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
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 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
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 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想一想: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 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 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2、有利于商品经济 和市场发展,便利了 人们生活;
自由贸易;
3、增强了企业活力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 发展;
家经营中小企业;
4、有利于提高劳动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者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呢?”
中,新经济政策被终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 止,农民被强迫加入
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集体农庄。农民的住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宅、家禽、小家畜等 一律公有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 了什么问题?
5.消极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 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
苏联通过新宪法
五、归纳质疑 提升拓展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自由贸易 资本家 经营中小企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______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 ________ 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业;实行__________ 国情 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 ________ 积极性 ,迅速 3、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___
五、归纳质疑 提升拓展
列 宁 斯 大 林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3.苏联模 式形成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五、归纳质疑 提升拓展
请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苏联国徽
合作探究二 苏联的工业化
2、工业化: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 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 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 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 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 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合作探究四 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集体农庄
(万个)
20
机器拖拉机 站(个)
2502
拖拉机 占总播种面 (万台) 积量(%)
14.8
80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喂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余粮收集队拿着武器收粮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门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分配 实物配给制
1933年~1937年,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 业产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使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第4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4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 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 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 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 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三年内战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 (恢复和发展 了国民经济) 苏联建立 (政权扩展)
列宁的社会 主义探索
“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探索
农业集体化
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 形成
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 恶化的情况。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 确的理解是( ) 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 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 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治体制(斯大林模 式)的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弊端是什 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苏联外有 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的情况下形成的(背景);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有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 上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经济上
政治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 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 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 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 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 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初三历史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初三历史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 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材料三:“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一)工业化
1.开始时间:1926年
2.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 计划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5、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 绩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实施等的措施; 3.分析和评价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利弊。
新课探究
一、新经济政策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 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依据是什么?
(1)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 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概念(实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特点:经济方面---忽视商品经济,重视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忽视民主法制,个人高度专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 业 余粮征集制度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 业 全部国有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商 业 实行配给制度,取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消贸易
列宁对社会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 洲
世 界
欧 洲
工业总产 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 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6 6 4343

5 5 543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工业 总产值超过德、英、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 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上升到1937年 的13.7%。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 好?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ppt课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ppt课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通过新宪法,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列宁探索新经济,国家经济有复兴; 苏联模式斯大林,发展重工为中心。 农业实行集体化,工业发展计划行。
一、新经济政策 1._1_9_2_1__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内容包括: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__余__粮__征__集__制___;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 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__由__贸__易____;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___按__劳__取__酬___的工资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主要经验: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根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 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 林主张:剥夺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根据材料二, 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 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经济体制:计划经 济体制。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 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 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 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 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 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 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 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A.城管员到市场上收缴私人出售的商品 B.资本家可以经营部分企业 C.喀秋莎到市场卖土豆 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常用品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九年级下册 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下册  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一)求生存:列宁与“战时共产主义” (二)谋发展: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三)图崛起:斯大林与苏联模式
(一)求生存:列宁与“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①积极:战时共产主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 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谋发展: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 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1921年
3.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战时共产主义
实行余粮征集制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 利中于小经型济企的业恢国复有和化发展。
提新高了经农济民政的劳策动积极性
2.时 间: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3.内容: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4.意义:①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 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5.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6.评价:①积极影响: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苏联的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 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 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 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 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 发展的方向。”
——1927年 斯大林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 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材料一:农民踊跃交纳粮食 (1922年)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五四制 世界历史第二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五四制 世界历史第二册)
B 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苏联取得该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
2.1932—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机耕率由19%提升到71%,谷物的机播率 由20%提升到54. 3%,机械收割率由10%提升到43.8%。这可以用来说明
一、列宁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时间: 1918-1921年
(2)目的: 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3)内容: (4)作用:
①农业:征收粮食税、允许雇佣和出租土地 ②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 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 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5)影响: 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集体农庄宣传画
在集体农庄务农 是我们最大的幸 福(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农 民 加 入 集 体 农 庄
加 入 集 体 农 庄 的 农 民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 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 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 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1913 1920 1925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畜牧业% 粮食(万吨) 牛(万头)
三.经验教训
1. 政治方面:应充分发挥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防止个人专断; 2. 经济方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各部门平衡发展,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3. 民生方面: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生产,维护农民和工人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1张PPT)

