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相互作用总结大全(知识点试题)详解

第三章相互作用总结大全(知识点试题)详解
第三章相互作用总结大全(知识点试题)详解

第三章相互作用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 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只有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

②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

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摩擦力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 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

(3)

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

,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 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 F2的方向,求 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

,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m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1 FN

说明:①FN 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1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无单位.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w 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V 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 ,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11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

,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0.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m 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

0< F < Fm ,其中Fm 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

,利用平衡条件或

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 ,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 ,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

Fm = 11 s FN.

w 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 ,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 ,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不能无中生有.

(1) 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3) 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F1 — F2|W F< F1 + F2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

,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 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若F1 = Fsin e或F1 > F有一组解若F> F1> Fsin e有两组解

若F< Fsin e无解

(3)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

必须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物体

思维升华一一规律?方法?思路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物体可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

的基本功.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主要是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与周围物体的接触情况来考虑.具体的方法是:

1.确定研究对象,找出所有施力物体

确定所研究的物体,找出周围对它施力的物体,得出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

(1)如果所研究的物体为A,与A接触的物体有B、C、D……就应该找出“ B对A”、“C对A”、“D对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 A对B”、“A对C”等的作用力也作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可通过“力的传递”而作用在研究的对象上;

(3)物体受到的每个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体;

(4)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后,要检查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出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等) ,否则会发生多力或漏力现象

2.按步骤分析物体受力

为了防止出现多力或漏力现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通常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先分析物体受重力.

(2)其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有接触,则分析弹力或摩擦力,依次对每个接触面(点)分析 ,若有挤压则有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牵引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画出物体力的示意图

(1)在作物体受力示意图时,物体所受的某个力和这个力的分力,不能重复的列为物体的受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过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认为是物体所受的力

(2)作物体是力的示意图时,要用字母代号标出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

1. (2010 ?江西省吉安市高三测试)如图所示,一个木块A放在长木板B上,长木板B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恒力F作

用下,长木板B以速度v匀速运动,水平的弹簧秤的示数为F T.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B.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T

C.若长木板B以2v的速度匀速运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2F T

D.若用2F的力作用在长木板B上,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仍等于F T

2. (2010安徽理综)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所示.若P、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的受力个数为( )

B. 4

D. 6

3. (2010临沂)在机场货物托运处,常用传送带运送行李和货物,如图所示,靠在一起的两个质地相同,质量和大小均不同的包装箱随传送带一起上行,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匀速上行时b受3个力作用

B. 匀加速上行时b受4个力作用

若上行过程传送带因故突然停止时, b受4个力作用

若上行过程传送带因故突然停止后, b受的摩擦力一定比原来小

4、(2012湖北黄冈期末)如图所示, 一只半球形碗倒扣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球的半径为R质量为m的蚂蚁只有在离桌面高度大

于或等于时, 才能停在碗上。那么蚂蚁和碗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A. 0.6mg 0.8mg

C. 0.4mg 0.75mg

5、(2012北京东城期末)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 o冲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 斜面倾角为0,物块与该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U >tan 0 ,(规定沿斜面向上方向为速度 v和摩擦力f的正方向)则图乙中表示该物块的速度v和所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P-■—1

6、(2012福建六校联考)三个质量均为1kg的相同木块a、b、c和两个劲度均为500N/m的相同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如图,其

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直到c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为止,g取10m/s2。该过程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

A. 4cm B . 6cm

C . 8cm D. 10cm

7、(2012年3月山东潍坊模拟)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处于伸直状态的轻绳一端拴在质量为m的物块上,另一端拴在固定于 B点的本桩上.用弹簧称的光滑挂钩缓慢拉绳,弹簧称始终与地面平行.物块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缓慢滑动.当物块滑动至A位置,/ AOB=120时,弹簧称的示数为F.则

A,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F/mg

B.木桩受到绳的拉力始终大于F

C?弹簧称的拉力保持不变

D.弹簧称的拉力一直增大

8、(2012年5月山东省烟台二模)如图所示,半径为R 的半球支撑面顶部有一小孔,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两个小球(视为质点),

