为探讨中心
3.Related contents (163)
Bibliography’ (164)
Acknowledgements‘ (174)
X
沟峡曲岸客家民间信仰之比较研歹£一以三山同I:信仰为探讨中心
①《礼记·明章位》,网部从刊正编001,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97页。
第pU学台湾三山网Iiபைடு நூலகம்仰的刚南化
闽人信仰的影响,不论规模大小,大部份都奉祀着虎爷,显示福佬祭祀文化的深化现象,可以看I叶|福佬祭祀文化已深植客家族群信仰之内。
民间信仰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广西左江流域为例
![民间信仰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广西左江流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77408e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c.png)
民间信仰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广西左江流域为例黄新宇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6
【摘要】广西左江流域民间信仰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刻,祭祀仪式繁复虔诚,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征.主要有土地神信仰、官板信仰、花婆神信仰、祖宗信仰等,其对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起到的濡化、涵化作用世代传承,对乡村社会具有激发、维持和塑造群体心灵、宗教信仰以及形成族众力量的凝聚力、向心力.其信仰成为族众人生价值的导向,道德伦理的范式,为人处世的禁忌与操守等,共同构建和谐、友好、可持续的乡村社会,对祖国西南边陲的和平、稳定具有文化心理、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基础性促进作用.
【总页数】6页(P82-87)
【作者】黄新宇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崇左532200;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我国民间信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以福建地区为例
2.左江流域土地神信仰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3.左江流域土地祭祀风俗与乡村和谐社会
的构建4.左江流域土地神信仰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5.广西左江流域民间文献所见佛道及民间信仰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
![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bf71657e21af45b207a800.png)
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摘要】广西民间宗教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对当代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间宗教信仰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
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有:自发性、多元性、民族性、世俗性和功利性等,其社会功能也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在乡村社会中能够促进社会整合、协调控制、心理调节、社会交往等,但也存在保守性强,有反科学倾向,易导致宿命论思想,还有可能演变成为邪教等消极影响。
【关键词】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特征社会功能一、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一)自发性广西民间宗教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像,其自发性体现在无组织性、非官方性。
1、无组织性,即群体性,是指民间宗教信仰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具有群体性特征,大多是群体自发形成[1]。
迄今为止,民间宗教信仰都是集体传承创造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个人因素在传承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2、非官方性,即民间性,是指民间宗教信仰是在民众之间产生发展而非官方推动的,而是深植于民众之间,带有松懈性质。
[1]在封建时代,官方为了维护政权、解决集体事件、处理乡村事务等方面屡次利用过民间宗教信仰,但其本意只是为了阶级统治,而并非为了民间信仰的发展。
(二)多元性广西的民间宗教信仰,是多神崇拜,有着明显的兼容性,体现了其多元性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1、民间宗教信仰客体的多元性。
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仪式不仅因民族、地区不同而相异,还在同一方言区内,不同市县、乡镇与村屯,其奉行的神灵、信仰仪式、时间节律等都有差别。
[2]例如,在乡村当地既建有祠堂,同时观音庙中也烟火缭绕;乡民的家中既有祖先的牌位,同时也可以供奉财神、观世音菩萨。
加之,不同广西地区的乡村原先所固有的一些原始信仰与宗教的相互杂糅,就会形成民间宗教信仰客体的多元性。
2、民间宗教信仰主体的多元性。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c8ca7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1.png)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
梁燕华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总页数】8页(P103-110)
【作者】梁燕华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政治语篇隐喻研究——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J], 蒋艳春;唐红芳
2.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从概念隐喻理论到概念整合理论 [J], 于莹;
3.语言单位转喻和语言单位整合--也谈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概念整合的区分 [J], 尹铂淳
