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教案4.1

合集下载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责任教师:蒋述东第1页共66页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旅游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了解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旅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课堂教学,讲解+小组讨论);2.旅游学的研究内容(课堂教学,讲解+案例分析);3.旅游学的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讲解+小组讨论);4.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讲解+学生发言)。

三、教学重点:1.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旅游学在旅游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难点:1.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如何将旅游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1.教案、PPT;2.课件、案例。

六、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呈现一幅旅游景区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旅游的思考,了解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和旅游的重要性。

2.讲解旅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5分钟)通过讲解旅游学在旅游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旅游的关系,向学生介绍旅游学的定义。

然后,追溯旅游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3.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旅游学的研究内容(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旅游主题,如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通过讨论,总结出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并向全班汇报。

4.讲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20分钟)通过讲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旅游学的研究。

5.展示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旅游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旅游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概括旅游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强调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旅游学有了基本的认识,理解了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了解到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旅游学概论》教案课程介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旅游领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课程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

3、熟悉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和运行机制。

4、掌握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在旅游领域的竞争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 旅游学的定义和范畴 1.2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1.3 旅游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旅游学的研究方法2.1 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2.3 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三章旅游系统及其运行机制3.1 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 3.2 旅游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3.3 旅游系统的运行机制第四章旅游的经济影响4.1 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2 旅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4.3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五章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5.1 旅游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5.2 旅游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5.3 旅游的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旅游的环境影响及应对策略6.1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6.2 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6.3 旅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旅游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旅游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如数据分析、调查问卷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旅游学概论》教学案.pdf

《旅游学概论》教学案.pdf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责任教师:蒋述东第 1 页共 66 页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 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 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 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 年)等。

其中 1999 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旅游学概论 教案

旅游学概论 教案

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旅游学概论班级 1432(酒店)教师江苏省常州航空技校2015 年 9 月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 1.1旅游的定义 1.2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旅游的定义2。

掌握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学重点、难点:旅游的定义授课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黑板布置作业: 1.简述“艾斯特“定义的内容2。

简述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3.简述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一、提出问题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何要学习旅游学概论?二、导入新课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

农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7.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9.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三、讲授新课第一节旅游的定义一、“旅游”一词的来源在我国,“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行客留连春天的美景,春景也在取悦着游人。

连个媚都是动词,这里有二者相互取悦的意思。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tour或tourism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我国古代文献中,“旅游”的姊妹概念是“观光",“观光”一词来源于《易经》中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

台湾、日本、韩国曾使用”观光“一词代表旅游,旅游管理机构被称为”观光局" 二、旅游的定义(一)最全面、最具代表性:“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旅游概论教案旅游者就旅游活动内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

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有: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中介体旅游业一、关于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4)“游客”称谓用于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二)、我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1、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2、来华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长住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12个月,并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3、海外游客分为: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4、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三)、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界定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类型1.3 旅游的特点2. 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1 古代旅游2.2 中世纪旅游2.3 现代旅游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3.1 旅游资源3.2 旅游设施与服务3.3 旅游市场营销4. 旅游业的相互关系4.1 旅游业与经济的关系4.2 旅游业与社会的联系4.3 旅游业与环境的影响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历史演变、旅游业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2. 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3. 案例材料:收集典型的旅游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旅游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章节:旅游政策与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6.1 旅游政策的定义6.2 旅游政策的作用2. 我国旅游政策体系6.3 我国旅游政策的发展历程6.4 我国现行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3. 旅游法规及其管理6.5 旅游法规的分类6.6 旅游法规的管理范围与作用七、教学章节: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结构7.1 旅游市场的定义7.2 旅游市场的结构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7.3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7.4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3.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7.5 旅游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7.6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章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8.1 旅游资源的定义8.2 旅游资源的分类2.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3 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措施8.4 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3. 可持续旅游发展8.5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6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挑战九、教学章节:旅游项目管理1. 旅游项目的概念与特点9.1 旅游项目的定义9.2 旅游项目的特点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9.3 旅游项目的策划流程9.4 旅游项目的管理要点3.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9.5 旅游项目案例选取9.6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与启示十、教学章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0.1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趋势10.2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10.4 旅游业的发展机遇3.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展望10.5 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0.6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难点解析:理解旅游活动的异质性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教案范文

