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理论浅评《包法利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理论浅评《包法利夫人》

摘要:精神分析理论是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有冲击力的一种理论思潮,自提出后便在文学批评界引起了广泛与持久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其中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死亡欲望、身份认同、欲望与幻象对福楼拜的传世名作《包法利夫人》进行分析。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死亡欲望;身份认同;矛盾的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伟大的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这个作品在发表的第二年引起的诉讼更使小说声名大振,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此后,《包法利夫人》的盛名历久不衰。一百多年以来,这部名著一直是批评家评论的热点,冯寿农教授在《法国文坛对福楼拜的的批评管窥》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由于这篇小说多层次的、丰富的内涵,它得到不同的评价,不断被不同的批评家用来阐发和佐证一些文学以外的历史、心理、文化或社会学理论。其中圣伯夫、乔治?桑、左拉等从艺术的角度高度赞扬了福楼拜对小说写作新的手法的开创;萨特试图通过精神心理分析把社会分析从庸俗马克思主义中解脱出来,他从剖析福楼拜这个“资产阶级家庭里的傻子”来说明福楼拜因其青少年经历而对资产阶级既鄙视又不舍的写作态度。

一、欲望与幻象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作家不断提到了“火”的意象。当莱昂顾忌到礼教、传统、言论的压力而舍弃对爱玛的爱而远走巴黎以后,“对莱昂的回忆仿佛成了爱玛烦恼的中心,这样的回忆在那里发出闪耀的光芒,比俄罗斯大草原上赶路的人在雪地上留下的篝火还要明亮。她奔跑过去,在旁边蹲下,小心地拨弄这堆快要熄灭的火。她在周围寻找能使火更旺的东西。最遥远的往事的追忆和最近出现的种种机会,她所感受到的和她所想象到的,正在消失的对享乐的渴求,像枯枝一样在风中断裂的对幸福的设想,她的白白坚守的德行,她的化为泡影的希望,家庭里的琐碎杂事,她全都收集在一起,又拾起来,丢在火里,好暖和她的忧愁。”这里的“火”,指的是爱玛内心里的欲望,既包括对莱昂的爱,对爱情的追求,对享乐的渴望,对平淡生活的厌恶,她尽可能地在保护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被平淡的生活繁杂的琐事所浇灭,同时还要用这种欲望来排除平凡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得到内心的满足。同样,在和罗多尔夫的感情由如胶似漆转向平淡后,没有了温柔的情话、热烈的抚爱,她觉得“爱情好像一条河流,河水在河床中消失,她看到了河底的淤泥”,她开始后悔、羞愧、仇恨,但为了肉体的满足,两个人“觉得像一对夫妻一样,安安静静地维持着家庭里的火焰,不让她熄灭”,在这“火”代表的仅仅是生理上的愉悦,成为逃避现实生活得到身份认可的温床,“火”会摧毁现有的生活伤害到身边的人具有破坏性,但又太在意太在乎太依赖它带来的温暖带来的愉悦带来的舒适,所以这个意象一直出现在爱玛的头脑中。

二、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部分组成,即人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只接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比本我高一层,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地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自我代表理智和审慎,本我则象征未驯服的激情。超我是理性化、道德化的自我,奉行“理想原则”。这可以拿来分析爱玛的心理。一方面她欣赏莱昂干净的指甲、整齐的头发、礼服、风度和学识,所以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是“本我”,另一方面所接受的教育、社会舆论导向和自尊心又迫使她不断的压抑这种欲望,这是“超我”,这两股力量在相互斗争,那么处于中间的“自我”就要受到影响。此外,人的精神生活始终处于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相互冲突之中,如果这种相互作用导致心理平衡,人性就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导致心理的过分倾斜或不稳定,就会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在对莱昂的爱慕和传统礼教的夹缝中,爱玛处处寻找抱怨的机会,她埋怨饭菜不合意、没有丝绒衣服、住的房子太狭窄,并把自己痛苦的根源归结到夏尔身上,觉得夏尔不能给她向往的奢侈豪华,觉得夏尔是一切幸福的障碍、一切不幸的起因,自我在这心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要么强行压抑性本能,要么想办法减缓本能冲动的强度或是使本能冲动转移目标。这样爱玛的“自我”强行压抑性本能,既讨厌装出幸福的神态满足社会舆论的要求,又害怕尝

