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上运动和力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3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反冲力驱动小车|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3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反冲力驱动小车|教科版

教学内容:反冲力驱动小车教材分析:《运动和力》单元是小学科学物质世界部分重要内容。

它是学生初中物理学习力学、物体的运动部分的知识基础。

在本单元中我们要通过教学渗透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基础知识。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中的反冲运动,既有与第一课小缆车的滑动、第二课橡皮筋的弹力使车轮滚动等运动方式的共同点——在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它是因反作用力产生的运动。

小缆车的滑动方向与绳子的拉力方向一致,橡皮筋带动的小车轮滚动方向与橡皮筋的弹力方向一致。

气球驱动的小车运动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反。

了解学生们的前经验时大多都知道是气流让气球动、小车动,但与气流方向是什么关系,是我们需要在课中与学生共同面对、突破的问题,感官感受气流的方向,看小车的运动方向,理解气流喷出过程中对气球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气球带动小车运动。

针对这个重难点,我在处理本节教材时,想要借助新材料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反作用力的方向与气流、水流等施力方向相反,是它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我的教学思路:气球的气体是驱动是使气球运动、驱动小车的原因→气体喷出的方向与气球小车的受力方向相反→气流、水流的方向与小车、转筒的运动方向相反。

据此思路,我设计了四个操作实验活动;一、气球驱动小车;二、气球驱动小车直线运动;三、反冲力让叶轮转起来;四、水流的反推力让叶轮转起来。

其中一、二两项是教材中规定动作,三、四是我由研究新材料的心得增加的自选动作。

这四个操作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方教具研发的两套材料。

操作实验一、气球驱动小车。

目的:感受气球中的气体喷出是小车运动起来的原因。

材料要求:小车自重轻、重心稳、摩擦力小、能够安放气球。

而我们以往的学生自备材料、教师自制材料以及旧的配套材料很难达到此要求。

要么绑在车上的气球摩擦轮子,形成阻力,车子无法持续运动。

要么气嘴与车轮轴不垂直,小车运动漂移拐弯。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运动和力的现象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形式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作用相互性5. 斜面和滑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3. 教学场地和安全措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现象,探讨斜面和滑轮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物体运动形式的示意图。

2.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思考:为什么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斜面和滑轮原理的掌握情况。

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内容共需4课时,分别为:1. 运动和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第1课时)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第2课时)3. 斜面和滑轮的原理(第3课时)4. 实验、讨论、总结(第4课时)十、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实验、讨论的积极性。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地球不仅有表面的地形变化,还有内部的结构变化。

地球的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厚度约为5-70千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内部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地球的形成过程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球内部的压力则是由地球的重力和内部物质的重量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例如,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此外,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例如地球表面的山脉和高原就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形成的。

4.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化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于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轻也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岩浆涌动,地震和火山喷发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

地表起伏不同,有时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学家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7千米、约2900千米和约3400千米高温高压。

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组成。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

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地壳运动是推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复习知识点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相反的。

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常有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橡皮筋、弹簧、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挂的勾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烟花、鞭炮、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用力或用阻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3牛约等于3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

《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及说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材分析】《滑动和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是在《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一堂科学探究课。

本课由两个探究活动组成,第一,认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知道小车“行驶”“刹车”两种运动情况下形成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并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明白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

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知道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机械装置,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的制作体验活动,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但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跟摩擦力的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小车运动入手,通过观察、体验,认识滑动和滚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继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运动方式有关?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发展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3、通过制作,初步了解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出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通过实验,证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能用简单物品模拟制作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及真实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态度。

2、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2024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2024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运动的概念和形式
力的作用和效果
牛顿运动定律
摩擦力和重力
《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
01
02
03
04
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因素以及重力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举例
如“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
确定探究主题
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摩擦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目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 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
01
CHAPTER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作业量适中
确保作业量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批改及时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创新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后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说明
测试内容
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测试。
测试形式
复习指导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

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玩具小车是学生都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动力与力的关系。

用重力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单元第一课安排研究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同时认识我们最常见的力——重力。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

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的大小。

第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懂得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培养学生获取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和用实验数据证明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小车、细绳、秒表、记录表、2个钩子(回形针)、垫圈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人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

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四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力与运动》和第二节《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重点: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2)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滑轮组和小车的例子,讲解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使用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等,观察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大小。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7. 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力,并说明其作用。

(2)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举例说明。

(3)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2. 答案:(1)例如:重力、拉力、压力等,它们可以使物体运动、改变运动状态等。

(2)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力。

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3)增大摩擦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等;减小摩擦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一、单元概述我们处在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了力的作用,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

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对力的研究,将贯穿单元的始终。

学生们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

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这些观点在科学理论上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但这是他们的经验。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实际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条件下,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8课):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

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技术教育。

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

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

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回形针弯制)、铁垫圈若干、秒表(可用目测代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

(三)教学过程1.安装重力拉动的小车准备工作:(1)如果实验用的小车在拉力下(方向正确)有跑偏的现象,将使实验无法进行。

所以建议你课前检查小车在正常的拉力下行驶的方向,如有跑偏现象,可以检查和调节小车轮子。

(2)如果发现小车太轻太滑,比较难测定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可以在小车上加一点重物,增加它的摩擦力;二是换用较小的垫圈与小车相配。

