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致病性真菌

合集下载

主要致病性真菌.doc

主要致病性真菌.doc

主要致病性真菌引言主要致病性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引起疾病的真菌。

它们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主要致病性真菌,包括其病原性、传播途径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

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它可以引起人体的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等部位,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破损时,白色念珠菌很容易引起感染。

念珠菌病的症状包括白色或黄色的舌苔、口腔溃疡、阴道炎等。

白色念珠菌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2. 黑色霉菌(Aspergillus)黑色霉菌属于分生孢子菌纲,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

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黑色霉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呼吸道,引起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此外,黑色霉菌还可以引起真菌球病,通常发生在鼻窦等部位。

黑色霉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特别是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

3. 白念珠菌(Cryptococcus)白念珠菌是一种可以致命的病原真菌。

它主要通过呼吸途径感染人体,特别是影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白念珠菌感染通常与鸽子的粪便等接触有关。

它可以引起脑膜炎、肺炎等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等。

白念珠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特别是在鸽子密集的地方更容易感染。

4. 灰飞虱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灰飞虱菌是一种对昆虫具有致病性的真菌,常用于生物防治。

它可以引起昆虫的外部感染,并在其体内生长繁殖,最终导致昆虫死亡。

灰飞虱菌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致病性真菌。

它可以引起一些农作物的疾病,如蔬菜的软腐病。

枯草芽孢杆菌通常通过土壤或种子传播,并在植物体内引起感染。

为了控制枯草芽孢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采取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清除病残体等。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主要病原性真菌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分布:鸽粪;人类的体表、口腔、粪便 形态:圆形的酵母样细胞 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 繁殖方式:芽生,无假菌丝 培养:沙保弱与血琼脂培养基 25℃和37℃ 酵母型菌落,粘稠, 乳白色---桔黄色---棕褐色 荚膜多糖:A、B、C、D 4个血清型 临床分离株:A,D型
深部感染真菌
发病率增加: 抗生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 主要菌属: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曲霉菌(Aspergillus) 毛霉菌(Mucor) 镰刀菌属(Fusarium)
单击添加大标题
角层癣菌
腐生于表皮角质或毛干表面 病原性菌: 秕糠状鳞斑癣菌(糠皮孢子菌) (Malassezia furfur)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疾病:皮肤表面:花斑癣(黄褐色)
只Hale Waihona Puke 美观好发部位:胸、背、腹、颈和上臂
培养特点:好脂性(培养基中加入橄榄油等)
菌落:酵母型
镜下所见:球形或卵圆形的酵母形细胞
菌丝(比白念珠菌的假菌丝及
皮肤癣菌的菌丝宽且短)
厚壁,球形,成群的孢子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毛干上硬的黑色结节(砂粒状)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种 类:着色真菌 孢子丝菌 侵入途径:外伤 感染部位:局部 扩 散:着色真菌:血行或淋巴管 孢子丝菌:淋巴管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不侵犯毛发 疾病:体癣、足癣、手癣、股癣和甲癣 特征:1 菌落:蜡状―> 粉末状, 白色―> 黄绿色

抗真菌感染药物应用

抗真菌感染药物应用
5、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2020/8/9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2020/8/9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1、多烯类:包括两性霉素B(amphoteri cin B,Am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i ppsomal amphotericin LAmB)。
AmB对许多深部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 菌、毛霉菌等)感染均有良效,但由于其肝肾功 能损害等毒副作用较大,近年来已倾向于被不良 反应较小的LAmB代替。
①无症状,但肺组织隐球菌培养阳性,可不用药, 密切观察;或氟康唑200~400 mg/d, 3~6个月;
2020/8/9
②症状轻至中度,培养阳性,氟康唑200~40 0 mg/d,6~12个月;或伊曲康唑200 ~400 mg/d,6~12个月。若不能口服
2020/8/9
轻症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及去除诱因后,病情常能 逐渐好转。 病情较重者可选用氟康唑200~400 mg/ d,疗程2~4周或视病情而定。 重症病例可选用AmB,首次宜从小剂量开始, 先给1 mg试验剂量,如无反应,0.1 mg/
· 6h),次日起逐渐增加剂量至0.5 kg· AmB前半小时给予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小 剂量地塞米松可减轻不良反应。
、环吡喹酮等,后者主要用于浅部真菌感染。卡 泊芬净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主要适用于念珠 菌病以及其它药物(如AmB、LAmB、伊曲 康唑等)治疗无效的侵袭性曲霉菌病,常见的不 良反应有皮疹、皮肤潮红等。
2020/8/9
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1、破坏真菌细胞膜,如多烯类、唑类等; 2、破坏真菌细胞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
2020/8/9
LAmB是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组成的复合体。 AmB通过与脂质体结合,增加对真菌细胞膜麦 角固醇的亲和力,降低对宿主细胞膜胆固醇的亲 和力,从面提高抗菌活性,减少对人体器官的损 害。