夹角为0时,贝U m 、m,、0之间的关系为

A. m i =msin 0

B. m=m/sin 0

C. m=mcos 0

D. m=m/cos 0

A.

a 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

B. b 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

C. 细绳剪断瞬间a 所受摩擦力不变

D .细绳剪断瞬间b 所受摩擦力可能为零

h 和k 2的两根弹簧,k 1 > k 2; a 和b 表示质量分别为 m 和m 的两个小物 将弹簧

与物块按图示方式悬挂起来。现要求两根弹簧的总长度最大,则应使

11、半圆柱体P 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固定放置的竖向挡板

和MN 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

Q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个装置的

截面图,若用外力使 MN 保持竖直且缓慢地向右移动,在 Q 落到地面以前,发现 P 始终保持静

A. MN 对Q 的弹力逐渐减小

B. 地面对P 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C. P 、Q 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

D. Q 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

通过一根穿过半球顶部小孔的细线相连,不计所有的摩擦,当小球 m 静止在球面上、其平衡位置与半球面的球心连线跟水平面的

9、 (2012年3月山东德州一模)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木块 a 、b 置于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粗糙斜面上。 a 、b 均静止,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细绳上有拉力 连接。b 的右端用细绳与固定在斜面上的档板相连。开始时 a 、b 中间用一轻弹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S l 和S 表示劲度系数分别为 块, m > m . A . B .

C.

D. S 1在

上, a 在上 S 1在上,

b 在上 S 2在上,

a 在上 S 2在上,

b 在上

Tffs

MN ,在 P

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fft

专题一:力的正交分解

目的和原则:把力沿着两个经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力的正交分解法,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 运用正交分解法的目的是用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

在力的正交分解法中,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求合力尤其适用于物体受多个力的情况,物体受到F i、F2、F3…,求合力F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轴、y轴分解, 则在x轴方向各力的分力分别为F ix、F2X、F3X…,在y轴方向各力的分力分别为F iy、F zy、F sy…。那么在x轴

J 2 2 方向的合力F x = F1x+ F2x+ F3x+…,在y轴方向的合力F y= F2y+ F 3y+ F3y+…。合力F =J x + y ,设合力

F y

与x轴的夹角为0,则tan8 =——。在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时,关键是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在静力学中,

F x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在动力学中,以加速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

二.解题步骤:㈠以力的作用点为原点作直角坐标系,标出x轴和y轴,如果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两轴的

方向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如果力不平衡而产生加速度,则x轴(或y轴)一定要和加速度的方向重合;㈡将与坐

标轴成角度的力分解成x轴和y轴方向的两个分力,并在图上标明,用符号F x和F y表示;㈢在图上标出与x轴或与y轴的夹角,然后列出F x、F y的数学表达式。如:F与x轴夹角分别为0, _则F x = F cosT;F y = F sin9。与两

轴重合的力就不需要分解了;㈣列出x轴方向上和各分力的合力和y轴方向上的各分力的合力的两个方程,然后再

求解。

三,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N

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

力和摩擦力。

2. (6分)长为20cm的轻绳BC两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在中点系上一重60N的重物, 如图2

所示:

(1 )当BC的距离为10cm时,AB段绳上的拉力为多少?

(2)当BC的距离为10j2cm时.AB段绳上的拉力为多少?

12.如图所示,物体A质量为2kg,与斜面间摩擦因数为0.4若要使A在斜面上静止,物体B质量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

(1)当保持力F2不变,只增大F1时,如图所示,合力,的大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

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

⑵当两个分力F1、F2都增大时,如图所示,合力 F 的大小也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

卜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

F1、F2夹角a 保持不变,在同时增大两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

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

整体法与隔离法:

⑴整体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专题二:共点力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 刀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

工Fx=0,工Fy=0。

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

图解法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当两个分力成一定的夹角

a ( a <180)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或使两个分力都增大,合力的变化情况如何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公式推导分析,也可

以用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分析,但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图解法。为了便于分析合力的变化,设 如图所示,F1、F2的共点在圆心,而且开始时

F1、F2的合力为F,大小恰好为圆的半径

,借助辅助参考圆来进行分析。

2 /■

A P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

F1、 F1夹角a 保持不变,在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时,

V.

