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合集下载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概述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技术中根据标志物的不同,可分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①抗原的提取与纯化;②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③将标志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④标本的处理与制备;⑤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志物呈色反应;⑥观察结果。

标本的处理标本的主要来源标本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活体组织各种实验动物和人体活检组织。

标本应取材于病变组织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大小适中,应减少对组织标本的损伤与挤压。

2.各种体液、穿刺液标本量少,可直接涂片或经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

3.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的细胞经离心沉淀后做细胞涂片,盖玻片上的单层培养细胞直接固定,吹干后保存备用。

标本的固定与保存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保持细胞形态和结构;保存组织细胞抗原性;防止标本脱落;除去妨碍抗体结合的类脂,便于保存;抑制组织中细菌的繁殖,防止组织的改变。

蛋白质类:可用乙醇或甲醇固定;微生物:可用丙酮或三氯化碳固定;多糖类:用10%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或以微火加热固定;去除黏液物质:透明质酸酶等;去除类脂质:有机溶剂(乙醚、丙酮等)。

冷冻切片可使抗原达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石蜡切片是研究形态学的主要制片方法。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使组织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的重要步骤。

常用方法有:1.酶消化法无花果蛋白酶为轻度消化酶;胰蛋白酶为中度消化酶;胃蛋白酶为强消化酶。

2.盐酸水解法操作中应注意掌握盐酸浓度、水解温度及水解时间,以最大限度暴露抗原而又不破坏抗原性为目的。

3.微波法将石蜡切片置于缓冲液中,凭借微波辐射产生的高热效应及高速分子运动能量解开交联蛋白,暴露被掩盖的抗原决定簇。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免疫细胞化学步骤及说明

免疫细胞化学步骤及说明

1. 细胞爬片制备盖玻片在75%酒精浸泡24h以上,超净台内酒精灯上烤干。

六孔板内分别滴入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分别加入等量细胞,常规培养至细胞70%左右融合。

关于盖玻片的准备,有很多种说法,但我的做法比较简单,这样做不会脱片,也不影响观察。

2. 细胞固定6孔板置冰上冷却,吸尽培养液。

4℃PBS,洗5min×3次。

吸去残留PBS,空气干燥,细胞面微潮湿时,加入预冷95%酒精固定液,浸没细胞面,更换预冷95%酒精2次,第三次在-20℃静置20min。

这一步用4%多聚甲醛可能更省时省事。

3. SP法免疫组化染色步骤(1)细胞爬片蒸馏水洗5min×1次,PBS浸泡5min。

固定之后的细胞一般不会脱落,可以放在摇床上洗。

(2)滴加3%H2O2去离子水,室温孵育30min。

PBS洗5min×3次。

(3)滴加0.3%Triton X-100(全液用蒸馏水稀释)通透30min。

PBS洗5min×3次。

细胞通透很重要,因为蛋白在胞内,我第一次做时没有通透,结果什么都没有。

(4)BSA封闭,室温10min。

倾去,勿洗。

(5)滴加一抗(a-actin l:300),4℃过夜。

PBS洗5min×3次。

抗体的浓度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还有听说4℃过夜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6)滴加二抗(聚合HRP标记抗小鼠IgG),室温30min。

PBS洗5min×3次。

(7)按1mL蒸馏水+A、B、C(DAB试剂盒,要按顺序滴加)各一滴,混匀,镜下显色观察,注意避光。

蒸馏水充分冲洗。

(8)苏木素染2min。

自来水充分冲洗。

(9)依次在75%→85%→95%→100%浓度酒精中浸泡2min脱水。

封片之前常规有二甲苯透明的,但我滴加了二甲苯之后,片子变得很脏,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就不加了,直接脱水后封片,现在看来片子还不错啊。

而且二甲苯太呛人了。

(10)中性树胶封片。

4.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4.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是既要保持组织成分的抗原性,又要保存细胞的超微结构。低浓度的 甲醛短时固定队抗原性保存好,但是超微结构保存又受影响。 (1)2%多聚甲醛液 (2)2%多聚甲醛-0.01%~0.05%戊二醛 (3)4%多聚甲醛-0.5%苦味酸-0.5%戊二醛
2.通过冰冻切片或震动切片获得厚切片。 冰冻切片 8µm ,震动切片20~80µm。
用0.8%琼脂铺好的琼脂块,把含病毒的悬液滴到琼脂 块上,然后把载网倒悬在这滴悬液上。琼脂块把水分吸收, 浓缩的病毒沾附在载网上,再经过负染色后进行电镜观察