犬猫皮肤真菌分类

犬猫皮肤真菌分类

犬猫皮肤真菌分类简介皮肤真菌是犬猫常见的皮肤病原体之一,常见的有致病性真菌和非致病性真菌。

本文将对犬猫常见的皮肤真菌进行分类和详细探讨。

分类1. 皮肤致病真菌这些真菌会导致犬猫发生真菌感染,严重时可能会引发皮肤问题如皮炎、脱毛等。

常见的致病真菌有:1.1 白色念珠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 - 繁殖速度快,易与犬猫的皮肤损伤和患有其他皮肤病时共存 - 对脂质有依赖性,通常在湿润环境下生长 - 导致犬猫患有念珠菌皮肤病,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皮肤发红等1.2 糠疹丝菌(Microsporum canis) - 引起链状硬化(ringworm)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 在猫中表现为圆形秃斑,犬中则常表现为脱毛和皮肤瘙痒 - 可通过皮肤刮片检测来确诊2. 皮肤非致病真菌这些真菌生活在犬猫的皮肤表面,通常对宿主没有太大的危害,只在繁殖过程中向宿主取食。

常见的非致病真菌有:2.1 油脂酵母菌(Malassezia furfur) - 在犬猫皮肤表面寄生 - 过多繁殖时可能导致犬猫出现瘙痒和皮肤发红 - 大多在湿润和温暖环境中滋生2.2 连珠孢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 引起链状硬化的另一常见病原体 - 在猫中很常见,通常通过接触未处理的土壤等传播 - 可通过皮肤刮片检测来确诊症状犬猫发生皮肤真菌感染时,常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症状:1.瘙痒和搔抓感:由于真菌感染刺激皮肤,犬猫会出现瘙痒和搔抓现象。

2.脱毛:真菌感染会导致犬猫出现脱毛现象,特别是发生在链状硬化区域的脱毛较为明显。

3.皮肤红斑:感染区域常常伴有皮肤发红、炎症等症状。

4.皮肤鳞屑:真菌感染会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导致皮肤出现鳞屑。

诊断方法为了确诊犬猫的皮肤真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诊断检测。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皮肤刮片检测:将一小片犬猫的皮肤表面刮下,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存在。

院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院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根据其在组织及培养基中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深部真菌可分为:酵母菌、类酵母菌、双相真菌及霉菌。
深部真菌分类
根据其在组织及培养基中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深部真菌可分为:酵母菌、类酵母菌、双相真菌及霉菌。 (1) 酵母菌(yeasts):在组织和培养基中由母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不产生菌丝,菌落形态与细菌菌落相似的一类真菌,如隐球菌属; (2) 类酵母菌:在组织和培养基中也是母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但有由不脱离母细胞的延长芽体组成的假菌丝(pseudohypha),它们的菌落形态与酵母菌的菌落相似,但在菌落表面除有生芽细胞外,还有伸长的生芽细胞所组成的假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如假丝酵母属(念珠菌属); (3) 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us):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生长成酵母状或菌丝体状两种形态,这种形态可随生长条件改变而相互变更的一类真菌。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均属双相型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 霉菌(mold):指在组织和培养基中均呈菌丝型生长的一类真菌,如曲霉、毛霉菌等。
04
次要: CNS其它病原体的培养,镜检或找肿瘤
05
细胞阴性
06
局灶神经症状和体征(包括局灶性癫痫,
07
偏瘫和颅神经瘫痪)
08
神志改变
09
脑膜刺激征
10
CNS生化和细胞数异常
临床标准
无法解释的丘疹或结节样皮肤损害
血源性真菌感染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病或内眼炎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CT或MRI扫描示肝和/或脾内小的边缘的靶样脓肿
毛霉菌病
根霉菌属 毛霉菌属
rhizopus mucor
条致病菌
青霉菌病
马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um marneffei

