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的风味成分及其生成途径

合集下载

食品工艺-食品加工-肉制品部分—第三章 肌肉生物化学及宰后变化

食品工艺-食品加工-肉制品部分—第三章 肌肉生物化学及宰后变化
成熟时pH值偏离了等电点,肌动球蛋白解离,扩 大了空间结构和极性吸引,使肉的吸水能力增强, 肉汁的流失减少。
3.蛋白质的变化 (1)成熟时肌肉中盐溶性蛋白质的浸出性增加; (2)伴随肉的成熟,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肽链解离,使
游离的氮端基增多,肉水合力增强,变得柔嫩多汁。 4.风味的改善 肉的滋味:肌苷酸和游离氨基酸
牛胴体的成熟处理
(二)成熟机理 (仍存在争论)
钙激活酶学说(Koohmaraie and Drasfield et al.) 钙学说(Kouri Takahashi et al.) 溶酶体学说(Calkins et al.) 蛋白酶体学说(Robert)
成熟机制 ——钙激活酶学说
(1)肌原纤维降解--肌原纤维小片化
3.抗氧化剂
(1) VE 是一种抗氧化剂,试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VE 能有效地延长肉色的保持时间,这主要是因为VE 可降低MbO2的氧化速度,同时促进MetMb向 MbO2 转变。
(2) VC 既能抗氧化,又有抑菌作用,还能延长肉色 保持期。在动物屠宰前注射VC 也有同样的效果。
二、肉的味质
肉的味质即风味,包括滋味和气味两个方面。
第三章 屠宰后肉的 生物化学变化及食用品质
第一节 屠宰后肉的生物化学变化 第二节 肉的食用品质
第一节 宰后生物化学变化







硬 开
僵 软
家 溶
菌 增







尸僵
成熟
腐败
控制尸僵、促进成熟、防止腐败
一、尸僵 (一)概念
胴体在宰后一定时间内,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消失, 肉变成紧张,僵硬的状态。归因于Myosin和Actin 永久性横桥(cross-bridge)的形成。

大学《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八)

大学《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八)

大学《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第9章食品风味习题一、填空题1 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体主要是_______,其次是_______。

2 一般舌头的前部对_______味最敏感,舌尖和边缘对_______味最敏感,靠腮的两侧对_______最敏感,舌的根部对_______味最敏感。

3 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阈值可以分为_______阈值、_______阈值和_______阈值。

4 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植物来源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物性的主要是_______。

5 胆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 鲜味物质可以分为_______类、_______类、_______类。

不同鲜味特征的鲜味剂的典型代表化合物有L-_______一钠(MSG),5′-_______ (5′-IMP)、5′-_______ (5′-GMP)、_______一钠等。

7 食品中的涩味主要是_______等多酚化合物,其次是一些盐类(如_______),还有一些_______、有机酸如_______、_______也具有涩味。

8 百合科蔬菜的风味物质一般是含硫化合物所产生,其中主要是硫醚化合物,如二烃基_______、二烃基_______、二烃基_______、二烃基_______等。

9 大蒜的风味前体是_______,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盐(_______)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_______)、甲基烯丙基_______共同形成大蒜的特征香气。

10 十字花科蔬菜中硫代葡萄糖苷经酶水解产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1 蕈类的香气成分前体是_______,它经S-烷基-L-半胱氨酸亚砜_______酶等的作用,产生_______,为香菇的主要风味物质。

12 黄瓜中的香味化合物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等为风味前体合成的。

[讲解]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

[讲解]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

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1、肉类香味的前体物质生肉是没有香味的,只有在蒸馏和焙烤时才会有香味。

在加热过程中,肉内各种组织成分间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产生了挥发性香味物质,目前有1000多种肉类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出来,主要包括:内酯化合物、吡嗪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和硫化物。

大致研究标明形成这些香味的前体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的糖类和含氨基酸化合物以及磷脂和三甘酯等类脂物质。

肉在加热过程中瘦肉组织赋予肉类香味,而脂肪组织赋予肉制品特有风味,如果从各种肉中除去脂肪则肉之香味是一致的没有差别。

2 、美拉德反应与肉味化合物并不是所有的美拉德反应都能形成肉味化合物,但在肉味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美拉德反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肉味化合物主要有N.S.O-杂环化合物和其他含硫成分,包括呋喃、吡咯、噻吩、咪唑、吡啶和环乙烯硫醚等低分子量前体物质。

其中吡嗪是一些主要的挥发性物质。

另外,在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硫化物占有重要地位。

若从加热肉类的挥发性成分中除去硫化物,则形成的肉香味几乎消失。

肉香味物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分类即氨基酸类(半胱、胱氨酸类)通过Maillard 和Strecker降低反应产生的。

糖类、氨基酸类、脂类通过降解产生肉香味。

脂类(脂肪酸类)通过氧化、水解、脱水、脱羧产生肉香味。

硫胺产生肉香味。

硫化氢硫醇与其他组分反应产生肉香味。

核糖核苷酸类、核糖—5’—磷酸酯、甲基呋喃醇酮通过硫化氢反应产生肉香味。

可见,杂环化合物来源于一个复杂的反应体系,而肉类香气的形成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对许多肉香味物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3 、氨基酸种类对肉香味物质的影响对牛肉加热前后浸出物中氨基酸组分分析,加热后有变化的主要是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反应产生肉香味物质。