3、假复型技术:
琼脂或琼脂糖表面上粘附的病毒颗粒,以假复型的 形式转移到火棉胶膜上或Formvar膜上。 此种方法:能去除标本中的盐分、浓缩病毒;减少不 必要的杂质;比较费时。
(2)电镜包埋前免疫金染色
① 新鲜组织经适当固定(0.5%戊二醛-2%多聚甲醛固 定0.5~1h),制成厚切片。 ② 0.05mol/L TBS pH7.4漂洗3次,每次15min。 ③ 0.1mol/L甘氨酸漂洗10min,灭活自由醛基。 ④ TBS漂洗,5min×3次, ⑤ 1%牛血清孵育组织块30min。
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是电镜技术与细胞化学技术相结合 产生的一门新技术,也称超微结构细胞化学。
目的:将化学研究与形态观察相统一,要求在细胞 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细胞内各种生化物质(蛋白质、核 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定位情况以及这些生化物 质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用以阐明细胞、细胞器结构与 功能的相互关系。
基本原理:
铁蛋白是一种直径10~12nm的球形的蛋白质(分 子量450kD),它含有致密的铁胶粒核心(直径约7.5nm ),该核心含2000~5000个铁原子,分布于四个区域 ,形成四个圆形致密区,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因此 可用于电镜观察。抗体与铁蛋白通过低分子量的偶联 剂形成抗体-铁蛋白复合物,此复合物既保留抗体的免 疫活性,同时因为铁蛋白含有高电子密度的铁胶粒核 心,便于电镜观察。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细胞中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方法,它是由多种技术组合而成,包括免疫染色,蛋白质印迹,荧光免疫染色,荧光激活细胞排序,流式细胞术等。

它可以用来研究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结构,功能,信号转导和其他活动。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主要步骤是:第一步,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第二步,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染色;第三步,检测染色的蛋白质组成;第四步,用荧光技术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细胞中蛋白质的分布和组成,可以用来对细胞中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代谢和其他活动进行详细的研究。

它还可以用来鉴定和确认细胞内的病毒,细胞外的病原体,细胞表面的抗原,细胞内的酶和其他分子。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疾病,发现新药物,评价治疗效果等。

它在肿瘤学,神经病学,免疫学,病毒学,心血管病学,营养学,遗传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细胞中蛋白质组成,结构,功能,信号转导和其他活动的研究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
敏,定量,多种技术组合等优点,已经在疾病的研究,诊断,治疗,药物发现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应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光学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和研究免疫反应。

因此,Singer 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铁蛋白(ferritin )标记抗体的方法,为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可能。

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杂交抗体技术、铁蛋白抗铁蛋白复合物技术、蛋白A-铁蛋白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及胶体金技术等。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以下简称免疫电镜技术技术)区别于免疫细胞化学和常规电镜技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组织固定与取材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即要保存良好的细胞超微结构,又要注意保持组织的抗原性。

因此,选用固定剂不宜过强。

常用的免疫电镜固定剂有多聚甲醛—戊二醛混合液和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液(Periodate—Lysine –Paraformaldehyde 简称PLP 液)。

也有采用Bouin 氏液、Zamboni 氏液或4%多聚甲醛液(其配制法见附录)。

国外不少文献推荐应用PLP 液于免疫电镜技术,认为该固定液对含糖类丰富的组织固定效果特佳,因为组织抗原绝大多数由蛋白质和糖两部分组成,抗原决定簇位于蛋白部分,有选择性地使糖类固定,就可使抗原性稳定。