4.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政治语篇隐喻研究——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J], 蒋艳春;唐红芳;
5.转喻—概念整合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J], 宋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系化与分散化明清福建民间信仰沿海与内陆的分异形态
![体系化与分散化明清福建民间信仰沿海与内陆的分异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740dccd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9.png)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体系化与分散化:明清福建民间信仰沿海与内陆的分异形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971034)。
① 施鸿保:《闽杂记》卷五《陈夫人》。
② 《闽都别记》卷一二八。
③ 王沂:《伊滨集》卷一④ 《吴真人学术研究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 道光《厦门志》卷二《分域略•祠庙》。
⑥ 《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E992年版。
林 拓在西方,宗教信仰的地域分野往往与区 域文化的地理差异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两代民间信仰的研究中,人们也发现不同区域的人群所信奉的神明往往各不相同。
因此,民间信仰地域差异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区域之间具体神明及相关仪式等要素差异的探讨,而神明本身所拥有的降雨、赐福等护佑功能则被理解为 相应的区域需要的某种折射。
诚然,区域主 神的不同确实是区域之间信仰状况差异的反 映,但特定区域内部并非仅仅拥有唯一的区域主神,而是诸多神明的多元并存,彼此间具 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甚至形成特有的结构性关系。
实际上,不同区域内部神明关系的分异形态更可能是地域社会特征的曲折反映,并为文化地域性的观察拓宽新的视野。
明清福建民 间信仰之兴盛为我们提供了充沛的研究资源,本文试图以之为对象探讨相关的问题。
一般说来,福建以境内纵贯南北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为中轴线,形成沿海与内陆的分野。
驯至明清,福建沿海地区的民 间信仰大致以临水夫人、妈祖及吴真人等三 位神明的崇拜最为兴盛,而这三位神明崇拜的重心地域正与沿海的闽东、莆仙、闽南这三 个大区域大体相符。
这一特征在清代体现得 尤为明显。
在闽东(含福州、福宁府)、莆仙, 作为保育女神的临水夫人在“各郡县皆有庙”①,且“妇人奉祀尤盛”②。
每年正月十五日,已婚妇女纷纷前往各地临水庙,烧香求 拜,连“无事之家,亦去请香灰装入小袋内供奉”③。
在莆仙(含兴化府),莆田的妈祖宫多达316座,仙游亦有100多座。
尽管妈祖宫 庙遍及全省,但是,主祀妈祖的宫庙分布密度如此之高的仅兴化一地。
福州市民间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福州市民间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6392ca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5.png)
福州市民间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梁羽
【期刊名称】《福州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民间信仰,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是广大群众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反映.本文就福州市民间信仰的由来、现状及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们要在尊重民间信仰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应注重依法管理,发挥其"乐善好施,助人为本"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逐渐向"无害无益,无害有益"的方向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安定稳定大局服务.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梁羽
【作者单位】福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福建,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重建民间精神家园:民间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J], 彭鹏;何花
2.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 [J], 殷红玲;杜连东;梁瑛楠
3.和谐社会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兼谈武汉地区民间信仰状况 [J], 《长江论坛》课题组
4.新时期医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为例[J], 周胤;何海容;单永强
5.海西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J], 林文贵;念潮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探析
![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23163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d.png)
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探析
林小芳
【期刊名称】《福建史志》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福建沿海地区给外省人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应该是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神灵传说。
这一地区民间宫庙林立,神灵众多,宗教活动频繁,各种迎神赛会绕境巡游声势浩大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
笔者来自广西,对此尤其深有体会。
广西属岭南地区,环境气候方面与福建相差不大,两地同为历史上的“百越”族居住地.在历史上都是远离历代王朝统治中心的“蛮夷之地”,开发史也不乏相似之处。
但广西的民间宗教情况,却远未如福建兴盛。