(2)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32年, 苏联已由农业国 变成了工业国。
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俄 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 弹的强国。——丘吉尔
① 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② 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③ 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年~1940年)
2、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3、苏联成立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4、1932年,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苏联
5、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不包括( )
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列 林斯


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成就
成就一: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导学提纲: 1、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时间、人物?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那些? (3)新经济政策实施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的社会主义探 索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 探索
五年计划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经济政策
苏联建立
斯大林模式形成 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
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单项选择题: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是为了( ) A.用社会主义经济战胜资本主义 B.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C.最大限度集中物质力量战胜敌人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积极作用: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 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的强国。——丘吉尔
——《大国崛起》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 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 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二、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
2、工业化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1924年,农民叶莲卡给在国外的父亲
写信,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应写
的国名是
(C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俄 • 1917年—1922年:苏俄 • 1922年—1991年:苏联 • 1991年—至今:俄罗斯
Hale Waihona Puke 情景描绘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 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
2、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实行自由贸易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
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
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二、斯大林时期的建设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 苏联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 成6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 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 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 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 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 重比例严重失调
启示(教训) 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 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民生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 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维导图
作用: 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特点: 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 内容: 农、工、商、分配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 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 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 124个
二、斯大林时期的建设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路竣工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 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 零售给居民的
购价格
价格
小麦(每公担 )
10卢比10戈比 216卢布
牛肉(每公斤 )
21—55戈比
7卢布60戈比
牛)(奶注(:每1公卢斤布=91—0104戈戈比比) 1—1.5卢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
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20 世纪20年代初,俄国获得了“历史的青 睐”是因为( ) ②允许私人开 ①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办小企业
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C.①④
B.①②③ D.②③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历史的青 睐”的条件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
尝试命题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苏联经济增长率保持两位数,经济规
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
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
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 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 本上说明( )
A.苏联的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
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他破除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排除
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
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 除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
方权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D。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 各地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造成玉 米歉收。这种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 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体现了赫鲁 晓夫的“蛮干”。答案为C。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英、法、美、日等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 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________ 一切为了前线 ③苏维埃政府提出“_____________” 。 余粮征集制 (2)措施: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②工业:普 国有化 遍实行工业_______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 业实行监督;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 生活必需品由国家__________ ,并强制劳动。 集中分配
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
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 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选C。“蛮干”是指做事违反 了客观经济规律或自然规律。尽管赫
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够全面,但
国力。
2.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
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 (5)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
【易混易错】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
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 改革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 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 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
考点整合二
赫鲁晓夫、勃列日
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 想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 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 不可能一帆风顺。 3.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 义民主和法制。
对点训练 3
(2012· 无锡模拟 ) 苏联赫
(3)评价
①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
力、财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归纳概括】
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全国的人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重弊端。
③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
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易混易错】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 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 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
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轻巧识记】
苏联的改革
【归纳概括】
苏联经济改革的提示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2.结果:(1)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 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 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 夫改革则导致苏联解体。(2)相同点: 三者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不大。
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
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
济政治危机。 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2)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①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
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国内外 _______ 资本家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继续实行并且得到强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变。所以为了
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
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
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②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 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 极其落后。
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灵魂
D.计划经济机制下的市场经济
解析:选B。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最
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如题目中“必
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 中于党„„”。
尝试命题 2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
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
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尝试命题1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
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
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中
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
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 党„„”斯大林的这一认识体现了苏
联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点是(
)
A.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相结合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解析:选B。从苏联经济增长,百姓
家却贫困,且电视爆炸事件经常发 生可知选B。
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 题趋向
材料1:对列宁而言,①新经济政策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 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 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 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 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 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表现 单一 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 ①实行 _____ 有 制 和 集 体 所 有 制 。 ② 实 行 高度集中 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______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3)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影响 ①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_________ ②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存在严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勃列 日涅夫改革。抓住关键词“作表面的改
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斯
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
可见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
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叙述 也不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
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也不正确。
高考例析
(2010· 高考北京卷)1971年,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
然性
解析:选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28~1932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
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从材料中“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做 出判断。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
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做出的“正确战 略判断”是实施了新经济政策,②③属 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属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④说法错误。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
出:“(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
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
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 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 忧虑 )
经营。
自由贸易 。 ③贸易:允许_________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 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
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