PLP 液中过碘酸能氧化糖类,使其产生醛基,再经赖氨酸作用,使新形成的醛基分子间和分子内相互连接,稳定组织抗原。

但赖氨酸价格较贵,不如多聚甲醛戊二醛固定液经济、简便、效果佳。

在取材方面,免疫电镜技术较光镜免疫化学技术要求更迅速、精细。

二、免疫染色分为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和超薄切片免疫染色三种。

1.包埋前染色 即先行免疫染色,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取出,修整成小块,按常规电镜方法处理,经锇酸固定、脱水、包埋。

如果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范围太小,为了准确定位,可作第二次包埋,即第一次包埋时将组织置于两层thermanox 塑料片之间,中夹环氧树脂如夹心面包式,进行高温聚合,然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取出需要部位作第二次包埋。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或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细胞学(cytology)或组织学与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是在血细胞的原位上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性质,包括蛋白、脂类、糖类、无机盐和酶等,在保持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的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观察,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免疫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是鉴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的病态细胞(如微小巨核细胞)和白血病的重要的辅助性检验技术。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一)细胞化学染色1.铁染色正常骨髓中存在一定量的贮存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多分布在巨噬细胞内,称为贮存铁。

骨髓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含有铁颗粒,为细胞内铁,含内铁的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少数成熟红细胞也含有小的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以上铁质均可用普鲁士蓝反应加以显示。

(1)原理: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和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在盐酸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普鲁士蓝反应),定位于含铁粒的部位。

(2)试剂:铁染色液(临用时配制):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混合;复染液:1g/L沙黄溶液。

(3)操作:取新鲜含骨髓小粒的骨髓涂片,于铁染色架上,滴满铁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流水冲洗,复染液复染30秒;流水冲洗,晾干后镜检。

(4)结果判定1)细胞外铁: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细胞外铁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为涂片骨髓小粒全无蓝色反应;“+”为骨髓小粒呈浅蓝色反应或偶见少许蓝染的铁小珠;“++”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片状或弥散性阳性物;“+++”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密集小块或成片状;“++++”为骨髓小粒铁粒极多,密集成片。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相同,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抗原和抗体的要求·具有特异性高和亲和力强的抗体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

–对抗体的要求:纯度高、比活性强;·高度特异性抗体的获得,取决于抗原的纯度。

–对抗原的要求:纯度高,免疫原性强,稳定无变化。

抗原(antigen, Ag)·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免疫原性: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结合或反应的特性。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并具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多糖次之;脂类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质及多糖形成复合物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小。

例如:某些短肽、多糖、类脂和药物等。

·半抗原必需与载体结合,才能获得免疫原性。

载体·通常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具有将免疫原性传递给耦联的半抗原能力。

–常用的载体有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卵白蛋白(Ovalbumin,OVA)等。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相同,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志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散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根源理——抗原抗体反响,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联合的原理,经过化学反响使标志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立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抗原和抗体的要求·拥有特异性高和亲和力强的抗体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

–抗衡体的要求:纯度高、比活性强;·高度特异性抗体的获取,取决于抗原的纯度。

–抗衡原的要求:纯度高,免疫原性强,稳固无变化。

抗原(antigen,Ag)·抗原的观点:凡是在机体内惹起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反响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拥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免疫原性:惹起机体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细胞的特征;–免疫反响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联合或反响的特征。

·依据抗原能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完整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并拥有较复杂的化学构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多糖次之;脂类和核酸必要和蛋白质及多糖形成复合物才拥有优秀的免疫原性。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整抗原,分子量较小。

比如:某些短肽、多糖、类脂和药物等。

·半抗原必要与载体联合,才能获取免疫原性。

载体·往常是拥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拥有将免疫原性传达给耦联的半抗原能力。

–常用的载体有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 、卵白蛋白(Ovalbumin,OVA)等。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目录CONTENTS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五节第六节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免疫标记电镜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过程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2制备特异性抗体3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4标本的处理与制备基本过程5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记物呈色反应6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类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标记电镜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物不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0104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酶标抗体(抗原)与组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应,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中抗原(抗体)的分布位置和性质,也可通过图像分析技术达到定量的目的。

标本类型:组织切片、组织印片和细胞涂片等。

分类酶桥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 )法双桥PAP 法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 )法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技术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技术直接法间接法直接法间接法优点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检测敏感性高制备一种酶标二抗可用于检测多种抗原或抗体缺点敏感性低制备的抗体种类有限特异性不如直接法操作较为繁琐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桥法:抗酶抗体作为第三抗体,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连接起来,形成酶联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图12-1)。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是在酶桥法基础上加以改良。