本文试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比较、探析。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林小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民族文化场域视角下的民间信仰管理——基于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 [J], 何文钜;黄芳萍
2.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 [J],
吴重庆
3.福建民间信仰探析——佛教俗神定光古佛在闽西 [J], 温秋明
4.试论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基于广西灵川县长岗岭村民间信仰的调查 [J], 秦海燕
5.古代广西民间信仰体系探析 [J], HE Meife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第一大民间信仰——浅论妈祖信仰在福建
![福建第一大民间信仰——浅论妈祖信仰在福建](https://img.taocdn.com/s3/m/806613c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4.png)
福建第一大民间信仰——浅论妈祖信仰在福建
何绵山
【期刊名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闽文化的形成与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宗教文化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四大宗教外,福建民间宗教在福建民也极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何绵山
【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刘大可著《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 [J], 钟红英
2.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 [J], 吴重庆
3.由妈祖崇拜看福建民间信仰文化的功利色彩 [J], 陈矩弘
4.文化节与闽台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和湄洲妈祖文化节为中心 [J],
陈春阳;林国平
5.民间信仰与社会问题──析福建妈祖信仰文化的功用 [J], 林正添[1];李敬焕[2]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c69780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2.png)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引言福建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福建民间信仰的源流,包括神仙崇拜、祖先崇拜、山水崇拜等内容。
神仙崇拜福建民间信仰中,神仙崇拜是一大特点。
据传,福建地区有众多的神仙,如妈祖、镇海神、东山老人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妈祖信仰。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是福建民间最重要的保佑神祇之一。
妈祖信仰源于唐代,妈祖是一位生前为寻草药救人而逝世的女子,后被奉为海上保佑神。
每年的妈祖诞辰,福建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成千上万的人慕妈祖而来,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在福建民间信仰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福建人尊崇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后代,一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人挂起祖先的神位,每年祭祀祖先。
尤其在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中秋节,福建人会回家祭祀祖先,并向祖先祈福。
传统的福建家庭中,祖先神位通常放置在堂屋的贵宾席上或在专门的神龛中。
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家人会端正坐坐立,虔诚地供奉祭品,如鲜花、水果、米酒和香烛等,同时还会燃烧纸钱和纸品,以供祖先使用。
山水崇拜福建的山水崇拜是民间信仰的又一重要方面。
福建地处山水环绕,有许多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
福建人相信山川有灵,善待山川可以获得保佑和福祉。
因此,福建人会在山巅封山为神,称之为山神。
福建的山神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至古代,山神庙是当地居民祈求山神保佑和感谢山神恩德的场所。
许多山神庙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土楼、楼顶哨楼等,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福建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结论福建民间信仰源流丰富多样,其中神仙崇拜、祖先崇拜和山水崇拜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些信仰不仅反映了福建人民的信仰观念和宗教文化,也是福建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信仰传统,可以更好地传承福建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民国时期广西宗教问题的人类学分析
![民国时期广西宗教问题的人类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083e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3.png)
民国时期广西宗教问题的人类学分析
廖杨;付广华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民国时期广西始终存在三大宗教问题,其中又以政府破除宗教迷信与民间信仰者之间的矛盾为最为尖锐,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也更为巨大.同时,由于政府对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不同态度,本土宗教受到严重抑制,而外来宗教却得到大规模地发展,但与清末时期比较而言,广西各民族民众与外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矛盾相对没有那么尖锐,在战乱之时,本土士绅和民众还得到教会势力的庇护.此外,传统的民间信仰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各民族民众发动反抗斗争的有力武器,参与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宗教问题的复杂性.