旅游学概论教案范文

旅游学概论教案范文教案一:旅游学概论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2.理解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3.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架构。

教学内容:1.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a.旅游学的定义b.旅游学的发展历程2.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a.旅游产业的定义和特点b.旅游产业的分类和发展趋势3.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架构a.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b.旅游学的学科框架和重要领域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旅游景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旅游学的兴趣。

2.引入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定义和发展过程。

3.探讨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让学生理解旅游产业的特点和分类。

4.分组讨论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5.介绍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6.分组进行研究方法的实践演练,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旅游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研究方法。

7.展示并讨论各组的研究方法,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8.介绍旅游学的学科框架和重要领域,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学科结构和主要研究领域。

9.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学研究领域,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讨论交流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和学习。

教学手段:1.多媒体展示:通过投影仪或电脑来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展示。

教学评价:1.讨论答辩: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答辩来评价他们对旅游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在小组中选择一个旅游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延伸:1.参观旅游景点: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旅游景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

2.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旅游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了解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以及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架构。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责任教师:蒋述东第1页共66页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教案标题:旅游学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旅游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3. 掌握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4. 培养学生对旅游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旅游学的定义和范畴a. 介绍旅游学的定义和范畴,包括旅游的概念、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等。

b. 分析旅游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2.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a. 回顾旅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旅游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b. 分析旅游学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3. 旅游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a. 探讨旅游学的学科特点,包括跨学科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

b. 介绍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4. 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a. 简要介绍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如旅游动机理论、旅游目的地选择理论等。

b. 分析旅游学的实践知识,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PPT、教材和多媒体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阐述。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旅游学的相关问题和案例分析。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旅游实践和案例,加深对旅游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旅游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检查学生对旅游学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旅游学概论的整体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旅游学概论的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作为实地考察的地点。

教学时长:本教案建议设置为1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教案:旅游学概论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旅游学的起源、发展、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教学内容1.旅游学的起源和发展a.旅游学的定义和意义b.旅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c.旅游学的学科交叉性质2.旅游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a.旅游需求与满足理论b.旅游心理学和旅游行为理论c.旅游发展阶段理论d.旅游规划和管理理论e.旅游宣传和营销理论f.旅游经济学和旅游资源管理理论3.旅游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a.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情况b.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c.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d.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旅游学概论的知识点,向学生传授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旅游学的定义、意义以及旅游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旅游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旅游学的起源和发展1.导入(10分钟)a.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旅游学的定义和意义。

b.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的兴趣。

2.讲授(30分钟)a.讲解旅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宗教旅游到现代的休闲旅游。

b.介绍旅游学的学科交叉性质:旅游学与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关系。

3.讨论(20分钟)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旅游学的定义和意义,并展示讨论结果。

b.教师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旅游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1.导入(10分钟)a.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教师提问,复习和巩固上课内容。

b.引入新内容:介绍旅游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讲授(30分钟)a.介绍旅游需求与满足理论:包括旅游动机、旅游意愿和旅游满意度等概念。

b.介绍旅游心理学和旅游行为理论:包括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等。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一、教学背景1.1 课程背景旅游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产业的学科,涉及到旅游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对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旅游、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等;•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旅游需求、旅游动机、旅游规划等;•熟悉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培养对旅游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2.1 旅游学的基本概念2.1.1 旅游的定义•旅游的概念•旅游的分类2.1.2 旅游者的特征•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和行为2.1.3 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分类2.2 旅游学的基本理论2.2.1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的概念•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2.2.2 旅游动机•旅游动机的概念•旅游动机的分类2.2.3 旅游规划•旅游规划的概念•旅游规划的步骤和方法2.3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2.3.1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问卷调查的步骤和技巧2.3.2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的目的和意义•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步骤2.3.3 统计分析•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2.4 旅游学的发展趋势2.4.1 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定义和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2.4.2 旅游学的前景•旅游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旅游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三、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PPT展示和讲解授课内容,辅以实例和案例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讨论特定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提升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并获取实际数据,加深对旅游学的理解。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特点1.3 旅游的类型2. 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2.1 旅游活动的起源与发展2.2 我国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3 世界旅游活动的发展现状3. 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3.1 旅游者的心理需求3.2 旅游者的行为特点3.3 旅游者的出行决策4. 旅游业的组成与作用4.1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4.2 旅游业的经济作用4.3 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3 我国旅游业的战略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发展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等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与管理方面的分析能力。