G试验

G试验

7.O. Albert,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1,30:1453– 1460.
假阳性影响因素
3. 2细菌感染-革兰氏阴性菌
43个菌血症患者,16个BG阳性,分布如下。
菌血症
人数
BG阳性人数
假阳性率
革兰氏阴性杆菌
22
13
59.1%*
革兰氏阴性球菌
17
推荐级别
美国指南
传染病信息 2014 年 02 月 28 日第 27 卷第 1 期 Infect Dis Info, Vol. 27, No. 1, February 28, 2014
2013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学实验室 诊断应用指南》简介 —病原及标本处理部分
表6医疗相关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实验室诊断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 学分会感染 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 志编辑委 员会
共识中声明,G试验(1,3-β-D葡聚糖)、GM试验阳性是肺部真菌病的 临床诊断中微生物学证据之一
G试验作为诊断标准已纳入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诊断 标准与治疗原则中。
1.血液制品:
输注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或血液制品;
假阳性影响因素
2. 1 药物-克拉维

采取6个患者10份血清检测G试验水平,克拉维酸治疗组BG水平
1339-1798 pg/ml,头孢他啶治疗组BG水平17.7-26.5 pg/ml,健康
对照组BG水平8.0±13.8 pg/ml。
提示:克拉维酸显著提高血清BG水平。并且克拉维酸治疗前BG水 平为阴性,注射结束20min血清BG水平可升至800pg/ml以上水 平。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

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

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正文】:一.真菌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

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

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

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

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

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2.真菌形态与结‎构: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

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

(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

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

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

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

真菌的致病性与疾病防控

真菌的致病性与疾病防控

真菌的致病性与疾病防控真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空气和水体中。

尽管许多真菌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益,但一些真菌也是重要的病原体,能够造成多种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

本文将探讨真菌的致病性与疾病防控的相关知识。

一、真菌的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主要表现为对寄主组织的侵袭和破坏。

真菌通过产生各种各样的酶和毒素,侵入并分解寄主细胞的组织。

同时,它们还能够在寄主体内繁殖,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发展。

真菌疾病多发生在植物的叶片、茎、果实和根部等部位,导致植物的凋萎、死亡和产量下降。

对于动物和人类,真菌感染通常表现为皮肤感染、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内部器官感染等多种不同的症状。

二、真菌疾病的防控方法针对真菌疾病的防控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控措施:1. 防控措施一: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对于预防真菌感染至关重要。

在农田中,应定期清除病残物、采取轮作制度以减少真菌病害的发生。

在家庭和工作环境中,保持清洁,避免受潮和霉变环境的产生,有助于减少真菌的传播和生长。

2. 防控措施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来抑制和控制真菌病害的方法。

例如,利用益生菌、拮抗菌等有益的微生物来对抗致病真菌,以达到降低疾病发生的效果。

这种方法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对宿主和其他生物没有副作用。

3. 防控措施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防治真菌疾病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杀菌剂来抑制真菌的繁殖和侵袭,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是重要的防治手段,但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4. 防控措施四: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预防真菌病害的重要途径。

培育出抗菌基因和抗病性显著的植物品种,能够在疾病的威胁下减轻损失,并提高产量和质量。

5. 防控措施五:加强监测与预警对真菌疾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是防治工作的关键。

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利用遥感技术和种植模型等手段,能够提前预测和预防真菌疾病的爆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一、名词和术语肺真菌病:由真菌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指肺和支气管的真菌性炎症或相关病变,广义地讲可以包括胸膜和纵膈。

侵袭性真菌病:指真菌直接侵犯肺或支气管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所导致的疾病。

播散性肺真菌病:指侵袭性肺真菌病扩散和累及肺外器官,或发生真菌血症。

深部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内脏、血液、黏膜或表皮角质层以下深部皮肤结构引起的感染。

二、真菌分类主要致病性下呼吸道真菌种类有:酶母菌,霉菌,双相型真菌,类真菌四类。

按照致病性又分为致病性与条件致病性真菌。

三、肺真菌的诊断1诊断依据:危险因素:⑴外周血WB C<0.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持续10d;体温>38℃或<36℃,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①此前60d 内出现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d);②此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史;④AIDS患者;⑤存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⑥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3周以上;⑦有慢性基础疾病;⑧外伤、大手术、长期住ICU、长时间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任一项)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⑴主要临床特征:①侵袭性肺曲霉病;②肺孢子菌肺炎。