给学生准备的一头拴有小钩的细绳应当比桌子的高度要长一点,要绕在一块厚纸板上。

在厚纸板的边上剪一小口,将线头卡在里面,以免缠绕打结。

学生实验完毕后,要要求学生仍然把细绳绕在厚纸板上。

对安装小车的指导:(1)在出示材料后可以提问,我们怎么用这些材料安装一个小缆车?让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而不是机械地按要求去操作。

(2)可以适时提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

告诉学生,如果小车跑偏,可调节拴绳的位置。

要求小组确定一个同学用手挡住小车,使它不冲下桌子去。

(3)让学生用垫圈把小车拉动,试验几次,检查小车能不能很好地运动起来。

(4)最后要提问,我们安装的小缆车,铁垫圈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是用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铁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我们是用铁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的)学生发表了看法后,可简述或指导阅读关于重力的资料。

2.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对实验活动的指导:(1)首先让学生明确拉力的大小可用垫圈的个数表示,然后让学生推测一下最少用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说说为什么这样推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我们的小缆车【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车导入,说明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从而引出本课主题用缆绳拉着前进的缆车,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教材中主要包含两个活动:一、安装一个小缆车。

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通过绳子对小车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引出重力概念。

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从而改变了拉力的大小。

利用这一点,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了。

二、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这个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二是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样影响小车的运动。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会发现: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开始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学习本课内容,也为后面研究弹力、反冲力等其他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运动和力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陌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男孩子在平时就有安装和比赛各种小车的经验,因此对运动和力之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玩得过程中也会得出相应的结论。

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有基本的认识:要给物体施加力,但要认识到需施加一定的力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点学生在认识上是模糊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2、经历“提出观点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搜集证据证明观点”的探究过程,能够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1、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

2、能对运动和力产生探究兴趣,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了解运动和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运动时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PPT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PPT课件

第二部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 小车行驶的距离

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说明: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并不成比例。换句 话说,绕4圈时小车行驶的距离并不是绕两圈时行驶距 离的两倍,而是更远些,因为橡皮筋后绕上去的两圈 弹力更大。但有的小车也可能会近一些,因为弹力大 了轮子打滑。
第三部分:橡皮筋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年 月 日
橡皮筋缠绕 的圈数 实验 次数 1 2 3 1 2 3 小车行驶的距离 (单位:厘米) 平均距离 单位:厘米 我们的 发现
1
2 3
小组成员:
在一定的范围内, 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 小车行驶得远; 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 小车行驶得近。

第二部分: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 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第二部分: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 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想办法增加橡皮筋长度(另做拴橡皮筋的支点),想办 法增大橡皮筋弹力(并排安装两根橡皮筋),如果弹 力大了轮子打滑,可以适当增加小车重量……
①、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 时填好记录单。 ②、边实验边思考:橡皮筋缠绕一圈或 多圈时,产生的力的大小一样吗?橡皮 筋的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5.把一根头发栓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 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 时候,首先要看清它 的量程,也就是它的 测量范围.加在弹簧 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 过它的最大测量值, 否则就会损坏弹簧测 力计.
GMS型锚索测力计
握力计
SKN系列测力计
测力环
弹簧秤的构造
提环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种类:平移、旋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力的概念和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3. 运动和力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4.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关系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篮球、乒乓球、跳绳、滑板等运动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实验器材。

2. 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

3.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抛掷篮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

2. 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平移、旋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讲解力的概念和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4. 讲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5. 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

6. 分享和讨论:各组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运动和力的小论文: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和力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教科版五上运动和力单元分析

教科版五上运动和力单元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运动和力》黄凌苹梁燕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各种动力的小车和实验装置、设计制作自己的小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了解认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了解这些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价值观上向前发展。

三、活动举例1、“给小车安个螺旋桨”活动分析虽然在这个活动中使用了螺旋桨推进器,但限于学生的水平和探究能力,并没有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研究的目标仍然是橡皮筋的弹力。

这一课的橡皮筋不是直接拉长的,而是在横向绞紧时被拉长的,上一课是橡皮筋带动小车车轮转动来推动小车前进的,这一课是橡皮筋带动螺旋桨转动来拉动小车前进的。

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相同和不同。

对螺旋桨的作用,学生是感兴趣的,活动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研究的空间。

课文列举了“螺旋桨产生的风朝什么方向吹?和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还可能提出螺旋桨转动的方向不同,小车运动会怎样?螺旋桨两个叶片倾斜的方向有什么规律?橡皮筋的粗细、股数、长短对小车的运动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当然不是在课堂内都能解决,但是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且独立自主地去探究,本身就是学生一个很好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课内探究不完就延伸到课外进行。

2、“运动与摩擦力(一)”活动分析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都要与其他物体接触产生摩擦,也就产生了摩擦力。

教材先做了“光滑和粗糙表面,摩擦力大小有什么不同”与“滚动和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不同”两个实验。