4. 实地考察报告:了解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案例资料:相关旅游案例。

4. 实地考察:旅游景点门票、交通等。

5. 网络资源:旅游相关网站、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单元六: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6.1 旅游市场的定义6.2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6.3 旅游市场的分类2.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6.4 旅游市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6.5 旅游市场预测的原理与技术6.6 旅游市场趋势分析3. 旅游者的特征与需求6.7 旅游者的基本特征6.8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6.9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七、教学单元七: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1. 旅游产品的基本概念7.1 旅游产品的定义与特点7.2 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分类7.3 旅游产品的价值与功能2. 旅游服务的组成与提供7.4 旅游服务的构成要素7.5 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与质量管理7.6 旅游服务的创新与改进3. 旅游业的营销策略7.7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7.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7.9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单元八: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8.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8.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2. 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8.4 旅游资源的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8.5 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措施与实践8.6 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3. 社会责任与旅游业的发展8.7 社会责任在旅游业中的意义8.8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案例8.9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推进策略九、教学单元九: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9.1 旅游政策的定义与类型9.2 旅游政策的目标与作用9.3 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旅游法律法规的体系与内容9.4 旅游法律法规的构成与特点9.5 旅游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9.6 旅游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3. 旅游业的政策环境分析9.7 旅游政策环境分析的方法9.8 旅游政策环境案例分析9.9 旅游政策环境的优化建议十、教学单元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 科技发展与旅游业的变化10.1 科技进步对旅游业的影响10.2 数字旅游与智慧旅游的发展10.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旅游业的应用2. 全球化与旅游业的互动10.4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10.5 跨国旅游合作与竞争10.6 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挑战3. 旅游业的创新与变革10.7 旅游业创新的重要性10.8 旅游业务模式创新案例10.9 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十一、教学单元十一:旅游规划与管理1. 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1 旅游规划的定义与目的11.2 旅游规划的流程与步骤11.3 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2.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1.4 旅游资源规划的原则与方法11.5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6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11.7 旅游服务质量的构成与评估11.8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11.9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与措施十二、教学单元十二: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1.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特点12.1 旅游企业分类及其特点12.2 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层次12.3 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2. 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12.4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2.5 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12.6 旅游企业品牌推广与传播的方法3.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2.7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与需求12.8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12.9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与考核机制十三、教学单元十三: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1. 旅游安全的重要性与挑战13.1 旅游安全问题的类型与特点13.2 旅游安全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3.3 旅游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2. 旅游危机管理13.4 旅游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3.5 旅游危机管理的流程与策略13.6 旅游危机应对的案例分析3. 旅游保险与风险管理13.7 旅游保险的作用与类型13.8 旅游风险评估与控制13.9 旅游保险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十四、教学单元十四: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1. 旅游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14.1 旅游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旅游伦理原则的应用与挑战14.3 旅游伦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 责任旅游的概念与实践14.4 责任旅游的定义与发展背景14.5 责任旅游实践的关键领域14.6 责任旅游的推广与评价体系3. 旅游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14.7 旅游业道德责任的表现与影响14.8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案例14.9 旅游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推进策略十五、教学单元十五: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1. 旅游项目管理15.1 旅游项目的类型与特点15.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流程15.3 旅游项目的案例分析与讨论2. 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创新15.4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5 旅游产品的创新策略与实践15.6 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创新的案例研究3. 旅游实地考察与分析15.7 实地考察的目的与安排15.8 旅游实地考察的实践与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旅游概论》涵盖了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发展、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旅游业的组成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旅游市场与旅游者、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教案标题:旅游学概论一、教学内容1.旅游学的定义和特点2.旅游经济与旅游地理3.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4.旅游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5.旅游行为与旅游市场6.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二、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定义和特点,知识掌握旅游经济与旅游地理的关系;2.了解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旅游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3.掌握旅游行为与旅游市场的相关知识,了解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的要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学的定义和特点,旅游经济与旅游地理的关系,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难点:旅游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认识,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的要点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旅游学的内容和相关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加深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影响的理解和认知。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强对旅游行业发展与管理的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1.教材:《旅游学概论》2.PPT课件:旅游学概论的相关知识点和图表3.案例分析资料:相关的旅游案例和数据分析资料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介绍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或旅游事件,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的兴趣。