吡嗪类是加热渗出物特别重要的一组挥发性成分,约占50%。

另外从生成的重要挥发性肉味化合物结构分析,牛肉中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等,是产生牛肉香气不可少的前体化合物。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肉类食品中常常存在着异味物质,影响了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研究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的成分、形成机制及其控制措施,对提高肉类食品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异味物质的成分
肉类食品中常见的异味物质主要包括硫化物、酮类、羧酸、醛类、胺类等。

硫化物是
引起肉类食品异味的重要成分,尤其是具有辛辣、腐腥、腥臭味的硫化物。

酮类和胺类也
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异味物质。

二、异味物质的形成机制
肉类食品中异味物质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蛋白质降解、脂肪酸
氧化等多个过程。

氧化反应是引起肉类食品异味的重要原因。

当肉类食品暴露在氧气中时,其脂肪和蛋白质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系列的异味物质。

三、异味物质的控制措施
为了降低肉类食品中异味物质的含量,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选
择合适的肉源和放养方式,尽量减少异味物质的生成。

其次是加强肉类食品的处理和储存
过程,避免氧化反应的发生。

可以利用添加剂和调味料来改善肉类食品的口感和风味,掩
盖异味物质的存在。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来改良肉类食品中的异
味物质。

通过选育不易产生异味物质的肉类品种,或者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来改变肉类食
品中异味物质的合成途径,可以有效地降低异味物质的含量。

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风味和功效

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风味和功效

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风味和功效摘要:美拉德反应产物的风味在食品加工中有重要的意义,是食品风味的重要来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而其抗氧化功效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其抗氧化性能良好,有些组分的抗氧化效果可以与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相当,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反应产物的组成、风味和抗氧化功效等。

关键词:美拉德反应产物、食品风味、抗氧化1. 美拉德(Maillard)反应概述Maillard反应是氨基化合物(胺、氨基酸、肽和蛋白质)与羰基化合物(糖类)在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反应,由法国著名科学家L.C.Maillard于1912年发现。

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含各种小分子和高分子的棕色甚至黑色的混合物,其中高分子产物也被称为蛋白黑素、类黑素或类黑精(Melanoidi ns)[1,2]。

Maillard反应能产生大量致香成分,已被用于制备各类香精香料、增香剂。

当使氨基酸和还原糖的种类、配比和反应条件不同时,会产生不同风格香型的香基。

由于Maillard反应无论从反应历程还是产物,均可视作天然,这些香基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定为“天然的”,因而其应用广受各国关注,成为有机化学、食品化学、香料化学、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3]。

类黑精是食品色泽和各种浓郁芳香风味的主要来源,其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后,有研究表明食品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抗氧化剂BHT、BHA等可能具有致癌性,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关于类黑精抗氧化性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成为热门的题。

2. 美拉德(Maillard)反应机理美国化学家Hodg e于1953年首先提出了Maillard反应的网络系统分解图,对反应机理作了系统的论述[4],反应机理见图1。

他将美拉德反应分为三个主要阶段[5]: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

起始阶段是醛糖(还原糖)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缩合形成席夫碱(sc hiff’s base),再经环化、重排形成Amdaori化合物(l-氨基-1-脱氧-2-酮糖);中间阶段是Amdaori 化合物经过不同途径分解;最后阶段包括氨基化合物(氨基酸等)与糖聚合以及蛋白质交联而产生新的化合物,称为类黑精,类黑精是引起食品非酶褐变的主要物质。

影响畜禽肉质风味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影响畜禽肉质风味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影响畜禽肉质风味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摘要:肉质风味是评价肉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肉品的质量。

风味品质的评定一直是相关行业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由于受主观感觉和客观技术的限制,对风味的定义也有差别。

肉质风味除受狭义上的滋味、香味影响以外,肉品的质地、色泽等诸多因素均能从不同方面影响肉质风味。

而影响以上指标的因素有遗传、营养、环境、应激、屠宰等。

文章将从不同层面的对影响畜禽肉质风味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论述。

关键词:畜禽;肉品风味;影响因素肉质风味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巨大进展。

肉类作为蛋白质的极好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肉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风味品质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由于现阶段对畜禽肉风味品质除鸡以外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1]。

因此,研究风味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 畜禽肉风味的概念一般认为肉质风味主要包括[2]滋味和香味两方面。

而相关研究认为畜禽肉风味品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着滋味、香气、质地及色泽等诸多决定因素(Julie K N. 2002) 。

我国的感官分析术语标准( GB1022112–88)规定食品风味的涵义是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感觉特性的复杂结合。

它可能受触觉的、温度感觉的、痛觉的和(或) 动觉效应的影响(表1)。

不同个人、地域、民族等的不同会造成对风味理解和评价的不同。

因此,风味的生成是对人的感觉的综合效应,其影响因素除滋味和香味还包括了肌肉pH值、肉色、系水力、嫩度等[2]。

感官刺激物和人的感觉类别刺激物感受器官性质风味分类香味物(挥发) 嗅觉化学嗅感(香味)滋味物(非挥发) 味觉化学味感(滋味)质构成分和质构触觉物理触感、温感色泽和形态视觉心理心理感觉表1 2.影响畜禽肉质风味的各项指标2.1物理指标的影响2.1.1 肉色肉色是肌肉外观评定的重要指标,是肌肉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变化的外部体现。