—H r L

?7——卜t 、———*

高考物理西安力学知识点之相互作用知识点训练附答案

高考物理西安力学知识点之相互作用知识点训练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一竖直平面的光滑大半圆环,中央有孔的小球A、B间由细绳连接套在环上,B球与环中心O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B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与水平线成30°夹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已知B球的质量为0.1kg,取g=l0m/s2,细绳对B球的拉力为F,A球的质量为m A,则 A.F=2N;m A=0.4kg B.F=2N;m A =0. 2kg C.F=4;m A=0.2kg D.F=4N;m A=0.4kg 2.下列关于四项运动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是() A.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到最高点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B.跳高运动员在越杆时处于平衡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铃过头停在最高点时,铃处于超重状态 D.跳远运动员助跑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惯性,以便跳得更远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上,斜面体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 拉物体m使其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斜面体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为F cosθ B.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为 (M +m) g C.物体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 D.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 4.一轻质弹簧原长为8 cm,在4 N的拉力作用下伸长了2 cm,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40 m/N B.40 N/m C.200 m/N D.200 N/m 5.如图,两个轻环a和b套在位于竖直面内的一段固定圆弧上;一细线穿过两轻环,其两端各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在a和b之间的细线上悬挂一小物块。平衡时,a、b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圆弧的半径。不计所有摩擦。小物块的质量为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八年级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第三章《磁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部分知识点 内部资料 第三章《磁场》 一、磁现象和磁场 1)磁体分为天然磁石和人造磁体。磁体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磁体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使磁针偏转,因此,电流就等效成磁体。 3)磁场 ①磁场与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客观存在的物质。电流和磁体的周围都存在磁场。 ②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以及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③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其间有一个夹角,这就是地磁偏角。地理南极附近是地磁北极;地理北极附近是地磁南极。 二、磁感应强度B 1)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 为矢量,它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2)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或者小磁针N 极的受力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3)大小:IL F B ,单位:特斯拉(T ) 条件:磁场B 的方向与电流I 的方向垂直。 其中:IL 为电流元,F 为电流元受到的磁场力。 三、几种常见的磁场 1)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是该点的磁感应强度B 的方向。 2)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①第一种描述:对于直线电流,右手握住导线,1、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2、弯曲的四指指向磁感线的方向。直线电流的磁感线都是以电流为轴的同心圆,越远离电流磁场越弱。 ②第二种描述:对于环形电流,1、弯曲的四指指向环形电流的方向;2、拇指指向环内部的磁感线方向。环形电流内部的磁场恰好与外部的磁场反向。 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的电本质。一条铁棒未被磁化的时候,内部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当分子电流的取向一致时,铁棒被磁化。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失去磁性。 4)磁通量Φ ①定义式:BS =φ,单位:韦伯(Wb ) 其中:S 为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不表示大小。 四、安培力 (1)大小:θsin BIL F = 其中:θ为磁场B 与电流I 的方向夹角。当B 与I 垂直时,0 90=θ,安培力最大F=BIL ;当B 与I 平行时,00=θ,安培力最小F=0。 (2)方向: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②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③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注意:安培力不但垂直于磁场B 的方向,而且垂直于电流I 的方向。 五、洛伦兹力 (1)大小:θsin qvB f = 其中:θ为磁场B 与运动电荷的速度v 的方向夹角。当B 与v 垂直时,090=θ,安培力最大f=qvB ;当B 与v 平行时,00=θ,安培力最小f=0。 (2)方向: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②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③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洛伦兹力的方向。 注意:洛伦兹力不但垂直于磁场B 的方向,而且垂直于运动电荷速度v 的方向。因此,洛伦兹力不做功。 六、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的种类 ①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粒子等,一般情况下,不考虑重力。 ②带电微粒,如液滴、尘埃、小球等,一般情况下,必须考虑重力。 2、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①当v 平行于磁场B 进入时,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当v 垂直于磁场B 进入时,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r v m qvB 2 = 所以,粒子的轨道半径qB mv r = ,粒子运动的角速度m qB r v ==ω,粒子运动的周期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关键,为了能够使同学们在物理方面有所建树,小编特此整理了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以供大家参考。 第三章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出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八上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3.1自然资源概况 ▲概念: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概念不是一成不变。数量巨大,但有限。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6、中国的土地资源 ▲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 荒漠等。 二、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三、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 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 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相互作用知识点训练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相互作用知识点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两物体A 和B 由绕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连接,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A 可能不受摩擦力 B .物体A 可能不受支持力 C .物体B 受到的重力小于轻绳对B 的拉力 D .给物体A 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外力,整个装置一定继续保持静止 2.2018年3月2日上映的《厉害了我的国》的票房和评分都极高。影片中展示了我们中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方方面面的发展与进步。如图是影片中几个场景的截图,则下列说法正的是 A .甲图中火箭点火后加速上升阶段,舱内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B .乙图中的光伏电池能把太阳光的光能转化为内能 C .丙图中静止站立在电缆上的工作人员受到的合力垂直于倾斜的电线 D .丁图中某根钢索对桥面的拉力和桥面对该钢索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已知力F 的一个分力F 1跟F 成30°角,F 1大小未知,如图所示,则另一个分力F 2的最小值为:( ) A . 2F B . 33F C .F D .无法判断 4.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 .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 .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 .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5.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质量为 M 、倾角为 的斜面体上,斜面体置于粗糙的