试新命运和莱昂私奔后会付出惨败的代价,她整个人在这样的痛苦中越陷越深,引起了心理的不稳定,结果常常筋疲力尽,气喘吁吁,死气沉沉,低声呜咽,不住地流泪。爱玛并没有努力去适应,而是被现实的一切击倒,她“脸色苍白,心律不齐”“她发烧,说胡话,说个没完;兴奋过度之后,接着却又感觉麻木,一言不发,一动不动。要是恢复了一点知觉,她就拿一瓶科罗涅香水往胳膊上洒。”爱玛的痛苦是巨大的,而她选择的却是消极面对。爱玛不仅不回避这一现实,反而更加肆意。她为了满足自己的贵族想象,肆意挥洒金钱,甚至将自己的家产抵押,在财富和感情上都大量透支,这也为她今后自杀

埋下了伏笔。

三、身份认同

这涉及到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从始至终爱玛都一直在寻找她的身份定位问题。在到安德维利耶侯爵府中作客的时候这种身份问题达到了顶点。大厅里衣服做工考究、料子柔软、抹了上等发蜡、有着富人面色的宾客,瓷器的白色,缎子的光彩,华丽的家具,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与院子外面干活的乡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讨厌却丢不掉的乡下身份与向往却得不到的贵族身份,这也让爱玛感到了强烈的身份危机。她否认自己原来的身份地位,羡慕上等社会的暧昧关系。少女时代,她焦急地渴望一个男人的出现来打破原来平淡乏味的生活,希望爱情能给她带来一个骑士给她想要的贵夫人的高贵身份奢华的一切;结婚之后,当发现夏尔并不能带给她想要的浪漫时,经过一番挣扎,她再一次以爱情的名义冲破了礼教的束

缚,成为了罗多尔夫的情人,情人的身份让她恢复的青春,使她向她所羡慕的那种为人情妇的女人靠近了一大步,实现了少女时期长久的梦,她陶醉、兴奋、心安理得;在怀孕之后,“爱玛起初惊恐万分,接着巴不得快快分娩,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可以看出此时的爱玛在幻想中有了母爱的元素。但家庭经济状况的拮据,她想给婴儿买一个吊式摇篮、一顶粉红色小绸帐和绣花的婴儿帽的愿望落空的时候,她索性什么都不做了。她将一个母亲的责任全部抛给了别人;在和罗多尔夫的爱情温度有所下降后,她转而又需要比爱情更牢固的东西可以依靠上去,鼓动夏尔治疗畸形足来满足自己对名利的欲望,这是对更高一层身份的要求,不单单是要得到爱她的人的承认,而是社会的承认。

四、死亡欲望

弗洛伊德后期对自己的本能理论有所修正,将本能分成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即“食色本能(生命本能)常欲将生命的物质集会而成较大的整体,而死亡本能则反对这个趋势,主要将生命的物质重返于无机的状态,这两种本能势力的协作与反抗产生了生命的现象,到死为止”。简言之,“生的本能是建设性,它导致新生命的诞生,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它是恨的动因,表现为向外扩展的攻击的侵略倾向,而当这种倾向在外界受挫时,它又折回自我就成为自杀的诱因,如果这两种本能相辅相成,便能出演令人眩目的动荡人生”。不管是在短篇小说《淳朴的心》,还是在《包法利夫人》中,每一个灵魂都是通过死得到了解脱。《淳朴的心》中费莉希泰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