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合集下载

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构建学生社会性

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构建学生社会性

提升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学生社会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社会情感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社会情感能力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将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其健康的社会性,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需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

促使孩子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需要教导孩子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比如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解决矛盾等。

只有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孩子才能够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在学校教育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别人的情感状态,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团体活动,例如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合作、协调与沟通。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性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教学课堂等方式,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如何理解他人的处境。

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如何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如何积极与同学合作。

这些都是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学生自己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愿意理解和帮助别人。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感受,能够理解别人的处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刘蒋巍:读懂情绪,找准教育的难点和痛点

刘蒋巍:读懂情绪,找准教育的难点和痛点

读懂情绪,找准教育的难点和痛点文/刘蒋巍读懂学生的喜怒哀乐。

学生的脸是一张“晴雨表”,读懂学生的情绪是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生表现不好、成绩差,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背后有多种原因。

有的学生情绪不好,是因为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有的学生闷闷不乐,是由于家庭原因……读懂任课教师的烦恼与忧愁。

在教育教学中,一些“问题学生”往往令任课教师头疼,以至于对正常的教学造成了影响。

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要主动配合任课教师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对学习不太上心;有的学生对学习太在乎,成绩一旦下降就会焦虑不安。

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失败,不要过多地自责和焦虑,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在失败中走向成功。

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迷茫,解答他们的困惑。

因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寻求正确归因,找到对应方法;三是及时推送心理防护指南,从情绪调节、合理作息、亲子关系、心理求助和学习安排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调动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四是给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读懂家长的后顾之忧。

家长和教师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双翼。

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的在校生活往往有所顾虑。

对于家长的担忧,班主任必须认真对待,平和、冷静、友好、坦诚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准确理解和领会对方的想法和目的。

即使未达成共识,也不要相互指责,而要耐心地沟通解释。

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家长保持融洽的关系。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任课教师、了解家长,读懂他们的情绪,才能找准教育的难点和痛点,精准发力、持续发力,使学生在和谐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刘蒋巍,江苏如东人,CNKI大成编客推荐主编,《课程教育研究》特约编委,学思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高级中学教师资格(数学)证书持有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人社部培训机构校长证书持有者,创新创业导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注册国际职业经理人(CIPM),注册国际高级职业培训师(CISPL),国际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ICHRM),注册国际高级礼仪培训师(CISET),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CIPC),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高级企业培训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高级礼仪培训师,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高级创业指导师,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高级行政管理师,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高级商务谈判,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高级项目管理师,信息化岗位职业技能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管理中心高级职业经理人。

刘蒋巍:孩子有“表达情绪”、“寻求刺激”和“独处”的需要

刘蒋巍:孩子有“表达情绪”、“寻求刺激”和“独处”的需要

孩子有“表达情绪”、“寻求刺激”和“独处”的需要文/刘蒋巍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需要什么,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才不会停留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和身体一般状况上,把孩子的生命提升到新的层次。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

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了解,可以说相当多的家长容易忽视。

孩子的精神需要一般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发展身体的需要、独立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以及一些潜在的需要等。

了解孩子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个条件,家长就会陷于极大的困难之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孩子的很多需要是潜在的,并不一定能用语言或其他形式直接表达出来。

有的需要孩子不大容易表露,也不知道如何表露,甚至是孩子自己也没意识到的一种潜在需要。

家长不大了解孩子的几种潜在需要有:孩子情绪表达的需要,寻求刺激的需要和不受干扰(独处)的需要。

表达情绪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惧,孩子更是如此。

但是不少孩子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常常无条件地克制自己,让怒气和不满、委屈和伤心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是有害的。

我们经常听见家长赞赏孩子没有脾气,一个人没有脾气似乎是求之不得的好性格,但是没有脾气可能隐含着孩子为了迎合父母而压抑着自己的焦虑情绪。

孩子遇到学业失败时,人际不和,受了委屈时,被老师批评后……有多少情绪需要表达,可事实上很多孩子不能无顾忌地诉诸父母,因为怕招来父母的指责和怨气,所以孩子大都把失败的难受和伤心压抑下去。