水平地面上,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 拉物体m使其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斜面体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为F cosθ B.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为 (M +m) g C.物体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 D.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 6.已知相互垂直的两个共点力合力的大小为40 N,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20 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为() A.10 N B.20N C.203 N D.60N 7.某小孩在广场游玩时,将一氢气球系在了水平地面上的砖块上,在水平风力的作用下,处于如图所示的静止状态.若水平风速缓慢增大,不考虑气球体积及空气密度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绳受到拉力逐渐减小 B.砖块受到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C.砖块一定不可能被绳子拉离地面 D.砖块受到的摩擦力一直不变 8.杂技演员有高超的技术,能轻松地顶接从高处落下的坛子,关于他顶坛时头顶受到的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坛的形变 B.头的形变 C.物体受到的重力 D.人受到的重力 9.如图,物块a、b和c的质量相同,a和b、b和c之间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S1和S2相连,通过系在a上的细线悬挂于固定点O;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细绳剪断,将物块a的加速度记为a1,S1和S2相对原长的伸长分别为?x1和?x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 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 F=kx k 劲度系数N/m x 伸长量 三、摩擦力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0≤f≤Fmax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 大小:f=μN 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 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 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 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效果

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复习人教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复习:第三章相互作用 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同时产生一对力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和力的图示 5、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 (1)、大小G=mg (2)、方向:竖直向下(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二、弹力 1、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 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3、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4、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 a、k 劲度系数 N/m ;b、x 伸长量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

3、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 4、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a、接触面粗糙;b、有相对滑动 大小:f=μN 静摩擦力分析 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 2、大小 0≤f≤Fmax 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 滑动摩擦力分析 1、接触时粗糙 2、相对滑动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 <θ<π) 4、合力最大值 F=F 1+F 2 最小值 F=|F 1 -F 2 | 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 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 1.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