肉汤中特征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肉汤中特征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专题论述MEAT RESEARCHCHINA MEAT RESEARCH CENTER肉汤中特征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关海宁,徐筱君,孙薇婷,刘登勇*,刁小琴*(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肉汤风味良好,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本文从肉汤的营养价值、基本分类入手,重点阐述肉汤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肉汤在贮藏、加工过程中风味的变化规律以及用于鉴定肉汤风味的典型分析方法,简要阐述关键性风味的成分属性,为后期传统肉汤制品的加工、品质升级及风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肉汤;特征风味;形成机理;影响机制;分析方法Recent Progress 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nalytical Methods for Characteristic Flavor Compounds in BrothGUAN Haining, XU Xiaojun, SUN Weiting, LIU Dengyong *, DIAO Xiaoqin *(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torage, Processing and Safety Control Technology for Fresh Agriculturaland Aquatic Products, Food Safety Key Laboratory of Liaoning Province, College of Food and Technology,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Abstract: Broth has a palatable flavor, rich nutrition and health benefits. Beginning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nutritional value and basic classification of meat broth,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lavor compounds in broth,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 the pattern of changes in flavor compounds during storage and processing, and the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broth flavor compounds. In addition, the key flavor components are briefly described.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cessing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at soup and research on flavor compounds in broth.Keywords: broth; characteristic flavor compounds; formation mechanism; mechanism; analytical methods DOI:10.7506/rlyj1001-8123-20210106-004中图分类号:TS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21)01-0066-08引文格式:关海宁, 徐筱君, 孙薇婷, 等. 肉汤中特征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21, 35(1): 66-73. DOI:10.7506/rlyj1001-8123-20210106-004. GUAN Haining, XU Xiaojun, SUN Weiting,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nalytical methods for characteristic flavor compounds in broth[J]. Meat Research, 2021, 35(1): 66-73. DOI:10.7506/rlyj1001-8123-20210106-004. 收稿日期:2021-01-0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LJ2020010);渤海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5013/0520bs006);2020科技特派专项行动计划项目(2020JH5/10400009);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205003)第一作者简介:关海宁(1980—)(ORCID: 0000-0002-2232-156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性成分分析及肉制品加工技术。

肉类的风味成分及其生成途径

肉类的风味成分及其生成途径

肉类的风味成分及其生成途径摘要:肉类是人类必需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的重要来源。

综述了肉类所含有的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其前体物质和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并对今后肉类风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肉类;风味物质;前体物质;生成途径Abstract:Meat is a kind of important resource of essential nutrients such as protein,fat,vitamins etc.for human beings.In this article,the categories and the precursors of flavor compounds in meat,and the formation pathways of flavor compounds were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for meat flavor was also prospected.Key words:meat;flavor compounds;precursors of compounds;formation pathways肉制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营养来源。

肉制品的风味是描述肉类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它与质地、营养、安全性等一起成为影响人们对畜禽肉取舍的决定性因素。

肉类风味是研究最多的食品风味之一,肉品风味正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出现,此时仅限于鉴定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水溶性前体物[1]。

随后,借助现代分析技术,鉴定了肉中挥发性化合物,认识到肉中的风味物质组成复杂,在整个风味中起主要作用的“关键化合物”是糖类和蛋白质加热反应产物[2]。

最近几十年中肉味的挥发香气中大量的化合物披鉴定出来,从热处理肉类中鉴定的挥发性化合物已有1000多种以上[3,4]。

本文将分别从化学成分、前体物质及生成途径来综述肉类的风味化合物,以期促进我国肉类风味的研究与发展。

牛肉风味物质

牛肉风味物质

肌内脂肪含量 • 脂肪对肉类风味的影响主要存在如下两种方式:(1)不饱和 脂肪酸氧化形成羰基化合物,这种羰基化合物含量适宜时, 口感风味则佳;如低于或超过一定水平则形成异味的感觉 ;(2)脂肪中贮积有脂溶性化合物,热加工时产生挥发性物 质,使得肉类的风味酣浓。 • 牛的瘦肉所含挥发性的香味成分,存在于肌间脂肪。大理 石样肉间的脂肪杂交状态越密集,风味就会越好。
鲁西黄牛 是我国名贵牛种之一,其体躯高大, 结构匀称,健壮威武,肉用价值高, 闻名海内外.体型特征:被毛从浅黄 到棕红,以黄色居多,鼻与皮肤均 为肉红色,部分有黑色斑点。多数 牛具有完全不完全的三粉特征,即 眼圈、口轮、腹下为粉白色; 皮薄,产肉率较高,肉质鲜嫩,脂 肪均匀地分布在肌肉纤维之间,形 成明显的大理石花纹,有“五花三 层肉”之美誉。
4、类脂类物质的氧化作用
在烹煮牛肉时,挥发性香味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类脂类物 质中不饱和酰基链的氧化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 油酸和花生四烯酸中的双键,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反 应,生成过氧化物,继而进一步分解为很低香气阈值的酮 、醛、酸等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羟基脂肪酸水解后生成 羟基酸,经过加热脱水、环化生成内酯化合物,具有令人 愉快肉香味。
加热过程 中牛肉风味物质形成 的基本途径
1、氨基酸和多肽的热降解
氨基酸和多肽的热降解作 用需要较高温度,氨基酸 通过脱氨、脱羧,形成烃 、醛、胺等。其中挥发性 羰基化合物是重要的风味 物质。
2、硫胺素的热降解 硫胺素降解的第一步是噻唑 环中C-N-及C-S键的断裂形成 羟甲基硫基酮,这是一个非常 关键的硫基酮中间产物,由此 可得到一系列的含硫杂环化 合物。这其中的一些化合物 存在于肉香气挥发成分中。
• 2 脂类物质 肉中脂肪分肌间和肌内脂肪,前者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其含 量多寡与肌肉的多汁性、大理石纹样等有关;后者则是磷脂,主 要由总磷脂组成,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极易被氧化,其氧化产物直接影响风味成分的组成。Mottram等 研究证实磷脂是肉品风味的前体物质,肌间脂肪仅对多汁性等有 影响。 • 3 含氮化合物和糖类 有研究认为风味前体物包括:氨基酸、肌苷酸和多肽(如鹅肌肽 和肌肽)。加热生肉时,其中牛磺酸、丙氨酸、鹅肌肽和肌肽大 量减少,核糖完全消失,这表明氨基酸、多肽和碳水化合物是肉 香前体物。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风味考试题(强化练习)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风味考试题(强化练习)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风味考试题(强化练习)1、填空题2-反-己烯醛和2-反-6-顺壬二烯醛分别是()和()中的特征香气化合物,它们以()为前体物质生成。

