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惠王书
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
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导语:《报燕惠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学习一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报燕惠王书原文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练于兵甲,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
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击齐。
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
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张凤岭译注【说明与解析】本篇是著名军事家乐毅的专传并附其子乐间及同宗后辈乐乘传。
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无端遭到强齐的侵凌。
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发愤图强,决心报仇雪耻。
当复仇时机到来时,乐毅向燕昭王冷静、客观地分析了时局,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联合楚、赵、韩、魏四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
昭王虚心采纳了乐毅的意见,命乐毅任上将军,率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取得了以弱胜强,报仇雪耻的辉煌胜利。
故《太史公自序》说:“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强齐之仇,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太史公为乐毅立传的意旨于此可见——肯定其战略主张,颂扬其历史功绩。
但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无端被黜,被迫逃往赵国,其原因就是新君惠王嫉贤妒能并为齐国所利用。
惠王担忧乐毅会借赵伐燕,派人指责乐毅并强作辩解,乐毅作书回答。
传中不惜笔墨地引录了回信全文。
在这封信里,乐毅着重缅怀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驳斥了惠王,并表示决不因个人恩怨,借赵伐燕。
太史公引录全信的意图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展现乐毅坦荡宽阔的胸襟,说明惠王的担忧纯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两相比照更加突出了乐毅的高尚人格。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略介绍乐毅生平事迹而详录其回信全文,这种写法可谓别具一格。
作者引录全信固然与这封信本身文情并茂有关,更重要的是信中全是思想的吐露,这样的记述乐毅外在军事活动的同时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揭示出来,从而把乐毅既长于军事又具有政治头脑和高尚情怀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富有光彩。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
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
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
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
《报燕王书》原文与译文赏析
《报燕王书》原文与译文赏析《报燕王书》原文与译文赏析报燕王书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十大最有名的家书原文
乐毅《报燕惠王书》
乐毅
乐毅在受到燕惠王猜疑后,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忠心,同时劝谏惠王。文章浑厚平直,昌明磊落,被誉为战国第一流人、第一等文。
5
苏武《报李陵书》
苏武
苏武在被匈奴扣留期间,修书劝李陵归汉。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使读者对李陵的投降产生同情。
6
《宗子相集·家书》
宗臣
宗臣在权臣当道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家书表达了自己不向权贵摧眉折腰的傲骨和志向。
10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
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展现了其深厚的家教魅力。家书中充满了对子女们的深切关爱和期望。
7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枢密使韩琦写的信,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
8
《曾国藩家书》
曾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蕴含真知良言。
9
《傅雷家书》
傅雷
傅雷定期给远在波兰的儿子傅聪写信沟通,这些信件后来被保留并出版。文字优美,富有哲理,饱含深情,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十大最有名的家书原文
序号
家书名称
作者
主要内容或特点
1
《诫子书》
诸葛亮
强调了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立志成才的重要性,是诸葛亮对儿子深切的期望和教诲。
2
《与妻书》
林觉民
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情感真挚,催人泪下,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3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向好友任安倾诉自己的遭遇和抱负,表达了自己撰写《史记》的决心和信念。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惠,唯思他将之采。
”于是燕惠王目己疑乐彀,得齐反问。
乐毅报燕王书配套练习
《乐毅报燕王书》的配套练习阅读《乐毅报燕王书》,完成下列题目。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离职又回公司怎么说话)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深层意思?)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名师讲题】《史记 乐毅列传》苏轼《乐毅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
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原文: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
当是时,齐湣王强,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尽复得齐城。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
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疆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B.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C.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D.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愿意献身,忠贞不二,引申为臣服、归附。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
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愿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乐毅报燕王书先秦:佚名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乐毅报燕王书》导入部分教学设计-精品文档
《乐毅报燕王书》导入部分教学设计【案例背景】《乐毅报燕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一封信。
这封信的写作背景是,燕国明君昭王任用大将乐毅攻打齐国,但燕昭王去世后,即位的燕惠王昏聩无能,中齐国离反间计而怀疑疏远乐毅,乐毅被迫出逃赵国,却遭燕惠王去信谴责,于是他慷慨地写下这篇著名的回信。
通过这封信乐毅回忆了自己当年为国家出谋划策、带兵打仗、攻城略地的功绩,突出了自己对先王的忠诚与报答,也借机表达了自己“君择臣臣亦可择君”的观点。
因是以下致上,所以蕴藉含蓄,但又不卑不亢,无奴颜媚态,该说的话,无不尽言。
学习这篇书信必须了解以上背景,否则会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造成一定障碍。
但由于故事背景比较复杂,加之许多学生对历史上的国家关系和人物关系不是特别了解,要用较短的时间梳理明白并非易事。
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根据课后的提示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又很容易造成课堂沉闷的结果,也会影响课文的学习。
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即将实习的四年级学生,结合当今职场剧热播的现状,本人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与课文背景相似的职场故事,通过设置场景和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受、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再还原到历史的背景下,了解本封书信创作的前因后果,则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案例描述】师:大家好,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你们明年即将迎来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是什么?生:(齐)实习。
师:对,实习。
实习结束,大家就要正式成为职场人士。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一些正在热播的职场电视剧,你们都看了哪些?生1:以前看?^《杜拉拉升职记》。
生2:现在流行《太子妃升职记》好不好?(同学们大笑,点头表示赞同)生3:《实习生》《克拉恋人》《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好多,其实《甄?执?》和《芈月传》本质上也是职场剧!师:看来你是位资深追剧员哪!(生笑)职场既是追求人生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也是不乏你来我往、人际纷争的江湖。
请问:踏进职场,你准备好了吗?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进行职场初体验吧?请看大屏幕。
《乐毅报燕王书》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战国策)-文言文
huǐ gù chēng yú hòu shì ruò xiān wáng 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
zhī bào yuàn xuě chǐ yí wàn shèng zhī qiáng 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
guó shōu bā bǎi suì zhī xù jī jí 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
zhě shī jí méng lì jiē kě yǐ jiào 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
yú hòu shì 于后世。”
chéng 成,
chén wén shàn zuò zhě bú bì “臣闻善作者不必
shàn shǐ zhě bú bì shàn zhōng 善始者不必善终。
zhī xīn kǒng dǐ fǔ zhì zhī zuì yǐ 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
shāng xiān wáng zhī míng ér yòu hài yú zú 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
xià zhī yì gù dùn táo bēn zhào zì 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
shàn 善
xī 昔