初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1.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1800年以前增长十分缓慢,18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XX 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密度(人/千米2),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 3.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稀疏区——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原始热带雨林。 5.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资源紧缺,环境破坏,还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世界人口前五位——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9、问题: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对城市和农村有哪些影响?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1)、对城市 a、好处——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城市的商业活动及城市的发展建设 b、坏处——城市人口过多,会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不足、就业困难、供水不足等。 (2)、对农村 a、好处——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农民带来收入 b、坏处——农村劳动力减少,许多农田荒废,农业发展受阻,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严重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世界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划分依据——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4、各人种之间的特征与区别 5、人种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三章 磁场知识点总结概括

选修3-1知识点 第三章磁场 3.1磁现象和磁场 一、磁现象,最初发现的磁体是被称为“天然磁石”的矿物,其中含有主要成分为Fe3O4。注意:天然磁石和人造磁铁都是永磁体。 ①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②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 二、电流的磁效应 1、奥斯特通电直导线实验。 ①导线:要南北方向放置 ②磁针要平行的放置于导线的下方或者上方。 2、实验现象,当给导线通时,与导线平行放 置的小磁针发生转动。 3、实验结论,电可以生磁,即电流的磁效应。 三、磁场 1、定义:磁体和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客观存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通电导体会产生磁力作用。 四、地球的磁场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类似条形磁体) 2、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3、磁偏角: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3.2磁感应强度 一、磁感应强度,为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B”表示。 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1、物理学中把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为磁场的方向。 2、因为 N 极不能单独存在。小磁针静止时是所受的合力为零,因而不能用测量 N 极受力的大小来确定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1、电流元:很短的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 I 与导线长度 L 的乘积IL。(也可以叫点电流) 2、通电指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为BIL F (1)式中B 是比例系数,它与导线长度和电流大小都没有关系。 B是反映磁场性质的物理量,是由磁场自身决定的,与是否引入电流元、引入的电流元是否受力及受力大小无关。(客观存在) (2)不同磁场中,B 一般不同。 3、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1)定义:在导线与磁场垂直的情况下,所受的磁场力 F 跟电流 I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自然资源的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水能,都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更新,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土地、水、水能、森林、太阳能、潮汐能、动物 非(不)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不可更新、不能循环使用的, 用一点就少一点石油、煤、天然气、金属矿产 3.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虽然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更新或循环使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这样才能在一定意义上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利用不合理,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开发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一味的浪费,那么就会使可再生资源失去其可再生性,变成为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一天会枯竭,逐渐“取之用尽”。 4.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地大物博”中的“物博”的含义:总量大,种类多。 6.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1.人口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减少)2.人为因素(人为的利用不当,浪费,不注意保护,管理不善)逐渐恶化的因素3.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7.解决这种趋势的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加强保护、节约意识;3.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 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拒绝贺卡都从源头和去路上保护了环境,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垃圾。 9.农业用地:耕地---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丘陵 林地---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草地---西北内陆非季风区---高原、山地 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东部季风区,气候相同,气候湿润,在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耕地),在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林地),这说明地形对土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地形都有山地,那么为什么会有林地和草地之分,原因是草地在西北内陆,气候不受季风影响,是大陆性气候,而林地是在东部季风区,这说明在地形相同的时候,气候也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布。