正确答案:番茄;黄瓜;亚麻酸2、填空题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植物(江南博哥)来源的主要是()、()、()等,动物性的主要是()。

正确答案: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胆汁3、单选()酸味温和爽快,略带涩味,主要用于可乐型饮料的生产中。

A、柠檬酸B、醋酸C、磷酸D、苹果酸正确答案:C4、填空题()是苹果、草莓、菠萝、香蕉等多种水果的风味物质,它是以()为前体合成的。

正确答案:己醛;亚油酸5、问答题天然食用辣味物质有哪几种分类?正确答案:(1)热辣物质热辣物质是在口腔中能引起灼烧感觉的无芳香的辣味物质。

主要有:辣椒:辣椒的主要辣味物质是辣椒素,是一类不同链长(C8~C11)的不饱和一元羧酸的香草酰胺,同时还含有少量含饱和直链羧酸的二氢辣椒素。

胡椒:胡椒中的主要辣味成分是胡椒碱,它是一种酰胺化合物,有三种异构体,差别在于2,4-双键的顺、反异构上,顺式双键越多越辣。

花椒:花椒的主要辣味成分是花椒素,也是酰胺类化合物。

(2)辛辣(芳香辣)物质辛辣物质的辣味伴有较强烈的挥发性芳香物质。

姜:新鲜生姜中以姜醇为主,鲜姜经干燥储藏,姜醇脱水生成姜酚类化合物,更为辛辣。

丁香和肉豆蔻:丁香和肉豆蔻的辛辣成分主要是丁香酚和异丁香酚。

(3)刺激性辣味物质刺激性辣味物质除了能刺激舌和口腔黏膜外,还刺激鼻腔和眼睛,有催泪作用。

芥末、萝卜、辣根:芥末、萝卜、辣根的刺激性辣味物质是芥子苷水解产生的芥子油,它是异硫氰酸酯类的总称。

二硫化合物类:是葱、蒜、韭、洋葱中的刺激性辣味物质。

大蒜中的辛辣成分是由蒜氨酸分解产生的,主要有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丙基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对于韭菜、葱等中的辣味物质也是有机硫化合物。

这些含硫有机物在加热时生成有甜味的硫醇,所以葱蒜煮熟后其辛辣味减弱,而且有甜味。

高自考考试大纲格式内容与相关说明003

高自考考试大纲格式内容与相关说明003

高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肉类食品生产工艺(第二版) 课程代码:03270(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肉类食品生产工艺》是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科段)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畜产品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畜产品加工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性产品加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了解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肉性能,肉的组织结构特点,掌握屠宰分割工艺和卫生检验,理解和掌握宰后变化和食用品质,贮藏保鲜方法和技术,掌握肉制品加工原理与技术;理解乳的化学组成及性质,原料乳的卫生质量及控制,掌握乳制品的常规加工工艺及各种乳制品及乳品饮料加工技术;掌握禽蛋的构成与理化特性,掌握蛋的质量标准与鉴别和贮藏保鲜技术,掌握蛋制品的各种加工技术;了解当今国内外乳、肉、蛋制品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在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更好从事畜产新品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动物性食品加工工艺是一门以乳、肉、蛋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技术学科,内含化学、微生物以及机械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等各学科,是专业技术较强的综合技术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肉制品工艺学、乳制品工艺学和蛋制品工艺学三部分,重点介绍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的基础理论、加工原理和技术。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肉与肉制品第1章畜禽品种及其产肉性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动物及组织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主要肉用畜禽品种及其主要产肉性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动物及其组织的生长发育(重点)识记:主要的产肉性能指标:屠宰率、瘦肉率、生长、发育。