有一个女孩,考试丢了不少分,老师在全班批评了她,心里已够难受的了。

然而她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去表露,得到疏导。

放学回家路上,碰到外婆,她说:“我的腿发抖,今天回去可能吃不成饭,肯定要挨打。

”外婆听了心疼不已,陪着她回到家,然而孩子也没免掉一顿打骂。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人不能随意地、任性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毫无分寸,但情绪的表达不是靠压抑来控制的。

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

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

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共情,即理解并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孩子建立共情,家长或者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听取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成长。

本文将探讨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共情的重要性与孩子建立共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共情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

通过共情,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共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感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

最后,共情还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当孩子感到父母理解自己的情感时,他们更容易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

二、与孩子建立共情的方法1. 倾听并尊重要与孩子建立共情,首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给予尊重。

无论是他们的喜悦还是痛苦,都需要我们认真倾听,并且肯定他们的感受。

通过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情感,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信任感,使孩子更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2. 关注非语言信号除了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我们还要关注他们的非语言信号。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通过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对孩子的非语言信号的敏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 提问引导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提问来引导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例如,“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情?”等。

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思考,同时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

4. 给予情感支持当孩子遇到挫折、烦恼或者悲伤时,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陪伴和关怀。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感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容易与我们建立共情。

5. 教育情商情商教育是帮助孩子提高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情感,并且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与自己以及他人建立共情。

培养亲子间的共情能力

培养亲子间的共情能力

培养亲子间的共情能力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早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经常使得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联系变得稀少。

然而,共情能力对家庭的和谐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培养亲子间的共情能力是每个家庭应该重视并努力实践的目标。

什么是共情能力呢?共情是一种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喜怒哀乐并对其表达关切的能力。

在亲子关系中,共情能力表现为父母能够理解和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表达情感,从而建立亲密和温暖的双向沟通。

那么,如何培养亲子之间的共情能力呢?下面我将分享几种有效的方法:1. 感受孩子的情感:要培养共情能力,首先需要真正感受并理解孩子的情感。

父母可以通过留意孩子的情绪表现、注意他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获得关于他们内心情感的线索。

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学会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情感,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

2. 主动表达关怀:共情的核心之一是表达关心和关怀。

父母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关切和理解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这样的表达可以使孩子感到被认同和支持,从而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 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为了培养亲子间的共情能力,父母需要创设一个开放、宽容和温馨的沟通环境。

这意味着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沟通方式。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共情能力与情绪管理密切相关。

有时,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稳定,甚至导致亲子之间的冲突。

因此,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还需要自己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给予孩子更好的支持和理解。

5. 培养亲子互助精神:共情并不只限于理解和关怀,它还包括对亲子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之间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助行为,比如合作解决问题、分享喜悦等,从而培养亲子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共情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富有共情能力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

刘蒋巍: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刘蒋巍: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文/刘蒋巍一.家长们的困惑“孩子从不理解我的心情,为什么?”“孩子说话和表现不分场合,经常让人尴尬,怎么办?”“孩子从来不会关心朋友,我都担心他交不到朋友!”“和朋友一起玩从来只顾自己开心,这是不是自私的表现?”二.共情(Empathy)共情是发生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认知和区分,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恰当的共情既可以完善儿童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还能显著地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拥有良好共情能力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欢迎。

而存在“共情困难”的儿童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缺陷,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做好共情能力的提升。

三.行动建议1.被理解的孩子,更愿意理解他人回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你更愿意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没错,是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的时候。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不把他的情绪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要求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动辄说教、恐吓、命令和批评,例如“你怎么一点都不关心别人,真是个坏孩子”,孩子自身的感受被忽视了,便也抽不出余力去关心他人的情绪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

被理解的孩子,才更愿意去理解他人。

2.游戏比说教更能建立孩子的共情能力呆板的说教往往会让孩子昏昏欲睡,而游戏却能让孩子充满力量与激情。

以游戏为载体的共情练习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更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的情绪认知。