⑵次要临床特征:①持续发热>96h,经积极的抗生素治疗无效;②具有肺部感染症状及体征;③影像学检查可见除主要临床特征之外的,新的非特异性肺部浸润影。

微生物检查:⑴气管内吸引物或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培养连续≥2次分离到同种真菌;⑵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⑶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发现新生隐球菌;⑷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呈阳性结果;⑸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连续2次阳性;⑹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 试验)连续2次阳性。

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致病性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致病性真菌

2、包括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10
(1)申克孢子丝菌

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 物表面等,为双相性真菌,在组织中呈酵母型 ,在沙保培养基中呈菌丝型
• 伤口接触 淋巴管的慢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 深部感染
11
着色真菌
• 一般经外伤侵入人体,感 染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 感染多发生于颜面、下肢、 臀部等暴露部位,病损皮 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 黑色区,故称着色真菌病 (chromomycosis) 。
12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是指可引起机体深部
组织和内脏疾病的一群真菌
致病性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
13
1、白假丝酵母 (白色念珠菌)
多为人体正常菌群
沙保培养基形成:假菌丝
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厚膜孢子 条件致病(AIDs、肿瘤等) 念珠菌致病性真菌
1
真菌侵入途径
2
真菌感染类型
3
真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如皮肤丝状菌引起的各种癣症; 深部真菌感染: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内 源性感染。如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念珠菌病; 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某些真菌污染粮食作物后产 生真菌毒素,动物或人误食后可引起急慢性真菌中 毒症;有些真菌毒素还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哮喘、 荨麻疹等。
4
第二节 主要的致病性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一)皮肤癣菌
(1)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 的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包括体癣、股癣、手癣、 足癣、甲癣、头癣等。 (2)包括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 属。是世界范围内感染最广泛的一类真菌。通过 接触患者或外伤引起。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真菌感染的特点: 两高、两低、一快、一毒
念珠菌直接镜检
假菌丝和芽孢
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情况
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 感染的8~15%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
白色念珠菌是ICU患者IFI最常见的病原菌(约占 40%~60%) 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 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热带念珠菌 35%
假丝酵母菌 12% 曲霉菌 6%
痰 53%
白念 47%
非恶性肿瘤患者中侵袭性曲霉 菌病的发生率
ICU收治1850例病例中 127例确诊/临床诊断曲霉菌病
7%
Meersseman et al. Am J Resp Crit Care Med 2004;170:621-5
SOT受者IFI的类型分布及病 原体的分布
重症患者IFI的诊 治流程
宿主因素
确诊IFI 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IFI 微生物学检查 拟诊IFI 组织病理学 IFI 防治策略
1.一般预防 2.靶向预防 3.经验性治疗 4.抢先治疗 5.目标性治疗
抗真菌治疗原则
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目前多提倡分层治疗,包括 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治疗及目标性治疗。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 高危因素
immunocompromised
ICU患者的免疫状态
immunoparalysis
immunocompetent
ICU患者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最突出的特点
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 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 利用,较其他病人具有更多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 正常定植于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 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

《常见致病真菌》课件

《常见致病真菌》课件
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抗真菌药物
根据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 菌药物,如唑类、嘧啶类、棘
白菌素类等。
手术干预
对于某些深部感染或严重病灶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
器官切除或引流等。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治疗
,如输血、营养支持等。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 强锻炼,合理饮食,保证 充足的睡眠,以增强免疫 力。
隐球菌
总结词
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引起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详细描述
隐球菌主要引起隐球菌病,这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疾病。隐球菌可导致脑膜炎、脑炎和脑脓肿等疾病,严重时 可致命。隐球菌主要通过吸入孢子传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
03
CATALOGUE
致病真菌感染症状与诊断
感染症状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 夜和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量,以降 低免疫系统的负担。
THANKS
感谢观看
02
CATALOGUE
常见致病真菌种类
皮肤癣菌
总结词
皮肤癣菌是一类常见的致病真菌,主要引起皮肤感染和毛发感染。
详细描述
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等,常引起皮肤癣病和 甲癣等。这些真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酵母菌
总结词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主要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条件性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与患者接触或使用患 者用过的物品。
疫苗接种
针对某些特定致病真菌, 如新型隐球菌等,可考虑 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

人体致病性真菌及常见药物

人体致病性真菌及常见药物

致病性真菌一、浅部真菌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毛癣菌属(Trichophyf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fon)和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3个属。