理解:畜禽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的不均衡性。

应用:观察不同肉类及不同肉的组织的差异,动物生长过程中,肌肉、脂肪和骨骼的比例的变化。

食品风味化学4.2 动物性食品

食品风味化学4.2 动物性食品

三、乳及乳制品的风味
形成乳制品不良风味的途径
乳脂氧化形成的氧化臭,其主体是C5~C11的醛类,尤其 是2,4-辛二烯醛和2,4-壬二烯醛。
牛乳在脂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低级脂肪酸,产生酸 败味。
牛乳在日光下日照,会产生日光臭味。 牛乳长期贮存产生旧胶皮味,其主要成分是邻氨基苯乙 酮。
三、乳及乳制品的风味
动物性 食品
食品风味化学
一、肉类的风味
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 因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 肉香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类、脂 质、维生素等。 肉香中的主要化合物有 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 衍生物及含硫化合物等。
一、肉类的风味
前体物生成肉香成分的主要三种途径 (1)脂质的热氧化降解、硫胺素热解。 (2)麦拉德反应、Strecker降解、糖的热解。 (3)(1)和(2)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二次反应。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配制各种肉类食用香精。
熟鱼肉中的香味成分是由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产生 的。
淡水鱼的腥味的主体成分是哌啶,存在于鱼腮部和血 液中的血腥味的主体成分是-氨基戊酸。
二、水产品的风味
鱼中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形成途径
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 鱼、贝类死后其体内的赖氨酸逐步酶促分解。 鲜鱼肉内中约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被细菌分解。 鱼油氧化分解生成的甲酸、丙酸、丙烯酸、丁酸戊酸
鸡肉香主要是由羰基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构成。 若除去2t,4c-癸二烯醛、2t,5c-十一碳二烯醛,鸡肉的独特 香气就失去了。
牛、羊肉的膻气源于脂质中特有的脂肪酸。 如:羊肉中含有4-甲基辛酸和4-甲基壬酸。
二、水产品的风味
新鲜鱼的淡淡的清鲜气味是内源酶作用于多不饱和脂 肪酸生成中等碳链不饱和羰化物所致。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二、嗅感和嗅感物质
嗅感
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的嗅觉神经而在中枢引起的一种感 觉,其中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称为香气,而产生令 人厌恶的挥发性物质称为臭气。嗅觉是比味觉更为复杂的感 觉,人们从嗅到某种物质到产生感觉大约需要0.2-0.3s,味 觉为1.5-4.0s,香气是混合物所致。一般用香气值来表示某 种物质在香气产生中的作用大小。香气值=嗅觉物质的浓度/ 阈值,若香气值小于1,则说明该物质在香气产生中没有发生 作用。
2.2不同食品的风味
(一)植物性食品的风味The flavor of plant food
1.水果的香气成分Flavor component of fruits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 催化)。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类,此外还有酯类、 萜类、酮类,挥发酸等。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名称 蔗糖 食盐 柠檬酸 硫酸奎宁 味感 甜 咸 酸 苦 阈值(%) 25℃ 0.1 0.05 0℃ 0.4 0.25
2.5×10-3 3.0 ×10-3 1.0 ×10-4 3.0 ×10-4
1.3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呈味物质的结构 2.温度 3.浓度和溶解度
1.4 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概念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呈味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者呈味 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 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中添 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 味的协同效应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 强度之和。如谷氨酸钠与肌苷酸能相互增强鲜味;麦芽酚几乎对任何风味都能 协同;食盐使人感到味精的鲜味增强;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第一章:原料肉的结构及特性肉(胴体)主要是由四大部分:肌肉组织(50%~60%)脂肪组织(15%~45%)结缔组织(9%~13%)骨组织(5%~20%) ;肌细胞的组成:肌纤维、肌膜、肌原纤维、肌浆、肌细胞核;肌纤维的种类:红肌纤维、白肌纤维、中间型纤维;动物细胞中的最大的细胞:脂肪细胞;动物脂肪分为:蓄积脂肪、组织脂肪;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无定形的基质组成;纤维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肉的化学成分: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含氮浸出物及少量矿物质、维生素等;影响肉化学成分的因素:动物种类、性别、畜龄、营养状况、解剖位置;蛋白质分类: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肉基质蛋白质、颗粒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质种类: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α-肌动蛋白素、M-蛋白等肌球蛋白是粗丝的主要成分,肌动蛋白是细丝的主要成分;肌原蛋白的三个亚基:钙结合亚基、抑制亚基、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肉基质蛋白质为结缔组织蛋白质,包括:肌原蛋白、弹性蛋白、网状蛋白、粘蛋白;浸出物是指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浸出性物质,包括:含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糖类化合物和有机酸);肉的颜色本质上由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产生;影响肌肉颜色变化的因素:环境中氧含量、湿度、温度、PH、微生物;肉香味化合物产生的三个途径:①氨基酸与还原糖间的美拉德反应;②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糖类、核苷酸等生物物质的热降解;③脂肪的氧化作用;肉的保水性也称亲水力或亲水性,是指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如加压、切碎、加热、冷冻等加工或贮藏条件下保持其原有水分与添加水分的能力;影响肉保水性的因素:①PH;②尸僵和成熟对肌肉亲水力的影响;③无机盐对肌肉亲水力的影响;④加热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柔嫩度概念:①肉对舌或颊的柔软性;②肉对牙齿压力的抵抗性;③咬断肌纤维难易程度;④嚼碎程度;人工嫩化肉的方法:电刺激、酶法、酸渍法、压力法、碱嫰化法;第二章畜禽的屠宰与分割1 畜禽宰前准备:待屠宰畜禽的饲养,宰前休息,宰前休息宰前禁食、供水,猪屠宰前的淋浴2 家禽的屠宰工艺:淋浴,击晕,刺杀放血,洗猪与洗猪机,浸烫脱毛,剥皮,剖腹取内脏,肉尸修整3 宰后检验方法:视,触嗅,剖检,4 宰后检验要点:头部,皮肤,内脏,酮体,旋毛虫检验5 冷剔骨:就是将酮体冷却到0-7度再分割剔骨6 热剔骨:是对热酮体进行分割和包装。