以下是三种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共情能力的游戏形式,快来试一试吧!①阅读绘本或看动画片:陪伴孩子看绘本或动画片,是绝好的共情能力培养机会,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比赛或共同合作,辨别故事或者动画中的角色出现了哪些情绪,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并指出面对这些情绪,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刘蒋巍:孩子有“成功”和“独立”的需要

刘蒋巍:孩子有“成功”和“独立”的需要

孩子有“成功”和“独立”的需要文/刘蒋巍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需要什么,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才不会停留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和身体一般状况上,把孩子的生命提升到新的层次。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

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了解,可以说相当多的家长容易忽视。

孩子的精神需要一般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发展身体的需要、独立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以及一些潜在的需要等。

了解孩子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个条件,家长就会陷于极大的困难之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成功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

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

因此,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在学校是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这是因为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这就给孩子带来心理上和能力上的挑战。

因此,家长要理解孩子这种对于成功的渴望,更要多给孩子信心,给孩子机会让他去自我表现,去体验成功。

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自信,在证明“我能行”我们常常可以听见孩子在说:“我的数学不好又怎样?我的外语好。

”“我的体育不行,可他们的作文都没我好。

”对此,家长可能要批评孩子“不求上进”,然而我们从中感觉到孩子是在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成功来支撑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成功作为内心平衡的支撑点。

家长如果了解这一点,你还忍心去拆掉孩子的心理支撑吗?这些是自信的砖墙,砖墙倒了,孩子的世界也会倒的。

不少家长谈到,孩子很难得到学习上的成功,因为每次名列前茅的都是几个优生。

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表扬,只好拼命朝前挤,一输就哭,让家长又心疼又心酸,怎么办呢?常言道:“好孩子不分第一第二。

儿童情绪共情建立孩子情感共鸣的能力

儿童情绪共情建立孩子情感共鸣的能力

儿童情绪共情建立孩子情感共鸣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儿童情绪共情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能构建孩子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增加他们与身边人的连接。

情感共情是指当一个人体验到他人情绪时,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儿童在情感共情方面天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但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加以培养和引导。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家庭是儿童情感共情能力建立的基础。

家长应该充分倾听孩子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积极参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面临挫折时,家长可以倾听他们的失望或愤怒,并耐心解释情绪背后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学校也扮演着培养儿童情感共情的重要角色。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理解。

通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和班级活动,学校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种情境,让他们思考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共情能力。

此外,社会也应该为儿童情感共情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可以开设情感共情课程,让孩子学习如何倾听、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绪。

同时,社会也可以提供平台,让孩子们在情感表达上有更多的展示和分享机会,如举办情感表达比赛或组织情感共情社群。

总之,儿童情绪共情能力的建立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培养儿童情感共情的关键。

通过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机会让他们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绪,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情感共鸣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信只有在一个充满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儿童的情感共情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濡以沫》小学语文教案:培养共情力,让孩子更有担当

《相濡以沫》小学语文教案:培养共情力,让孩子更有担当

相濡以沫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两只鸟在遇到困境时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针对这个题目,本文将从培养共情力的角度,探讨如何用相濡以沫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并让孩子变得更有担当。

一、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个人主义盛行,很多孩子缺乏眼界和社交能力,长期处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缺乏共情力。

而共情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精神健康,还关乎社会的和谐。

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培养共情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用相濡以沫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

二、相濡以沫的故事相濡以沫,是一则源于《庄子》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两只鸟在渡河时,因为天色过晚、疲劳等原因,无法飞过对岸。

其中一只鸟提议:“我们各自用嘴拾起一颗沙石,放在河岸,多凝聚一下,能生成一个尺许的石堤,你我就可以顺着石头飞过去了。

”两只鸟就这样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渡过了河流。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叙述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但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出来,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三、如何培养共情力1、通过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共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相濡以沫》这个故事中,主角两只鸟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体现了爱与帮助的共情之美,教给了孩子关爱他人的道理。