zhě wǔ zǐ xū shuì tīng hū hé lǘ gù 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
dǐng fǎn hū lì shì qí qì shè yú níng 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
tái jì qiū zhī zhí zhí yú wèn huáng 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zì wǔ bà yǐ lái gōng wèi yǒu jí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
xiān wáng zhě yě xiān wáng yǐ wéi shùn yú 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
táo dùn zǒu jǔ jǐn yǐ shēn miǎn zhū 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
乐毅报燕王书文言知识点
乐毅报燕王书文言知识点乐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军,他的事迹被载入了《史记》中。
其中,他曾经给燕王报信,向燕王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愿望,这封信被称为“乐毅报燕王书”。
这封信的文言文十分精妙,包含了许多文言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1. “臣闻君明臣忠,父慈子孝。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典型结构“闻……,知……”。
其中,“闻”表示借鉴、学习,而“知”则表示感悟、领会。
这种结构可以用于表达某一种文化习俗、道理或者格言。
2. “臣以为燕王得臣,臣之大幸也;臣以为燕王信臣,臣之大伤也。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以为”结构,表示“认为、以为”。
这种结构在文言中很常见。
3. “夫以小人之智,度君子之心,必有不得其情者。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夫”字,表示“引出下文、进一步说明”。
这种用法常见于文言中。
4. “臣之所以告燕王也,以为燕王之智略,非臣之所及。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之所以……也,以为……”结构,表示“告诉某人某件事,是因为……”。
这种结构也是常见的文言表达方式。
5. “故臣尽瘁死而后已,以成名于斯。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而后”结构,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会发生某种结果”。
这种结构在文言中也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苟……不求……”结构,表示“只要……就不求……”。
这种结构常用于文言中。
7. “然侍卫之臣不憾于死,而泣涕于生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运用了文言中的“未之有也”结构,表示“从来没有过”。
这种结构常用于文言中,表示某种事物的珍贵或者某种现象的罕见。
乐毅报燕王书是一篇充满了文言知识点的经典文献,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战国策简介
•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 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 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 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 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 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 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今人缪(móu )文远有 《战国策新注》。
乐毅
• (yuè)(yì) 乐毅,子姓,乐氏, 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 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 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 详,战国军事家,汉族,中山 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 将乐羊后裔。公元前284年, 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 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 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 名战例。
乐毅画像
写作背景
• 燕王哙(kuài)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 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厚礼招 聘贤人,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 • 湣王死,齐人拥护襄王,乐毅攻莒、即墨,数年攻不 破。燕惠王派骑劫代乐毅,乐毅奔赵。齐人大破燕军,杀 骑劫。燕惠王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这信来回答。 •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 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 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乐毅报燕王书》是历史上有名的作品,是主张宽容, 与人为善的典范之作。三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原因皆 在此也。
• 2、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 善于劳作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业,善于 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 。 • 评述: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 见好就收,急流勇退。 • 鲜明对比:范蠡和文种的不同遭遇。 • 例子:岳飞被害。
• 3、“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 去国,不洁其名”。 • 启迪:宽容,给别人台阶下。 • 乐毅与燕惠王不合,但不埋怨燕惠王。燕 惠王托词误会,他不揭短,还照样书信礼 尚往来。 • 燕惠王在与乐毅和解后,封乐毅儿子为昌 国君,而乐毅经常走动往复于燕国和赵国。 后来乐毅死在赵国,号“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战国策 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
齐田单卒败燕军。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假设欲伐之,那么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假设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
昌国君乐毅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昌国君乐毅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乐毅立下不世功业之后反遭新主的抛弃,但他对新主的怨言说得非常的委婉,对新主的愚蠢的责备也非常隐蔽,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涵养上。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昌国君乐毅》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昌国君乐毅》文言文阅读原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
齐田单卒败燕军。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
齐田单卒败燕军。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
报燕王书答案
报燕王书答案【篇一:《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参考答案】b(少:稍微)2、答案:c3、答案:c(文中提到“臣又何耻乎?”)4、(1)(我)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因此闭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肯到秦国来罢了。
(蹶、是以、杜、莫、即)(2)秦王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地处偏僻边远的地方,我愚蠢没能力,幸蒙先生到了此地,这是上天让我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
(肖、是、幸、存)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
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
? 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好,好。
?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好,好。
?像这样有三次了。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
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
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
不久,一说文王便被立为太师。
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
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
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
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君臣的事。
处在别人的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三问我不回答的原因。
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
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教学重点
一、本文含蓄委 婉、儒雅蕴藉、逻辑严 密的艺术特色分析。 二、乐毅所提出 的“君择臣”、“臣亦 可择君”的主张。
返回
作品简介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和《长书》 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 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 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书中记事,始于周 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对战国时期谋臣 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行记载尤为具体,是研究 战国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 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 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 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传文 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返回
背景简介