【总页数】7页(P75-81)
【作者】廖杨;付广华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广西民族研究所,南
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29;K252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的多级市场研究——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系列论文之一[J], 涂耀军
2.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主体分析——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系列论文之二 [J], 涂耀军
3.清末广西宗教问题的特点分析 [J], 廖杨;付广华
4.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的力作——《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多维透视——以广西为考察中心》一书介评 [J], 钱平
5.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宗教问题人类学分析——以广西金秀、恭城为例 [J], 廖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刘大可著《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
![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刘大可著《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ea7a7b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d.png)
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刘大可著《传统与变迁:
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
钟红英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交流》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在民间信仰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上.刘大可教授是一位受过系统完整专业
训练、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而尤闻于视角独到的学者。
他很稳健,不张扬,却以超乎常人的热情埋头执着于自己的学术领域,
【总页数】3页(P157-159)
【作者】钟红英
【作者单位】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文学创作二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山西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评《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
2.研究福建海洋发展史的一部力作--读《福建海外交通史》
3.客
家研究的新范式——评刘大可著《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4.一部阐释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的力作——读张骥教授等著《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5.一部全景式展现福建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现实力作——读《转型与发展:福建妇
女社会地位研究(2000-2010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与广西民间信仰之比较、探析
林小芳
福建沿海地区给外省人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应该是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神灵传说。
这一地区民间宫庙林立,神灵众多,宗教活动频繁,各种迎神赛会绕境巡游声势浩大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
笔者来自广西,对此尤其深有体会。
广西属岭南地区,环境气候方面与福建相差不大,两地同为历史上的“百越”族居住地,在历史上都是远离历代王朝统治中心的“蛮夷之地”,开发史也不乏相似之处。
但广西的民间宗教情况,却远未如福建兴盛。
本文试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比较、探析。
首先,由于地理偏僻遥远,广西的开发相对较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民间宗教兴盛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
秦统一以前,从东南沿海到岭南等地,是我国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区,被人们称为“百越”,其中福建是闽越人居住地,广西是“百越”支族西瓯、骆越(今天壮族)的居住地。
秦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顺利攻占闽粤地,设立闽中郡,但在岭南地区遭遇越族顽强抵抗,致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①,7年后才统一岭南,设立南海、桂林和象郡。
中原先进文化渐渐传来,在“百越”地区由北而南传播。
三国至唐朝中期,北方汉人为了躲避战乱,渡江南迁,进入福建,也有部分进入广西,汉族原有的对山川水火、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天地等自然崇拜向南传播,并以建立各种坛庙进行祭祀的形式得到初步发展。
但广西地处低纬,高温多雨,加上森林遍布,荆棘丛生,“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隋书·地理志》),仍是人们望而生畏的瘴疠之乡。
宋元时期,福建社会相对稳定,随着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加上原有居民和北方移民的辛勤开垦,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进入全国繁荣时期,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之列,民间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宫庙大量涌现,各种地方神被塑造出来,民间宗教活动更加频繁。
而宋元时期的广西,却处于战乱之中。
北宋时期,与广西比邻的交趾王朝(今越南)趁北宋忙于应讨北方游牧民无暇他顾,对广西进行长期的骚扰,烧杀虏掠无所不为,严重影响了广西的经济发展。
党犹州(今广西崇左)首领侬智高在父兄起事被杀之后起兵反抗交趾,欲借助宋朝声威反受到宋朝猜疑,后打出反宋旗号,受到宋朝兵力全力围剿,最终兵败,历时五十余年。