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理解这些道理。

2、习惯生成共情心态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共情心态。

例如看电视、看电影、听音乐等,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心情。

同时,也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培养孩子主动关心他人的习惯。

3、提升社交能力在培养共情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帮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在和他人交往中,接受别人的观点、尊重别人的想法,包容别人的缺点,都是很重要的社交能力。

只有拥有这些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更好地进入别人的内在世界,培养出良好的共情力。

四、结语通过相濡以沫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培养孩子共情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共情力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而相濡以沫,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共情力的方式。

刘蒋巍:角色转变,通情达理,非暴力沟通——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策略

刘蒋巍:角色转变,通情达理,非暴力沟通——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策略

角色转变,通情达理,非暴力沟通——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策略刘蒋巍(学思堂教育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0)孩子进入青春期,学业压力大、人格逐渐独立、容易敏感、情绪波动大,做很多事都觉得自己没有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变得困难。

这时,父母需要“转变角色”、“通情达理”、“非暴力沟通”,方能实现有效沟通,助力孩子成长。

一.角色转变家长需要从照顾孩子生活的保姆转变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教练角色。

教练首先意味着权威,需要在孩子面前建立起一个可信的形象。

孩子信父母说的话,遇到任何问题才愿意和父母商量。

教练更主要的职责是能“教会他”,关注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需要掌握的技能,教会他自己做判断。

比如,孩子一个人去参加集训,可以提前引导他设想发生各种情况怎么办。

集训完,帮助孩子进行赛后回顾,比如这次集训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技能、下次如何?让孩子可以有所收获。

二.通情达理沟通,是指一方把信息传递出去,另一方接收到信息并给予反馈。

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常常觉得,说了很多就是不管用。

这种情况,其实往往是父母一直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得不到孩子的反馈,是沟而不通。

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先“通情”再“达理”。

智慧父母拥有同理心,在与孩子沟通之前,能够与当时处境下的孩子共情。

懂孩子的父母传递过来的信息,孩子愿意听,才会接收到信号并进行反馈。

如果孩子不想听,父母说得再卖力气、再有道理,也没办法达到有效沟通。

比如,孩子语文考了70分,很沮丧。

妈妈说:“没事!没事!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更难过。

这就是无效沟通。

因为孩子会觉得:“我已经很难过了,你怎么还说没事?”沟通无效,问题在于共情失败,没有“通情”,难以“达理”。

如何通情?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或重复孩子的话。

如何达理?多提供建设性可操作指导。

多说“咱们”,少说“你”。

这样的沟通,是先与孩子共情,进而提示孩子考虑问题的方向,找到改进的办法,建设性地解决孩子遇到的困境,做孩子情绪的疏导者、困境的救援者,以促成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刘蒋巍:关注网络时代,关注儿童成长

刘蒋巍:关注网络时代,关注儿童成长

关注网络时代,关注儿童成长文/刘蒋巍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社会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要求我们对网络必须持正确的态度,要求家长必须改变观念,不再谈网色变。

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家庭教育新系统。

1.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家庭教育影响的优与劣首先,网络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

在网络上可以了解、见到一些不常见的动植物、人文景观、历史文物等;孩子能从一些优质、适宜的动画片里学到不少知识,如:过马路时孩子看到红绿灯时会说“红灯停、绿灯行”、一些日常礼貌用语,不得不承认,优质、适宜的动画片是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网络运营商不断的推出一些给孩子学习的益智类型app,如识字类型的app,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动画的演示、游戏情境闯关等模式,吸引了不少家长注册给孩子学习,在使用这些app的同时,也识得了不少字,提高了识字量。

其次,通过网络便能学习与交流,孩子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联系、交往;家长可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家长不仅可以习得育儿知识,还可以交流、讨论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如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网上旅游预订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家庭生活离不开网络。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必然也会出现新问题与挑战。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趣味性,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与成人,占用了我们大把时间。

家长、孩子人手一个电子产品,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缺少户外体育锻炼,我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挑战,会出现视力下降、儿童发育不良等问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网络成瘾,沉迷于网络,容易使未成年人减少人际间交流,产生自闭倾向。