PAP法首先将酶桥法的第三抗体(抗酶抗体)与酶组成可溶性复合物(PAP复合物,图12-2)。

该复合物由2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成,呈五角形结构,非常稳定。

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一抗体与PAP复合物的抗酶抗体连接起来,此时要求特异性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的动物种属相同(图12-3)。

第12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12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
酶消化法
盐酸水解法 高压锅法
常用的抗原 暴露、修复
方法
微波法 煮沸法
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抗体的选择: 应注意选择具有高度特异和稳定的抗体,根据需要决定采用 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抗体的稀释: 抗原抗体反应要求有合适的比例,过量或不足均不能达到预 期结果。 抗体的保存 : 在保存抗体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抗体的生物活性,防止抗体 蛋白质变性。
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直接法:将酶直接标记在特异性抗体上,与组织细胞内 相应的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最 后用酶底物显色。
间接法: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先将第一抗体(特异 性抗体)与相应的组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 用第二抗体(酶标记的抗体)与复合物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 。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 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 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 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原理
利用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性标记物(如胶体金、铁蛋白等 )标记抗体,或用经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反应能产生高电子密 度产物者如HRP标记抗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反应 中的高电子密度标记的抗原(抗体)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的 技术。
相较于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在光镜下进行抗原定位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定位更为精确,可定 位至细胞膜、细胞器,在探索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等 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检验医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验医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固定剂的选择:所有的标本固定必须根据其性质 及所进行的组织化学反应选择适当的固定剂
各种抗原的固定
抗原 蛋白质 微生物 病毒外壳 多糖 黏液物质 类脂质
固定剂或处理方法 乙醇、甲醇 丙酮、三氯化碳 胰蛋白酶 10%甲醛或微火加热 透明质酸酶 乙醚、丙酮
二、抗 原 的 保 存 与 修 复
➢ 抗原修复:使在制片过程中被遮蔽的组织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的过程。
四、结 果 判 断
➢ 对照实验: 阳性对照:选择含已有抗原的标本(证明整个显色程序正确,尤其待检标本呈 阴性结果时更为重要) 阴性对照:选择不含已知抗原的标本(排除假阳性)
➢ 确证实验: 空白实验:PBS(排除内源性酶) 替代试验:与待测抗原的同种动物非免疫血清(证明阳性反应不是由异嗜性抗 原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 吸收或阻断试验:用过量已知抗原(可溶性)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已知阳性的 标本应呈阴性或弱阳性(证明免疫组化的阳性结果是与天然抗原相同的抗原 抗体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概念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技 术 (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 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 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 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类: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电镜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
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 2.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
抗体的纯化; 3.将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 4.标本的处理与制备; 5.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记物呈色反应; 6.观察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概述*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细胞内抗原的成分(主要是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

(一) 对抗原和抗体的要求*具有特异性高和亲和力强的抗体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

-对抗体的要求:纯度高、比活性强;*高度特异性抗体的获得,取决于抗原的纯度。

-对抗原的要求:纯度高,免疫原性强,稳定无变化。

(二) 抗原(antigen, Ag)*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免疫原性: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结合或反应的特性。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并具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多糖次之;脂类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质及多糖形成复合物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小。

例如:某些短肽、多糖、类脂和药物等。

*半抗原必需与载体结合,才能获得免疫原性。

载体*通常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具有将免疫原性传递给耦联的半抗原能力。

-常用的载体有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卵白蛋白(Ovalbumin,OV A)等。

-用戊二醛或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通过功能基团-NH2、-COOH等将半抗原结合到载体上。

结合比例为5kDa结合5~25个分子的小肽。

(三)抗体(antibody, Ab)1、抗体的概念:*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出一类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被称为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内;-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都是抗体。

-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结构及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五种,既IgG、IgD、IgE、IgA、IgM。

2、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是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的。