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 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 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 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 “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 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 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 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 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 去赵。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以至中了田单之计,后田单追歼燕军到 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 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 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 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 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 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 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 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 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 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乐 毅 报 燕 惠 王 书
乐毅报燕惠王书
《战国策》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品 简 介
背 景 简 介
内 容 译 述 文 评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资 料 链 接 退出
教学目的
一、正确理解乐毅所提 出的“君择臣”、“臣亦可 择君”的主张,认识乐毅对 贤圣之君提出的种种要求。 二、了解战国时期的社 会风貌。 三、学习乐毅为人宽容、 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 四、学习本文含蓄委婉、 儒雅蕴藉、逻辑严密的艺术 特色。
返回
补充注释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 期杰出的军事家。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 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 代定居于此。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 乐毅因此成为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 避乱来到魏国成为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 忘为燕国雪耻,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乐毅适于 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 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 (仅次于上卿的高宫)。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诸侯各国都因此表示臣服,齐愍王因而 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 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返回
艺术赏析
一、措辞含蓄委婉,态度不卑不亢。
此文是历代传诵的书信名篇,因其是以下致 上,所以议论委婉,并无一句直接指斥惠王的言辞, 但观其行文,则态度不亢不卑,绝无一点奴颜媚态, 该说的话,无不尽言。
二、行文儒雅蕴藉,思路清晰,逻辑严 密。
乐毅虽为武将,文章却写得儒雅蕴藉,读来 有一唱三叹之致。其所议论,思路清晰,事实俱在 而条条在理,逻辑严密有力。一个胸怀天下的爱国 将军形象,虎虎有生气地活跃在字里行间。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文章未直接批评燕惠王,但与先王作比较,读 者自有认识。请描绘一下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燕惠王 的形象,并谈谈你的体会。 二、君臣际遇与战争,是此文的重要内容,是否从 燕惠王是一个心胸狭窄、昏聩无能的封建君王。 在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强盛 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起来的情况下,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反而听信谗言, 三、通过齐燕大战,分析其胜败原因,以资借鉴。 解除乐毅的兵权,又任用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骑劫 本文中,乐毅回忆自己当年忠于国事,亲率轻师锐 燕齐大战 ,燕先胜后败,齐先败后胜。 代替乐毅,致使军队大败,将军被杀,曾经占领的齐 卒,连败齐师,以雪国耻,借报先王知遇之恩,并表明 燕胜的原因是: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敌忾;2、采用了联合楚、 国土地又丢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过失, 君择臣而臣亦可择君,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但并不愚忠 魏、赵、韩诸国的正确政策,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3、能抓住有利战机: 反而怨恨乐毅奔赵,又以己度人,恐怕赵用乐毅乘燕 于君主个人的观点。这说明在古代,一个士大夫文人要 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 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并且派人对乐毅无理指责, 胸怀天下,为国效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借 燕败的原因是: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举贤任能;2、统帅骑劫寡思少谋 对自己过错又虚伪粉饰。这一切,都在证明燕惠王的 而又骄狂自大;3、采用错误对敌政策,对齐人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 助于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国家,造福 强烈反抗。 昏庸无能。 于百姓。同时也说明战争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特征。这 齐败的原因是: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 两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造成齐国政局不稳,给敌国以可乘之机;
补充注释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 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 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 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 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 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 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 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 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 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 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 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 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降低了史学价值。
补充注释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 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 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 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 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 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 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 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 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 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 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 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 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 ”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 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 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 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 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 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
返回
补充注释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 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 《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 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 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 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 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 《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 《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 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 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 皇。
补充注释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采用了乐毅的“举天下而攻之” 的伐齐方略,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 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 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 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 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于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 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 国都城临淄。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 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 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 淄,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 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 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