其次,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孩子们尚不会辨别信息的好坏,网络垃圾信息会弱化孩子的道德意识。

最后,疏远亲子间亲密关系,在网络技术方面孩子的学习能力总是令人吃惊,有时是成人跟不上的,当孩子无处去发泄心声时,往往会在网上寻找自己的知音,向网友吐露自己的心声。

课标要求:共情能力

课标要求:共情能力

课标要求: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理解并能够感同身受他人情感和感受的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共情能力是人们在交往中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也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在课标要求中,共情能力通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教育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共情能力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从而提高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情能力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一个充满共情能力的社会,更容易实现和谐相处、
互助互爱的社会目标。

因此,教育课程中对共情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共情能力在课标要求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置,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共情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

刘蒋巍:孩子只是孩子——教育孩子,先修炼自己

刘蒋巍:孩子只是孩子——教育孩子,先修炼自己

孩子只是孩子——教育孩子,先修炼自己文/刘蒋巍家长的自制力是衡量合格父母的一项标准。

家长如果没有自制力,任由自己的恶劣情绪泛滥,那么,将会给孩子带来心灵创伤。

所以教育孩子,先要修炼好自己。

家长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没有自制力,就会给孩子造成恐惧的气氛,是家庭育人环境中对孩子最可怕的摧残。

要正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失败、错误等,要认识到不出错的孩子才可能是“问题孩子”。

一、大喜大怒不足取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亦喜亦忧正常,关键在于表露的一个分寸。

有的家长认为情绪激动地批评了孩子就是粗暴、专制,这种看法太笼统。

有时家长火气很盛地批评了孩子,孩子也能诚服,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真心爱护。

例如,有位家长生气地训斥了孩子,十分自责,惊慌、焦急地说:“完了,以后恐怕我要失去孩子的尊敬,孩子肯定要认为我不是合格家长。

”朋友问她挖苦孩子没有,揭孩子以前的短没有,言辞是否有恶意。

如果就事论事,批评其事,也不算什么错,要求自己从不生气的家长,常常使自己不得宁静,甚至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这就显得偏颇。

喜忧是正常的,然而凡事过了头就不行。

对孩子,不主张大喜大怒,也就是说,过分地表达喜悦和愤怒都不好。

家长的大怒无疑会给孩子造成恐惧,恐惧情绪对孩子的精神是一种严重摧残,急躁的家长怒气冲冲的时候,可能变得像魔鬼一样狰狞,有的家长虽未咆哮如雷,那阴森森的眼神足以使孩子不寒而栗。

夜晚的街上,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的怒声责骂,那是一个母亲揪着她女儿(五六岁)的耳朵,拖着往路边一辆汽车轮下推,大骂着孩子不听话。

小女孩恐惧得脸色死白,拽住母亲尖声大叫:“我不死,我不死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人更添了威风,越发肆虐起来。

有人看不过,上去抓住那女人的手说道:“你放手,怎么能这样吓唬孩子!”这种母亲,别的本事不大,让孩子惊恐万状却法术在手,似乎只有孩子的恐惧才能证明自己的威信和能力。

与这样虐待狂心态的母亲为伍,与恐惧为伍,孩子的成长会健康吗?大怒不足取,家长表现喜悦过分也不足取。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在当今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社会情感是指个人在社交互动中展现的情感表达和表现行为,而共情能力则是指个体理解和共享他人情绪的能力。

这两者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别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的最基本培养场所。

以下是几个家庭层面的方法:1.做好家庭氛围营造。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和理解。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积极表达情感,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

2.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教会孩子正确辨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并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3.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

同时,父母可以陪同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慈善义工等,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层面学校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的场所。

以下是几个学校层面的方法:1.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老师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精神。

2.组织社交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比如班级联谊、社团交流等,让孩子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和互动,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3.开设社会情感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将社会情感教育纳入课程中,教授学生如何发展和表达情感,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增加一些情感故事或案例的讲解,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三、社会层面社会是孩子实践社会情感和共情能力的重要环境。