-特异性强、抗体产量高。

*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特异性低,会产生抗体的交叉反应。

-多克隆抗体广泛应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可减少假阴性染色机会。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要求量保持一定比例,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是不能聚合成大颗粒。

3、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动物的选择*佐剂(adjuvant)*免疫方法*免疫剂量*抗体效价的测定*放血或定期抽血(1) 动物的选择选择什么动物来免疫取决于:*所需抗血清的量-小鼠只能提供1.0~1.5ml的血液,而山羊能提供几升。

*能供免疫用的抗原量-小鼠50g足够,而山羊需要几毫克。

(1) 动物的选择(续)*动物的品系:免疫动物与提供抗原的动物之间的种系差异越大越好。

-例如哺乳动物的抗原可选择非哺乳动物来制备抗体。

-常用的动物有兔、羊、马、猪等,以兔(新西兰兔,年轻,健壮,体重在2.5kg左右,雄性)为最常用。

(2) 佐剂(adjuvant)*一般可溶性抗原注射后,迅速从注射部位扩散、吸收代谢。

佐剂可延长潴留时间,且延长免疫刺激作用。

因此在制备抗体的过程中,常将抗原和佐剂一起注射。

*最常用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又分为:-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FIA)*是由油剂(石蜡油或植物油)与乳化剂(羊毛脂或Tween80)混合而成,比例为1:1、2:1、3:1或5:1,可根据需要而定,通常2:1。

*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按1:1比例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

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在弗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活卡介苗或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终浓度为2~20mg/ml),即成为FCA。

*免疫动物时,将弗氏佐剂与抗原按体积1:1 混合乳化后(油包水)注入动物。

-一般首次注射时用完全佐剂乳化,第二次或第三次注射时用不完全佐剂或不用佐剂。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研磨法:适于制备大量的佐剂抗原-先将不完全佐剂加热,取1.73ml放人无菌玻璃研钵内;缓缓滴入0.23ml活卡介苗,边滴边按同一方向研磨,使菌体完全分散。

-按同样方法滴人抗原,每加一滴应研磨至小滴消失。

滴加抗原的速度要慢,待抗原全部加人后,应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油包水乳剂。

*缺点:研钵壁上粘附大量乳剂,抗原损失较大,对微量或难得抗原不宜采用。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续)*注射器混合法-将等量的完全佐剂和抗原分别吸人两个5ml注射器内,然后插入三通管内,交替推动针管混匀,往复操作直至形成粘稠的乳剂为止。

*优点:无菌操作,节省抗原或佐剂。

*缺点:不易乳化,时间长。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续)*快速乳化法:利用超声波粉碎器可快速乳化抗原和佐剂混合物。

-将抗原和佐剂按所需量加入一离心管中,置于超声波粉碎器上,粉碎头浸入液面下0.5cm,离瓶底0.5cm左右,以免打碎离心管。

-每次乳化10~15s,然后置冰箱lmin左右。

反复乳化3~4次即可完全乳化。

管内残余量800r/min离心5~10min收集。

*优点:简单、快速、节省材料。

乳化剂的鉴定*判断乳化是否充分,可将一滴乳化好的液体滴在水面上(冷水中),如能长时间保持圆珠形而不散开,表示乳化达到要求。

(3) 免疫方法——免疫途径*常有静脉、腹腔、肌肉、皮下、皮内、淋巴结、脚掌等注射。

*一般采用多点注射方法-常在足、掌、腋窝淋巴结周围、背部两侧、颌下、耳后等处的皮内或皮下。

-皮内易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有利于提高抗体的效价。

(3) 免疫方法——免疫途径(续)*几点说明:-大动物一般不用腹腔注射-颗粒抗原和使用佐剂时不能静脉注射-抗原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只需10~100g抗原即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皮内注射较困难,特别是天冷时更难注入。

(3) 免疫方法——次数及间隔时间*次数一般为2~3次(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首次注射后,10~15天再加强注射;-剂量同首次或为首次的一半,用不全佐剂或不用佐剂。