食品风味化学 第四章食品风味物质加工中产生的变化

食品风味化学 第四章食品风味物质加工中产生的变化

糖 种类
在风味形成反应中,糖的种类对
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对风味特性 决的定影美响拉。德反风应味速形率成是的通反过反应物 应损速失率和色泽形成的速率来反应的。
糖的类型对风味特性有一定的影 响,但是氨基酸在这方面更重要。
决定美拉德反应 当制备一种风味时,糖种类的选
风味的风味特性 择对风味特性的产生是次要的, 氨基酸的选择才是重要的。
pH对吡嗪的形成有很大影响,pH9.0加热体系比 相同条件下pH5.0的体系产生的吡嗪多近500倍。
3-羟基-2-戊酮 2,4-己二酮 2-乙酰基噻唑 3,5-二甲基-1,24-三硫醇 噻吩
一些挥发性物质或产物的形成都有最佳pH,不断增加pH,产物可能增加或减少。 在加热模型体系中,pH极大影响芳香化合物的平衡,因此食品中pH微小变化就可 能明显改变加热后食品的风味特征。
第一节 美拉德反应及应用
嘧啶化合物在褐变食物中不如吡咯和吡嗪分布广泛, 但它们具有很多风味特征,清新气味最为普遍。
(三)含氧杂环化合物
呋喃酮和吡喃酮都是焦糖化、美拉德反应风味中的含氧杂环化 合物,呈现出的风味为焦糖味、甜味、水果味、黄油味、坚果 味或烧焦味。
第一节 美拉德反应及应用
(四)含硫杂环化合物
生成果糖基胺(1-氨基-1-脱氧-2-酮糖)。
第一节 美拉德反应及应用
(1)初始阶段 如果反应物是酮糖(例如果糖),则与游离氨基反应,进行Heyenes(海因斯)
分子重排,生成酮糖胺(2-氨基-2-脱氧葡萄糖)。
第一节 美拉德反应及应用
(2)中间阶段 第1条途径:在酸性条件下,果糖基胺进行1,2-烯醇化反应, 再经过脱水、脱氨最后生成羟甲基糠醛。
性随着加热时间而发生变化。也有研究表明,反应时间过长,产物的香拉德反应会向着生成聚合物方

禽肉加工风味的形成及风味分析技术

禽肉加工风味的形成及风味分析技术

2.禽肉风味形成
Maillard 反应
中间
初期 阶段 阶段
末期 阶段
中间阶段产物与氨基化合物进行醛 基- 氨基反应最终生成类黑精 ,同时产生 一系列还原酮类物质及杂环化合物 , 不 但赋予食物特有的香气 , 还有抗氧化和 抗诱变作用。
2.禽肉风味形成
1.脂质在无氧条件下,即使加热 到220℃也没有明显的降解现象; 2.但在有氧的大气条件下进行, 脂质易于氧化,在受热条件下的 氧化速度则更快, 3).不饱和脂肪酸链的自氧化也是 产生与酸败相关的不理想风味的 原因。
禽 肉
加工风味形成 及风味分析技术
20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目录
禽肉风味概述 禽肉加工风味形成 禽肉加工风味分析 结语
一、禽肉风味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禽肉风味前体物质
禽肉滋味物质
禽肉香味物质
1.禽肉风味前体物质
(1)小分子水溶性化合物

氨基酸、寡肽 糖类

核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Maillard反应:核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戊糖>己糖

呈味核苷酸 :肌苷-5’-磷酸盐(IMP)和鸟苷-5‘-磷酸盐(GMP) 硫胺素:受热后会产生一系列含氮或含硫化合物,大多具有肉味。
(2) 脂类物质
脂肪酸的氧化和降解,生成一系列挥发性香味化合物,如 脂肪烃、醇、醛、酮、酸、内酯和2-烷基呋喃等。
2.禽肉滋味物质
3.禽肉香味物质
(二)肉类香气物质
1.生肉无芳香性:新鲜畜肉一般都带有家畜原有的生臭气味和 血腥味
2.熟肉有芳香性:烹调后,一些芳香前体物质变成挥发性物质, 赋予熟肉芳香性。 3.主要香气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类的风味成分及其生成途径摘要:肉类是人类必需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的重要来源。

综述了肉类所含有的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其前体物质和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并对今后肉类风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肉类;风味物质;前体物质;生成途径Abstract:Meat is a kind of important resource of essential nutrients such as protein,fat,vitamins etc.for human beings.In this article,the categories and the precursors of flavor compounds in meat,and the formation pathways of flavor compounds were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for meat flavor was also prospected.Key words:meat;flavor compounds;precursors of compounds;formation pathways肉制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营养来源。

肉制品的风味是描述肉类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它与质地、营养、安全性等一起成为影响人们对畜禽肉取舍的决定性因素。

肉类风味是研究最多的食品风味之一,肉品风味正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出现,此时仅限于鉴定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水溶性前体物[1]。