其中按疾病分:发癣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毛癣功菌、奥杜盘氏小孢子癣菌须癣红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体癣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小孢子癣菌属股癣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脚癣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黄癣许兰氏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甲癣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叠癣同心性毛癣菌二、溶部真菌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包括四大类。

侵犯人体部位:肝、脾、肠、心、脑膜、淋巴结、骨、口鼻粘膜、阴道、皮肤、指甲等。

1.类酵母菌念珠菌属(1)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s)2.酵母菌类隐球菌属(2)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3.二相真菌球孢子菌属(3)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is)组织胞浆菌属(4)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孢子丝菌属(5)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richumschenckii)芽生菌属(6)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is)地丝菌属(7)白色地丝菌(Geotrichumcandidum)4.霉菌类(丝状菌)曲霉菌属(8)烟色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毛霉菌属(9)丛生毛霉菌(Mucorcorymbifer)青霉菌属(10)某些青霉菌(Penicillium,sp.)条件致病菌一、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或canidia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二、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Neofonmans)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三、曲霉菌曲霉菌(Aspergillus)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很广,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许多因素降低机体免疫力时,继发传染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有烟曲霉菌(A.fumigatus)、黑曲霉菌(A.niger) ,黄曲霉菌(A.flavus) 等.本菌生长迅速,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随孢子的产生呈绿色或暗红色,镜检见分生孢子柄顶端有包囊(V esicle) ,在包囊表面有带着成串孢子的擎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

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侵犯部位形态特征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少)壁薄,少见多见小孢子菌属 +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多见(一)生物学性状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的真菌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毛发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亲嗜性不尽相同。

(1)主要种别: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是一类引起浅部真菌感染的皮肤癣菌。

对人致病的有20余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其他较为常见的是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须毛癣菌及石膏样毛癣菌。

(2)形态特点:①在毛发中,可查见关节孢子,平行排列在毛发内部(发内型)或平行排列在毛发的外部(发外型)。

②沙保培养基培养物镜检可见单纯分隔菌丝,和大多数是侧支丛生的葡萄状或梨状的小分生孢子及细长、壁薄、棒状的大分生孢子。

某些菌可有厚膜孢子。

菌丝形状多样,为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和鹿角状。

(3)培养特征菌落为灰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

菌落性状与色泽各不相同,菌落背面也呈不同的颜色。

如葡萄酒色、深红色等。

2.小孢子菌属(1)主要种别: 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的各种菌只侵犯皮肤和毛发,引起头癣和体癣。

对人致病的主要菌种有8个,常见的菌种为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

(2)形态特点:①在感染的毛发中可观察到有小孢子菌镶嵌形成的鞘包围着毛发发干。

在病变皮肤内可见呈分节或分支断裂的菌丝。

②在沙保培养基上,镜检本菌产生粗糙、壁厚、呈梭形的大分生孢子,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支末端。

也可见球拍状、破梳状和结节状菌丝及厚膜孢子。

(3)培养特征: 在沙保培养基上菌落为棉絮状、羊毛状或粉末状,并有不同的颜色,如灰色、橘红色、棕色、深褐色等。

3.表皮癣菌属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m)对人致病的只有一个菌种,絮状表皮癣菌。

本菌对人有亲嗜性,可侵犯表皮及指(趾)甲,但不侵犯毛发,是人类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的主要病原菌。

(1)形态特点:①在皮肤病变中呈分支断裂的有隔菌丝,不产生小分生孢子。

②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多数为粗棒状、壁薄、有2~4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陈旧培养物中还可见较多的厚膜孢子和球拍状菌丝。

(2)培养特征: 在沙保培养基上菌落开始为白色,颗粒状,以后变为绒毛状甚至粉末状,表面有许多辐射状沟,呈草绿色,且培养基常有皱裂,这是本菌的一个重要特征,有诊断价值。

(二)致病性人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患者和患畜感染皮肤癣菌的,已有证据表明,湿度、温暖、皮肤的皮质成分、出汗、青年人和遗传因素均可增加宿主对皮肤癣菌的易感性。

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或拥挤的居住条件下,癣病的发病率增高。

人与人之间可直接接触或通过毛巾、衣服、公用的淋浴间等途径相互传播。

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3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

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使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

此外,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和须癣。

据我国1998年报道从患者分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T.rubrum)为最多,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的56%,其次为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须毛癣菌(T.mentagrophyte)和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