以下是几个社会层面的方法:1.参与公益活动。

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如与父母一同参观孤儿院、福利院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如体育赛事、合唱团等,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中学阶段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的情感、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同理心是指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法,并能对他们产生共鸣的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探讨如何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一、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的培养首先需要从了解别人的感受开始。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与中学生进行沟通,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感受。

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疑虑、焦虑、喜悦或者困惑,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怀和理解。

这种尊重他人感受的态度将激发他们内心的共情能力,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二、提供关爱支持并树立榜样同理心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关爱和支持来帮助中学生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例如,组织关爱活动,参观社区福利机构,鼓励学生与弱势群体一起参与志愿服务等。

同时,教育者和家长也应成为他们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谈来展示对他人的关爱与同理心。

三、培养合作与协调能力同理心不仅仅是了解他人的情感,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协调。

中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课堂合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配角色和任务,鼓励他们协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共情的意识。

四、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阅读是培养中学生同理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普通故事、名人传记、社会新闻等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让他们通过阅读来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故事。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促进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情能力的发展。

五、开展情感教育课程为了更系统地培养中学生的同理心,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加入情感教育的内容。

例如,举办同理心讲座、主题班会或者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探讨和分享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感受。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与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与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与同理心共情是指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具备共情能力的人能够准确地洞察他人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并且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

同理心则是在共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并主动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与同理心,对于他们的社交发展、情商培养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情感与情绪识别能力孩子在发展共情能力和同理心之前,首先需要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与情绪识别能力对于共情和同理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1. 创造情感交流的机会:与孩子共同参与情感交流,鼓励他们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情感和情绪,这是一种正常而重要的体验。

2. 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情感:通过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可以借此培养他们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 游戏化的情绪认知训练:利用游戏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和认知不同的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与情绪识别能力。

二、培养倾听和表达能力倾听是培养共情和同理心的重要环节,而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展现出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关心。

1. 培养倾听技巧:鼓励孩子仔细倾听他人的心声,不打断或干扰对方的表达,倾听时注重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孩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逐渐培养他们关心他人、表达关心的习惯。

三、培养合作与协作能力合作与协作是共情和同理心的重要体现,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协作,孩子可以更好地体验他人的感受并学会关心他人。

1. 家庭合作活动:安排家庭活动,让孩子与家人共同参与合作,如一起做家务、照顾宠物等,借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团体活动参与: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如团队运动、义工活动等,通过与他人合作,让孩子体验到共同努力和相互关爱的重要性。

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教育行业也在调整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加坚定的价值观、信仰和魅力。

其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教育行业最重要的对象。

对初中生而言,共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和动机,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人,增强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学校应该加强跨学科教学,利用实际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可以更好地掌握他人的思想,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并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他们才能从教育课程中获取和分享知识,并且可以较好地沟通和处理意见和感情的分歧。

另外,学校也可以安排各种校外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领导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其次,作为家长,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不要太过强调考试分数,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尤其是鼓励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一方面,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校外活动,拓展孩子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看看一些有关共情能力的书籍,让孩子参与一些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以增强孩子的共情能力。

综上所述,共情能力对初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及家长都应该加强对孩子共情能力培养的关注。

学校可以采取跨学科教学的形
式,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家长可以通过沟通和监督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发挥共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发挥孩子的最大潜力。

亲子活动的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

亲子活动的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

亲子活动的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亲子活动是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参与活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理解和共情能力可以得到增强。

本文将讨论亲子活动对情感理解和共情能力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情感理解的重要性情感理解是指通过观察、沟通和体验,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需求和意图。

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理解尤为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

而孩子也能够通过观察和理解父母的情感反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二、亲子活动对情感理解的影响1. 共同体验:亲子活动提供了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机会,通过共同体验,家长和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例如,一起做手工艺品,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耐心和细心,父母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 沟通机会:亲子活动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在活动中,双方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需求,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

例如,一起参加户外运动,父母可以倾听孩子对不同场景的感受和心情,进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 情感共振:亲子活动中的情感共振有助于双方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当家长和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共同经历喜怒哀乐时,彼此的情感会产生共鸣,形成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例如,一起观看一部电影,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感受,进而在情感上更加贴近。