随后,借助现代分析技术,鉴定了肉中挥发性化合物,认识到肉中的风味物质组成复杂,在整个风味中起主要作用的“关键化合物”是糖类和蛋白质加热反应产物[2]。

最近几十年中肉味的挥发香气中大量的化合物披鉴定出来,从热处理肉类中鉴定的挥发性化合物已有1000多种以上[3,4]。

本文将分别从化学成分、前体物质及生成途径来综述肉类的风味化合物,以期促进我国肉类风味的研究与发展。

1 肉类的风味成分肉的风味是指生鲜内的气味和加工后肉类制品的香气和滋味。

肉类风味的产生是肉中固有成分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产生的各种有机化合物所致。

其特点是成分复杂多样,含量甚微,用一般的方法很难测定,除去少数成分外,多数没有营养价值、不稳定、加热易破坏和挥发[5]。

呈现滋味的性能和分子结构有关,呈味物质均具有各种挥发性发香基团[6]。

常见的如羟基(一OH),羧基(-COOH),醛基(一CHO),羰基(-CO),巯基(一SH),酯基(-COOR),氨基(一NH:),酰胺基(-CONH),亚硝基(一N02),苯基(一C6H5)等。

这些呈味物质可通过人的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器官而感受到[7]。

1.1 肉制品滋味滋味是通过食品中的可溶性成分与口腔和上鄂等部位的味觉感受器产生作用所引起的一种感觉,基本的滋味有甜、苦、咸、酸等[8],来源于肉中的滋味呈味物如无机盐、游离氨基酸和小肽、核酸代谢产物如肌苷酸、核糖等。

到目前为止,肌肉中萃取的含量最丰富化合物是肌酸(肌氨酸)和磷酸肌酸,约占新鲜肌肉的0.5%。

肌酸本身没有什么味道,肌氨酸酐在含量达到肉中天然浓度的两倍时具有明显的苦味。

把肌酸应用于肉类提取物、把肌肽应用于汤料制备是因为它们能产生独特的口感。

鹅肌肽的独特作用在于可以使口感后味悠长,精氨酸、赖氨酸与组氨酸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9]。

表1中列出了肉中的呈味物质,其中次黄嘌呤、游离氨基酸、脂类等是呈味的关键因素[10]。

表 1 肉中的呈味物质滋味呈味化合物甜味葡萄糖、果糖、核糖、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咸味无机盐类、谷氨酸单钠盐、天门冬氨酸酸味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天冬酰胺、琥珀酸、乳酸、磷酸苦味肌酸、苦味肽、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鲜味谷氨酸单钠盐、次黄嘌呤、鸟苷酸、琥珀酸钠以及天冬氨酸钠和某些二肽(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1.2 肉制品的香味气味是肉中具有挥发性的物质,随气流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细胞通过神经传导反应到大脑嗅区而产生的一种刺激感[11]。

既有令人愉悦的香味,也有令人厌恶的异味和臭味。

主要由肌肉在受热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如不饱和醛酮、含硫化合物及一些杂环化合物产生[12],相对而言,肉制品香味的形成比较复杂。

无疑,肉类的风味主要是由挥发性化合物产生的,而且肉类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大约自1960年就开始就有大量的研究。

已报道的从加工的牛肉、猪肉、鸡肉和羊肉等中分离鉴定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已有1000多种,这些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烃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内酯、醚类、杂环化合物及其它的含硫化合物,其中,主要化合物见表2[10,13]。

这些物质基本上都不是动物生物体生物化学所必须的中间体,它们主要源于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

各种肉类的组成是基本相似的,仅有较小的差别,各种肉类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分布见表3[14]。

表2 肉类香气中主要化合物化合物类别化合物名称内酯α-丁酸内酯、α-戊酸内酯、α-乙酸内酯、α-庚酸内酯、γ-内酯类呋喃2-戊基呋喃、5-硫甲基糠醛、4-羟基-2,5-二甲基-2-二氢呋喃酮、4-羟基-5-甲基-2-二氢呋喃酮、2-甲基-四氢呋喃酮吡嗪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5-二甲基-3-乙基吡嗪噁唑类 2 、4 、5 一三甲基一3 一噁唑啉含硫化合物甲硫醇、乙硫醇、甲基硫化氢、二甲基硫、2-甲基噻吩、四氢噻吩酮-[3]、2-甲基噻唑、苯并噻唑、5,6-二氢-2,4,6-三甲基表3 各种肉类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分类Mottram[15]等人研究表明形成不同肉类的特种风味的化合物主要是来源于脂类,尤其是磷脂。

Hornstein与Crowe的早期研究发现牛肉、猪肉、羊肉的水提取物在分别加热后具有非常相似的风味,但当分别与其特征油脂一起加热后就形成了其特征性风味。

Noleau与Toulemonde[16]从烤鸡中分离鉴定出193种挥发性成份,其中41种是来源于脂类的醛类物质。

鸡肉风味中最丰富的醛是己醛与2,4癸二烯醛,2,4癸二烯醛的风味阈值(0.00007mg/kg)比己醛(0.0045mg/kg)更低,是一种贡献鸡肉风味更为重要的物质,也是一种使鸡肉区别于牛肉的的主要挥发性成份。