2.讲解:通过PPT讲解旅游学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旅游经济与旅游地理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讨论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旅游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旅游行为和旅游市场的相关问题,并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

5.讲解:讲解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的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旅游学概论的学习进行反思。

七、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对旅游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作业: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对一个具体旅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编写案例分析报告。

3.期末考试:设计旅游学概论的知识考点,进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旅游概论》是一门研究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历史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已成为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法学、环境保护学、心理学等学科发生交叉又有自身独立体系的学科。

是一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始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旅游的本质和社会性质以及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旅游的作用与影响,旅游发展的模式和趋势。

二、教材分析《旅游概论》作为旅游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系统介绍、讨论了构成旅游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概念;二是将各种旅游要素分别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类型、特点、功能等。

本课程力求在总体上囊括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提高旅游管理、决策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素养。

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按“了解、理解、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述1、旅游的特征2、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的旅游特征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1、掌握旅游者的基本概况2、旅游资源的分类第四章:旅游经营行业1、旅行社2、旅游饭店3、旅游交通4、旅游会展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业的影响四、学生情况分析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够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多数对学习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又不太端正。

上了职高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不太了解,导致出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逐步缺失,从而对学习活动兴趣淡漠,这种“学习冷漠症”,使得学生对一切的学习活动甚至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得过且过的态度。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 让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特点1.3 旅游的分类2.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2.1 旅游活动的主体2.2 旅游活动的客体2.3 旅游活动的媒介要素3.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1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3.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3.3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4. 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4.1 社会经济因素4.2 自然环境因素4.3 文化因素4.4 政策因素5. 旅游政策5.1 旅游政策的含义和作用5.2 我国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5.3 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2 第二课时:讲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4.3 第三课时: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4 第四课时:讲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的认识。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旅游业的市场结构6.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6.2 旅游市场的细分6.3 旅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7.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7.1 旅游产品的概念与分类7.2 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7.3 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8. 旅游服务与管理8.1 旅游服务的要素与质量8.2 旅游服务的管理8.3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9.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9.1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流程9.2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9.3 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10. 旅游伦理与旅游法10.1 旅游伦理的意义与内容10.2 旅游法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10.3 旅游法的实施与监管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业的市场结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与旅游法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高级技工学校文化、专业技术理论教案首页授课教师:于凤华科目:旅游概论时数:6时教学过程:导入: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第一节旅游者的定义根据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对旅游者的定义有必要分国际旅游者和国旅游者作出技术性的界定。

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国际联盟的统计专家委员会对旅游统计中“外国旅游者”解释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围包括:①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②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体育等方面的会议或公务);③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④在海上巡游度假(cruising)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上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来访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作为一类,必要时可不论其通常居住地为何处)。

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围包括:①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②到国外定居者;③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④边境地区居民中日常越境工作的人;⑤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2、罗马会议定义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围作了新的规: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

即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游客”分为两类:---(过夜的游客)“旅游者'(Tourist)。

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

其访问目的可属下列之一:①消遣(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学习、、体育活动等)。

②工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不过夜游客)“短程游览者”(Excursionist)或“一日游游客"(DayTripper 或Day visitor)。

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过程中的到访者)。

这一定义不包括那些在法律意义上并未进入所在国的过境旅客(例如没有离开机场中转区域的航空旅客)。

罗马会议之后,世界旅游组织(WTO)采纳了将该定义,因此人们通常也将这一定义容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

