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作文指导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咏流传》

作文题:

今年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这档《经典咏流传》,由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传唱经典,由四位专家组成鉴赏团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开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

节目主创人员介绍:《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学者指出:《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否达到主创者的目标有待观察。节目借助明星效应,以现代传媒手段,卷起了古诗词咏唱的热潮。但这热闹的背后是否有“虚假的繁荣”,观众除了会哼唱几句诗词,是否真正把握经典诗词的意境,诗词是否真的化为自己的文化基因?……

作为一位中学生,对《经典咏流传》成为霸屏节目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课推介的作文构思法】

1. 细分题目法(略)

2. 追因溯果法(追因法)

3. 联系拓展法(比较法)

4. 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

1. 【细分题目法】将这个大题目拆分为一些小观点(略):

作为一位中学生,对《经典咏流传》成为霸屏节目这种现象,你怎么看?——《经典咏流传》是什么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什么会成为霸屏节目?

在一片叫好声中你是否也做“冷的思索”?对类似的文化现象,你怎么评价?

你对《经典咏流传》节目会提哪些建议?……

2.“追因溯果法”运用示例:

《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什么能得到观众如此的青睐呢?我想,是因为这些节目的传播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持,他们深知这片土地氤氲成长的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别开生面的节目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欧美模式、膜拜韩国风潮的时候,这些节目坚守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渐入佳境,抵达当下的热度。创作者们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正是因为这几档节目弘扬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品格,所以这些节目既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练习1】▲《经典咏流传》为什么会成为霸屏节目?(追因溯果法)

原因一:

原因二:

原因三:

原因四:

原因五:

3.联系拓展法(比较法):

类似联想:《经典咏流传》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有什么异同?

【练习2】与《中国诗词大会》比较。你的看法:

【练习3】与《朗读者》比较。你的看法:

对比联想: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如《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等,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但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

【练习4】与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比较。

你的看法:

4.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

【练习5】山东网红老师朗读《将进酒》

好的一面:

【练习6】凤凰传奇唱《将进酒》(可扩大为《经典咏流传》整个节目)

不足的一面:

5. 【练习7】你对《经典咏流传》节目会提哪些建议(主创单位央视、观众等)?

【文章欣赏】大美唐诗(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