广西经济在南宋时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元朝这一进程中断。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地位远比已饱受歧视的汉人(北方人)、南人要低,各地民族起义此伏彼起,从未间歇。
除壮族人民外,瑶族起义事件也特别多,记载可查有一定规模的瑶族起义,前后共有26次。
②从宋元时期开始,广西与福建及其他省份的距离拉开,到明朝,广西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期,外省人逐年增加,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已难以改变其边陲落后地位。
而宋元以后明清时期的福建,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已经逐渐成熟,并在移民潮的带动下向台湾和东南亚传播。
同为“百越”之地的福建和广西,由于具体地理位置不同,受到中原文化辐射程度本来就不一样,在宋元后更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福建飞跃为全国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繁荣,教育兴盛,民间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广西却战祸不断,无暇他顾,民间信仰方面仍沿袭故老相传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呈现出与福建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
其次,广西境内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没有像福建那样形成民间信仰发展所需的共同祭祀圈,缺乏民间宗教信仰兴盛发展所需的社会土壤。
福建在宋元经济发展基础上曾出现规模浩大的造神运动,并呈现本土化倾向,即北方汉人信仰与福建地理、人文相结合,造出一批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符合当地民众心理需要的地方神,如庇护海上航行的“天上圣母”妈祖、扶胎佑童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救死扶伤的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等等,这些地方神灵受一方香火佑一方百姓,信徒遍及闽台甚至东南亚一带。
广西是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有壮、汉、苗、瑶、侗、回等12个民族。
其中,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有92.2%的壮族聚居在广西,成为广西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和汉族互相融合,他们既接受汉族的文化传统,也保留了自己部族固有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形成了今天广西境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牛魂节”(纪念牛王诞生),侗族有与此相近意义的“送春牛”节;瑶族的“达努节”(“达努”即不要忘记,此节用以缅怀瑶族祖母娘娘密洛陀);毛难族的“庙节”(纪念养牛创始人三界公爷),彝族的“祭公节”(类似于福建畲族对祖先盘弧的纪念)等等。
广西境内的汉人有历代流官、谪官、流放人员、走卒贩夫和各种移民,他们和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保留了汉民族原有的自然崇拜,天地崇拜以及对先贤先烈的缅怀,但没有像福建那样形成一批具有普遍号召力的地方神灵。
据《广西通志》记载,桂林府里人们祭祀的坛庙多为社稷坛、先农坛、神祇坛、龙神庙、火神庙、北极真武庙、东岳庙、城隍庙、虞帝庙、关帝庙、文昌庙、诸葛武侯祠、乐将军庙等等以及其他有地方特色的名宦祠乡贤祠和古庙,其他州府的坛庙情况也大体如此。
③甚至有的士绅还崇奉儒学,反对淫祀,如嘉靖年版《广西通志》编修者黄佐,嘉靖年间出任广西提学期间“修书院,撤淫祠,行射礼,举节孝,立乡社,择土民及瑶壮之子弟教之,风化大行”,在其编修《广西通志》时认为寺观为“不可以类者”将之列入外志,④这种思想对当时的士人阶层,不免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各少数民族的部族崇拜和汉族的传统信仰交错并存,无法形成一批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地方神和一个遍及大部分民众的共同祭祀圈,这是广西民间信仰不发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福建特殊的沿海侨乡地理位置,成为福建沿海民间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明清时期,福建移民大量外出,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定居,或到东南亚一带经商定居。
中国人历来重视乡土观念,随身携带的乡土神既可以寄托移民怀乡追远的情怀,又成为他们彼此认同团结的精神纽带,福建民间信仰就这样流传到台湾和东南亚一带。
20世纪80、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福建的民间信仰在吸引外商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桑梓神”迎来了无数的台胞侨胞,他们参拜祖庙神灵,捐资兴建祖庙,顺道考察大陆投资环境以作进一步的投资计划。
这就是当时在福建广泛流传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上就是宗教文化搭台,经济跟着唱戏。
⑤可以说,当今福建民间宗教信仰的繁荣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侨乡特殊地理位置和台湾及东南亚移民的推动。
而广西本来就不发达的民间宗教信仰,经过建国后的“破四旧”等运动,几乎消失殆尽,虽然后来政府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但民间信仰已是日渐式微。
综上所述,福建和广西虽然都属于古代“百越”族的生活地区,有相似的开发历史,但由于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中原文化的辐射时间程度不同,社会发展水平有异;境内人文情况不同,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的轨迹有别,导致了两地在文化上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独特景观,也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注释:
①《淮南子·人间训》,转引自《广西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56页。
②黄体荣遍编著《广西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113页。
③(清)谢启昆修《广西通志》卷七,建制略,4056~4221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广西方志提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3~5页。
⑤参见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刊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