己醛与2,4癸二烯醛均是亚油酸的氧化降解产物。

鸡肉磷脂中亚油酸的含量越高,2,4癸二烯醛的含量就会越高。

Gasser[17]等人采用芳烃抽提稀释分析确定了鸡肉汤中16种主要的芳香组份,即2一甲基一3一呋喃硫醇、2一糠基硫醇、3一甲硫基丙醛、2,4,5一三甲基噻唑、壬醛、2一反式壬醛、2一甲酰基一5一甲基噻吩、P一甲酚、反,反一2,4一壬二烯醛,反,反一2,4一癸二烯醛、2一十一碳烯醛、β一紫罗兰酮,γ一癸内酯与γ一十二内酯。

Werkhoff等人指出2一甲基一3一(甲基硫醇)呋喃具有很低的阈值(5ppt)是鸡肉风味的一个重要组份。

此外,还有几个含硫杂环化合物在鸡肉风味中被鉴定出来,如:烷基取代l,3,5一二噻嗪、2,4,6一三甲基全氢一1,3,5一噻二嗪与烷基取代1,2,4一三硫杂环己烷。

与鸡肉类似,醛类是猪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要组份。

源于油酸氧化的辛醛、壬醛与2一十一碳烯醛及源于亚油酸氧化的己醛、2一壬醛与2,4癸二烯醛含量相对较高。

Mottram[15]研究发现可能源于花生四烯酸的l一辛烯一3一醇在猪肉中的含量非常高,它也是蘑菇中的特征冲击性化合物。

热处理猪肉中鉴定出的杂环化合物主要包括:吡嗪类、噻唑类、嘧啶类与呋喃类。

这些化合物大部分是在烧烤或烤制的条件下分离得到的,而炖煮猪肉中仅仅鉴定出很少的几个杂环化合物,烷基吡嗪占了烧烤猪肉顶空挥发性物质的将近80%。

Shahidi[14]等人研究表明羊肉风味与其它肉类相比具有较高含量的3,5一二甲基一1,2,4一三硫杂环己烷与2,4,6一三甲基一全氢一1,3,5一二噻嗪。

与其它肉类不同的是羊脂含有较大比例的甲基支链的脂肪酸。

Wong与Brennand[18]等人指出羊脂的这些甲基支链饱和脂肪酸如4一甲基辛酸、4一乙基辛酸、4一甲基壬酸等是形成羊肉特殊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

此外,Ha与Lindsay等人提出羊脂中的挥发性的烷基酚如甲基酚类与异丙基酚类对羊肉风味有很大贡献,他们发现酚类与支链脂肪酸的混合物可以产生典型的特征性羊肉风味。

Macleod[19]从已经鉴定出的源于烹制牛肉的880种挥发性成份中总结出25种实际具有肉香味的化合物, 见表4。

这些化合物中尽管大多数的化合物在其它的肉类中也有发现, 但有些化合物被认为是形成牛肉特征性风味的关键物质。

后来,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仪器分析与感官分析相结合, 尤其是芳烃抽提稀释分析(AEDA) 方法, 进一步对牛肉风味的特征性风味化合物进行了鉴定。

Grosch 等人研究表明12一甲基十表4 从牛肉中鉴定出的风味化合物及其风味特征序号化合物名称香气特征1 1- ( 甲硫基) 乙硫醇肉香( 1- 5ppb) , 洋葱2 3- 甲硫基丙醛肉香、洋葱, 肉汤3 2- 甲基环戊酮烤牛肉4 3- 甲基环戊酮烤牛肉5 5- 甲基- 2- 糠醛焦香、焦糖、肉香6 2- 甲基- 3- 呋喃硫醇牛肉汁、炖煮肉、烤肉7 2- 甲基- 3- ( 甲硫基) 呋喃肉( < 1ppb) , 硫胺( > 1ppb)8 双( 2- 甲基- 3- 呋喃基) 二硫醚熟肉、炖煮肉9 2- 甲基- 3- [ ( 2- 甲基- 3- 噻吩基) 二硫] 呋喃肉香, 洋葱, 金属, 脂肪香10 噻唑肉香, 坚果香、似嘧啶香11 5- 甲基- 4- 巯基四氢呋喃- 3- 酮肉香, maggi12 噻吩- 2- 羰基醛Spicy 肉香, 坚果, 烤谷物香13 2- 甲基- 1, 3- 二硫杂环戊烷烤肉14 3, 5- 二甲基- 1, 2, 4- 三硫杂环戊烷炖煮肉香, 硫味15 2, 4- 二甲基噻唑肉香、可可香16 2, 4- 二甲基- 5- 乙基噻唑肉香, 烤香, 坚果香, 青菜香17 2, 4, 5- 三甲基- 3- 噻唑啉肉香, 坚果香, 洋葱18 5- 甲基硫醇糠醛肉香19 2, 4, 5- 三甲基噁唑炖煮牛肉香、坚果香, 甜香, 青香20 2, 4, 5- 三甲基- 3- 噁唑啉炖煮牛肉香, 木香, 霉, 青香21 3- 甲基- 1, 2, 4- 三硫杂环己烷烤肉22 2, 4, 6 三甲基- 1, 3, 5- 三硫杂环己烷肉香23 2, 2, 4, 4, 6, 6 六甲基- 1, 3, 5- 三硫杂环己烷肉香24 噻啶烤牛肉, 肉香25 2- 甲基硫苯噻唑熏香, 脂香, 肉香三醛在形成牛肉的特征性风味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