三、亲子活动对共情能力的影响共情能力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对方情感的能力。

亲子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家长和孩子的共情能力,如下所示:1. 观察他人情感:亲子活动提供了观察他人情感的机会。

在活动中,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表露出的情感,从中寻找线索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孩子也能通过观察父母在活动中的情感反应,学会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2. 表达情感: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积极地表达情感,家长可以向孩子展示关怀和理解,从而促进孩子的共情能力的发展。

亲子活动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亲子活动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亲子活动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它们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孩子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社会成员。

而亲子活动则是培养孩子这些品质的绝佳途径。

亲子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与家长亲密互动的平台,让孩子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关爱与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需求,从而逐渐培养出同理心。

比如,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活动形式。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亲眼看到老人生活的孤独和不便,感受到他们内心对关爱和陪伴的渴望。

当孩子主动为老人送上温暖的笑容、亲切的问候时,他们就已经在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并做出关心他人的举动。

又如,参加义卖活动也是培养孩子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义卖的物品,共同策划义卖的方案。

在活动中,孩子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了解到有些人生活困难,需要帮助。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他人带来帮助时,他们会体验到付出的快乐,从而更加懂得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亲子旅行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在旅行中,孩子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当他们看到贫困地区孩子艰苦的生活条件,或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问题时,内心会受到触动。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如何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家中,亲子共同完成一些家务劳动也是培养孩子这些品质的好方法。

比如一起做饭,孩子可以帮忙洗菜、摆放餐具。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家人。

当一家人一起享用美食时,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感到自豪,也会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另外,亲子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阅读有关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故事,孩子可以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学会换位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文/刘蒋巍
一.家长们的困惑
“孩子从不理解我的心情,为什么?”
“孩子说话和表现不分场合,经常让人尴尬,怎么办?”
“孩子从来不会关心朋友,我都担心他交不到朋友!”
“和朋友一起玩从来只顾自己开心,这是不是自私的表现?”
二.共情(Empathy)
共情是发生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认知和区分,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恰当的共情既可以完善儿童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还能显著地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拥有良好共情能力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欢迎。

而存在“共情困难”的儿童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缺陷,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做好共情能力的提升。

三.行动建议
1.被理解的孩子,更愿意理解他人
回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你更愿意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没错,是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的时候。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不把他的情绪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要求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动辄说教、恐吓、命令和批评,例如“你怎么一点都不关心别人,真是个坏孩子”,孩子自身的感受被忽视了,便也抽不出余力去关心他人的情绪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

被理解的孩子,才更愿意去理解他人。

2.游戏比说教更能建立孩子的共情能力
呆板的说教往往会让孩子昏昏欲睡,而游戏却能让孩子充满力量与激情。


游戏为载体的共情练习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更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的情绪认知。

以下是三种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共情能力的游戏形式,快来试一试吧!
①阅读绘本或看动画片:陪伴孩子看绘本或动画片,是绝好的共情能力培养机会,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比赛或共同合作,辨别故事或者动画中的角色出现了哪些情绪,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并指出面对这些情绪,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②绘画:尝试用作画的方式,与孩子一起画一画各种情绪所对应的表情,并设想如果身边有小伙伴出现了这些情绪,应该如何进行回应。

③角色扮演:与孩子进行角色互换,模拟一些情境让孩子扮演,通过表情识别、换位思考、情绪体验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共情能力。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锻炼孩子对于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状态的理解。

3.鼓励孩子参与提升责任感的活动,也能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研究发现,即使是学龄前的儿童也能够认识他人的感受,并应用这一认识来解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有时候并不是欠缺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是自我中心观点较强,类似于“我知道你生气了,但是这跟我有关系,我还是需要你陪我玩”这种心态。

鼓励孩子多参与志愿活动、担当活动组织者和负责人,能够提升孩子的责任感,也能帮助孩子在互动中了解怎样对待他人的情绪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