头癣曾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造成斑秃,给患者造成痛苦与终生遗憾。

主要通过接触或理发工具造成传播。

随着生活改善、文化知识提高及灰黄霉素广泛使用,头癣已经少见。

但近年来因小宠物狗、猫的眷养,儿童的头癣又有所抬头。

感染按菌种和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3种。

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引起。

黑点癣常由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引起,毛发脆而易断,留下黑色发根,故称黑点癣。

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M.ferrugineum)引起。

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浅部感染真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主要有直接镜检、分离培养和荧光检查等。

1.直接镜检直接采取病变部位的标本,制片后用显微镜检查有无菌丝及孢子存在,对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本法迅速简便,是临床真菌检验最常用的方法。

取皮屑、指(趾)甲或病发,置载玻片上,加1O%KOH并加盖玻片微加热消化后,先用低倍镜检查,如见可疑菌丝、孢子后,再转换高倍镜予以证实。

皮屑、甲屑阳性标本,常可见有分支的菌丝。

毛发标本,不同菌种导致的毛发真菌感染,可见发内或发外有特征性的菌丝和(或)孢子等,即可初步诊断有皮肤癣菌感染。

在经沙保培养基培养或玻片小培养,可根据菌落特征、菌丝和孢子的特点,结合其他鉴定试验(生化反应、毛发穿孔试验等)鉴定为何种皮肤癣菌。

2.分离培养取毛发、皮屑、甲屑等标本,先用70%酒精浸泡3~5min杀死杂菌后,以无菌操作接种2~3支沙保斜面培养基,每支点种2~3处,置25℃培养7~14d,每周观察2~3次。

可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并挑取菌落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菌丝及孢子的特征进行鉴定。

还可进一步作小培养观察其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结构特征,进行详细鉴定。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

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人的创伤部位。

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展,最后可达到皮表下。

感染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甚至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

(一)着色真菌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的真菌的总称。

感染都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成暗红色或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在热带地区,本病于1911年由Pedroso 首先在巴西发现,以后世界各大洲均有报道,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

根据致病菌种对地理与气候的适应性不同,各地流行的主要病原菌不同,如在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多雨潮湿的国家以裴氏着色霉为主,其次是疣状瓶霉;而在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亚洲地区则以卡氏枝孢霉多见。

我国于1951年由尤家俊报道首例着色真菌病,曾命名为“黄色酿母菌病”。

至今已有14个省、市或地区陆续报道约400多例,但以山东和河南两省患者最多,形成地方流行。

据1977年调查,山东省章丘县的发病率为0.23‰。

山东省及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致病菌是卡氏枝孢霉(Clodosporium carrianii),长江以南的报道多为裴氏着色霉(Fonseceea pedrosoi)和疣状瓶霉。

此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据报道最大85岁,最小11个月,但以中青年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患者以农业、林业劳动者为主。

近年来亦有一些报道继发于器官移植的患者。

2. 致病机理本病的主要4种病原菌属于暗色孢科的3个属:裴氏属的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和紧密着色霉(pacta),瓶霉属的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和枝孢霉属的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 carrionii)。

这些菌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

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孢子从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植入。

潜伏期约一个多月,长者数月乃至1年。

病程可长达几十年。

早期皮肤患处发生丘疹,丘疹增大形成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

随病情发展,原病灶结疤愈合,新灶又在四周产生。

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形成肢体象皮肿。

主要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真菌的排斥反应。

真菌跨表皮被排出皮面而形成的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为拮抗和消灭真菌而产生的混合性肉芽肿以及为促使病灶愈合而发生的纤维化形成。

这三种主要的病理现象常同时存在,亦可因病程的不同或个体差异而表现为以某一种或两种变化为主。

当病原菌侵人皮肤后,如机体免疫力正常则菌可被排出体外,如不能及时将菌排出,则在局部形成排斥反应的病灶。

如病原菌侵人淋巴管或沿组织间隙发展,则形成周围播散型或泛发型损害。

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致病性真菌的分生孢子可产生类黑素样复合物(melanin-like component)颗粒,其产生能力与真菌致病性有关,它可抵抗机体的微生物氧化剂,影响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干扰补体的激活,并降低真菌细胞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

发病时机体的免疫反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认为主要是细胞免疫,包括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Avila SC等发现患者细胞免疫反应类型与皮损形态有关:疣状斑块皮损患者以T H2型细胞反应为主,而红斑萎缩型皮损则以T H1型反应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