*间隔时间,一般而言,动物越大,间隔越长-豚鼠、大鼠为7~8天,兔子为10~15天,羊为14~28天;-第三次注射的间隔时间更长些,效果更好。

举例1:家兔的免疫*初次免疫-用50~200g Ag加入FCA,在背部皮下注射6~8点,每点0.1~0.2ml,也可肌肉内或皮内注射;*两周后,加强免疫-将50~200g Ag于PBS或FIA中,在肌肉、皮下、静脉或腹腔内注射;*抗体效价的检测:加强免疫一周后,耳缘静脉采血-抗体效价测定可用环状沉淀试验、琼脂双向扩散法等方法。

前者抗体效价在1:4000以上,后者在1:16以上,即可采血,取血清进一步提纯。

举例2:微量抗原淋巴结内注射免疫家兔*一般选择2.5~3.0kg的新西兰种公兔-先在其两脚垫注射完全福氏佐剂0.2ml(卡介苗每兔合5mg);-10天后,见胭窝淋巴结肿大,然后将抗原注射至肿大的淋巴结内,第一次注射抗原用完全福氏佐剂混合乳化;-以后每隔20天用不完全福氏佐剂乳化抗原,以同样方法加强2次,各次注射的抗原均为25~50g;-末次注射两周后兔耳放血测价(可达1:128)。

举例3:豚鼠和大鼠的免疫*初次免疫-用10~100g Ag加入FCA,在背部皮内注射4~6点,每点0.lml,也可肌肉内或皮下注射;*加强免疫-每隔7~8天,将10~50g Ag于PBS或FIA中。

在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抗体效价的检测(4) 免疫剂量*抗原性强的抗原量应小,过大反会引起免疫抑制;*免疫周期长的动物可少量多次注射,短的可大量少次。

(4) 免疫剂量(续)*各种动物首次免疫抗原剂量和加强免疫的剂量(5) 抗体效价的检测多采免疫双向扩散法【基本原理】*指抗原和抗体在同一凝胶内都扩散,彼此相遇后形成特异性的沉淀线。

-将抗原与抗体分别加入同一凝胶板中两个相隔一定间距的小孔内,使两者进行相互扩散,当抗原抗体浓度之比相适宜时,彼此相遇形成一白色弧状沉淀线。

*优缺点:简便,但敏感性较低,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免疫双向扩散法的操作步骤*将玻璃板用水洗净后用75%乙醇冲洗,晾干后放在水平台上备用。

*将1%agar 融化后,置56℃水浴。

*在玻璃板上铺胶,约1.5mm 厚,凝固后打孔(直径3rnm),孔间距10mm。

*中心孔加5l 抗原样品,周围孔内每孔加5l 抗血清(抗体预先作系列倍比稀释即1:2、1:4、1:8、1:16、1:32等比例)。

*凝胶板置湿盒内,室温扩散24h。

*观察结果。

抗体效价检测的其它方法*环状沉淀试验,需较多的抗血清,现已很少用;*对流免疫电泳,比琼脂免疫双扩散法敏感,较简便、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6) 放血或定期抽血常用以下3种方法*颈动脉放血法:放血量较多,动物不易中途死亡。

例如:2.5kg白兔可放血约80ml。

家兔、山羊、绵羊等动物采血常用此法。

*心脏采血法:常用于家兔、豚鼠、大白鼠、鸡等小动物,但操作不当易引起动物死亡。

*静脉采血:家兔可用耳缘静脉采血;山羊、绵羊、马和驴可用颈静脉采血,这种放血法可隔日1次,有时可采集多量血液。

(6) 放血或定期抽血(续)*采血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溶血*血液凝固后,及时离心收集血清,否则细胞溶解释放的杂蛋白(例如蛋白水解酶)将污染抗体并将抗体水解,降低效价;*加叠氮化钠,分装,低温保存,也可加一定的保护剂如BSA、甘油等。

二、组织和细胞标本的制备*标本制备恰当,是免疫组化成功的首要条件*免疫组化对组织和细胞标本的要求-保持所检标本原有的结构、形态;-在原位最大程度地保持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免疫活性,既不淬灭、流失或弥散,也不被隐蔽。

*免疫组化的组织和细胞标本,制作流程与常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但对组织、细胞的处理又有其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项。

-各种抗原由于其含量及特性的差异对标本处理方式常有不同要求,因此要选择适用于本实验的最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