这一定义的基本特点是:①将所有纳入旅游者统计的来访人员统一称谓为“游客”。

②以在访问地的停留时间即是否在访问地停留过夜为标准,将来访游客进一步划分为停留过夜的“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

并提出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游客,需要分别进行统计。

③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国或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者统计中的游客。

④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来界定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者统计中的游客。

[提示] 对旅游者(即旅游统计中所称的游客)进行界定时,所采用的技术性指标通常都涉及离开定居地或长住地、访问目的、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这三大方面。

3、我国的统计口径 1978年后,根据我国旅游统计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对应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旅游者人员围作过一系列的解释和规定。

目前,我国在海外来华人境旅游人次统计方面,对有关概念使用的现行解释和有关规定包括: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其中:①外国人是指属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人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②华侨是指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③港澳台同胞指居住在我国、澳门地区和省的中国同胞。

我国旅游统计中规定,来华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长住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其中:长住国(或地区)是指一个人在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虽然在这个国家(或地区)只住了较短的时间,但在12个月仍将返回的这个国家(或地区)。

按照在我国大陆访问期间停留时间的差别,海外游客划分为以下两类:①海外旅游者,即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停留至少一夜的海外游客(过夜游客)。

②海外一日游游客,即未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过夜(而是当日往返)的海外游客(不过夜游客)。

我国旅游统计中还规定,海外游客中不包括下列人员:①应邀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②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外交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③在我国驻期已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④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旅客;⑤边境地区(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人出境)往来的边民,⑥回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⑦已在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侨民;⑧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提示] 目前,世界各国在对国际入境旅游者进行界定和统计时,都是以罗马会议定义或者说都是以世界旅游组织(WTO)的解释为基准。

因此可以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国际入境旅游者的界定,原则上已经形成共识。

二、国旅游者[提示] 对于在统计国旅游发展情况时应如何界定国旅游者的问题上,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标准还远远没有统一。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国旅游者的围划定或定义问题,人们的看法一直存在差异。

△加拿大:离开居住地边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时返回。

△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

△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对国旅游者的定义是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访问旅行者。

△中国:国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游客;国一日游游客: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国游客。

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游客统计围:①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②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③调遣的武装人员;④到外地学习的学生;⑤到基层锻炼的干部;⑥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⑦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⑧到外地务工的农民。

二、决定个人旅游需要的客观因素一、足够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1、可支配收入2、可随意支配收入[引入]恩格尔系数概念二、足够的闲暇时间1、每日闲暇2、每周闲暇3、公共假日4、带薪假期虽然并非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可用于旅游,但从旅游需求理论概括而言,闲暇时间乃是实现个人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引入]插播Flash晓的《我想去》把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及第三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形象地反映了出来:《我想去》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呀!我想去!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呀!我想去!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三、其他客观因素1、收入2、学历3、职业4、年龄5、性别三、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一、旅游动机与个人需要1、什么是需要?(引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问] 旅游的需要会出现在这个金字塔中的哪一层?为什么?(第四、五层)二、旅游动机的类型[提问] 同学们自身会出于哪些需要而进行旅游?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 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四种基本类型:1、身体方面2、人际方面3、文化方面4、声望地位和方面[思考]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能否提出其他类型?实际上,人们外出旅游很少只出于一个方面的动机,而可能是几种类型的综合。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略)四、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一、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者(Travelers)的分类二、旅游者的类型1、消遣型旅游者2、差旅型旅游者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字面含意从行程、消费、时间安排等方面归纳这三种不同旅游者的特点。

(一)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比例最大、季节性强、自由选择(二)差旅型旅游者:人数较少,出行次较为频繁;不受季节影响;对目的地的选择自由度较小;强调舒适、方便,消费较高;在价格方面不太敏感。

(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在需要方面不同于前两类旅游者,但又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

小结罗马会议定义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围作了新的规: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

即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作业:1、旅游的需要会出现在这个金字塔中的哪一层?为什么?2、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字面含意从行程、消费、时间安排等方面归纳这三种不同旅游者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