怎样指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两个实验?⑴结合实际生活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在倾斜的面上,物体都受到一个往下滑的力。

⑵观察分析当木板倾斜度很小时,物体为什么没有滑下?这是因为有摩擦力,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下滑运动。

⑶木板倾斜度增大,物体的下滑力也随之增大。

当增大到某一程度时,物体开始下滑,说明这时的摩擦力已不能抵消下滑的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黄凌苹梁燕霏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各种动力的小车和实验装置、设计制作自己的小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了解认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了解这些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价值观上向前发展。

1、“给小车安个螺旋桨”活动分析
虽然在这个活动中使用了螺旋桨推进器,但限于学生的水平和探究能力,并没有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研究的目标仍然是橡皮筋的弹力。

这一课的橡皮筋不是直接拉长的,而是在横向绞紧时被拉长的,上一课是橡皮筋带动小车车轮转动来推动小车前进的,这一课是橡皮筋带动螺旋桨转动来拉动小车前进的。

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相同和不同。

对螺旋桨的作用,学生是感兴趣的,活动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研究的空间。

课文列举了“螺旋桨产生的风朝什么方向吹?和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还可能提出螺旋桨转动的方向不同,小车运动会怎样?螺旋桨两个叶片倾斜的方向有什么规律?橡皮筋的粗细、股数、长短对小车的运动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当然不是在课堂内都能解决,但是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且独立自主地去探究,本身就是学生一个很好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课内探究不完就延伸到课外进行。

2、“运动与摩擦力(一)”活动分析
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都要与其他物体接触产生摩擦,也就产生了摩擦力。

教材先做了“光滑和粗糙表面,摩擦力大小有什么不同”与“滚动和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不同”两个实验。

怎样指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两个实验?
⑴结合实际生活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在倾斜的面上,物体都受到一个往下滑的力。

⑵观察分析当木板倾斜度很小时,物体为什么没有滑下?这是因为有摩擦力,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下滑运动。

⑶木板倾斜度增大,物体的下滑力也随之增大。

当增大到某一程度
时,物体开始下滑,说明这时的摩擦力已不能抵消下滑的力了。

所以,摩擦力大小可以直观地从物体开始运动时木板的倾斜程度上看出来。

明白了木板倾斜程度与物体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认识粗糙表面、滑动摩擦力大,光滑表面、滚动摩擦力小了。

3、“控制小车的快慢”活动分析
第8课的这个活动是采取研讨和比赛的形式对1、5、6、7课的归纳总结和灵活运用。

课文要求学生先找出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然后找到控制这些因素的方法,再多次试验、调整,最终完成在规定时间行驶规定距离的任务。

这是一项有趣的比赛,达到目标有多样的方法。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一般都能找出影响小车快慢的因素:拉力大小,小车重量,小车受摩擦力大小。

控制这些因素的方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说到很多,如把木板放倾斜,下坡快上坡慢;在小车后面拖几个垫圈,增加摩擦能减慢小车的速度;在车轴上滴润滑油能加快小车的速度;在木板上铺毛巾或撒沙可以减慢小车的速度,木板改玻璃可以加快小车的速度等等。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不同方面找到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找出的方法进行筛选,找出在课堂条件下能做到的方法,认识哪些因素容易控制,哪些不容易控制。

这也是一个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上有倒立,技术上还存在实施难易的问题,在这里渗透这种思想是有益的。

根据学生实际,本课可以采用更自主更开放的形式。

一开始就给出任务:让小车在3~5秒内行驶60厘米。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进行试验,获得数据,进行调整控制,逐步达到在规定时间行驶规定距离。

比赛后再汇报研讨,说说各采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

如果时间允许,把时间范围规定得更小些进行比赛,效果更好。

四、需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不是专门研究重力、弹力、反冲力的,而是以研究小车运动为载体来认识所涉及到的力,所以对认识以上几种力的要求就与以往有所不同。

要注意看教材的有关部分,教材对重力、弹力、反冲力是怎样描述的?对学生的要求达到怎样的程度?
2、本单元的实验和制作教师都要亲手做一做
教师先做学生要做的实验才能知道其中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想一想怎么指导。

比如,摩擦力无时不在,用螺旋桨、气球推动小车,如果车轮与轴、车轮与地面摩擦力太大,可能就带不动小车运动。

若事前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就想办法减少摩擦力,保证实验成功。

学生设计、制作小赛车会有许多问题请教老师,你能帮助他们吗?如果你自己已经经历了这个设计制作的过程,那就胸有成竹了。

3、第五课《小车载重》中“小车的载重与运动快慢的研究”,教材中通过目测认识小车运动的快慢,这样不够科学。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是科学研究的两种方法,科学研究中更强调定量研究,本实验设计成定量研究更为科学:让学生用秒表或手表,观察记录小车由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认识小车的快慢。

4、《运动与摩擦力(一)》中“感觉摩擦力”:“将手按在桌子上拖动,有什么感觉?手离开桌面,作同样的运动,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改为“将手分别按在粗糙的和光滑的木板上拖动,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比度也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