中考地理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知识点复习

海洋与陆地复习知识点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魏格纳(德国科学家)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a、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c、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a、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③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必修一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力的相互作用 第1讲 力 重力和弹力 摩擦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力是相互的 (2) 力是矢量(什么叫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5) 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 (6)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2、形变 (7)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三定律 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 (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 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 大小:G=mg ,可用弹簧秤测量 两极 引力 = 重力 (向心力为零) 赤道 引力 = 重力 + 向心力 (方向相同) 由两极到赤道重力加速度减小,由地面到高空重力加速度减小 (4) 作用点: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量方法: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 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 (1)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 (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1、 K 是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 2、 X 是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 3、 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5) 作用点:接触面或重心 3、摩擦力 (1)产生: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可能相同、还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方向的判定:由静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判定;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动力学规律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5) 作用点 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也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大小: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V = 2 V = 3 f = μm g f = μ(mg +ma) f = μm g cos θ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一固定的细直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5°,一个质量忽略不计的小轻环C套在直杆上,一根轻质细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直杆上的A、B两点,细线依次穿过小环甲、小轻环C和小环乙,且小环甲和小环乙分居在小轻环C的两侧.调节A、B间细线的长度,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β=45°.不计一切摩擦.设小环甲的质量为m1,小环乙的质量为m2,则m1∶m2等于( ) A.tan 15°B.tan 30°C.tan 60°D.tan 7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小球C为轻环,重力不计,受两边细线的拉力的合力与杆垂直,C环与乙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0,C环与甲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0,A点与甲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0, 乙环与B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0,根据平衡条件,对甲环: ,对乙环有:,得,故选C. 【名师点睛】小球C为轻环,受两边细线的拉力的合力与杆垂直,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得到A段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然后分别对甲环和乙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力的合成和分解列式求解. 考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弹力. 2.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从半球形容器最低点缓慢移近最高点.设小滑块所受支持力为N,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缓慢增大B.F缓慢减小C.N不变D.N缓慢减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F N、水平力F.已知小滑块从半球形容器最

低点缓慢移近最高点,我们可以看成小滑块每一个状态都是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应用力的合成得出: G F tan θ= N G F sin θ =,由于小滑块从半球形容器最低点缓慢移近最高点,所以θ减小,tanθ减小,sinθ减小.根据以上表达式可以发现F 增大,F N 增大.故选A. 【点睛】 物体的动态平衡依然为高考命题热点,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一是要认清物体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受力环境是分析平衡问题的关键;二是要学会利用力学平衡的结论(比如:合成法、正交分解法、效果分解法、三角形法、假设法等)来解答;三是要养成迅速处理矢量计算和辨析图形几何关系的能力. 3.如图所示,水平直杆OP 右端固定于竖直墙上的O 点,长为2L m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直杆P 点,另一端固定于墙上O 点正下方的Q 点,OP 长为 1.2d m =,重为8N 的钩码由光滑挂钩挂在轻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则轻绳的弹力大小为( ) A .10N B .8N C .6N D .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几何关系得到两边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再根据竖直方向的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详解】 设挂钩所在处为N 点,延长PN 交墙于M 点,如图所示:

【K12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 源》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概况:陆地面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3.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该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与水资源南北差异: 北方以旱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大(60%),但水资源比例仅20% 南方以水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小(40%),但水资源比例达80% 5.当前的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7.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98%是冰川、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0.水资源分布特征: A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库,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B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第三章磁场 第1 节磁现象和磁场 、磁现象磁性: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与电荷类比) 三、磁场 1.磁体的周围有磁场 2.奥斯特实验的启示:——电流能够产生磁场,运动电荷周围空间有磁场 导线南北放置 3.安培的研究:磁体能产生磁场,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对电流也 应该有力的作用 性质:①磁场对处于场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②磁场对处于场中的电流有力的作用。 第2 节磁感应强度 F 跟电流I 和导线长度L 的乘积IL 、定义: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 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 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 1.描述磁场的强弱 2.公式B=F/IL 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用比值定义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只决定于 磁场本身的性质,与F、I、L 均无关. 3.单位:特,符号T 1T=1N/AM 4.定义式B=FIL 成立的条件是:通电导线必须垂直 于磁场方向放置.因为磁场中某点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除 了与磁场强弱有关外,还与导线的方向有关.导线放入磁场 中的方向不同,所受磁场力也不相同.通电导线受力为零的 地方,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不一定为零,这可能是电流方 向与B 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原因造成的. 5.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也适用于非匀强磁场,这时L 应很短,IL 称作“电流元”,相当于静电场中的试探电 荷. 6.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不是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方 向. 7. 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的区别磁感应强度B 是描述 磁场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E 是描述电场的性质的物 理量,它们都是矢量,现把它们的区别列表如下: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空间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磁场时,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 是各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